分类学的祖师爷林奈制定并推广了双名法,目的就是为了给每种生物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同一种生物在世界各地会有很多俗名,而很多不同的生物又会有共同的俗名,如果没有独一无二的学名,大家(尤其是学术界)交流起来太不方便。今天的主角原拉拉藤(Galiumspurium),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看上去毛头毛脑的原拉拉藤。图片:AndreasRockstein/flickr
谁是“拉拉秧”
原拉拉藤的“原”,是原变种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有一个变种叫拉拉藤(G.spuriumvar.echinospermum)。拉拉藤这个变种在中国很常见,而原变种的拉拉藤生活在欧洲、西亚和北美洲,离我们有点距离。
如果现在去看《中国植物志》,你会发现原拉拉藤的学名是G.aparine,而G.spurium是它的变种光果拉拉藤的异名。这两种拉拉藤的形态略有不同,G.aparine花多为白色,果实有钩状毛,而G.spurium花多为黄绿色,果实无毛。
拉拉藤(G.spuriumvar.echinospermum)的果实上有刺毛。图片:Stefan.lefnaer/wikimedia
光果拉拉藤(G.spuriumvar.spurium)的果实上没毛。图片:Stefan.lefnaer/wikimedia
这两个学名的命名人都是林奈,也都发表在他的著作《植物种志》上,只不过一个在106页,一个在108页。后来它们被归并成同一种,只需要一个学名就够了,另一个作废。那么要保留哪个名字呢?《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用的学名是字母顺序比较靠前的G.aparine,而更为权威的英文版FloraofChina用的是G.spurium。
不管用的是哪个,原拉拉藤总归有了一个固定的名字,并且这个名字对应的是茜草科拉拉藤属的这一种植物。如果不做取舍,仅仅在全中国各地,名叫“拉拉藤”或者“拉拉秧”的植物就不止一种,比如在北京,“拉拉秧”指代的是葎草(Humulusjaponicus),在山东则是茜草科的科长茜草(Rubiacordifolia)。
葎草的茎条上带有小刺。图片:eddmaps.org
小结一下:
今日主角是原拉拉藤,在英文版《中国植物志》上的学名是Galiumspurium;在中国常见的是它的变种拉拉藤G.s.var.echinospermum,果实有刺毛,而另外一个变种光果拉拉藤G.spuriumvar.spurium果实无刺毛。
名字“殃殃”,割人没商量
“拉拉藤”作为中文正式名,出自清代的植物百科类书籍《植物名实图考》,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拉拉藤,到处有之,蔓生,有毛刺人衣……五六叶攒生一处,叶间梢头,春结青实如粟。”
这段文字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拉拉藤的样子:它是常见的纤细草本植物,经常长成藤蔓状;四棱形的茎上每一个节都长有轮生的叶,大多数是八枚,也有五、六、七枚的;不管是茎还是叶,都布满了倒钩一样的小刺,若是有人光腿与它亲密接触,往往会划出无数小伤痕——这些倒刺其实可以方便它挂在其它植物上攀援。
原拉拉藤的叶缘布满了小刺。图片:LuisNunesAlberto/wikimedia
拉拉藤的花不太起眼,是四瓣的白色或者黄绿色小花,长在茎顶或者叶腋。除了光果拉拉藤外,其它变种的果实上都有倒钩,可以挂在动物的皮毛上,搭顺风车传播到远方。
原拉拉藤的小花与果实。图片:Alvesgaspar/wikimedia
拉拉藤的另外一个常见变种,俗名叫猪殃殃,比拉拉藤更加瘦小柔弱,花也少。猪殃殃有个这么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古人认为它有毒,猪吃了会生病。明代有个才高八斗的文化人叫王磐(号西楼,所以也叫王西楼),他除了散曲、书画成就以外,还留下了一部《野菜谱》,记载了很多能吃的野菜,以备饥荒。这部书中就写到了猪殃殃:“猪殃殃,胡不祥?猪不食,遗道旁,我拾之,充糇[hóu]粮。”其中“糇粮”就是干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猪殃殃虽然名字不好听,但可以用来填饱肚子。
小清新的“猪殃殃”
猪殃殃本尊,在中国只作充饥之用,平时也没什么人真拿它当野菜吃,但它有一个亲戚香猪殃殃G.odoratum(是香·猪殃殃而不是香猪·殃殃),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可是受人欢迎的香甜调料。香猪殃殃在德语里的名字叫做waldmeister,直译是“森林之主”。
香猪殃殃。图片:Hajotthu/wikimedia
香猪殃殃的茎叶晒干后,会生成丰富的香豆素。这是一种具有香甜气味的物质,但是有毒,所以在很多国家都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不过如果是用香猪殃殃本身作为调料,一般是允许的,但成品的香豆素含量不能超标。
香猪殃殃可以用来酿酒。德国有一种酒叫“五月酒”,就是在早春时节,采集香猪殃殃的嫩枝,然后泡在葡萄酒里做成的,一般是泡到“五旬节”时候喝,故得此名。
香猪殃殃啤酒。图片:MagnusHagdorn/flickr
在德国,香猪殃殃味的东西很常见,除了酒之外,还有冰激淋、茶、果汁、果冻、牙膏和漱口水等。如果在德国超市里看到这些东西的绿色版本,多半不是薄荷味,而是香猪殃殃味的。所以“香猪殃殃”到底是什么味?如果用文字形容的话,它的味道就是“清新版的香草味”,也有德国朋友觉得是融合了“香草+薄荷”的味道。
此外,晒干的香猪殃殃还经常被用来放在衣柜里防虫。至于是不是真有效,就不太清楚了。
香猪殃殃味的果冻,在德国很常见。图片:dampfgold.de
拉拉藤属里,含有香豆素的植物不止一种,比如这个属的模式种蓬子菜(G.verum),也含有香豆素,具有香味。当然,蓬子菜的详细介绍,就等到它出现在物种日历的时候再讲吧。
蓬子菜,也叫“夫人床垫草”(lady'sbedstraw)。至于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先挖个坑卖个关子。图片:HughKnott/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