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是首都中心城区,辖区面积84.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万,下辖9个街道、150个社区。长期以来,石景山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市文旅局的指导下,结合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创建第三批示范项目、首都示范区再到国家示范区一路走来,形成了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惠民的工作常态,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整体提升、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创建过程中,市文旅局在制度设计课题研究、区域联动活动组织、专项资金支持保障等各方面都给予我区大力支持,多次进行实地督导。经市局推荐加入京津冀公共文化发展联盟,为创建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石景山区以示范区创建成果为依托,以体系化的应对机制、多样化的线上活动、持续性的服务供给,在大数据应用、数字资源建设、文艺作品创作等方面实现了新发展,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坚定必胜信心、普及防控知识、弘扬优秀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正向引领作用。
(一)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我区把国家和首都示范区指标融合打通,在35项创建标准的基础上加入地域特色指标,细化形成了100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创建规划。截至目前,对照51项验收指标,创建工作已全部落实,完成率100%、优秀率100%。
(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保障法》制度建设要求。在群众需求征询与评价反馈机制、公共文化机构年报制度等17个方面形成初步成果并开展试点实践;二是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社会组织审核等方面建立标准化机制和流程,持续加强管理;三是推动新建小区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移交规范化。结合创建实践,经市政协会议提案办理,市规自委明确保障性住房配套公共文化设施按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无需缴纳土地出让金,为全市探索配套公共文化设施无偿移交贡献石景山经验;四是开展多种形式普法宣传。原创普法漫画手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宣传。将《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学习作为区委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并纳入区委党校、区行政学院教学体系。
(三)文化领域中央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
一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第三批国家示范项目为依托,持续完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建设,通过纸质手册、数字平台等多种方式发布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和动态信息;二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推行社会化运营,实现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有效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融合发展,真正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文化会客厅;三是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1+12+60”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研究制定总分馆制建设标准化操作手册,实现标志标识、服务供给、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统一,总馆向基层配送活动、服务、图书数量增长5倍以上;四是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图书馆、文化馆理事会全部成立,在理事会决议推动下开展“你读书我买单”、夜间延时开放、特色分馆进酒店景区等惠民措施,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二、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通过多年创建实践,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设施空间、经费投入、干部队伍、宣传推广方面实现了“五个关键突破”。
(一)实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的关键突破
区政府切实履行创建工作主体责任,高水准落实创建过程管理各项要求。将示范区创建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区政府折子工程、全区重点改革任务。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区人大、区政协每年将创建工作列为重点事项进行督导。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宣传部长、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共召开领导小组联席会44次,专题会59次,合力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等15项政策文件。明确将创建任务纳入政府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行政绩效考核、第三方监测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大数据采集分析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考评机制。在“后创建时代”,我区已将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持续推进。
(二)实现设施空间高标准建设开放的关键突破
(三)实现经费投入从“创建时态”到常规可持续的关键突破
在保持原有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基础上,2018年至2020年,区委区政府审议拨付新增创建专项资金1.93亿元,用于设施趸租、装修改造、社会化运营等领域。区文化中心工程总投入超过4.5亿元,加上新增文化社工支出,创建期内我区财政新增投入超过7亿元。201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567元,是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的2.5倍。由创建办统筹用于宣传、第三方监测、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创建工作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经区委常委会和区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已将设施趸租、社会化运营、新招聘社工人员等保障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行的每年7000万经费列为区财政年度常规预算,实现“后创建时代”经费保障。
(四)实现基层干部队伍优质强健的关键突破
采用“体制内招聘社工+政府购买运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扩充稳定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力量。分两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类社区工作者212名,实现每个街道配备3名以上专职文化干部、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职和1名兼职文化社工。按照北京市2019年最新调整的社工薪资水平,每名文化社工区财政每年度支出15万元。全区文化社工平均年龄35岁,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有效实现基层文化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通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和部分社区文化室社会化运营的方式,配备基层文化管理、运营干部119名。制定系统的文化干部培训计划,通过专题讲座、互学互鉴互评、实地督导检查等形式开展创建专题培训20期,培训干部2000余人次。
(五)实现创新宣传提升群众知晓率的关键突破
三、创建工作亮点特色
结合创建实践,我区在社会化运营政府治理、高质量产品供给、文旅融合创新、大数据智能应用四个方面形成了九个亮点:
(一)街道全域社会化运营按下政府文化治理能力提升“快捷键”
以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全部推行社会化运营为着力点,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课题开展制度设计研究。针对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规范运营服务内容、完善采购服务程序等关键性环节,推动创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制度的成果转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3政策文件,编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实践探索与思考》一书,建立社会化运营“选、管、用、培”全流程机制,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亮点一:“123工作法”运营主体“选”的机制。形成运营服务政府采购“123工作法”:“1”即由街道统一采用公开招投标模式进行采购。“2”即两项保障机制,建立把控投标主体质量、量化服务内容的评标保障机制;按照每年建筑面积80-100万元/1000㎡的标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3”即三个明确要求:明确规范运营承接主体准入条件;明确规范运营合同的契约内容;明确规范运营服务的标准内容。“123”工作法,从购买流程、服务要求、资金保障上对社会化运营采购进行全方位管理,在采购招投标、合同签订等事前环节有效指导街道作为购买主体开展好运营服务采购。
亮点三:“体制内文化社工+购买运营服务”人员保障机制。
(二)高质量内容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群众生活“家常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品质化、标准化、特色化、便捷化水平,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精准对接市民群众文化需求。
亮点四:打造群众广场舞示范推广体系。构建了群众广场舞理论研究、普及培训、活动展示、设备研发全流程的示范推广体系。一是建立培训基地。联合中央文干院、市文旅局在石景山区黄庄职业高中挂牌建立全国广场舞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培训骨干9000余人次;二是出版理论专著。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共同编撰《广场舞发展报告》蓝皮书,首次从学术层面系统梳理广场舞发展理论和实践案例;三是编纂推广教材。举办中国广场舞考级教材研讨会,联合中央文干院全面启动教材编写工作;四是打造品牌活动。举办广场舞文化发展论坛、“广舞京津冀舞聚石景山”艺术周等品牌活动,直接参与26万人次;五是研发专业设备。建立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发“广场舞不扰民音响”,采用声纳技术实现声波长短方向控制,有效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
在打造群众广场舞、合唱品牌的同时,我区还在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品质、深耕文艺创作、推动阅读服务便捷化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一方面推动服务供给特色化,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开展文艺创作,提升优质专业文艺作品生产供给能力。以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国将军为题材的原创话剧《京西那一片晚霞》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开展巡演近百场次。以首钢工业转型为题材的话剧《升起天安门广场的国旗》,献礼国庆70周年。以冬奥组委入驻石景山区为契机,创编的歌曲《冰雪情怀》被评为2020年冬奥组委歌曲征集活动10首优秀作品。结合石景山冬奥元素创编的儿童剧《神秘火炬手》深受群众欢迎。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以“抗疫同行感恩有你”为主题开展原创文艺作品征集及专场演出、纪实展览等活动,大力弘扬抗疫精神。
(三)文旅公共服务新空间形成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增长极”
亮点七:公共文化服务引领文化消费。通过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在郎园park文创园区内建设3000m2设施空间作为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探索文旅服务引领带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反哺提质公共服务的新型模式。将文旅服务主旨和园区运营理念统一为“人群流量+服务口碑”,以“良阅书房”“兰境艺术中心”等空间为依托,充分整合园区实体书店、文化餐厅、艺术工坊等优质资源,推出“北京书店之夜”“公民美育计划”等文化惠民活动。在带来可观人流的同时促进了文化消费,使园区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公共文化服务与多元文化消费相互补充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接地气又洋气的新时代街道文化中心成为青年人回归公共文化设施、推动文旅消费升级的新阵地。
(四)大数据智能应用开辟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新路径”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对标“十四五”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和群众期待,我区在制度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需持续推动。下一步,我区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制度设计研究成果,以社会化运营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好社会化运营优势,培育吸纳更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推动街道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活动中心建设的深度融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新亮点。制定社会化运营主体奖励扶持办法,在创新延伸类服务项目和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方面作出更多有益探索。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应用水平,在用户画像数据完善、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绩效考核动态追踪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完善示范区创建长效机制,常态化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常态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制定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队伍建设常态化。建立基层文化组织员动态补充机制,保持队伍稳定;经费保障常态化。
区财政持续投入的示范区创新发展专项经费合计每年不少于1亿元;设施优化提升常态化。在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优质均衡,对广宁街道冬奥主题街道文化中心、五里坨街道西部文体中心等高水准文化设施项目进行重点建设,突出特色,形成亮点;创新实践常态化。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文旅融合等重点改革领域,持续探索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经验做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创建即将告一段落,但示范区创新发展永不落幕。我们将把创建成果切实转化成为文化建设持续动力,开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