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瘟疫甚多,因应对不力,常至十室九空。近阅清朝许光墉、叶世雄、费沄修于光绪十七年(1891)的《重辑枫泾小志》,在其《卷十·志拾遗》中,有一条关于疫情的消息,全文如下:
嘉庆某年夏,古圣堂巷旁有人夜卧楼上,畏热启窗取凉。夜过半,闻喁喁如人语声。楼故临街,起而窥之,不甚了了。心知为鬼,急以溺器投之。忽作鬼啸声,向南而去。既而疫大作,凡自巷以北无一人染者。
此段大意是说:在清朝嘉庆某年夏天,枫泾古圣堂弄边上楼房里有一人,夜里睡觉觉得天特别热,就打开窗子通风以乘凉。下半夜,忽然听到弄里有像人声一样的吵嚷声。因为楼房临街,他就起床朝下边弄里窥探,但看不清楚。心里知道是撞鬼了,就用便器扔向那群鬼。那群鬼大呼小叫,往南面而去。不久,温疫大肆流行。但从古圣堂弄往北,却没有一个被感染的(疫鬼被赶跑了)。
时隔20年,程兼善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重篡《续修枫泾小志》,在其《卷十·志拾遗》中,重抄了这条消息,无一字增减。
据《清史稿》等史书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曾有12次瘟疫流行,分别为:
嘉庆二年(1797)六月,宁波大疫。
嘉庆三年(1798)五月,临邑大疫。春夏,永嘉大疫。
嘉庆五年(1800)五月,宣平大疫。
嘉庆十年(1805)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
嘉庆十一年(1806)夏五月,痘疫,多夭死。
嘉庆十六年(1811)七月,永昌大疫。夏痘疫,死者相望。
嘉庆十九年(1814)闰二月,枝江大疫。
嘉庆二十年(1815)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
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丘大疫。
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一月,诸城大疫。
嘉庆二十四年(1819)五月,恩施大疫。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
据此,从发生疫情的地点和月份看,两本《枫泾小志》记载的这次疫情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那次大疫。《清史稿》明确记载“青浦大疫”。青浦,乃枫泾近邻;“七月”乃农历,正是盛夏,酷热难当。晚上热得睡不着,开窗通风以乘凉,理所当然。
可惜的是,两本《枫泾小志》关于这次疫情的记录仅有“疫大作”三字。疫情究从何来?病症如何?在枫泾肆虐多久?死亡多少?都没有记载。
但从《清史稿》对这次疫情的记录,却能窥其一二:“七月,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八月,乐清大疫,永嘉大瘟疫流行。八月,瑞安痧疫流染。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石浦尤甚。冬,嘉兴大疫。”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次疫情肆虐达半年之久,地域几乎囊括江、浙两省,且种类繁多,有痢疾、痧疫、霍乱、大瘟疫等。其症状为“吐泻”“脚筋抽搐”,且发病迅速,“朝发夕死”。而死亡比率极高,“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
当然,百余年前的中国人,尚未认识到疫情是由细菌、病毒引起,而认为乃疫鬼所为。防止的方法是以不洁之物如“便器”之类吓阻,且有效:“凡自巷以北无一人染者”。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疫情是由细菌、病毒引起,防治的办法是隔离,阻断传染链;用酒精、消毒药水杀死细菌、病毒;对已染疫者对症下药,杀灭病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病人就会康复。(1370字)
等3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勤奋读书努力成功:上海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21年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度“金山好人”,上海市委党校“2021年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学员。枫泾文史研究会会员、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