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石浦镇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晓塘乡黄埠村、西周镇儒雅洋村被授予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石浦、黄埠、儒雅洋,那些静静矗立了几百年的老街、深宅大院,宛若一本本砖瓦写就的史书,让人百读不厌。渔港古城
东门岛、南田岛、对面山岛、高塘岛……石浦港四岛屏罗、五门环列。“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浙洋中路重镇”石浦就枕在石浦港上。
石浦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抬头仰望见高楼,两户人家一线天。”到石浦,最好到老街去走走,那儿是石浦的精华所在。“城在海边,山在城中”,老街依山而建,街巷交错有致,房屋粉墙黛瓦,坚固大气,浸透着渔家人迎风遏浪之气概,却又显示着江南古镇古朴灵秀的风韵。
“老街沿山爬,台阶密麻麻,旧店陈铺门对门,五道封火墙天上挂。”历史记载,石浦中街明清盛时沿街有洋行、棉绸、烟草、药材等店家100多号,“大皆春”、“栽兴庄”、“宏章绸庄”等字号至今依稀可辨。中街是一条商业街,大海带来了南来北往的人,不断繁荣着石浦;中街又是一条文化街,金山书院是浙东著名书院之一,历史学家吴晗曾就读于此。书院的古朴淡雅为中街增添了儒雅。
老街上有条街叫福建街。清道光年间,就有福建渔民迁居于此建街路,并以原籍命名,而石浦的渔业也是始于“闽帮渔市”。数百年前,每当涨潮时,船只随潮溯溪停靠,为保鲜鱼货,一个个冰桶在伙计们的转动下,轰隆隆地滚过这条福建街。
石浦傍海,祭祀与海有关的神也就特别多,具有沿海地区多神文化的特征。
建于明代的城隍庙一直是石浦人民开展渔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山门外的“渔、耕、樵、读”精美砖雕包罗了石浦所有的文化特色,上山下海的石浦人,读书经商的石浦人,都在城隍庙里留下了印记。
石浦人多信妈祖,而妈祖的诞生地在福建,对于石浦来说,妈祖是一个舶来神仙,但这并不妨碍妈祖在石浦渔民心中的地位。终日漂泊于大海,妈祖自然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石浦曾建有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多座,现还存两座。
此外,石浦渔民还信奉海神渔师,建有渔师庙,以及纪念南宋末代小皇帝的宋王庙、纪念戚继光抗倭的阳明山庄、纪念抗击海盗的王将军庙等等。
“一出东门便十洲”,大海为石浦带来了多元文化,石浦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了这些文化,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武家遗存
在晓塘乡黄埠村的横路坑,有一个练武场旧迹。据记载,这个练武场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武器有各重80斤、120斤、100斤的大刀三把,重25斤的流星锤一只,各重180斤、200斤的青衣石锁一对,还有跑马射箭、刀、枪、棒之类。
黄埠村人为什么会建立这样一个练武场?据《潘氏宗谱》记载,黄埠村的第一代祖宗是元末驻守福建福州的武将潘均耀,在朱元璋的军队攻破福州城后,潘均耀从海路来逃难到象山后岭村隐居。在明洪武年间起(约630年),潘氏子孙陆续从后岭迁到黄埠。这个练武场就是潘家后代潘其钊所创。
潘氏一族,始终秉承着潘氏先祖尚武养成的硬气和严谨。从黄埠村遗存的古建筑、传承下来的训示就可探访到黄埠潘氏家族的精神基因。
明代中叶后,潘氏子孙营造了规模宏大的家族聚居建筑。从遗存的这十余座潘氏故宅,能看出潘氏福建祖籍的地域风味,潘氏院落相对高大,其造型线条刚柔相济。各个院落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为三合或四合楼院,建筑结构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遗存的建筑讲述着潘氏望族之旺,而井然有序的建筑布局又体现了武将出身的潘氏严谨的态度。
三戒堂,是黄埠村遗存最好的古建筑,由国学生、按察知政潘必金建于清乾隆21年,已有250年的历史。屋主不信释道,立下“戒僧、戒尼、戒道”的家训,宅名由此而来。据村里老人说:“不仅仅要‘戒’,更是训导以后的潘氏子孙,不能当和尚、尼姑、道士。”潘氏祖先到底为何要此“三戒”?现已无从知晓。也许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领兵打仗的武将,要杀敌保家卫国,当以忠勇为本,不必讲究什么清规戒律。
[Page]
黄埠村内还另有训示。三三堂,据说是潘必金三子所建,“三三”意为“戒僧、戒尼、戒道,立德、立功、立言”。黄埠村口圆峰庙的外墙上刻着“永禁赌博”的石碑,立于清光绪二年,至今村民仍恪守着碑上的训示。
潘氏家族的古训,在编排的辈份中也可以看出,“均叔友文武、永安知良民、效忠必其定,先祖在行仁,孝大宗斯治、贤高道以兴……”忠孝礼仪的道德观一直流传于黄埠村内。据悉,潘家历代一直名人辈出,曾出过四十多位进士。
耕读世家
“儒雅”何意?学问深湛、气度温文尔雅。那么,儒雅洋村“儒雅”在何处?
儒雅洋,由千年古驿发展成村,至今仍留有驿站古道及欧阳桥等。原名树下洋,因村在小盆地中间,山上树林茂盛而得名。后雅化为儒雅洋,祈愿“耕读传家,儒生雅士辈出”。
儒雅洋村的“儒雅”,与村内何氏家族关系最大。“入则为农,出则为仕”、“择业士农为上,工商次之”,何氏一族历来重世德不重世禄。《何民宗谱》祖训有“释道异端……,凡男女但不许出家为僧道”语,何氏子孙历来也是无人出家。何氏祖训还特别强调“无赖子弟勿使近亲戚之家,非秉礼守义者勿使数游”,以正直、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约束后背子孙。
纵观儒雅洋村的整体布局,也能看出耕读世家的风格。以何恭房、友房为主体建筑群,在中心街北侧,南侧则是外姓和何氏分房建筑。其中恭房为何涵一系所有,友房为何涵的兄长———何源一系所有。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格局大致相似,四合院,木雕精细,且雕纹绝少雷同。在友五房还有一幅长达几十米的“渔樵耕读图”壁画,通过它能够一窥象山先民的生活状态以及耕读文化。
耕读世风在何氏家族内传承,也影响着儒雅洋村民,儒雅之风由此弥漫,而恪守耕读的传世家风让何氏拥有了传世美名,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何恭房主人———何涵。
何涵(1845-1923),以兴教为己任,勇倡风气之先,创办了我县第一所女子学校———“广志女子完全小学”,学员不论年龄一律免费,四乡求读者达50余人。新建校舍两幢,特聘宁波技工建西式礼堂与教室。除设一般课程外,特设缝纫课,并购置英国进口的两台缝纫机,供学生实习。此后,何涵又建家祠(承志堂),祠堂旁又建藏书楼、书房,供何氏子侄辈修学进业。从过去的私塾到后来的小学,教育一直伴随着何氏祠堂演变的历史。(本版图片均为何幼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