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盛宴之下,细分平台如何分一杯羹?
就此,年糕妈妈创始人李丹阳在第56期“虎嗅大咖私房话”中给出了答案:“充分理解用户,将内容做到极致。”
事实也证明了她的答案,去年双十一年糕妈妈在知识电商领域销售额达近亿元,公司创立四年间,已拥有1600万订阅用户,打造了超过1500多篇10万+稿件,并于去年完成经纬中国、紫牛基金6000万B轮融资。
探其本质,年糕妈妈采用最“笨重”的办法打造知识付费板块:借助和订阅用户的高频互动,发现中国家长的痛点,策划课程;依托自身内容、知识积累,与讲师合作制定课程大纲、打造文本;依托电商造就的产品定制能力、商品运营能力,提供更丰富的配套教具,和更完善的服务。
这种“深度定制模式”,在几大平台呼风唤雨的当下,为垂直、细分的自媒体团队涉足知识付费探索了一条路径。
这背后还有哪些深入的洞察和犀利的观点。
让我们重现“大咖私房话”的现场,跟着“糕妈”一起学习吧。Enjoy~
对于知识付费的理解,行业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觉得大部分的人是没有深刻的理解,知识付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充分理解用户是知识付费的第一步
如何维护用户,实现从读者到消费者的转化?当线下流量很贵时,又如何获取更多的用户?
其实终极心得就是,“充分理解用户,将内容做到极致”。在理解用户上,其实很多人做的是伪命题,因为那个“理解”是臆想出来的,只有真正下了苦工夫才算真正理解用户。
比如,是否真正和五百个以上用户交流过,是否看过几万条用户留言,是否做过新课程上线前的用户内测,要想真正理解用户,这些苦活累活是一定要做的。
咪蒙曾经有一个观点:“你的直觉90%都是错的。”对用户的理解一定是来自真实数据,尤其做内容的人特别容易主观。
我自己做内容的时候,前一两年都是凭直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把文艺青年的清高状态放下来,回归数据思考,回到实战思考。在做付费内容过程中,会遇到无数次把原来内容推翻重新做的情况。推翻不是因为感觉它不对,而是在做调研、预热的时候,用户数据表现并不是很好,比如转化率,用户在哪一步流失了等。这是很多做内容的人,刚开始没有想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偏运营思维。
从免费内容到知识付费,产品思维不可或缺
但是当我们决定用内容变现的时候,就必须要转变到产品经理的思维,用户研究者的角度。
既然说到知识付费,自然会想到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包括蜻蜓FM,目前很多大平台都在做,大平台的特点是有大量的课程,但知识付费并非只属于大平台。知识付费是极其长尾的商业产品,并且知识付费行业是永远可以进入的,不存在平台垄断。在小的细分领域,当对用户理解得极致透彻的时候,是完全可以挣到钱的。
就知识付费的现状来看,只要能把内容做到85分,有干货,对用户有帮助,在目前的环境下,完全可以养活一个小团队。
比如,针对大众可以做个一百块左右的课程,然后跟一个好的平台去合作,销量几千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且知识付费的毛利还是比较高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内容,在过去一年里复购数据还可以。因为现在的环境,还远远没有到所谓的平台垄断,或者内容过剩,好的项目会逐渐浮出来。
知识付费课程在于如何做到极致,而极致的表现在于你的课程在多年以后是否还有人愿意买。罗振宇在定义“得到”课程时的标准是50年以后还有没有人听,“年糕妈妈”团队的标准是课程3年以后有没有过时。我觉得大家如果能够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做内容,那内容一定是好的。
精品课程的意义在于服务少量用户,服务精准用户,把社群建起来。比如今年要做五千块客单价内容,目标服务五百个人。可能前期至少先接触到五万人,分月度来算,一个月可能要接触四千人,再结合一些运营的技巧想办法转化成付费用户。当然,最重要的是让用户觉得五千块钱是超值的,并且永远要站在用户立场去想问题。
流量越来越贵,细分平台怎么破?
理论上做垂直细分领域,触达的用户是非常精准的,但如何获取新流量,并且保证在现有流量下,有可观的转化率。比如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推广投放的时候,要考虑课程单UV产值,以及匹配什么价值的资源位。
并且只有当课程转化率到了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把资源位开放。要先找到一批种子用户看他想不想买。如果100个人里面,几乎没有人肯买,那就要重新考虑一下了。
在流量越来越贵的当下,一定要珍惜你的流量,尽量把转化率做好。
为什么要做知识付费?
有些平台会认为知识付费能挣钱,知识付费毛利高,在我看来年糕妈妈之所以做知识付费,是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免费内容都没做好,做知识付费就很难了。因为用户为知识付费比大家想的要难很多。我们把以前好的内容整合整合,看上去很体系化,用户把你骂的要死,说你们就是骗钱,平台怎么怎么样。
然后我们也经历过在一个月之内,一个课程改很多次。所以,首先免费内容没有做好,就不要做付费了,因为我觉得重点在内容做不好,是没有做知识的基因的。
做知识付费的初心
2013年恰好正处于怀孕阶段,每周要穿越整个城市到生产的医院听孕妇课,“孩子要怎么带,怎样抱,怎么护理等”。我那时在想,这个课程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听。其实现场也没有太多互动,如果有人在视频上就能把我教的很好,我觉得那多好,这也是我真正的初心。
后来开始写公众号,那个时候也没想挣钱,只是觉得很无聊要开始写点东西。真正启动知识付费是在2017年。
那个时候全网付费平台上线后,我们并没有急于推出付费课程,而是观察母婴圈知识付费的动态,观察到一些社群开始收费了,比如,加入宝宝读书群,半年99块钱;还有一些小工作室请医生讲宝宝护理,499两个月课程,然后很快就爆满了。
那个时候,这些也催生我决定开始做知识付费。
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我觉得无论是垂直领域,亦或细分平台,首先要确定行业内的目标是谁?
因为开创时代的人总是少数,我最早偶像是文怡,她是美食界的网红,现在也在做育儿等。做食谱、晒日常,她所做的内容传播非常广。
做事情还是要脚踏实地,先接近目标、再超越、再创新。因为一开始就完全做创新很可能就会变成这条路上的牺牲品。而前面的人证明了商业逻辑的正确性,是可以跑通的。
电商和内容驱动知识付费业务发展
年糕妈妈为什么现在开始做知识付费,因为我们有两驾马车,这两驾马车已经ready了,我们在内容和电商项目做了过去两年多的充分积累之后,才催生要做知识付费领域。
如何做好内容?
另一方面有可能他的理解是错的,因为英文编辑不一定懂医学,而医生的审核,要更加跟临床结合,适应国内医学的方式。另外,我们还有儿科,内科,妇科,产科的医生顾问以及分级的资料库,分级资料库是为了培训刚入职的小编。
百万留言中洞察用户需求
如果没有认真去看过几千条用户留言,跟用户互动过,你很难真正了解用户在想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团队每天要看大量的用户留言。
只有真正大量的沉浸在你的专业领域里,你的微观体感才会特别准。
这种微观体感一个是接触的样本量要大,一个是要保持思考,如果只接触不思考,可能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做优选电商,打造竞争力和信赖感
我们的电商平台叫年糕妈妈优选,包括童书、玩具、个护、定制好货等。差不多一年做几个亿的销售额,电商也为我们平台积累下产品定制能力,这种产品我们差不多一年要销售将近一个亿,相当于一个小的淘品牌。作为支撑,年糕妈妈已经拥有工业设计团队,包装设计、采购以及和工厂的连接能力等。这也为我们后来定制教材积累大量基础。
还有就是我们已经拥有完善的运营服务体系。年糕妈妈从2015年开始自建仓库,包括跨境仓,为了能够更好的触达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当我们线下做特别复杂教材教具的时候,运营物流体系完全能够支撑。
另外就是用户心智教育,很多行业的人认为我们是一家电商公司,做知识付费很奇怪。但当你跟用户发生过联结后,用户对你会更信任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平台在做免费试听。先跟用户产生联结,然后购买高客单价的课程几率就会增大。
年糕妈妈是怎么做课的?
比如我们当时做了一个亲子绘本课,教家长怎么读书给孩子听。当时要做这个课程主要是源于妈妈的需求,征集了万名妈妈的意见。我们发现,很多妈妈买了书回家,有些就闲置了,她不知道怎样以一个“戏精”的身份去给孩子讲知识,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开始策划、拍摄脚本等。
对用户要心存敬畏之心,一定要觉得自己永远不够了解他们,要去看用户到底是怎么想的。
美国有一本书叫《游戏力》,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是全球畅销书。我们邀请作者在我们平台开课,中英双语课程上线,定价199元,卖了两万多份,营收接近五百万。
总结来看,有三点值得借鉴:
第一深度介入,尽管作者是一位国际大咖,但在课程打磨上我们要求参与所有中文翻译环节,再从中文角度改成妈妈喜欢的样子;
第二数十遍的修改,最后我们的策划基本快要崩溃了;
第三课程历时半年之久,克服时差以及跨洋合作难题。
因为初衷还是要努力打造爆款课,能够沉淀下来内容,而且三年以后课程一样还会很潮。
知识付费领域有一个伪命题:就是找一个好老师、名气大的老师,我只要把他请过来,就能卖爆款课。我觉得不管是谁,一定要经历内容的考验、用户的考验,好课都是不断磨出来的。
在找老师的时候,如果有AB两个选项,A老师名气大,B老师配合度高,一定要选B。因为名气大不能帮你做出好课来,但是老师配合度高的话,可以。
细节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自己做了一个辅食课,讲到孩子每天要吃多少东西时,当时就用量杯,宝宝要吃20克肉到底是多少,我们就拿一只手,然后把肉放在手掌心里,以这样的方式告诉用户,真正以用户的诉求出发,年糕妈妈做课程的时候不是给用户讲完就好,我觉得那样是强盗逻辑、填鸭式教学。
以最简单的方式让用户理解课程教学。我们当时拍的是一个视频课,目标叫做“奶奶也能看懂的辅食课”。它是一本儿童营养全书,不光教你怎么做辅食,还涉及孩子应该有多少能量、营养吸收。
我们团队有一位采购,他说我们不光要做出好产品,更要做出让用户感动的产品,我觉得非常有用。一个让用户感动的产品才能发生最大程度的传播,一定要做到细节很细很细,才是一个好的付费内容。
未来知识付费会越做越重
今年我们推出了一个爆款绘画课,课程售价299,现在也卖到两万多份。授课中我们会配备课程教具礼包,这也是我对于知识付费趋势的理解,知识付费会越做越重,我觉得太轻的东西是没有护城河的,这也是小工作室构建自己护城河的方向,提供区别于大平台的东西,配备更好的社群服务,陪伴式服务。因为妈妈们在去上一个绘画课时,还得自己去淘宝系列教材是很麻烦的,对妈妈来说是反人性的。
做好课程首先应配备丰富的教具,我们把整套教具全部做好,所有东西都是定制的,也是因为做这样一套教材才逐渐构建起整个物流的组装,发货能力。
第二,科学设置课程,做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陪伴式的这种互动是很有价值的,用户会觉得他有一个私教。
但我们一个课程有两万多用户,已经很难做到那样互动。现在也在尝试社群,坚持做答疑会,希望老师跟用户是有互动的,来提高课程教学的附加值,收集反馈,扩充课程时长。
我的创业心得:用最笨的方法做产品,特别是做内容
有很多做内容创业的人,特别简单,模式做的很轻,没有库存。但要记住,不花力气的东西是没有护城河的。
2.知识付费和教育产品一定会重;
3.教育的本质是服务,服务本身就是重的。
年糕妈妈英语课的教具,全部是自己做的,同样会承担库存,各种压力。我觉得教育和知识本身它其实是一种服务,不要想着我给他一个音频就完事了,而且知识付费的暴利时代,很快就会结束。
创造饱满的获得感
知识付费课程一定要有获得感。过去把好的内容整合成知识付费课程,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付费的知识和免费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信息浓度、服务、系统性、体验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创业感悟
我也踩过很多坑,我觉得大家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要敢想快做。我也做过很多次断臂的决定,内部有一些业务不够好,就直接砍掉了,砍的时候心也在滴血。因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要往更大的目标去,只能把眼光放得更远,并且不要怕承认去年自己有多傻。
我经常在团队面前讲,这个事情我做错了,我要做一个什么决定。永远不要贪恋过去,要看将来。
作为内容生产者,我们的竞品是谁?真正的竞品只有不断变化的市场。因为从创业到现在,可能公司的主商业逻辑都变了好几次,我们做的东西也变了。曾经的竞品也早就不是你的竞品了,已经往不同方向发展了。而且我认为知识和教育服务它是长尾的东西,只有不断变化的用户才是最大的挑战。
Q1:对于电商和知识付费,团队组织构架怎么支撑后续业务发展?
李丹阳:我们有一百多人的内容生产团队,无论公司怎么变化,内容团队永远是最大的核心。打造好的内容之后,才是运营、营销、获客等。
另外有一百个人左右的电商团队,着重电商服务体系的搭建,并且我们的客服团队都是育婴师,都考了育婴师证,确保用户找到客服的时候,问题能得到解答。
而且内容团队是我自己在带的,参与每个课程每个细节的讨论,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扎在业务里面的创始人。
Q2:年糕妈妈的课程形式大部分是录播,如何看待一对一、一对多的直播课程?
李丹阳:相比起直播,录播是比较轻的模式,而且更重内容的一种形式。如果一旦做成直播,一对一,一对多,会面临重产品和重技术的难题。同时,做线上直播一对多,要储备大量的老师,要有非常强的线上直播平台。目前来说,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未来会把录播的内容做到极致,做一些课程延伸,比如让大家去交作业,让老师点评,以相对轻的方式来运营。
Q3:对内容团队及课程团队的KPI是怎么设计的?
Q4:小程序红利出来之后,用小程序比较方便,但从公司角度来考虑,还是希望流量能够回到APP,这该怎么权衡?
Q5:之后会考虑拿一些爆款课程推广线下吗?
李丹阳:目前来说我们的主营还是在线上,现在是传统教育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过程。如果反过去追逐线下的一些东西,我觉得是一种倒退。目前这个阶段应该发挥线上的优势,让用户可以在家享受这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