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天的很多吃货来说,吃什么远比怎么做要重要,但对古人来说,无论是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还是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那些记录在古籍里的美食和做法,总能让今天的人顶礼膜拜心潮澎湃。在复原《随园食单》诸多食谱的过程中,南京图书馆的两位80后——韩超、史星宇,不但让很多美味从纸端再次活色生香起来,更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籍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古代“吃货”留下诸多专著
韩超、史星宇对随园私房菜的复制,可以追溯至2020年暑假。
据史星宇介绍,她和韩超同属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部门有一个活动组,用该部门主任的话说,就是提倡所有的年轻人都要参加,负责筹备读者活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馆里的要求,该活动组在每年读书节、晒书节和寒暑假,都会推出一些活动,包括古代生活画卷、古籍探秘等,均是讲座加互动体验的形式。
2020年,由于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受限,南京图书馆尝试着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将馆内所藏推向大众。其时,全民学做菜的风潮也是一浪接过一浪,他们自然就把目光锁定在馆内的珍贵古籍,比如南宋时期以菜蔬食谱为主的《山家清供》,适宜当下的轻食爱好者,在其中的“拨霞供”一节就出现了火锅的原型和中国火锅的先行者;清代《食宪鸿秘》中的食谱侧重养生,适合当下爱泡枸杞的“养生咖”;《饮膳正要》中多提及药膳,是元代的营养学专著。
在具体分工上,除了一起商量选菜,韩超担任主厨,他不但会切、会炒,关键时候还能颠个锅;史星宇主要负责做捧哏角色;其他还有两三个小伙伴,每次则帮忙拍摄、打光及剪辑。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再加上年轻人的创意和积极性,韩超、史星宇的“食光机”顺利开张,至今已拍了4期、8个菜,那些在古籍里沉睡着的文字,被油与火烹制出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引来不少读者的赞叹。
坚守传统,创新随园私房菜
韩超平时喜欢研究新菜式,也会做一些创新菜,在他看来,只要符合当下人的口味,怎么好吃怎么做才是王道。所以,在复制随园私房菜的过程中,他更强调守正创新,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不少见解。
《随园食单》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等14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韩超说,他们做的是百姓版《随园食单》,选的都是常见食材,每道菜原料费不超过50元。
比如,袁枚留下很多便宜又家常的豆腐做法,韩超、史星宇对其中的“蒋侍郎豆腐”进行了复原,即将豆腐两面都切掉皮,每块切成十六片,晾干后用猪油熬,等看到油烟起下锅,然后撒一些盐花,经过翻身后,再放入好的甜酒、大虾米……
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爱蟹者的心意总是相通的。袁枚也不例外,他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对韩超、史星宇来说,做一道“假蟹”也可以过个小瘾:煮熟黄鱼两条,去骨留肉;咸蛋黄碾碎,用油炒到翻沙的状态;起油锅煎爆鱼肉,把咸蛋黄搅匀入锅,加上香菇、葱、姜汁、酒等,吃的时候可以加点醋调味。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在《随园食单》中,“水果+肉”食材组合比较常见,一道梨炒鸡竟然那么好吃。史星宇介绍,只要把鸡胸肉切成片,三两猪油烧热,放鸡肉片快炒三四下,加麻油一瓢,芡粉、盐、姜汁、花椒碎末各一茶匙,再加雪梨薄片及香菇小块,炒三四下后即可起锅。“听着像黑暗料理,其实操作简便,口味也不错。”
给每道美食配上好的故事
比如《随园食单》中除了“蒋侍郎豆腐”,还有“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等,两人就曾一边烹制“王太守八宝豆腐”,一边聊背后的典故。
比如在复制了众多《随园食单》私房菜之后,那这个随园究竟在哪儿呢?
学历史出身的史星宇就对此做了一番解释,她从袁枚的《随园记》中发现,随园的范围比南师大随园校区要大得多。《随园记》记载: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今天北门桥路、清凉山这些地名都还在使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广州路校门对面的小巷子就叫做干河沿后街,沿着巷子走到头,一条与广州路平行的小路叫做干河沿前街。
史星宇说,根据这几个地名,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小仓山也就是随园所在地的大致范围。“从今天的地图上来看,这是绝对的市中心黄金地段,怪不得袁枚说登上小仓山,可以看遍雨花台、莫愁湖、紫金山、明孝陵、鸡鸣寺等南京著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