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枫等: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根据食品工业发展速度、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人均GDP等指标首次将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历程划分为缓慢增长、觉醒发展、高速增长、中高速增长4个阶段,系统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取得的成效。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做出了中国食品工业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判断,从发展目标、供给与消费、科技创新、新业态、产业结构等角度对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对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等进行了讨论。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阶段划分

食品消费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吃熟食创造了地球人,食品制造活动是地球人类文明的逻辑起点,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反映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高低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

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以及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它是一个最古老而又永恒的常青产业,伴随着地球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历史悠久。

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虽然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不断增产满足社会成员对食物量增长的需求即食物安全(foodsecurity)问题,但食品工业开始起步,此时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投资主体是社会闲散资金;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对成品和半成品食物的巨大需求,食品工业进入以满足量的需要为特征的粗放而野蛮的快速生长期,食品安全(foodsafety)上升为主要矛盾,此时食品生产的市场主体是规模以上企业,投资主体以工商资本为主;当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以后,随着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内涵愈加广泛,营养健康成为广义的食品制造业暨现代农业新的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和历史使命[2],此时金融资本大量涌入,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双轮驱动,市场主体为大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投资活动表现为企业的并购、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图1)[2],食品工业进入井喷式创造社会财富的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先民就有“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古训,食品生产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油坊、磨坊、粉坊、豆坊、食坊、茶坊等中国特色的食品生产活动一直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状态,作为对以家庭为主体的食品加工生产方式的补充,传统小农经济的特征非常明显。中国近代意义的食品工业,始于清末进口制粉机械进行的面粉加工业,不仅起步大大晚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且发展速度缓慢[1]。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才开始了比较系统且稳定的食品工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食品工业才得到迅猛发展。

由此,笔者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经历划分为了4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1952—1990年)、觉醒发展阶段(1990—2000年)、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5年)、中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1、中国食品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取得的成效

1.1缓慢增长阶段(1952—1990年)

1.1.1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增速加快

1.1.3学科建设开始起步,起到了奠基作用

1.2觉醒发展阶段(1990—2000年)

1.2.1产业发展开始提速,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和历史机遇,加上20世纪80年代技术装备引进和加大投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开始全面提速,自1991年起异军突起,总产值达到2665.1亿元,较1990年增长了95.96%;2000年总产值达到8165亿元,1990—2000年的10年间年均增速19.63%,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前38年的总和(图2~3)[11,32]。2000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835.3万t,味精产量70万t,柠檬酸产量37万t,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28万t,啤酒产量2231.3万t,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产量700万t,居世界第三位。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23]。

1.2.2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大中型食品企业通过成套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一批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等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据统计,2000年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9%,啤酒行业拥有43个10万t/年以上的企业,约占行业总数的8%,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59%。漯河双汇、杭州娃哈哈、青岛啤酒、山东金锣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24-25]、葡萄酒、饮料、乳品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先进水平,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6-27]。

1.2.3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食品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同时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之一[9,14-15]。

1.2.4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创新突破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中国食品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1952—2000年近50年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一直停留在0.3~0.4:1之间,2000年也仅有0.33:1(图4)[8,24],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期2~3:1的水平。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深加工率却很低,仅有2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同期70%以上的水平。食品加工技术装备整体相对落后,初级加工技术占比大,缺乏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食品行业研发力量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亟待创新突破[24-25]。

1.3高速增长阶段(2000—2015年)

1.3.1产业高速增长,支柱地位凸显

2000年中国加入WTO,人均GDP达到949美元,抵近1000美元大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产品生产已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结构性过剩阶段,迎来了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期。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抵近1万亿元大关,较1999年增长了35.6%,进入了新世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2年超过1万亿元,2005年超过2万亿元,2010年超过5万亿元,2013年超过10万亿元,15年间年均增速达19.3%,大部分年份年均增速均超过15%,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图2~3)。到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964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收入的10.3%(图5)[3];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2005年超过0.5:1,2013年超过1:1,2015年达到1.1:1(图4),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10-11,8-32]。

1.3.2结构不断优化,产品丰富充足

“十五”以来,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主要食品产量稳步增长,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形成了4个大类、22个中类、57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有效保证了13亿人口对安全、营养、方便食品的消费需求[33-34]。过去15年,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中食品加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年均增速达到21.3%,其次为食品制造业20.2%,第三为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84%,烟草制品业发展速度最低为13.44%;从四大行业的比重来看,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增加,分别由2000年的44.4%、16.9%增长到2015年的57.3%、19.0%,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占比下降,分别由2000年的20.9%、17.8%降低到2015年的15.3%和8.4%(图6);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民对于营养健康长寿等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和追求,碳酸饮料、酒、烟草消费在逐步减少,而对于丰富多样的营养健康食品加工品的需求则快速增加[4]。

1.3.3科技创新取得系列突破,“三跑”并存

1.3.4学科建设日益完善,培养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

1.3.5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

1.3.6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十五”以来,东部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和优势地位,中西部地区利用农业资源禀赋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5年东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4.97万、3.15万、2.21万亿元,比值由2010年的45.1:22.9:19.4转变为2015年的42.8:27.2:19.1,东部地区食品工业份额下降,中、西部地区份额增加。在此期间,食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涌现出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大幅度提高。2015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食品企业达到54家,较2000年的2家(全部为烟草公司)增加了27倍[8,19-20],加工企业逐步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城市集中,形成了一批规模化、园区化的产业集群,如黑龙江30万t稻谷加工产业园区,河南主食与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山东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广西临海粮油深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水产品出口加工优势产业带,四川宜宾酿酒生态园区,福建晋江方便休闲食品产业基地等。

1.4中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

1.4.1食品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4年之后,中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稳中求进,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食品工业发展速度由2013年的14.95%降低到7.33%;2015年和2016年维持在5.5%左右(若不计烟草制品业,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5%、7.2%,与当年GDP增速基本持平)。2016年41623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9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高出全部工业0.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占比居全国第一,达到10.4%[8],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食品安全、国民营养健康、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4.2营养健康食品需求旺盛,食品产业加快升级转型

1.4.3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2、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2.1发展展望

根据专家预测,“十三五”期末中国人均GDP将超越10000美元接近12000美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整体进入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新阶段。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任务、重点、动力、趋势将发生根本性和历史性的转变,“十三五”期间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营养健康需求,必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任务。人民群众对营养健康饮食的需求,使营养健康将不但成为未来中国食品工业的主题,也将成为整个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题,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的动力核心与战略重点,是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总体大战略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第一抓手、突破口和物质基础。展望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特征:

在发展目标上,食品工业将继续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5万亿元,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在科技创新上,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从“三跑并存”、“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为主的转变,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业化、精准营养、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

在供给与消费上,食品工业进入营养健康升级转型加速期,向营养、健康、安全、多样、方便、美味的方向发展。食品消费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费转变,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吃安全,向基本保障营养健康、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转变,食品消费日益呈现营养化、健康化、风味化、休闲化、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新旧动能转化加快,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从粗放增长向更加注重集约发展转变、从开放引进向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转变、从高污染高消耗向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转变。

在产业形态上,工业云、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深度应用,食品工业与教育、体育、文化、健康、养生、生态、科普、农业、医药、养老、社区与农村建设等行业深度融合,催生一批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创意创业、科普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家餐饮、民俗文化、乡风乡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和新格局。

2.2发展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更是实现美丽的营养梦、健康梦、加工梦、现代农业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机遇期,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一二三产融合为主线,以营养健康为目标,以食品加工为主导,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转型,增效、增收、增税、增绿,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型的食品工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做出不可替代的、更大的历史贡献。

一要创新发展。中国食品工业的R&D投入强度仅有0.40%,不仅低于全国2.11%的水平,更低于制造业0.97%的水平,要加大对食品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大力发展食品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食品领军企业;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促进创新创业。

二要融合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在融合、重点在加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多要素聚集、多主体培育、多业态打造、多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三产、拉动一产,挖掘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的观光、文化、环境、科普、养生的价值,发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不但卖产品还要卖过程、卖体验、卖享受、卖观感、卖文化、卖环境、卖科普、卖乡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合创新链、加粗品牌链、接入金融链,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目标[9]。

三要绿色发展。中国平均每生产1t速冻食品,所用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近30%至200%;每生产1t罐头食品耗水量为日本的近3倍。要大力推进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解决耗能、耗水、耗人工等资源消耗的急迫问题。

四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布局和融入全球市场,推进双向开放;结合“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健康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国家战略要求,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中国食品工业“走出去”步伐,鼓励中国食品企业通过并购、合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设立境外办事处和技术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科技交流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体系,抢占若干领域制高点。

五要重点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优势的中式食品工业化、个性化精准营养食品制造、基于工业4.0的智能化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可全球垄断的中国特色食品产业,实现新劈跑道、领跑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中式传统食品工艺进行系统挖掘和工业化适应性改造,创新中式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核心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业化生产;基于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质组学技术,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个性化营养需求,进行食品的个性化定向设计,研发食品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建设食品加工智慧工厂。

六要人才发展。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学科、专业和平台。目前,中国设有食物营养专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共计46所,其中医学院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学院占4.3%,大多偏向医学领域,学科布局不平衡,很难满足营养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亟待加强营养健康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建设国家食物营养与健康重大科学工程基地,完善食物营养健康学科体系,为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持续创新支撑。

七要前瞻发展。大力发展营养健康食品产业前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发展基因检测、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等检测技术与手段,创建不同人群健康大数据,建设潜在健康风险实时在线监测跟踪与服务系统;针对不同人群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营养预测、营养监测和精准营养干预解决方案,解决传统的饮食习惯与营养均衡、科学膳食中存在的矛盾;发展基于食品工业4.0的智能制造或食品3D、4D打印等现代技术实现精准营养食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营养、更健康的食品,适应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方便的要求,实现家庭厨房的社会化、个性化。

八要理念发展。要树立全民营养消费新观念,通过营养健康宣传和科学普及,使社会成员正确认识食品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在中小学校开设食育课,在有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设立面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食品试作室,使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饮食消费习惯。要改革现行的医院科室体系,将医疗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正确轨道上来,强化营养科室在各级医院科室构架中的先决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媒体宣,有效打通食品健康产业与市场消费的上下游,开启食品健康消费的新时代,引导全民健康饮食消费的新潮流。

九要改革发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调整存量,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库存;解决在新时代下中国食物原料供给与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不平衡的现状,加大对能量、肉类、蛋类、食用油等供给量高于膳食指南推荐量食物的质量提升;提高蔬菜、豆类、奶类、水产类等供给量低于膳食指南推荐量的生产能力。推进新资源食物、药食同源食物的开发和引进,加快国家食材与食品营养数据库的建立,拓宽食物供给的新渠道。

十要跨越发展。构筑大数据引领、智能化制造、精准化产品、个性化服务的全民食物营养健康大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在生产技术上创新、工艺上创新、产品上创新、消费上创新、业态上创新,发展新动能、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就业模式、生产模式、生活模式、文明模式和发展模式,领跑世界食品工业发展新潮流。

THE END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考研科目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统考计划招生人数为42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的初试考试科目是: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41农业知识综合三867食品加工工艺学同学们也可以登录院校的官…… 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考研科目 https://news.koolearn.com/kaopei/yxxx/73981/
2.食品考试试题及答案发布,助力备考考生冲刺一份关于食品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全面汇总正式公布,为广大考生备考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次发布的试题及答案涵盖了多个食品领域的考试知识点,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提高备考效率。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食品考试试题类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试题内容涵盖了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营养学等多个https://yitijiaoyu.com/post/20950.html
3.中国农大范志红教授主编《食品营养学》:探索食物奥秘,解锁营养密码本书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烹饪营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爱好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注册营养师。“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科普自媒体作者。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烹饪营养分会副主委;中国健康促进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AT9BFD0511DCTQ.html
4.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题库,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题库,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考试真题,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www.examk.com/c/fRQKa4
5.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食品营养与安全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食品营养与安全(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 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 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13/8140043101003133.shtm
6.国家开放大学卫生部、中央文明办健康社区行全国巡讲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健康大讲堂讲师团专家,奥运大讲堂荣誉讲师,全国妇联“现代妇女大讲堂”主讲嘉宾。2010年担任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主讲教师,主编教材《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0年)。http://one.ouchn.cn/nlyyjxb/szdw/zbzj/yyxyzbzj/80c34e7d71964ede90ab4cdc3c047b40.htm
7.课程《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结合大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和未来的健康导向,重点讲授当代大学生的合理营养、世界各国的膳食指南、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和日常食谱设计等,介绍各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生活习惯病”、饮食宜忌、饮食与美容等现代营养学热门话题。课程大纲 查看更多 绪论 1.1 课程开篇介绍(课程学习与考核要求讲解)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748f4c416d8a05eeda38a4a
8.12月修学分(I类/4分/线下):北京为加强饮水与健康领域研究,提升人群饮水及营养素养水平,促进营养、饮水与健康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提高大众营养、饮水与健康知识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工作者、研究者对营养素养、饮水素养及水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科研能力,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zk1MDY1OA==&mid=2247526671&idx=1&sn=4d9b24d2db7024c72d1e04c918a36fbd&chksm=fa759f22cd021634417d4f8cfa0faee3f428c1333caa12327df754982543b15150b8afaa9a6f&scene=27
9.《BJBR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描述精选)》(Yanlz+SteamVR+5G+AI+VR+AR+MR04-食品工程虚拟仿真软件- 05-工程力学虚拟仿真实验室- 06-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室- 14-乙酸乙酯合成与精制实训装置- 15-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 16-优质资源申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3D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软件]:是以清华大学设备实验研究数据作为实验基础数据,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学习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9828217
10.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规划计划8.食品营养与安全保障 围绕市民食品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摄入设计和食品营养健康的功能成分评价及代谢机制研究,加强“药食同源”功能营养植物的开发利用,研发个性化的功能性食品。围绕“市民舌尖上的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开展食品生产源头安全、食品制造有害物风险控制、现代物流与冷链过程的品质控制、精装https://stcsm.sh.gov.cn/zwgk/ghjh/20160815/0016-20699.html
11.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国家开放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儿童严重缺乏维生素D 可导致脚气病。2.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大多属于哪一类A第一代保健食品B初级功能性保健食品C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18523886.html
12.国务院食安办等28部门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举办食品安全媒体训练营,组织专家和传媒领域、监管部门专业人士,与媒体采编人员、社交媒体内容主创人员开展面对面交流培训,研学专业知识,探讨传播规律,提高媒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科学素养,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 五、大学生食品安全营养中国行活动 http://law.foodmate.net/rule/show-225620.html
13.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精选十篇)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 篇1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计,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城市监管的逐步完善, 城市食品数量、质量方面的很多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城市人口的食品营养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却逐步显现出来, 而这是关系到城市人口长期繁衍生息的基本问题。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8yx3r7x.html
1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常见疾病与预防》形考任务答案电大之家6、C型行为模式与下述哪种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肿瘤 冠心病 贫血 精神疾病 7、目前被称为全球第一大死因的疾病是: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癌症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8、谷类食物营养成分主要是: 蛋白质 维生素 脂肪 糖类 9、下述哪项属良好饮食习惯? 多吃熏腊食物 https://www.diandahome.com/7530.html
15.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简章【主干课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分析、粮油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焙烤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机械设备、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食品营养与卫生、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等课程。 【职业资格】农产品与食品检验员、1+X《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健康管理师、有机食品内https://www.gaokao.cn/school/3416/newsdetail/68000/206542
16.云南技师学院2024年招生简章11、烹饪工艺与营养 12、家政服务(婴幼儿护理) 13、航空服务 14、酒店管理 15、建筑施工 16、建筑装饰 17、消防工程技术 18、电子商务 19、汽车维修 20、新能源汽车维修 21、服务机器人应用与维修 22、药物制剂 23、中药 24、食品质量与安全 25、健康服务与管理 http://gzzxx.cn/ynzsw/9506.html
17.浙江大学公开课:食品安全与营养鸡蛋含有很多蛋白 质, 分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的吸收耗能( 小肠壁上的主动运 输) 。此时, 血液中可利用的葡萄糖较少, 半乳糖就会被氧化 供能。鸡蛋里的某种蛋白会和牛奶里的某种营养成分相互反 应, 使营养价值下降, 所以不宜同食。 ②鸡蛋与豆浆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 它能抑 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 https://www.douban.com/note/82762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