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元欣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进展与成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进展与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胡强强主持。
刘金峰介绍,“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法履行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职责,践行“最严谨的标准”要求,贯彻“大食物观”理念,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全面打造最严谨标准体系,吃得放心有章可依。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是生产经营者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重要依据。十年来,我们组建含17个部门单位近400位专家的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坚持以严谨的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建立了程序公开透明、多领域专家广泛参与、评审科学权威的标准研制制度,以及全社会多部门深入合作的标准跟踪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标准的实用性和公信力。截至目前,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19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等全人群的饮食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既契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我国连续15年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国际法典委员会主持国,牵头协调亚洲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标准工作,为国际和地区食品安全标准研制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着力强化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及时预警维护健康。我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全部32类食品。这些措施使得重要的食品安全隐患能够比较灵敏地得以识别和预警,不仅为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服务政府风险管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和守护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主动践行“大食物观”,助力“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提升。我们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对一般人群和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重点人群的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合理膳食指导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学校等试点示范。通过社会共治共建,保障群众获得营养知识、营养产品和专业服务,提升食品营养场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实现“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刘金峰指出,我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秉持标准严谨实用,监测灵敏高效,评估科学权威,营养惠民便民原则,努力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与身体健康。
保驾食品安全
护航营养健康
□张健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涉及每一个普通人的利益,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和食品安全最严谨的标准落实,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成绩喜人。
贯彻“大食物观”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粮食到食物,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安全,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从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到“缺了哪样都不行”,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管理正向着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可持续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打造最严谨标准体系、强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风险监测评估能力、主动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生产经营者有章可依,保障高效管理体系及时预警,助力老百姓从“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稳步提升,实实在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服务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与身体健康。
推进“合理膳食”行动,更好服务人民健康营养需要。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最能反映群众真实需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渴望吃得饱,到20世纪90年代有条件吃得好,再到21世纪追求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老百姓的“小餐桌”上,折射出的,是人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大需求”。合理膳食行动实施3年以来,在国家加强政策引导、改善专业服务、普及营养知识的不懈努力下,营养科学基础进一步夯实,科研创新与工作探索不断强化,防控肥胖与儿童营养失衡等干预不断深入……合理膳食指导逐渐以多元化、更便捷的方式不断出现在我们日常饮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是维护人民群众一粒米、一餐饭、一辈子的大事,是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首要诉求与基本保障,更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方面已然积土成山、积水为海,取得了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可喜成绩。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是长期事业,愿我们每个食品行业的管理者、从业者、参与者都能乘“新时代”东风,积累经验、开拓进取,此时今日后,迈步从头越。
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标准审查机制持续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近年来,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国家完善了以风险监测评估为基础的标准研制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合作的标准审查机制,持续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和检验方法四大类,覆盖“从原料到餐桌”全过程。其中,例如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标签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等通用标准和乳品标准、肉制品等产品标准,主要限定各类食品及原料中安全指标;检验方法标准是配套安全指标制定的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侧重过程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提出规范要求。四类标准相互衔接,从不同角度管控食品安全风险。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立项,一方面,我们注重标准制定与风险监测、评估衔接,及时将监测评估发现的安全问题转化为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动态修订完善标准。此外,注重与监管、产业健康发展需求衔接,动态调整细化标准并指导实施,助力高质量发展。
初步掌握我国主要食品污染状况和趋势
记者:食品安全关系人民健康,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发现了哪些风险因素?这些工作是否能够有效防范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新版膳食指南有四方面变化
记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于近日发布,新的膳食指南做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
丁钢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于4月26日修订完成并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五版膳食指南,是根据我国膳食结构和营养的特点来进行制订的,主要有四方面的变化。
第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对一般人群的膳食推荐条款有6条,新版膳食指南增加到8条。主要增加了规律进餐、会烹会选、公筷分餐、杜绝浪费、饮食卫生等内容。这也是应对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和后疫情时代膳食特点来进行修订的,针对现在很多人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等,还有一些新的饮食动态,比如“预制菜”越来越多等特点,进行了很多改变。
第二,增加了高龄老年人膳食指南。高龄老年人是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是以前的膳食指南中没有制定的。提出了食物多样、充足,质地应细软、宜消化,多吃鱼禽肉蛋奶,合理选择营养品,经常测体重和进行营养筛查,这些都是针对高龄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饮食特点提出的建议要求。同时,高龄老年人也更应该注意食物的各种搭配,要防止因为单纯吃素、怕荤而导致的蛋白质摄入过少、肌少症等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以应对老年化的趋势。
第三,更强调膳食模式。新版膳食指南当中首次定义并推进了东方健康膳食模式,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东方健康膳食模式是以东南沿海地区膳食结构为主,结合各地的饮食习惯,提出食物多样、清淡少盐,蔬菜、水果和鱼虾水产等摄入量高,奶豆类摄入多,并具有较多的身体活动水平。
第四,更新了定性定量食物的选择和膳食营养的概念,并进一步完善了图形和食谱的可视化、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了平衡膳食宝塔,沿用“塔状”表示食物类别和多少,共5层,由下至上依次为谷薯类、蔬果类、动物性食物、奶豆和坚果类、油盐类,量化了膳食模式。
膳食指南可用于指导每个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实践,希望大家都学习和践行膳食指南,迈好健康生活的每一步。
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记者:合理膳食行动实施3年以来,我国的居民营养健康促进成效如何?下一步将怎样精准发力?
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2020年我国18~44岁居民身高分别为男性169.7厘米、女性158.0厘米,比2015年分别增加1.2厘米、0.8厘米。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下降至5.8%。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g,比2015年下降1.2g。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在抓好前述政策落地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夯实营养科学基础,鼓励科研创新,探索防控肥胖、儿童营养失衡等干预新模式,推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季节的食养套餐,加强合理膳食指导。
学生贫血率、生长迟缓率明显下降
记者:合理膳食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贫困地区重点人群开展营养干预,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好的做法经验值得沉淀提炼并推广?此外,目前人群中贫血率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有怎样的改善?
为了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国家卫健委从2012年起启动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提供1包营养包,这个营养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作为辅助的营养补充品。同时,开展儿童知识的宣传和看护人喂养的指导咨询活动,项目依托妇幼健康系统的县乡村三级网络,开展营养包发放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这个项目的覆盖率、营养包发放率,喂养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截至2021年,项目已实施对832个原国家级的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受益的儿童人数达到1365万。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项目持续监测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平均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与2012年基线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66.6%和70.3%。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促进了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YYB(“营养包”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已经成为专有名词,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有很多公益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在贫困地区开展了许多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项目。
加大对营养标签的宣传和解读
记者:如何科学解读营养标签?消费者是否可以信赖营养标签?
李宁:营养标签的作用是向消费者传递食品的营养信息。通过阅读营养标签,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特性,从而帮助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营养标签上有很多数字,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困惑,消费者不容易理解。我准备了一个图示,解读一下营养标签。
营养标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营养成分表,二是营养声称,三是营养成分功能声称。营养成分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里面含有3列数据:第1列数据是食品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种类;第2列数据是每100g食品或100mL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不同食品单位不一样,比如液体是100mL,固体是100g;第3列数据是NRV的百分数,反映的是每个人一天吃100g食品,每种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量的程度。比如吃了100g食品,那么摄入了8.3g蛋白质,满足人身体需要量就是14%。因为,蛋白质的需要量参考值是60g,8.3g除以60g正好是14%。再比如,吃100g饼干,是不够满足35%钙的需要量,其他不够的营养素要从别的食品中摄入。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营养标签的强制性标准。在营养素种类里面必须标有营养内容,现行标准必须标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钙和铁是企业自愿标识。这个标准也正在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在强制标准营养素基础上增加了对糖和饱和脂肪酸的强制性标识要求。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就是营养素高低的声称。为什么高钙饼干声称高钙呢?因为其钙含量比较高,满足了人体钙需要量的35%。当然,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作各种声称,比如,声称高蛋白的食品等。此外,食品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是低脂或者无脂、低钠或无钠、低糖或无糖等,营养标签标准里都有严格的规定。
营养标签标准中对每种营养素功能的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用语,所以企业在进行功能声称时,是严格按照标准用语来声称的,不能更改一个文字。
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读懂标签,正在修订的营养标签标准还鼓励和允许企业在食品包装对营养标签里的信息做补充说明,用图表和文字。比如,牛奶的标签,一看标签就知道这款牛奶是低脂。所以,通过正面标识的图形和文字,就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特性。
校园食品安全形势向好
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下降趋势
记者:校园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在预防和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防范和杜绝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方面,国家有哪些有效的举措?近几年趋势如何?
符合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记者: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以及色香味,同时对食品还能起到防腐和保鲜作用,在食品当中广泛运用。但是面对它繁杂的种类和名称,不少公众还是觉得有些困惑。食品添加剂到底能不能吃?我们每天吃很多食物,食物当中所含的这些添加剂是不是超标了?
李宁: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还有很多的误区,很多消费者谈到添加剂就色变。实际上食品工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比如,改善食品色泽所用的着色剂、预防食品腐败所用的防腐剂、代糖的甜味剂、卤水点豆腐所用的凝固剂,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正是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才使得食品的生产、储运和流通得以正常进行,超市里的各种食品才能如此丰富多彩和琳琅满目。
有的消费者担心,食用含有同一种食品添加剂的多种食品,会不会对身体带来额外负担。我们制定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里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时,已经充分考虑了这种情况,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时保证了同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多种食品中的使用情况。所以,只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来进行使用,食品是合格的,消费者就没必要担心对健康有额外负担。当然,我建议消费者在膳食模式上要合理搭配,平衡膳食,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模式,吃得更健康、更营养。
不要盲目追捧“零添加”“纯天然”
记者:现在市面上一些以“零添加”“纯天然”为卖点的食品和饮料,请问这些食品是否真的绝对安全健康?公众应该如何科学选择?
27省(区、市)已启动培养营养人才试点工作
丁钢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诉求日益强烈,但接触到的营养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不良饮食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危害居民健康。因此,培养营养人才,保障全社会营养传播的科学性和营养干预的权威性,对促进全民健康至关重要。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营养人才培养,加强营养人才梯队建设。一是培养群众身边的营养师,打通营养健康落地最后一公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指出“每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人员”,目前,已经印发了《关于营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试点考试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12项文件,谋划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有27省(区、市)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法》强调“开展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在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食品企业、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配备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具体对幼儿、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便捷的营养指导服务。二是培养中坚力量。组织疾控人员营养专业技术常态化培训,加强高等院校营养学科及人才建设,发展注册营养师、营养技师、公共营养师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策略。三是组建权威国家专家队伍。2021年成立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汇集营养、农业、医学、食品等多领域200名专家,科学指导营养健康工作。
重点预防冷链食品及其包装传播新冠病毒
关于如何防范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重点应该放在对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防控,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的管理:做到闭环管理、落实测温扫码、加强个人防护(如防护衣、护目镜、面屏和N95口罩)、建立健康状况台账(监测十大症状: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实施经常性核酸检测(隔日核酸)。作为消费者来讲,到正规场所购买食品,做到勤洗手,家庭烹饪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如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烧熟煮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