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营养关系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身体健康。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基层营养服务能力、促进居民平衡饮食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11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以“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获得感”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促进居民平衡饮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主持发布会。
15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全链条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标准管理制度,打造严谨的标准管理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从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标准的审查、发布各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作出了严格规定。对于标准的审评来讲,国家卫生健康委聘请了多部门、多领域近400名专家对标准进行严格审核技术把关。同时,针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发现问题及时修订,这样就对标准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动态管理的“闭环”。
二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严谨的标准指标体系。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一共发布了15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涉及安全指标有2.3万余项,这些指标涵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所有30大类340个小类食品,包括了影响居民饮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盖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
怎样的标准才算是严谨的?田建新介绍,从标准的制定过程来讲,首先程序严谨,要公开公正透明;从标准指标来讲,要科学恰当,要既能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同时还要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保证这些标准在实践中落得下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新发布的8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例:第一,体现了更有效地防控风险,保护消费者健康。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修订的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标准,日常使用的炒锅、铁铲等金属制品,为了防止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新的食品标准将原标准管控的杂质和合金元素,由原来的5类增加到现在的13类;不锈钢制品新增了锰和镍类等迁移限量。同时,调低了原来对铅、砷的迁移限量标准,更加严格。
第二,标准的覆盖面扩大,填补了有关空白。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新发布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标准,用标准来管控一次性纸杯或者食品包装袋上面有一些印刷的字体、印刷用的油墨中的重金属的限量,我国是国际上第三个用标准来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用油墨的国家。
第三,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管理,提升监管效能。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新修订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规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对生产过程中,一些原料的使用、杀菌效果的评估、微生物控制,还有可能导致致敏的物质,管控要求更加明确和强化,这样就能推动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采取更加系统、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使我们标准的网织得更牢固。
另外,为了方便标准便民利民,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开展了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举办数字标签沙龙活动。数字标签通俗说就是食品包装上印上二维码,通过手机扫一扫,里面的信息就很清楚地显示出来。除了要求的一些信息,还可以由一些视频展示更多信息内容。突破了标签的版面限制,解决了大家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标签信息,但是客观上受版面限制,标不上那么多,或者标上后字非常小,看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新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矛盾。这样既方便低视力人群或者老年人的阅读,同时有些人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食品信息,通过数字标签就能够挑选到更加适合自己需要的食品。目前,已经有包括肉制品、方便食品,10类食品20多家企业参与试点,这些商品将陆续上市。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还会继续扩大试点,希望产业界和消费者积极支持这项工作,能够把数字标签的试点工作抓好抓实。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深化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标准的严谨性,配合监管部门和企业抓好标准的落地实施,打造一个既更加适合我们国家发展实际,又符合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防风险、保健康、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工作为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制定限量标准是如何考虑时表示,涉及限量标准制定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风险评估是各个国家制定限量标准都必须遵循的一个科学原则,一方面是保护健康,另一方面是促进国际贸易公平性。
李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食品中的各种危害,包括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判定是否需要制定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如果发现这个危害可能对健康存在风险,就需要对这个危害物进行管控,通行的做法就是制定限量标准。但并不是所有食品中的各种危害都需要制定限量标准,通过过程控制等方式,风险是可控的。也就是说,食品中哪些指标需要制定标准,以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都是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做法。
“食品中的危害对人们健康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通过这个食物摄入的危害物的量,也就是摄入量。这个摄入量怎么计算呢?是通过危害物的含量水平和食物消费量来进行计算的。”李宁说,由于不同国家食物消费量和膳食结构的模式不同,加之气候和种植养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品污染物、危害物可能分布特征也有差异,所以各个国家对食品中同一污染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可能就有所不同。这就是各个国家制定的食品限量标准,即使同一个危害的限量标准,不同国家可能是会有差异的,也可能是一致的。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大米中镉限量标准,由于大米是我们的主食,消费量非常高,所以我们对大米中镉的限量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所以我们的标准是严于国际标准的。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也是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制度,自这个制度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一直在加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从机构建立,包括制度完善、各种指南的发布,规范风险评估工作等,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也为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最严谨标准”要求的科学基石。
确保“三新食品”审批依法科学公正透明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在回答有关“‘三新食品’安全性审查与食药物质目录管理”的提问时表示,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角度来讲,落实“大食物观”,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是修订食药物质的目录,二是要做好“三新食品”的审批。
田建新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要求向耕地、向草原、向森林、向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是非常契合我们国家需要的,我国人口众多,要保障好食物供应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角度来讲,落实“大食物观”,主要是两项工作:一方面,修订食药物质的目录。食药物质是我们传统的物质,要向传统的物质要资源,要发挥好传统食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新的食品原料或者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就是“三新食品”的审批,向新技术、新科技要资源,来丰富食品供应,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营养健康的需要。
“关于食药物质,就是指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同时又作为食材被广泛食用。到底哪些中药材可以食用呢?”田建新介绍,需要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审核和确认。截至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发布了3批102种食药物质名单,最新的一批是近期发布的9种,包括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黄芪、天麻、灵芝等。把这些食药物质发掘出来后,结合传统的食养文化就能够开发出更丰富的食养产品,比如在前一阶段的新冠和甲型流感的集中感染和康复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食养建议;不仅如此还针对成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发布了食养指南,其中食药物质就发挥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于“三新食品”的审批方面,202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批准了“三新食品”216项。比如,批准的新的植物油有10多种,比如牡丹籽油、茶叶籽油、杜仲籽油等,里面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对于有这些需求的消费者,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又新审批了可用于食品的食品菌种50多种,这些食品菌种在食品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有的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有的能高效生产蛋白,帮助实现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有行业调查显示,近些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审批公告的新食品原料有大约1/3批准以后已经在规模化的食品企业里得到了应用。所以可以说,国家卫生健康委新的食品原料的审批,在满足群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同时,也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关于不太了解新食品原料的审批安全性,田建新指出,像食药物质目录修订一样,“三新食品”的审批,其核心也是要审查食品食用的安全性,主要依靠的就是要对它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审查。需要开展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像标准制定一样,也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要经过专家组的初审,通过以后,还要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行业的意见,还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每一个环节如果有人对食用的安全性提出任何的质疑,都要认真逐一研究,确保我们“三新食品”的审批能够依法、科学、公正、透明。
2010—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50%食源性疾病发生在家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从2010年至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量为2万多起,占总事件的50%;发病人数大约8万人,约占到总数的25%;死亡人数1423人,占总的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的85%。
从2010年至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因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病例约占家庭总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50%左右。主要原因是居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毒蘑菇中毒不光发生在农村,在城市里也经常发生,比如最近几年北京发生了几起因居民在绿化带、公园采食野生蘑菇,误采了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毒蘑菇肉眼是比较难辨的,民间有一些辨别的方法并不一定靠谱,而且毒蘑菇中毒症状是特别凶险的,死亡率比较高,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李宁表示,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还有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排在前两位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原因是在家庭烹调过程中,做饭的时候生熟不分,生熟交叉污染或者储存不当所造成的。在家庭预防这类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等。
合理营养可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
丁钢强介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增龄伴随的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肌肉衰减是我们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与年龄增长有关。一般来说,成年人40岁以后肌肉就开始衰减,70岁以后肌肉衰减的速度就会更快。肌肉衰减,体能就会下降,生存质量也会降低,尤其会增加跌倒和死亡的风险。所以,怎样倡导合理膳食、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进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体系当中重要的一环。
丁钢强建议,一是要保证每天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的摄入,蛋白质是构成肌肉的重要营养素,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以延缓肌肉衰减,优质蛋白的供应对减少肌肉衰减很有意义。但要澄清一个误区,清淡饮食实际是要减少油、盐、糖,而不是光喝粥、光吃蔬菜,肉类食品不吃。
二是提倡多吃一些含脂肪比较低的,比如鱼虾、禽肉;少吃一些脂肪含量比较高的畜肉,但也不能不吃,避免因此而造成缺铁性贫血这样的情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当中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专门制定了膳食指南,按照里面的要求,完全可以预防肌肉衰减症的发生。
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灵敏度和精确度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回答有关“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敏感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的提问时表示,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全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下降了11%,死亡减少了34%,特别在云南、湖南、贵州等毒蘑菇中毒高发区,中毒事件和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下降。
李宁表示,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每一个县级区域的基础上,也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着力提升监测信息的准确率和时效性。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及时性的工作,通过将医院的HIS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能够及时上报、上传,大力提升了病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积极大力提升监测网络的灵敏度。积极探索在试点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多点触发机制,将监测的触角和哨点从医院延伸到学校、社区和药店等,使得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织密织牢食源性疾病风险的监测网络。
以这个展示的页面为例,每一类食源性疾病,包括化学性的、微生物性的食源性疾病,都可以通过风险地图展示来分析,大大提升了监测预警的科学性。
在就餐场所摆放体重计引导反食品浪费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在回答有关“怎样有效引导反食品浪费”的提问时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倡导的力度,把反食品浪费和营养健康宣传融合起来。二是抓先行先试积累的经验。
田建新指出,反食品浪费不仅关系到资源节约和社会文明,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和供应保障,也关系到大家合理的营养和身体健康。国家高度重视反食品浪费工作,2021年,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央也对制止餐饮浪费作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批示和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倡导的力度,把反食品浪费和营养健康宣传融合起来。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中国营养学会等向社会公布了“珍惜食物合理膳食”倡议,提倡“公勺公筷”和分餐制,从疫情开始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就集中推进这项工作,都用了“公勺公筷”之后就可以放心打包,分餐制实行以后就减少了食物的浪费,倡导供餐有度、落实“光盘行动”。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还与教育部门在学校里推进学生的食育,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小抓起,培养学生不偏食、不挑食,以及爱惜粮食的美德。在全民营养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一系列的专项活动,以及日常宣传活动中,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加强和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推动合理膳食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抓好这些措施和样板经验的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从反食品浪费中受益。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针对我国目前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介绍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大概是10%,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现在还是比较严峻的,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丁钢强表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跟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膳食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吃得多、吃得不合理以及不健康,动得又少,这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控制的措施,就是要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要多运动,保持吃动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丁钢强建议,一是控制能量,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儿童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一定要均衡,既要控制食物总量,还要满足营养需要,鱼、虾、瘦肉、蛋、奶等优质蛋白一定要吃够;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二是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尽量少吃高油高盐和高糖的食物,据调查发现,5%的儿童青少年糖的摄入量超过了WHO的建议值,这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三是家庭要营造合理膳食的良好环境,父母要率先示范,帮助孩子、整个家庭都一起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和膳食结构均衡。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基本能够达到膳食推荐量的要求,但膳食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因素。
田建新介绍,一方面,我们国家人均的烹调用油、猪肉、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多,已经超出了膳食的科学推荐量,尤其是烹调用油超出了推荐量的40%多,猪肉超出了30%多。另一方面,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新鲜水果摄入明显不足,跟推荐膳食量相比,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59%,新鲜蔬菜低于推荐量的47%,奶类及其制品和新鲜水果低于推荐量的90%左右。
田建新指出,从消费端要加强针对性的营养健康科普宣传,引导大家会吃、会选,主动调整饮食习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比如要大力减少食用油的过量消费,奶、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食品要稍微多吃,减少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犯病的风险。
从供给端来说,要保证想吃的有得吃、要吃得到,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生产更多的营养素密度更高的食物,所谓营养素密度更高的食物,就是不增加能量的情况下,还是吃这么多的食物,同样的食物提供的营养素更多。
另外,规范食物营养强化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用。针对在特定的身体状况下,甚至有一些在特定的疾病状况下的这些人群,对他们的营养提供支持,进一步提升食品营养和品质。
患呼吸道疾病后不要盲目相信未经验证“偏方”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进入冬季以后,呼吸道疾病越来越多。合理膳食和均衡的营养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也是预防和促进疾病康复非常重要的手段,对呼吸道疾病同样有效。
第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的八条原则,来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生病期间有很多人可能因为胃口差,蛋白质摄入量反而低了,这样不利于免疫力的恢复。同时,也要注意适量摄入全谷物、豆制品,每天保证足量的饮水,烹饪可以清淡一点,但还要注意摄入多种食物种类。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前期也组织营养学、中医学领域的有关专家,针对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提出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食养方。”丁钢强介绍说,发热恶寒可以选用白萝卜蜂蜜水、葱白豆豉饮,有咳嗽可以选用玉米须橘皮水、无花果冰糖水等,出现咽喉疼痛可以食用梨汤、桑叶菊花茶等,还有干咳少痰、咽干盗汗等不适时,可以选用百合银耳羹、山药杏仁粥等。
丁钢强指出,冬季在注意做好保暖的前提下,也希望大家多到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做到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身边有发热、咳嗽或者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适当消毒,没有感染的人员也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比如佩戴口罩,或者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