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两个
2.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即癸卯学制。
A.《奏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奏定女子学堂章程》
D.《试办义务教育章程》
3.癸卯学制规定从蒙养院至通儒院共有()段。
A.三
B.四
C.五
D.六
4.“五四”时期,()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
A.张宗麟
B.蔡元培
C.胡适
D.陈鹤琴
5.()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B.陈鹤琴
C.陶行知
D.黄炎培
6.()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化
D.气质
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A.自我控制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评价
D.自我体验
8.移情训练作为扮演移情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应用于角色扮演法的扮演和讨论环节,不包括哪个环节?()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情感换位
D.角色扮演
9.角色扮演法作为活动主要平台和基本过程,通常遵循()个阶段。
A.四
B.五
C.六
D.七
10.下列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内容的是()。
A.自我意识
B.人际交往
C.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D.自我控制
11.()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A.自我体验
B.自我评价
C.自我调控系统
D.自我意识
12.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发展顺序是()。
A.比较笼统,不分化,细致的自我评价
B.不分化,笼统,细致的自我评价
C.细致的自我评价,比较笼统,不分化
D.不分化,比较笼统,细致的自我评价
13.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
A.1岁
B.2岁
C.1岁半
D.2岁半
14.()是一种常见的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方式,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扮演游戏中的角色,通过想象、模仿、观察等赋予角色灵魂使游戏得以进行。
A.移情法
B.角色游戏
C.扮演法
D.结构游戏
15.()是个体在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并力求将其实现的心理品质。
A.自信心
C.自我调控
D.自我反思
16.()是一种情绪体验,即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B.自我体验
D.自我认知
17.()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A.人际交往
B.同伴交往
C.社会交往
D.同伴交流
18.()主要指子女与父母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B.亲子交往
C.同伴交往
D.社会交往
19.()指以同伴为交往对象的活动。
D.社会交际
20.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主要包括游戏和()。
B.游戏活动
C.角色扮演
D.社会化活动
21.《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23.2011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4.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
25.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6.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27.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三个系统。
28.主干家庭指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居住。
29.核心家庭即由祖辈、父辈、孙辈三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30.家长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类。
31.家长的教养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等,体现在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中。
32.从纵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33.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
34.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幼儿理解本土文化、尊重外国文化,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35.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36.社会规范指与社会要求相符的从事社会活动、处理社会关系必须遵循的一般要求和行为准则。
37.认知提示指用言语提示,唤起幼儿在过去生活经验中类似事件的亲身感受,从而引发他对该角色产生感同身受的强烈情绪,
38.第三人评价,指从角色外的第三人角度看待该事件情境,从而获得更客观、更具现实意义的领悟。
39.情感换位指教师用言语讲解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特征,分析角色感受。
40.移情训练是培养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主要方式,能引导幼儿逐步脱离自我中心倾向,发展角色采择能力。
4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A.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B.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C.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D.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42.“五指活动”课程包括()
A.儿童健康与儿童科学
B.儿童社会
C.儿童美术
D.儿童语文
43.学期儿童“五大领域”课程包括()
A.健康与艺术
B.语言
C.社会
D.科学
4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A.气质
B.个性
C.社会性
D.社会化
45.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单亲家庭
D.一般家庭
4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依据包括()。
A.以《指南》和《纲要》为依据
B.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C.以一定的社会培养目标为依据
D.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47.从横向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被划分为()两个领域。
A.社会规则
C.社会适应
D.多元文化
48.社会教育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
C.多元文化
D.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49.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规范、()等。
A.文明礼貌行为规范
B.公共场所行为规范
C.群体活动规范
D.人际交往规范
50.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亲子关系认知和同伴关系认知。
A.亲子关系认知
B.社会职业认知
C.同伴关系认知
D.社会规则认知
2024春第二次形考任务
1.具有问题行为的幼儿,通常会发生社会适应困难,无法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
2.行为过度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发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3.()是指儿童出现不良行为后会承受不愉悦刺激,或者取消他正在享用的愉悦刺激,从而达到遏制不良行为出现的目的。
A.强化法
B.惩罚法
C.负强化
D.正强化
A.问题行为
B.正常行为
C.紊乱行为
D.错误行为
5.()是影响儿童依恋安全性的重要外因。
A.气质类型
B.抚养质量
C.性格
D.同情心
6.()依恋的儿童经常表现出母亲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在母亲离开时没有紧张或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会,或者只是短暂接近以下很快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
A.焦虑-回避型
B.安全型
C.焦虑-矛盾型
D.安全-回避型
7.系统脱敏法包括哪些方面?()
A.查清恐惧原因
B.了解恐惧程度
C.脱敏治疗
D.制定恐惧等级表
8.心理性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此类问题行为有()。
A.矛盾心理原因引起的神经性行为
B.不良情绪引发的问题行为
C.由性格引起的问题行为
D.活动过度的问题行为
9.()是一种敬重和肯定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态度。
A.同情
B.尊重
C.关心
10.脱敏治疗要在一个相对安全和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同时教儿童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
11.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12.代币替代直接强化物的优点有()。
A.代币使用简单
C.代币激励幼儿进步
D.代币可以替代许多替代物
13.()指能够使谈话对象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的谈话技术,如复述、认知反应、情感反应、认知反馈、情感反馈、自我暴露等。
A.同理技巧
B.安慰行为
C.移情技巧
D.关心行为
14.安全型依恋父母对儿童所发出的各种社会性信号与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积极地反应,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和情绪情感以适应儿童,经常愿意主动与儿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15.从问题行为的内容来分有四类,分别是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
A.自我暴露
B.自我调节
C.情绪调节
17.情商包括()等三个方面。
A.情绪理解能力
B.情绪表达能力
C.情绪调控能力
D.情绪调节能力
18.幼儿的安慰行为包含安慰动作、安慰语言和安慰物品。
19.()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
B.合作行为
C.关心行为
D.同情
20.()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
B.正强化
D.代币制
21.惩罚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
A.责备
B.剥夺
C.暂时隔离
D.及时强化
22.尊重是以平等的地位为基础的。
23.()指幼儿对更大范围的本社区、本城市、本民族、本国家产生认可和接纳的感受,同时也包含对不同社区、不同城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差异的接纳感受。
A.尊重
B.文化归属感
C.接纳
D.同理
24.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个方面提高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A.表达情绪能力
B.综合判断能力
C.分析认知情绪信息
D.综合分析情绪信息
25.()是指幼儿对于自己所在的幼儿园、班级和小组的认可与接纳的感觉。
A.家庭归属感
B.幼儿园归属感
C.民族归属感
D.国家归属感
26.()类问题行为主要有吸允手指、咬指甲、退缩、乱发脾气等。
A.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
B.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
C.品德性问题行为
D.心理性问题行为
27.直接呈现法即教师通过呈现反面事例,让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出人际交往技巧。
28.品德性问题行为一般需要特殊的教育训练和专业指导才能克服。
29.在这三类依恋类型中,()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
30.互惠动机分别有安慰、同情、帮助等指标
31.归属感教育中,大班幼儿着重()教育。
B.国家归属感
D.社区归属感
33.在脱敏治疗中,要注意控制恐惧事务接近儿童的程度必须是儿童可以承受的。
34.()行为与幼儿成熟度有关,在适当的教育训练下可以得到缓解、好转或消失。
A.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
B.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
35.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需家长和老师长期的教育指导才能得以改善。
36.幼儿的安慰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
37.()依恋的儿童对母亲依赖性强,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的玩玩具和做游戏,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在母亲离去的时候,他们会明显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安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8.()的儿童非常在意母亲在不在身边。当母亲即将离去时,他们会非常警惕,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甚至发怒、大哭大叫,不肯再做游戏
39.文化归属感教育包括培养幼儿的()。
A.社区自豪感
B.民族责任感
C.国家自豪感
D.接纳不同文化
40.幼儿园归属感的教育主要包括()。
A.处理入园焦虑
B.培养集体意识
C.开展感恩教育
D.反馈亲子依恋
41.归属感教育中,中班幼儿着重()培养。
D.幼儿园归属感
42.行为不足指某些行为在该幼儿身上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
43.归属感教育中,小班幼儿着重()培养。
A.国家归属感
C.家庭归属感
D.民族归属感
44.幼儿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行为过度和行为不恰当。
A.行为紊乱
B.行为不足
C.行为错误
D.行为不当
45.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类大多数社会行为是先天获得的。
47.幼儿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图片或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掌握人物的情绪信息
48.()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B.代币制
C.惩罚法
49.根据安斯沃思(Ainsworth)等人设计的“陌生情境”实验,儿童的依恋行为被分为()。
50.处于情绪困扰的儿童,难以准确认知他人的情绪。
2024春终结性考试
3.“五四”时期,()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
4.()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5.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是()。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
B.《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
C.《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
D.《幼儿教育法规》
7.扮演移情法是角色扮演法和()的结合。
B.扮演法
C.演绎法
D.讨论法
8.社会规范主要包括生活规则、学习规则、集体规则、()道德规范等.
A.交往规则
B.生活规则
C.公共规则
D.交通规则
9.下列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内容的是()。
10.以下不属于托马斯划分婴儿气质类型是()。
A.容易照看型
B.中间型
C.难以照看型
D.缓慢发动型
11.()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调控系统
C.行为调节
D.动力系统
12.()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14.自我评价有一个逐步全面化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
A.他人的外部行为
B.自己的外部行为
C.自己的内心
D.自己的内外行为
1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发展顺序是()。
16.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主要是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来展开,也就是从()、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展开。
B.自我认知
D.自信心
17.()是一种常见的受儿童喜爱的游戏方式,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扮演游戏中的角色,通过想象、模仿、观察等赋予角色灵魂使游戏得以进行。
18.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主要是根据自我意识的结构来展开,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三个方面.
A.自我调控
B.自我发展
D.自我概念
19.()类问题行为主要有吸允手指、咬指甲、退缩、乱发脾气等。
20.()是指幼儿对于自己所在的幼儿园、班级和小组的认可与接纳的感觉。
2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只有片段的、缺乏系统的思想,逐步形成完整的、较为系统的观念,并出现在幼儿园课程之中。
25.自我调控系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和成熟的动力基础。
2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7.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30.具有问题行为的幼儿,通常会发生社会适应困难,无法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
31.从问题行为的内容来分有四类,分别是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
32.处于情绪困扰的儿童,难以准确认知他人的情绪。
33.安全型依恋父母对儿童所发出的各种社会性信号与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积极地反应,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和情绪情感以适应儿童,经常愿意主动与儿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35.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37.幼儿的安慰行为包含安慰动作、安慰语言和安慰物品。
38.尊重是以平等的地位为基础的。
39.直接呈现法即教师通过呈现反面事例,让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出人际交往技巧。
40.认知训练法包含两个环节,分别是讲解和游戏。
42.学期儿童“五大领域”课程包括()
43.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44.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可以从()方面开展。
A.社会关系
B.社会环境
C.社会角色
D.社会规范和对重大社会事件的认知
45.学前儿童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包含()五个方面。
A.提高认知水平
B.丰富情感体验
C.保障身心健康
D.促进意志能力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
4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包含()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