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的确切起源只能依靠推测,在《早餐之书》的作者安德鲁·道比看来,人类享用早餐,是新石器革命开启以后的事情。从捡拾石头作为工具到主动制造工具,从采集、狩猎到开启农耕时代——一万年前的人类新石器革命又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发生地点从西亚、东亚、中南美洲出发,延递演变。新石器革命带来的种植和畜牧技术,让人类摆脱了一睁眼就要为填饱肚子而追逐猎物的生活;新石器革命三百多年后发生的“副食品革命”,又让人类学会了腌制肉干、保存奶酪——充足的物质储备,是从容享受早餐的前提。
从词源上探寻早餐的历史,会发现各国语言关于早餐的命名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的意思是“打破空腹的状态”或“终止禁食”;第二类平铺直述“早餐是清早的那一餐”;第三类命名方式不太常见,以早餐所吃的小食来指代早餐。
第二类早餐的词源命名方式以中文为代表,简单直白的“早”加“餐”,指的就是一早起来的那一餐饭。古汉语中的早餐又称“朝食”,先秦《诗经》里的一篇《国风·陈风·株林》里就有“乘我乘驹,朝食于株”的表述,至今广东粤西人家还把吃早饭叫做“食朝”。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日本、韩国乃至越南等国都采用了同样的命名方式:日语中的早餐也写做“朝食”;韩语的早餐叫做“”,“”意为早晨,“”意为吃饭;越南语“basáng”的“ba”意为吃,“sáng”为早餐。除了东南亚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早餐也遵循同样的命名规则,例如德语“Frühstück”中,“stück”意思是吃的东西,“Früh”的意思则是大清早;古瑞典文的早餐为“morgonmat”,“morgon”为早晨,“mat”为食物。
第三类早餐的命名并不主流,以早餐的吃食名称来指代一顿早餐。如果要问一个古埃及人早餐吃什么,他们也许会派出一位头衔为“国王早餐监督员”的宫廷官员来回答这个问题。埃及法老早上醒来入口的第一样东西被称作“ja.w-r’”,即一块蘸有葡萄酒的面包。而如果去问一个古希腊人早餐该吃什么,他们或许会问你:想吃的早餐是“ariston”还是“akratisma”?“akratisma”与古埃及的“ja.w-r’”很相似,指刚醒来时那些可以几口解决的小食,一小块蘸酒的面包不仅可以打破空腹状态,更兼具清理口腔、去除口气的功能。“ariston”则是上午十点到十一点的一顿正餐,内容除了面包,也可能含有乳酪和肉类,有时候“ariston”可能开始的更晚,所以又被看作午餐。至今一些国家的早餐命名里还能看到类似的规则。土耳其早餐“kahvalti”,意思是“六点钟的咖啡”;巴西葡萄牙语“cafedamahha”,意思是“晨间咖啡”;埃塞俄比亚的早餐叫“qurs”,意思就是“一小块面包”。
关于早餐重要性最商业化的宣传,莫过于早餐即食麦片。19世纪晚期,美国教会的健康导师流行开设疗养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就是其中一个。其教会信徒詹姆斯·凯勒·杰克逊(JamesCalebJackson)发明了早餐麦片,另一位信徒约翰·哈维·凯洛格(JohnHarveyKellogg)则创立了“凯洛格”(Kellogg)这一麦片品牌。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食品公司为了销售麦片,开始在收音机里一遍遍重复:“营养学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同时在超市散发宣传单,向人们兜售想要健康就必须得吃早饭,而最健康的早饭莫过于他们的速食麦片的言论(事实并非如此)。战后女性就业率大幅增加,上班族妈妈需要在通勤的早上解放厨房生产力,也因此促进了早餐麦片的消费。经过美国麦片风潮,早餐麦片已经成为一代美国人的回忆,同味觉一起被固定的,还有商家反复宣扬、如今耳熟能详的“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