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绿色基础设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建设生态城镇
1.1生态城镇核心目标和特征
生态城镇也就是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以及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核心目标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少数人先富城镇化转向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城镇化替代城市优先发展城镇化;集约式机动城镇化替代放任式机动城镇化;质量提高型城镇化替代数量增长型城镇化;低能耗城镇化替代高能耗城镇化;低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替代高环境冲击型城镇化。思考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城镇化道路,力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摒弃了不顾生态后果而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从而以生态效益为最高准则,转向兼顾城乡资源、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以发展优美城镇环境,人文生态、社会、自然、经济统筹兼顾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
1.2生态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生态化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协调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就是要遵循生态优先以及整体优先的原则,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包括时空纵向和横向、城乡精神和物质的各系统层次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对生态重构和重建的过程,继而对整个城镇生态系统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等进行重构以及创新。
1.3城乡规划角度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
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旨在借助城乡规划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以及生态产业培育生机勃勃、天蓝、地绿、吸引力高、水清的生态景观,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建设,其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空间关系:首先,各层面综合构成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空间建设,微观层面生态社区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其次,纵观层面乡村、城镇、城市内部的生态空间建设;最后,宏观层面城乡外部和城乡之间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建设。
2.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1绿色基础设施概念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功能,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使用,将社区、城镇、城市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性生态功能网络结构,具有休闲、生态及社会经济价值,以自然、人类以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为核心目标。
2.2在生态城镇建设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作用
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将乡村、郊区、城市等连贯起来,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网络。一是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管理,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构建城乡连续的乡土生境与人文生态保护网络。二是城乡生态安全基底关键构成,为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另一方面绿色基础设施包含多种生态用地,强调不同类型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结合。生态用地间有效的连接规划建设,使绿色基础设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像河流湿地、公园、人工绿地、自然林地等。
2.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城镇化迫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内涵在于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与人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绿色空间,疏导人们的心理压力,美丽的人文、自然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其次,是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重塑半自然与人工自然绿色环境,保护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模仿自然过程提供植被、清洁水、土壤、空气等自然循环系统要素。
3.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生态城镇发展同构
3.1空间尺度同构
3.2目标体系同构
城市化的作用是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它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及其不良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化不仅形成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同时也占领了非常大面积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规则,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因此,“绿色基础设施是有城市的周围、城市与地区之间、所有空间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态网络组合而成。”绿色基础设施使城镇规划、景观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等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脚地概念接近,单其外部可能还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
2.1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态保护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资源开采价值,自然游憩价值的国家森林等;③农地;包括农场、林地、牧场等;④公园和开放空间;公园、自然区域,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等;⑤循环土地,指公众或私人过度使用和损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复或开垦;例如对矿地、垃圾填埋场等。
2.2连接廊道
“连接廊道是指线性的生态廊道,它将网络中心和小型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廊道包括,①景观连接廊道;是连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农地和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成长空间的开放性的空间。②保护廊道;指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种线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缓冲区等;③绿带;通过分离相邻的土地用途,缓冲使用冲击的影响和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也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农场或牧场的土地类型,例如农田保护区等。
2.3小型场地
“小型场地是尺度小于网络中心,是在网络中心或连接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徙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肯定。
3.1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规划理论。在城市不断扩张中,时代的主流理念已经变成追求形态的紧凑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增长。完整的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将在保护和恢复那些支撑城市、郊区和乡村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公众空间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对城乡各种绿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网络化开敞空间结构,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起着突出作用。”新城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尔索普曾明确指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护有助于为都市区定义发展边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早已体现了对绿色基础理念的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国(USA)编制完成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该规划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明确提出“3E”,即“经济”、“环境”与公正作为规划的核心要素。与之对应的是五大规划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绿地方略,其意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农田,并明确指出;应该以绿道网络连接,并且滋养城市和郊区和受保护的景观。
3.2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ryland’sGreenPrintProgram),“旨在以一个大型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2),用于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极影响。马里兰州逐渐发展了功能健全的庞大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评估。”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什么是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大自然被人类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绿色网络,并且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生态框架。[3]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体使不同的生态技术形成技术互补,包含了雨洪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等。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规模的城市绿地网络,大至城市森林、人工湿地、社区生态公园以及滨水景观等,小至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和绿色幕墙等。
一、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意义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模式:以植被浅沟、雨水公园、人工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治水模式结合传统的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4]这种生态治水优先的模式也带来更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可以利用地势将雨洪导入到地势较低且能容纳较多雨水的地理环境中。这些有一定蓄洪能力的雨水塘成为海绵城市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环境,使水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在旱季,绿色基础建设的必要在于保持水土;在雨季,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雨水为池塘提供部分水源,并在蓄满时汇入河畔或其他水域;反之,在河流水位高涨的情况下,河里的水可被输送回公园、湿地等绿色基础建设的水景区域中。这些平凡却起到正面作用的景观,是打破传统限制,解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的新契机。绿色基础建设景观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明显。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处理往往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至下水道来实现的,尤其是在老城区,路网结构复杂多变,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更是费用惊人。如果可以利用透水景观(碎石、沙地、下沉式绿地等)以及其他管道、设备实现收集雨水、汇集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利用雨水,那么不但可以循环利用雨水资源,并且利于有规律地泄洪,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
二、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能起到调控雨洪、蓄集雨洪以及净化雨洪的作用。池塘、湿地、公园等绿色基础建设都可以成为可吸收洪泛的地区,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减少流域下游的洪水量。[5]
三、绿色基础设施在海绵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1.改变地表形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大量不透水的地表,而水的循环需要透水的地表结构。面对更多的城市沥青路面和硬质铺地,既有的城市水网面对爆增的水流处理量显得力不从心。在避开特殊区域的情况下(如电缆电线放置区域),绿色基础建设的景观设可以适当加强地表的渗透性。为了避免景观的单一性,景观设计师可以轮换采用3―5种材质,如碎石、鹅卵石、沙地或木材等,来加强雨水的渗透性,以便收集雨水。[7]在某些特别的项目中,设计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特殊的地貌来达到渗水的目的。例如,法国的鲍登斯街区的改造利用了它的历史性元素。基地的石灰质地面充满了裂缝,非常有利于地表渗水。加上生态沟渠的修缮,加快了雨水下渗的速度。[8]
2.有效利用地势。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涵养水源的好帮手。在绿色基础建设景观设计中,不改变景观的自然状体为原则,地形地精确利用给雨水的汇集、导入赋予新的用途。景观设计师更可以根据场地周围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竖向变化与设计。
四、小结
海绵城市是一个解决雨洪管理的系统工程,应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给海绵城市带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景观设计在调蓄雨洪、净化水资源、维持地区水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也不再单一地考虑其原有的视觉效果,而是结合地表铺装、地形地势来有效地管理雨洪。在合理发挥各部门的综合效用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与协调,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2]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6):21-25.
[3]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67-71.
[4]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5,(4):108-114.
[5]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224-227.
[6]俞孔坚.建筑与洪涝共生――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J].建筑学报,2012,(10):69-69.
[7]卞俊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6,(5):258.
[8](法)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韩高峰,黄仪荣.城市安全视角下排水系y建设的探讨――基于福寿沟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72-76.
发展方式;经营管理;服务;成本控制
一、引言
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集团公司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工作部署,是做大做强测井、实现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测井公司的战略任务。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测井与油气相协调是公司成立以来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成果,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我们基地服务部也是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孕育而生的后勤服务单位。
提供绿色服务,建立绿色服务产业链是紧跟公司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式。必须把保障公司生产、服务职工生活、维护矿区(园区)稳定结合起来,加快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绿色服务,创造和谐的绿色园区,引导绿色消费。
二、绿色企业及绿色企业的标准
绿色企业的标准:文化领先商业优势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创新驱动。
三、基地服务部的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基地服务部成立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产业化基地投入使用,2010年10月服务部按照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业务整合的指示精神,相继接收了江汉基地、随钻基地的物业管理,后勤服务工作涵养了住房、物业、供暖、供冷、基地的维护及维修、离退休管理等各个方面,业务内容、管理范围都有进一步的扩大。目前业务管理区域主要是二个生产基地:西安产业化基地、西安随钻基地,一个培训基地:江汉培训基地,一个生活基地:西安樱花园小区,还有目前筹备中的北京科研基地的后勤服务。
至今,基地建设工程业务经过五年多运行,基地后勤业务经过一年多的运行,通过对基地运行方案的落实、制度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等工作,从餐饮服务、动力运行等方面抓紧实施,确保了产业化基地整体搬迁后各项后勤服务工作的顺利过渡、平稳运行。今年以来,基地服务部在认真学习领会公司“三会”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基地服务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思路,但面对新形势、新思路还存在以下问题及不足:
1、与绿色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商业优势方面,与长庆油田等周边的矿区服务单位还有差距;在环境友好方面,基础建设方面整个地区大环境还有待规范。内部物业管理还不能一步到位,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对内部生产环境的支持有一定的想法。在创新驱动方面,有些基地后勤的服务模式、管理思路还在摸索之中。
2、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首先,江汉基地房产由于历史的原因闲置较多,长期闲置导致朽毁严重,每年产生维护费用,再利用需投入较高的维修费用。重组原技术中心转入的江汉的已提减值的资产已不能使用。其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具体体现为人员借聘人员较多,合同化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4%,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这种用工结构势必导致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难度大。另外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的心态不同、工作量有大有小,薪酬的激励机制不大,岗位薪酬差别不大等现象势必影响在岗员工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人工成本。部分专业技能人员少,尤其是专业维修人员、绿化、空调、消防、电工、动力维护人员缺乏,加大外委维修成本。工程基地建设方面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再次,各种后勤服务业务刚刚起步,各种基础数据的收集、利用、规范还不成熟。
3、社会负担重,成本压力日益加大
四、加强经营管理,绿色基地服务
1、建立优秀的基地服务
首先建立绿色的基地文化,通过文化制度化来践行企业价值观,使员工认同遵循制度,并自发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最终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突破各种极限,在成就员工人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执行企业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将企业文化制度化。要积极配合公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员工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创建具有石油特色的绿色文化。
二是创建市场化与生态化内在统一的企业制度。面向生产、面向生活,按照公司确定产业政策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具有石油行业特色和竞争能力的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工业物业,适应各单位生产发展的需要,开拓工业厂区、油田场站、机关办公楼、一线职工公寓的物业服务和员工就餐服务等。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分利用小区的各类资源,可以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要坚持以服务各单位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为中心,结合业务特点,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四是注重细节,细节管理可以增加差异化附加值、服务增值衍生品牌,有利于绿色产业链的的形成,促进服务部竞争力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质量回访、责任追究、考核奖惩、举报受理、监督检查等制度,健全各项服务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加强岗位责任制和考核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强化HSE体系建设,落实工作责任,提高矿区安全环保水平。
五是积极争取公司的政策支持,争取公司各单位对基地发展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坚持适度、实用的原则,统一建设和配套,根据所在地区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和各油田矿区政策,可以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有计划地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区净化、绿化、美化水平。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单位员工营造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经营管理,优化成本控制
一是要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盘活资产,扩大延伸服务,增加社会化收入。可以考虑江汉基地现有的房产资源建设成职工培训、疗养、轮休基地,或部分出租或出售给江汉油田。随钻基地地理位置较好可以考虑建成综合性住宅小区,可以附加地下停车场和沿街门面房。合理布局产业化基地,使其具备公司驻西安(除长庆事业部)各单位的办公。各大油区所需的服务或新建基地,应依托当地石油企业或依靠社会提供。
三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掌握经常性消耗性材料的数据,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同时严格的出入库手续,严格控制消耗性材料的流失。
四是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加强节能降耗措施。针对大量基础设施需完善但投资有限的问题,应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投资,加强过各管理。对于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项目要尽力筹措资金。如产业化大楼的变频改造,实现节约用能,减少能源浪费。
五是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标准成本是经过详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以评价实际成本和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目标成本,建立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后勤服务系统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在多个领域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如物业服务及供暖服务行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业务整合后的管理现状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制订定额,使之保持先进性。在离退休服务行业,以离退休人员为计量单位,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在管理性质单位,建立管理性支出开支标准,进而形成一套涉及各个行业的矿区服务标准成本体系,为预算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六是优化成本费用控制。通过布局调整、基础设施改造、完善计量设施等综合手段,减少损耗,控制成本。江汉基地对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水、电、气、暖及公交、托幼、医疗等服务项目,要加强收费管理,做到应收尽收。离退休管理、家属等不具备创收条件的业务,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费用。基地服务承担的公共费用项目、基地共建的项目由由各单位分担,按年费用核定。
【参考文献】
[1]加快转变发发展方式纲要测井办〔2010〕54号.
[2]刘孝成,绿色中石油.
一.实行绿色室内设计的意义
目前,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使得室内装修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在建筑工程总投资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传统室内装修所使用的材料多为无法回收利用的高污染类建筑材料,给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越发严重。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恶化现象,传统室内设计的各种污染问题也亟需解决。绿色理念的室内装修设计便是在这样的建筑环境下逐渐形成的,绿色材料也开始逐步取代传统的建材而成为建筑材料市场的主流,凭借高效率、低消耗、规范性、环保性等显著优势,在室内施工中取代原有的装修施工材料,真正将绿色室内装修设计思想完全融入到实际操作中,为人们营造健康、绿色、温馨的室内艺术空间,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
二、传统室内装修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风格陈旧
对于传统室内装修设计来说,风格陈旧和落后是人们的普遍看法,装修思路过于老套,对空间布局的设计没有丝毫突破和心意,一种“大众化”的装修味道,让追求个性和新意的用户不免感到失望,这种缺乏创新性的装修设计风格也势必随着快速的发展节奏而逐渐淘汰。
(二)危害身体健康
(三)环境污染严重
(四)施工能源浪费
在传统的室内装修中,施工设备的能源浪费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机械化装修模式的普及,提高了室内装修的效率及工程进度,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但室内装修中的机械设备对能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造成了相当部分的能源损耗和浪费,不利于我国绿色环保工作的开展,同时施工设备所带来的噪音污染也是目前亟待改善的问题。
二.绿色理念的室内设计要点分析
(一)设计师思路
对于设计师而言,需要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更新设计观念,以全新的设计角度和设计模式,将绿色理念融入到设计风格之中,达到真正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室内空间的布局,一方面要追求美观和新颖,另一方面实现绿色理念的有机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保为出发点,对室内设计做到科学化、合理化的统一规划。
(二)最小化污染程度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对装修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建筑材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并且要采用污染少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搭配简洁新颖的室内装修模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在装修过程中,应该使用轻型环保装修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噪音、废气、废水和粉尘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真正的绿色室内装修设计。
(三)人性化设计
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如一的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整体室内环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方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既要力求简约时尚,又必须达到协调美观,这是对现代装修设计的一次挑战,也是绿色理念下室内设计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三.绿色理念在室内设计的具体应用
绿色理念下的室内设计,需要从空间布局、建筑装饰材料、室内家具、建筑照明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达到绿色理念室内设计的真正目标。以下是绿色理念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绿色理念在室内空间布局方面的应用
1)采光率的保证
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布局设定时,需要对空间的采光、通风、室内温度等多项因素进行周全的考虑。室内空间采光率的保证,可以减少室内空间对灯光照明系统的依赖性,使室内环境更加自然,也能够对用户的心情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室内布局设定时,要尽量回避高大装修物对光线的遮挡,保证室内的采光率,对于室内玻璃的挑选方面,应该采用透光性好、吸热率高等具有良好特性的玻璃材料,有利于维持室内光线充足,使室内采光率保持合理的范围。
2)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
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就确保了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对于用户的身体健康及室内温度的调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合理运用空气动力学,使空气保证自然条件下的均匀流动,减少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或空调设备,达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二)绿色理念在室内装饰材料方面的应用
室内装饰材料的好坏,对室内装修设计效果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挑选室内装饰材料时,需要注意建材的使用寿命,有害物质的含量及建材更换维护的难易程度。目前,我国建筑装修材料市场中已经拥有很多绿色环保型建材,便于人们的挑选和使用,更有利于室内装修设计工作的开展。
1)装饰材料的寿命
装饰材料使用寿命的长短,决定了装饰材料的环保能力。采用平均使用寿命越长的装饰材料,就可减少对室内装饰材料的更换频率,废用装饰材料数量也会相对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同样得到缓解,排放入环境中的装饰废物也得到了相应的控制,切断污染源头,更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2)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
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杀手,人们每天都会和室内建筑打交道,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要比通过其他途径的危害要高的多。因此,在选取装饰材料时,要挑选有害物质含量低的装饰建材,充分保障人体健康。
3)更换维护难易程度
(三)绿色理念在能源节约方面的应用
能源节约是绿色理念的主要体现,因此,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及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强室内采光及空气流通,能够起到很好的能源节约目标,尽量减少家用电器的使用,就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室内设计过程中结合现代化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这些能源可以为室内照明提供一定的保障,减少人们对电能的依赖,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室内问题调节体统目前也已经收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绿色理念在室内家具方面的应用
绿色家具,是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而设计的产品,绿色家具中基本不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绿色家具在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之后,就可以重复使用。目前,我国绿色家具在家具市场中的占有率正在逐步扩大,这也证明了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
在挑选家具时,要注意绿色环保理念的引入,注重美观新颖和价格实惠的同时,要注意对人体有无危害,当家具更新时是否能够进行回收利用,这样室内家具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就大大降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绿色理念在室内装饰品方面的应用
装饰品对于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室内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项设计元素。室内装饰品的类别繁多、风格多样,材质也趋向多样,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装饰品质量
室内装饰品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装饰品的更新速度及频率,而损坏的装饰品废弃对于环境工作来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挑选装饰品时要注意装饰品的质量问题,不要挑选过于单薄和容易损坏的装饰部件,对于室内卫生的打扫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2)装饰品的材质
(六)绿色理念在自然景观方面的应用
自然景观能够活跃人们的心情,舒缓紧张的工作气氛,愉悦人们的心情,将自然景观移入室内环境中来,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通过自然景观的引入,能够使室内环境充满生机和清新感,使人们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感受到自然气息,这样,更有利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利用自然景观,能够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思与设计,可以将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还原到室内环境中,如瀑布、池塘、山石、花草等具有观赏性的自然景物,这样对于整体环境的营造能够起到很大的辅助效果,同时,这样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
绿色理念的室内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绿色理念的室内设计是未来室内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绿色室内设计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室内环境,创造更加环保、更加节能、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符合新时期人们的发展需求。但绿色室内设计目前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绿色室内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很多问题还需要人们去解决。将绿色理念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更符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柯鹏.必然之路:绿色室内设计[J].城市住宅,2011,(04).
[2]王艳艳.原木下的居舍——绿色、低碳打造新的室内设计风格[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5).
[3]类成琳.室内设计低碳战略——少就是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2).
[4]李昕,樊沐佼.浅析室内设计中的界面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
[5]金文娟.室内绿色景观与低碳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2).
[6]王堞凡.浅析现代室内景观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7]韦云军.论环保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
[8]刘芳.低碳室内设计让生活更美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2).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服装和面料设计应当是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设计。服装就像是体现国家文明程度的镜子,它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两重文明,凸显大众素质水平。可见服装在倡导生态环保的主流文化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是时展的一面旗帜,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绿色生态已悄悄进入各行各业,服装行业更是首当其冲。消费者对服装的挑选由传统的实用美观,转向于更受重视的环保健康,因此服装设计行业也需要趋向于舒适自然的风格。绿色服装开始成为吸引大众消费的卖点,未来绿色服装将引领国际贸易的潮流,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热点。
一、绿色服装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就是服装面料的研发和设计以生态为指导,绿色为主旋律。它主要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的设计。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设计师很早就提出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即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体的设计观念。绿色设计的特点是安全、节能和生态环保。绿色设计的主要原则是研究本企业及产品的环境对策,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避免污染,减少资源的使用或消除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再开发提升产品潜在的使用价值,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
绿色设计理念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社会普世价值观和表达载体的影响。它是对传统设计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并反思的结果。绿色设计包含了生态环保意识,舒适健康的着装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思想。服装的绿色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变化,更重要的是对观念进行变革。绿色设计就是要在实用与美感、环保与发展之间达到一种最优的平衡。绿色服装设计会向人们呈现出极具生态美学价值的艺术形象。
二、绿色服装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绿色服装的材料一定要是绿色环保的。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基本条件和可开发性能,还要了解材料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这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关键和前提。只有通过筛选的材料才能确保绿色产品的品质。
(二)在设计服装的初期,要充分考虑其材料的回收性、价值大小、处理方法及进行再利用的结构工艺性等。
(三)在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环境成本分析,如此才能设计出可控的最低成本的绿色服装产品。
(四)在服装制造中要保证清洁环保的生产过程,要尽力降低所有生产环节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条件。
(五)设计自然健康的服装效果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手段。设计师可以灵活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对服装的各个方面进行设计。
(六)推行绿色包装理念。一般包装结构都会选用易处理、可以回收利用或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它不仅使服装产品的绿色形象更加丰满,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建立绿色营销策略,提倡并引导大众绿色进行消费,充分拓展消费市场,促进绿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设计的策略
(一)色彩可以对人产生从表面到深层的巨大影响力。绿色设计的色彩当然就是绿色,它是大自然的本色,能直接表现出自然的纯洁美好,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为此,在服装的色彩设计上,设计师在注重色彩配置寻求美感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生态服装色彩环境,满足人们崇尚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加强服装的个性情感作用,达到诠译时尚的目的。
(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保健性面料得以迅猛发展并成为纺织品开发的主要方向,这为实现绿色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主要材料选择纤维,它在生长过程中未受污染,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成品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还具有一定保健功能。设计者可以在设计中强调材质的天然特性,发挥材质的自然魅力以避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三)保证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严格按国际环保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首先要做到质量合格,其次在生产环节中符合绿色标准,严格控制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必要条件。服装的包装材料多种多样,在确定方案和结构时,应选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它可提升产品绿色环保的整体形象,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废弃后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绿色服装设计的特点
(二)绿色设计要综合考虑使用结束后的回收与再利用,这样有助与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绿色设计的产品能得以充分使用,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无形中保护了自然资源。
(四)绿色设计能最大程度的保护使用者的健康,贯彻用户至上的商业理念,提升品牌效益。
(五)绿色设计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解决了污染与治理的两重矛盾。
五、绿色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简约主义。现代设计中商业化倾向严重成为资源消耗过度的主要原因。要提倡保护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在设计中倡导节约为美的观念。设计者在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力的同时,要做到最简洁,最准确,最凝练的风格。既能有效提升服饰美感,又能使产品独具一格不落俗套,用最少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
(三)自然主义。自然简约,是绿色设计的新兴风格。这种设计很恰当的表达了当今社会对于自然生活的追求。其自然朴素的设计语言,通过对服装的重新塑造而生动表达出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设计者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愿望。
六、绿色服装设计的方法
绿色设计的围绕着服装的各方面应用与要求而展开。其前提一定是设计理念的绿色环保。设计风格可以是多元化类型丰富以表现服装的时尚感和潮流性。其次要以穿着舒适为目标,打造符合人体美学的环保服装。不过分追求新颖奇异的造型,重点表现自然形态的美感。以小见大,在细节设计上体现设计者对服装风格的把握以及自我创新和自我突破。提高服装本身的使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不同穿着的和谐感,在自由搭配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现出服装的独有特点,既给设计者保留一定的发挥才能的空间,又使消费者获得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种方式体现了绿色服装不同与传统服装的自主性,也表现了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深层探求人性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本质,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有利于服装的推广畅销。设计者可以不同用户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搭配,不仅有利于加强服装自身的特色,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进而表现出绿色服装对人体的健康作用。
七、结语
绿色服装设计就是要创造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人类健康的商业环境,具有清新朴素的特殊时尚感。它的诞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理解,它必将成为主流文化,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绿色设计所倡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及全新设计理念,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符合。它是适应时展变迁的高端产品。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产品的不断探索,绿色服装设计将会更加完美,为提高服装行业的整体实力打下坚实基础,对绿色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沈雷.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服装设计初探[J].毛纺科技,2009(2).
二、影响绿色展示设计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多→少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索取和要求不断增加,但是资源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使得生产力和资源由正比例发展到反比例关系,这对于人类无疑是灭顶之灾。绿色展示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资源的使用量“从多到少”,特别是批量生产的实物产品。例如展台,如果展示所需产品在不影响其功能性前提下减少制作原料,那大量生产的展台减少的原料将非常可观。“从多到少”是绿色展示设计的基本原则,它与“少即是多”不同,“少即是多”是通过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功能性,而“从多到少”是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减少原料的使用。
(2)由“摇篮→坟墓”到“摇篮→摇篮”
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量地焚烧矿物和砍伐树木增加了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变暖;以氯氟烃为原料制造的空调、发泡剂等产品大量使用,破坏了大气臭氧层,使得紫外线辐射增加,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长影响严重,也容易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不可分解的有毒垃圾成堆等,不利于人的物质使得地球逐渐成为人类的坟墓,从摇篮到坟墓设计模式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如果在展示所需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产品最后废旧回收再利用的环节,优化资源及能源利用率,秉承绿色环保的思想,与大自然化敌为友,扭转从摇篮到坟墓局面,将会从根本上实现从摇篮到摇篮。
(3)坟墓→摇篮
对于正在使用的展示产品,可以改善其结构性及功能性,增加其生命周期,减少更换率、增加使用率是一个缓冲途径,可以让产品垃圾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处理,避免了大量堆积的尴尬。从摇篮到摇篮一直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完美的良性循环方式,但是现阶段已经不能从摇篮出发,要将现有对资源的滥用遏止,将坟墓的现状扭转到摇篮的开始,这对展示设计师的道德回归与责任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和挑战。
2.客观因素
(1)提高生产力
提高生产力一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核心,对绿色展示设计而言,高生产力能够开发出更多节能环保的自然资源及人工可替代资源,同时还能提高结构的巧妙性,形成易拼接易拆解的产品,为产品回收再利用阶段的物理分解奠定了基础;最后在产品的回收阶段,强大的分解技术能最大化降低无法回收的废弃物,减少环境的分解压力。迄今为止,部分低碳环保的成本还处于较高的状态,受限于技术尖端性和稀有性,但只要坚持绿色科技、绿色生活的原则和方向,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树立绿色设计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将绿色生活普及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带来绿色科技的革新。
(2)尊重大自然
“与自然为友”一直是人类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人类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总是偏向从最糟糕的情况出发,不由自主的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对立面,以强者的姿态自居,驾驭和主导自然,但当代不断的自然灾害证明,自然界因为人为的破坏,生物链早已千疮百孔。遵循自然规律,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原始动植物的特质为人类创造便利,对自然和人类都是一个双赢的效果。
三、绿色展示设计策划与组织
富士通的绿色节能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该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提高IT基础设施的能效来降低电力成本和环境负担,进而减少客户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富士通已研发出优化其托管IT设施能效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其遍布日本全国的50个数据中心所积累的专业节能知识和经验,从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角度来帮助客户规划、设计、部署和运行。有效地帮助客户实现机房和数据中心设施的优化。
2室内环境“绿色设计”的设计原则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由早期喜欢烦琐复杂的装饰转为欣赏简洁明快的风格。在现有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情况下,在设计中要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设计中最重要一点就是:绿色设计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要遵守科学、实用、节约、回归自然、建立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在室内设计中要强调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质的应用,让居住者可以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在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的室内环境中,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与绿色自然环境同在,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中我们可看出室内“绿色设计”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绿色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的构思和实施
绿色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争取对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节制地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寻求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设计途径和方法。绿色设计的设计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居住者感知自然,回归自然,最终实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1绿色装饰材料的选择
“绿色装饰材料”是指在满足设计的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按“绿色”的要求,室内设计选材上应充分注重建材的原生态,选择无毒无害、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的建材,加大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内装饰更贴近自然。世界各地使用生态材料的建筑及建筑室内空间不胜枚举,如印尼巴厘岛的一个学校,主要建筑材料为当地盛产的竹子,使用竹子作为主要的建材,体现出设计师对绿色装饰材料的钟爱和永续生存的设计理念。
室内空间的装饰要尽量简化,不要重复装修。室内空间装修单纯靠装饰材料的堆积是不能够体现出空间的品位与特色,所以在选择装饰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特点,根据使用功能进行选择。如家庭装修中墙体涂料要尽量选择环保乳胶漆,像多乐士二代净味五合一,特别采用创新环保净味配方;多乐士金装全效,具有高效覆盖细微裂纹、耐擦洗等功能,令产品更环保,气味更清新。另外,喜欢墙面装饰复杂的房主,可使用能拆卸、清洗的耐用墙布,从而避免含有化学成分、有毒复合胶漆对环境的影响。
家居室内装饰材料的主要材料——地板,是需要慎重考虑的,由于装饰面积大,质量差的地板甲醛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选用时以环保为主,环保复合实木地板其硬度、强度、耐磨度、抗变形、阻燃、防水等指标虽然均超过原木地板,与实木地板相比有许多缺欠,但比较经济实惠。
装饰板材要选择环保无毒,国家认定企业的产品。目前,环保材料不仅局限于装修主材中,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的需要和追求,企业也不断新开发出新型绿色环保石材、瓷砖,黏结剂、填缝剂、地板胶、免钉胶等,国家环保部门也严格规范使用绿色环保装饰材料产品标识的监管工作。
3.2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中的陈设
室内陈设是指对室内空间中的各种物品进行陈列与摆设,包括功能性为主的陈设的家具装饰和灯具装饰,还有观赏性的装饰陈设,另外织物、日用品、工艺品、纪念品及个人收藏品、观赏性动植物也属于陈列品范围。室内陈设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起到两个功能作用,一是实用功能,如家具、灯饰、床饰、窗饰等,二是起室内美化作用,如花木、特色挂物等,花木同时起到净化室内空气作用。由于花木本身带有天然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所以作为装饰性的陈设,它比其他任何陈设更具生命力和魅力。植物的陈设不仅是绿色生机的象征,也是自然环保元素在室内应用的常见手法。
家具的绿色设计也是环保的主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绿色家具”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标准。所谓绿色家具应是“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即“五绿”技术的综合体现。在家具材料选用上,遵循材料利用绿色化的3R或4R(减量利用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再生资源利用re-grow)原则,实现家具用材的天然化、绿色化、环保化。绿色家具主要类型有:原木家具、科技木家具、高纤板家具、纸家具系列;不含损害人体的有毒成分,未经漂染的牛、羊、猪等皮张制作的家具;以藤、竹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椅、沙发、茶几等家具;以不锈钢、玻璃、钛金属板等材料制作的家具。
Abstract:Greenquotawillbringintoplaywhengovernmentallocatestheenvironmentresourceswithpaymentunderconstraint.SinceGreenquotahasthecharactersofpublicgoods,theinitialallocationistoconfigurethewholesocialwelfareamongrationaleconomicunitsinfact.Sotheeffectiveallocationshouldconsiderbothcompensatorycostwhichisinter-generationandtransactioncostwhichisintra-generation,thenimplement“price-markandquantity-limit”patternandpricingmechanismwhichshowsmarginalpollutiondamageonthebasisoftheareadifference.
Keywords:Greenquota,initialallocation,initialpricing,caseofsewagedrainage
绿色配额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其作用核心是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利用市场机制对其定价,并促使交易主体充分表露偏好,最终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由于绿色配额交易客体自身的稀缺性和公共品属性,倘若单纯通过供求关系来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定价将会导致价格失灵,或者在“公地悲剧”的作用下配额毫无价值,或者在微观主体囤积居奇的行为下价格暴涨。因此,绿色配额的有效作用首先要实现在政府主导和干预下的、基于环境产权的初始分配和定价。
一、文献述评
二、现行初始分配模式评价及最优模式选择
(一)现行初始分配模式评价
绿色配额的初始分配是配额交易的起点和基础,涉及到个体单位的经济利益,并影响环境容量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政府部门难以获得准确的配额供求信息,单纯采用政府定价出售的方式容易扭曲市场价格,所以目前各个国家内部配额的初始分配方案主要实行免费分配和拍卖出售。免费分配中常用的标准有三种:一是依据企业的历史标准分配,包括祖父制(基于历史消耗量或排放量)和基准制(基于历史产量);二是基于当前产量和单位产量能耗或排放标准进行分配;三是基于预测的最优排放物削减量的结果核定的成本效率进行分配。拍卖出售中大体可以分为四种:英国式的拍卖、荷兰式的拍卖、封标一级价格拍卖和封标二级价格拍卖。
尽管免费分配和拍卖出售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初始分配绿色配额时的现实做法,但其直接负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配额的激励作用。在免费分配方式中,配额价格始终为零,企业只是在获得配额的数量上存在差别。作为理性个体,势必尽可能争取多获得无偿的配额,从而造成免费供应体制下的供求失衡,诱发企业开展寻租行为,滋生政府腐败,造成企业分配不公平。同时,零定价使价格与价值严重脱节,企业不付出任何代价就从国家得到了未来可以通过交易获利的补贴,对企业而言只有收益没有损失,从而不能很好地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配额的“限外奖正”优势难以发挥;而且免费分配方式的零定价不能为配额的二次交易提供定价基础和参考。而在拍卖方式下,尽管价格基本上可以体现投标者的实际需求和治污成本,但拍卖中竞价与加价的过程可能会使交易主体的费用增加,交易主体会把增加的费用成本计入产品价格,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另外,现在较为流行的拍卖大都由投标方投标暗拍,不同企业之间的报价动机相差较大,从而造成高低差异明显,报价缺乏可比性,严重损害市场上配额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的联动性,这不利于配额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稳定与可参考。
(二)最优模式选择及定价机制设计
基于上述对免费和拍卖方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基于市场经济平等公平和等价的原则,绿色配额的初始分配需要有偿配置。这不仅有助于环境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合理用能、减少污染,还可以为政府获取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基础费用。二是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配额数量的有限性,通常按照环境容量制定的配额数量会远远小于现有企业的用能和污染需求量。考虑到环境资源商品化后也带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不能允许配额的价格按照实际供求来决定,因此为避免单纯供求关系反映下导致的价格暴涨和数量缺乏,政府管制必不可缺,在政府统筹下实行限价和限量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维持配额市场秩序的必然。综合两种考虑,把限价与限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绿色配额在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下的标价限量初次配售模式①。
由于初始价格必须能够准确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标价限量模式的定价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虑到环境消耗的代际性,应采用动态的思想测定环境容量,进而量化资源的稀缺价值;二是按照交易成本理论,现实中的配额交易往往由于各个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观念、思想开放等方面的差异②,存在达到均衡前的信息搜寻、产业试点、关系疏通等交易成本,如果单纯按照配额价格等于边际环境损失来统一定价,考虑到环境消耗在同代间的流动性,会由于引发产业转移而使配额价格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机制失效。因此有效的配额价格应是以边际环境损害为基础,以体现地区差异的交易成本为依据进行调整的最终价格。考虑到由于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均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因此,对两项系数的量化需要拆分成各种因子,而且考虑到各个因子对同一系统的影响效应不同,必须对各个具体因子赋予其相应的权重系数。同时为解决各因子的量纲差异,要对各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按照上述思路,建立在动态福利和地区差异基础上的标价限量方式的定价模型如公式(1)所示,其中,为边际治污成本,为边际污染收益,为j行业污染物平均处理成本,为区域内所有行业的污染物平均处理成本,为边域内衡量i地区差异的各指标评分值,为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m为评价指标的项数,d为地区数量。这一定价方式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量化资源外部性成本,再分配至微观个体身上,具有兼顾社会和个体利益的双重公平性,也实现了由政府的配额交易变成企业(包括个人)间的市场交易的过程。
三、配额初始分配定价模式应用――污水排放案例
按照公式(1)的定价思路,以污水排放配额为例,下面测算山东省17个地市污水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价格。
(一)全国污水排放配额平均价格测算
由于省份之间污染源转移门槛较高,因此省际配额价格差异主要基于省份间的环境状况不同,一般而言,环境质量好,减排任务轻的配额价格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相比较,省内城市之间的污染源转移比较容易,因此市际配额价格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地区环境状况的差异,也要将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差异体现出来,从而将其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真正衡量环境价值,使得配额价格能够在各地区间达到均衡,尽可能规避污染源转移带来的价格机制失效。
基于上述考虑,为简化分析,假设一单位配额对应一单位污染物,那么配额的价格就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单位治污量的成本。根据《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与环境发展趋势分析》的预测结果,2006―2010年中国在畜牧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废水治理费用为5519亿元(包含投资和运行费),年均1103.8亿元。同期中国在畜牧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废水处理量年均约为767万吨,计算出全国污水排放配额的平均价格为14391元/吨。
(二)各省污水排放配额平均价格测算
。根据计算的结果,山东省污水排放配额的平均基础价格为18500.03元/吨。
(三)山东省17地市污水排放配额价格测算
为了准确测量各变量在影响地区差异中的权重系数,这里采用回归法估计两因子的得分系数,计量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此,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FAC1=-0.497X11+0.342BX1+0.163BX4+0.168BX5+0.188
BX6+0.042BX7+0.152BX8+0.2BX9-0.001BX12-0.216BX13+0.2
72BX14-0.092X3
FAC2=0.815X11-0.331BX1-0.07BX4-0.077BX5-0.105BX6
+0.099X7-0.054BX8-0.122BX9-0.156BX12+0.447BX13-0.233B
X14+0.275X3
按照上述因子得分函数,首先计算1993―2006年各因子,然后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和污水处理成本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上述各项指标通过了检验,可以得到回归方程:C=3.3+1.176FAC1-0.621FAC2,从该方程中,可以发现第一个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使治理废水的投资增加40.328亿元,而第二个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却使治理废水的投资减少21.296亿元。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基于全省废水处理成本估算的地区指标影响配额初始定价的权重值。具体到17个地市而言,地区调整系数会因指标的差异得分不同。首先计算山东省17个地市的各项指标评分值,如表5所示;其次选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指标总得分,即;最后用各指标的总得分除以所有指标得分平均值,得到最终地区调整系数,公式为
。
2.17个地市污水排放初始配额的定价。根据初始定价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山东17个地市污水配额的初始价格,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配额价格会随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最高为青岛24753元/吨,最低为聊城11470元/吨。这样,即使存在逃避价格的污染源转移行为,也不会在省内地区间获得额外收益,从而降低价格失灵的程度,有效发挥配额的“限外奖正”作用。
四、结论
注:
①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王晓敏,参见“排污权的初次配置方式及其价格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6.2。
②由于设备年龄、技术水平、地域、燃料使用等差异,不同排放源的减排边际成本差异很大,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调查,不同地区的减排边际成本差别达到30―50%,不同行业的边际减排成本也相差40%。
[1]DalesJH.Pollution,PropertyandPrices[M],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68.
[2]NordhausWilliamD.,Optimalgreenhousegasreductionsandtaxpolicyinthe“DICEModel”[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3,(83):p313-317.
[3]SummersLawrenceH.,Thecaseforcorrectivetaxation[J],NationalTaxJournal,1991,(44):p289-292.
[4]Catherinekling,JinhuaZhao,Onthelong-runofauctionedvsfreePermits[J],Economicsletters,2000,(69):p235-238.
[5]潘家华.省略china.省略/source/ea/ea20
02111402.htm.
[6]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三期)暨中挪“公平、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研讨会议纪要[C/OL],省略.cn/chinese/keyanhuodong/wenzhang/zhongn
uohuiyi.htm.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GreenDesignStrategiesofCollegeArchitecture
BuildingDesignPracticeLesson
WEIXiao,CUILulu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
AbstractThisarticleaimstoexplorethestrategiesoftheglobalgreenbuildingprofessionalsthoughtuniversitytraining.Theimpactofgreenbuildingtrendstoacceleratethecultivationofgreenbuildingprofessionalsputforwardnewrequirements,collegeofarchitectureshouldbetimelyrelativetoteachingandcurriculumadjustmentsandreforms.Architecturalpracticecourseisaprofessionalcollegeofarchitecturecoremaincourse;youcan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overallgreenconceptlayout,graphicdesign,facadeanddesign,choiceofmaterialsandenergyaspects.
Keywordsgreenarchitecture;collegearchitectureprofessional;buildingdesignpracticelesson
1绿色建筑思潮的兴起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条件,按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并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和完善所形成的人为物质环境。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一些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比如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气候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对人们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威胁。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
2绿色建筑思潮给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分析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实践类课程。作为生产实践类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了解不同类型建筑自身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类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处理各种流线的关系,学习建筑体型处理技巧和方案设计的表现方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调,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绿色设计的技术与手段。
图1传统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构架
3.1建筑的选址与布局
建筑应选址在远离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的地方,并应考虑使城市在现有的区域以内沿着已有的运输线路集中发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过多功能建筑的开发和保持开发密度来减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状态。为了达到节地的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下空间、旧建筑改造、城镇废弃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镇中修建绿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在开阔地带栽种密集的防护林以保护城市边缘不受不利气候条件的侵蚀。因此,在制定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指导教师就应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设计题目的训练目标,合理地选择基地的地理位置,综合考虑基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包括所有场地、场所、场景的特征。
规划布局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指导学生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规划设计与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采暖地区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减少热损失;使炎热地区建筑夏季最大限度减少得热和利用自然条件防热。在平面布局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构图与形式,指导教师应提醒他们综合考虑建筑布局、建筑朝向与间距、建筑采光与通风等因素。
3.2平面设计与形体组合
建筑平面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通过墙壁、屋顶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减少建筑结构的热量损失。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组合应充分体现当地气候特点,炎热地区建筑平面宜舒展开敞以利于加大通风量;采暖地区平面应集中布置,以减少外墙面积有利于节约采暖能耗。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的丰富感,可能会处理很多凹凸进退转折分割的体形,造成建筑外墙表面积增加,建筑传热耗热量增大。这一过程中,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造型与节能之间的关系,既要兼顾造型的美观与创意,又要考虑建筑的节能需求。
设计中建筑的进深不要太大,必要时增设天井,并利用天井来促进以烟囱效应为基础的自然通风。栽种植物来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气候。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园、绿化带等元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载了一定的技术功能。
3.3立面设计与材料的选用
3.4材料与能源
虽然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最后图纸深度通常只要求达到方案深度,但老师亦可在设计过程之中,指导学生综合考虑材料与能源的选择。因为材料与能源的选择一定程度要也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与造型。设计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清洁的太阳能和风能。不论结构材料或表皮装饰材料,应选用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选用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环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庆地区常见的砾石、条石、鹅卵石等进行立面设计的创作与探索。
4结语
绿色建筑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从人类凿穴为居开始,人类的修建行为与自然环境就一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的博弈状态。合理地改造自然环境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肆意地开发与掠夺必定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隐患。绿色建筑不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是无论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使用者都应该树立与提高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培养绿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时修订与调整高校建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亦可成为对此全球思潮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