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巧周晓燕单位: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背景范畴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东方传统科学的范畴。而西方近代营养学作为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范畴。
研究角度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能量)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
表现形式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机体的功能,如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而且这种调节是人体无法自身调节的。此外,中医饮食保健学用材较趋向于“药”,因为中国饮食保健食材大多具有药食兼用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了选择含有一定药效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无毒性的中药品种,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在人们的日常食谱中。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记载了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亦药亦食,以食补药,以药助食,已成为中医药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现代实验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校正和完善,它强调以基本营养素为核心的自体补充完善思想,突出表现为拿来主义。[5]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用材注重于“食”,更多的是从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或是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及其衍生物、替代品。#p#分页标题#e#
特色不同“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饮食保健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在疾病的恢复期的“食复学说”,所谓食复,是指在疾病的恢复期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应重视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别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6]而在饮食宜忌上,则提出了“饮食禁忌学说”。即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属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如《灵枢?五味》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的“五味所禁”等。其内容还包括了发物禁忌、妊娠禁忌、体质禁忌等。“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表现了饮食与体质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食物与病情之间、体质与体质之间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足之处
中医饮食保健学在其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在微观研究即定量研究特别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确立量化指标,吸收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赋予近现代科学内涵等方面还很匮乏,这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西方近代营养学虽然注重微观研究,但宏观研究不够,且在实践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局限,这是西方近代营养学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如何提高国民的生存质量是营养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中国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除了在医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医学观、方法论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具自身特色和优势,也各有其缺陷和不足。此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将二者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建立一个全新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992年,由众多营养专家研发的《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英文为NutritionalDietManagementSyste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mbiningwithWesternMedi-cine,简称《NCCW》)[7],就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但遗憾地是还没有得到普及。笔者认为,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此系统将为全新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的建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