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一、药膳的特点及功效:
辨证施食
1.纲领
所谓“注重整体”、“辨证施食”。
2.原则
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3.举例
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防治兼宜
1.强身防病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药膳尽管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如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所改善。
2.治病
再如,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同煮,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还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治疗疾病
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
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例如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等,都是以食疗方为主治病的实例。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
《内经》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食物疗法是综合疗法中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代医家主张在病邪炽盛阶段依靠药物,一旦病邪已衰,在用药治疗的同时,饮食营养亦须及时予以保证,以恢复正气,增强其抗病能力。金元四大家张从正主张攻邪居先,食养善后,这是典型的药食结合。
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
二、养生保健
1.滋补膳食
在中药药材中可供做滋补品和食疗药膳的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1/10。其中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大枣、薏苡仁、莲子、银耳、龙眼肉等。古代诸如《十药神书》中的大枣人参汤具有益气补血,助阳润肠等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特殊滋补食品和药膳是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
2.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
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很多。如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药膳佳肴、点心、小吃等等,不胜枚举。药膳保健饮料有汤、饮、浆、茶、露、汁等。茶类多为单独的茶叶或与某些药物混合制成,如枸杞茶、参杞酒等,这些都是加工方法独特,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膳食品。
三、应用原则
药膳具有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药物是祛病救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药膳不能代替药物疗法。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不可滥用。
1.因证用膳
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2.因时而异
3.因人用膳
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化瘀之品。这都是在药膳中应注意的。
4.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注意事项
(1)运用药膳疗法时,应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禁忌,如黄连、甘草、乌梅、桔梗忌猪肉,鳖肉忌薄荷、苋菜,鸡肉忌黄鳝,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等。
(2)由高血压、冠心病及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引起水肿者,在配制药膳时应少放盐,宜清淡。
(3)对体质肥胖,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宜服低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的药膳。
(4)糖尿病患者慎用或不用以淀粉类或糖类烹调的药膳。
(5)应用药膳还应注意食疗中药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只有根据性味合理选用药膳,才能达到滋补身体、防治的目的。
(7)烹调技巧,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巧。药膳除应具备一般饮食的色、香、味、形外,还要尽可能保留其营养、有效成分,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8)中药在熬制时一定要注意用具,不要使用金属制品。
(9)无论药膳用于何种用途,一定要适量,如若过多可能会导致副作用或反作用。
五、具体应用
1.强身健体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些人虽然年轻体壮,但因终日忙碌,后天失养、劳倦内伤,身体透支,伤及到肺、脾、肾三脏,开始出现精神疲乏,懒言少动,面色无华,尿频难出,胃口不佳,有时动则气喘不舒。
参枣芪精粥:人参3克,黄芪10克,黄精5克,红枣(去核)5枚,粳米100克。将前3味药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成汤,去渣取汤,放入淘干净的粳米和红枣,入砂锅内,如汤液过少,再加入少量清水,煮成稀粥,加入红糖适量拌匀,即可服用,连服15天以上。此方有扶正益气之功效。
2.健脑益智
中医为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结于“心”的功能,也就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内经》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会造成肾精不足,髓海失养,需补心益肾健脑,选用使人加强记忆、增强智力、促进思维的药膳。
虫草山药牛髓汤:冬虫夏草1-2克,山药10克,蜜汁红莲10克,柏子仁10克,牛髓适量。除冬虫夏草之外,将其他5味药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即可。将冬虫夏草洗干净,放入碗中,加水适量放入蒸锅内隔水蒸20分钟,加入前药液中同服。连服15天以上。此方有健智健脑补心功效。
文案:王晓宁
插图:王晓宁
排版:刘德
审校:姚娓
发表于:2022-09-11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