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始建于50年代,1987年在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李珏声教授的领导下创建医学营养学本科专业。199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被批准的学科点之一。1996年以后,在学术带头人马爱国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于2005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强化重点建设学科。经过50多年的学科建设和努力,目前本学科在国内同学科中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已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应用营养、基础营养、营养资源、营养与肿瘤四个稳定和具有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应用营养
研究方向二:基础营养
研究方向三:营养资源
研究方向四:营养与肿瘤
近些年来营养与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营养学界研究的热点方向。本学科自上世纪八十年就积极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膳食中致癌因素研究”、“膳食纤维降低大鼠雌激素及自由基水平及其预防乳腺癌的意义”等一批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卫生部和山东省自然基金的资助,并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厅和山东省教育厅的多项奖励,其中有关膳食纤维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成为本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进入本世纪以来,本研究方向紧跟国际研究发展趋势,结合青岛海洋的地域优势,把研究食物中非营养素成分的防癌作用作为该方向的研究重点,先后开展了肌醇六磷酸、海参多糖、海藻萜烯类化合物、海生素、海贝活素、2,3-吲哚醌、葡多酚、牛磺酸等物质抗肿瘤作用和机制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厅局级奖励3项,在国家核心期发表论文20余篇刊,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科研经费达到100多万元。以上项目的进行和完成为认识和评价上述非营养素成分的抗肿瘤功能和制定防癌膳食指南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学术队伍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马爱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营养学会理事长。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系主任,医学营养研究所所长。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第一届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从事膳食营养与健康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20多年,在维生素营养、抗氧化与DNA损伤修复,孕妇营养改善、营养与疾病防治等方面开展了营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社区营养改善工作。多次赴英国、美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讲学及学术交流。先后获得多项国际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如Nestle基金、WDF基金、美国国际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及企业合作项目等20余项。先后完成了抗氧化营养素维持遗传物质稳定研究,复合维生素防畸作用研究,过量摄入维生素的安全性研究等,其中“微量营养素补充对孕妇贫血改善效果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年来,先后在中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0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13部,2009-2011年间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被邀大会专题报告5次,2009年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邀请讲学两次。
钟进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大医学院公卫系毒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青岛市药膳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资源开发应用。作为课题负责人,曾承担完成3项国家级、4项省部级和多项市厅级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作为首位完成人,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主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赴美、英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逄增昌,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青岛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顾问,青岛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凯克医学院兼职副教授,青岛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山东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双胞胎健康促进会会长。
王春波,女,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生理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任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机能学实验室主任。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委会副主任,海洋药物药理专委会委员,抗肿瘤药物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抗癌药物专委会委员。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7项,省市科技项目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现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编专著10余部。参加市“十二五”蓝色经济海洋药物规划的制定,作为编撰、编审副主任完成国家海洋908专项《中华海洋本草》巨著药理与毒理部分。
宋扬,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党总支副书记;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毒理学学科负责人,兼任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健康促进会理事,青岛市营养学会理事,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等职。曾荣获青岛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与肿瘤。近五年来主要积极开展了肌醇六磷酸和刺参酸性粘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上述两类物质的开发利用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和理论。先后以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厅局级项目5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第1位1项),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1项;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梁惠,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副主任,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群营养、营养与慢性疾病防治等。其中研究成果“海藻萜类化合物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2010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青岛市科技攻关课题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山东省卫生厅课题2项、山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及青岛市科技局课题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1项(第2位,2007-2010)、国家自然基金3项及中国营养学会科研基金、Danone、Nestle、WDF等国际研究基金课题十余项。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及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编写教材和专著3部。曾赴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讲学及学术交流。现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营养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国际研究项目7项在国际该领域杂志上发表论文近40篇,参与著书4册。与WHO的国际肿瘤研究所(IARC),伦敦大学热带医学部(LSHTM),美国肿瘤研究院和霍普金斯大学、南非医学研究署等高水平的合作,奠定了我在食品毒素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权威性,特别是在标志物研究和其在食品安全性评估和人群预防方面丰富的经验更是位于国际之前列。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成功的科研基金申请、深层次的国际大型科研合作、作为代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区总部黄曲霉毒素专家组会议发表重要研究,被多次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应邀在康奈尔大学,比尔盖茨基金会专家研讨会上做重要学术讲座,目前是世界霉菌毒素研究学会成员;英国环境突变学会成员;英国肿瘤研究学会会员,中国食品毒理学会会员。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本学科具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优良的人才培养条件。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现有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2人,理事3人;省、市级学会负责人及理事4人,国内核心期刊编委4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6人。
三、科学研究
1.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情况
2.本学科点的科学贡献(或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密切关系社会大众生活和健康的科学。本学科积极加强科研成果的社会推广和宣传,普及大众的饮食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先后举办了营养科研宣讲活动30余场,营养科普讲座300余次,社会营养咨询80余次,受众10万多人,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
四、人才培养
1、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划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划
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严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加强导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年轻导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的强有力的导师队伍。加强招生工作制度建设,加强复试环节,确保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学科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对研究生开题、中期筛选和论文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和考核。
2、结合教学改革工作拟订教学研究规划
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学科提出以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公共营养宣传活动、帮扶活动等其他公益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导师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反对论文抄袭和研究工作弄虚作假;在导师的指导下,鼓励研究生独立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研究;使其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懈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2006年至2011年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68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12篇。本学科先后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
五、支撑条件
1.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李珏声教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建立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医学营养学专业实验室之一,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科点的整体教学科研条件获得了巨大的提高。以博士点的优势地位为依托,“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先后争取地方投资300余万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等尖端大型仪器设备,为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学科所在的青岛大学具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各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作风正派,创新力强,汇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外,尚有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等国家和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
3.本学科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十一五”期间学科累计接收各级财政投资300万元、学校配比资金100万元,为学科的科研、教学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资金的使用上,学校设立了学术委员会、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和重点建设办公室,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顺利进行。在运行机制及人事制度上,学科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学科工作。人员定编定岗,对学科所需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同时注重本学科现有科研人员的培养,提供条件派往国内外一流实验室学习工作。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将足额建设经费和岗位津贴匹配到位并对本学科财务实行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制度。在经费的管理上,实行学科主任负责,并由大学财务负责人及主管校长监管的制度,保证经费的使用、监督和管理。
六、学术交流
1.本学科点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科点是国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点之一,在国内专业领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近五年先后举办各级学术会议和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20余次,教师、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学术会议、交流活动共计200余人次,选派技术骨干赴全国学习、进修累计30余人次。
2.本学科点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学科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美国Tufts、丹麦Copenhagen,荷兰Wageningen、英国Leeds等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
除定期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外,还不定期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到学校和实验室访问、讲学,5年间共有10余名国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先后有10余人次赴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访问和研修,4人次赴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言、宣读论文,引进宫芸芸等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到学科工作。
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
地址:青岛市宁德路12号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浩园医学教育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