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预防口腔疾病,延续口腔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口腔预防医学涉及到口腔医学的各个方面,通过预防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达到促进良好的口腔健康与功能。它很早就成为口腔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关系到保存健康牙列,维持口腔结构尽可能长期处于一种适当的健康状态。它包括初级预防:如氟化物应用、饮食控制、封闭窝沟、保护牙髓;二级预防(干预):牙体外科,牙周病学,正畸学及其他颌域问题的早期诊断与适当治疗;三级预防(修复):固定与活动修复学方面的功能恢复与康复。二、口腔预防医学研究对象
三、口腔公共卫生的定义与任务
定义同上
任务针对影响口腔健康的因素,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
四、社会口腔医学的发展
1、社会口腔医学
2、基本任务
3、基本内容
4、目标
第二节口腔流行病学
一口腔流行病学定义及发展
一)、口腔流行病学定义
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即用流行病学的原则、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口腔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口腔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口腔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制定口腔保健计划,选择防治策略和评价服务效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口腔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流行病学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它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口腔流行病学的主要作用
(一)描述人群口腔健康与疾病状态的分布规律
(二)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难以研究疾病的病因,但通过横断面调查可以提供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流行因素线索,形成危险因子假设,然后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该危险因子进行验证,借以判断该疾病可能的病因。如果需要再采用其它的研究方法,如流行病学实验和多种实验室的方法,有时还可结合临床研究,综合这些结果,可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疾病的病因因素。
(三)用于研究疾病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口腔流行病学也可用于口腔疾病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一种新的预防方法或预防措施,在取得大量非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之后,可用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对其效果进行检验,通常是把受试人群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盲法或双盲法。经过一定的试验周期,比较二组人群的发病差异。这样可检验新的预防措施的防病效果。
对于已经应用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其效果可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措施是否可供选择应用。
(四)用于疾病监测
口腔流行病学可用于口腔疾病发展趋势的监测。口腔疾病的流行常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五)制定口腔卫生保健规划并评价其进展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口腔健康目标、规划口腔保健措施的主要依据。我们国家疆土宽广,各地区情况很不平衡,经济状况、卫生保健状况、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相差很大。这种状况使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口腔健康目标和规划时,必须有大量确切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根据这些信息,卫生行政部门可制定一定时期的口腔健康目标规划,这些目标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量量化,实际可行。同时,为达到这些目标,卫生行政部门还必须提出具体的口腔保健策略措施,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以期在规定的实施期限结束时评价达标的程度。
采用口腔流行病学方法可对目标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般一个目标规划制定后,在实施之中,应有中期评估,以确定所制定的目标能否达到,如果发现期限结束时达到该目标有困难,则在中期就应对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切合实际。
三)口腔流行病学的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及理论研究等。观察法就是研究者从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发展到分析性与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没有控制暴露的能力,尽管能控制混淆因素,但不能随机分配暴露,只能客观收集人群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评价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这种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如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实验法与观察法不同,实验者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并能控制其他混淆因素评价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这种方法中有实验流行病学等,理论研究是对疾病的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所做的假设得到了反复验证之后,用数学公式阐明疾病流行的规律,提出数学模型,用于研究预防措施的成本效益和流行病学预测。现将观察法和实验法中较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描述性流行病学描述性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对疾病或健康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客观的描述。这种研究的作用是描述某种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病因假设。描述性流行病学主要有下而几种
1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
2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
3常规资料分析
常规资料分析又称历史资料分析,即对已有的资料或者疾病监测记录做分析或总结。如病史记录、疾病监测资料等。如研究某市居民拔牙原因,可研究该市若干医院近5年的病历资料,经统计分析可找出不同年龄组牙齿丢失最主要的原因,如因龋病、牙周病、外伤、修复需要等原因而拔除病牙。这种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分析性流行病学
分析性流行病学就是对所假设的病因或流行因素进一步在选择的人群中探索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规律,验证病因假设。它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如果病例组有暴露史者的比例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则提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联系,可能是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如下:
2群组研究(cohortstudy)
群组研究资料归纳表
(三)、实验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又称为流行病学实验或现场实验或干预实验,是指在研究者的控制下对人群采取某项干预措施或施加某种因素或消除某种因素以观察其对人群疾病发生或健康状态的影响,它有两个重要特点:①是实验法而非观察法;②要求设立严格的对照观察,即研究对象随即分配到不同的组,而非自然形成的暴露组与非暴露组
一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等特点将流行病学实验分为三大类: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和临床实验。临床实验的本意是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的试验,但是随着流行病学试验方法的不断发展,其实际内涵要广泛得多,既包括病人,又包括健康人群.
社区干预实验是现场试验或临床实验的一种扩展。接受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可以是整个社区,或社区的某一有代表性人群。
在现场实验与社区干预实验中,研究者关心的不是疾病的后果,而是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例如饮水氟化,观察龋病发生状况的改变。其研究人群有健康者或可能患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所组成。
流行病学实验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尤其是口腔预防保健方面,其主要用途有四个方面:①预防措施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②评价某种新药,新方法或新制剂的效果,新保健品新技术与相反事件;③探讨疾病的病因;④医疗保健措施质量成本效果,成本效益评价。另有一种类似流行病学实验的方法称为“类实验”或“准实验”,其不同之处在于:①由于实际情况不允许,对研究对象不作随机分配;②研究对象数量较大,范围较广;③不设对照组或可设对照组,但不随机分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也是一种前瞻性研究,它与群组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并需要对研究对象采取某种干预措施,而群组研究仅根据研究对象原来的暴露状况进行分组,除进行观察外,不采取任何措施。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验证假设的可信度较高,是评价预防措施的好方法,是人群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用途相当厂泛。
这类实验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或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实验的目的任何一项实验研究,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是单纯验证病因,还是评价某项措施的效果。如果是后者,是预防实验(氟防龋),还是治病实验(ART修复),如为预防实验,是控制个体发病,还是控制疾病流行,一次实验最好涉及一个问题。
2、确定试验现场,试验现场的选择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任意的。①受试地区或单位目标人群在受试期间保持相对稳定,流动性小,以保证试验能顺利进行;②受试人群的疾病发病率符合方案要求;③受试单位有一定的卫生保健机构与人员,帮助组织联络工作;④有关领导理解支持,群众可接受。
3、确定试验对象,制订受试者的入选与排除标准,并严格按标准选择,如观察窝沟封闭的防龋效果,应选择窝沟龋易感儿童为受试对象,如观察牙膏抗牙石的效果,应选择牙石易形成者作为受试对象。受试者依从性好,愿意自始至终参加和合作并遵守有关规定。
5、确定试验组与对照组,现场试验应遵循三个原则:随机、对照与盲法。首先是从一个大人群中随机选择对象,然后随机把接纳的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使二组有同质水平,减少偏倚。
6、开放试验与盲法试验,开放试验可用于对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口腔卫生习惯、吸烟)等干预效果的观察。
盲法试验又可分为单盲、双盲或三盲。单盲的受试者不知道自己的组别;双盲法是研究者与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组别;三盲法还包括资料收集、监督与分析者也不知道。其中双盲法比较常用。
7、措施标准化,应制订统一的措施、方法与标准。检查人员应经过校正试验,合格上岗。
8、确定试验观察期限,如氟防龋效果观察,至少应持续2年,一般为2-3年。牙周病预防措施的效果观察可以2周到18个月,主要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
三)几种口腔疾病的流行情况
(一)牙颌异常
牙颌异常(dentofacialanomalies)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不良习惯、疾病、替牙紊乱、发育异常、遗传等,导致牙列不齐、合关系紊乱等。
1指数
1997年wHo根据牙颌异常的不同类型,推荐采用牙美观指数,一般用于12岁以后的年龄组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记分标准,介绍如下:
(1).前牙和前磨牙缺失这一标准包括前牙和前磨牙缺失。检查上下颌牙弓切牙、尖牙和前磨牙的缺失情况,记录缺失牙数。了解所有前牙缺失原因是否因美观原因而拔牙,如果缺牙后间隙已关闭,或该牙位恒牙未萌出乳牙仍滞留,或缺失的切牙、尖牙和前磨牙已被固定修复替代,则不能作为缺失牙记录。
(2)切牙段拥挤两侧尖牙之间的间隙不足以容纳4颗切牙正常排列,切牙扭转或错位于牙弓之外。按以下标准记分:
O=不拥挤
1=一段拥挤
2=两段拥挤
对于4颗切牙排列整齐而有一颗或二颗尖牙错位的情况,则不作为切牙拥挤记录。若有疑问,以低标准记分。
(3)切牙段出现间隙上下牙弓左右尖牙之间的间隙超过容纳4颗正常切牙的需要,则出现间隙。如果一颗或多颗切牙的邻面没有牙间接触,此段记录为切牙有间隙。对于乳牙刚脱落恒牙即将萌出而出现的间隙,不记录为切牙间隙。切牙段出现间隙按以下标准记分:
0=无间隙l=一段有间隙2=两段有间隙
若有疑问,以低标准记分。
(4).中切牙间隙过宽指两颗上颌恒中切牙之间,在正常位接触点出现数毫米的间隙可按两中切牙近中面之间最短的距离(mm)记录。
(5).上下颌前牙排列最不规则指前牙扭转、错位排列于正常牙弓之外。用CPI探针测量最大排列相邻牙之间不规则部位的距离。测量时探针与颌面平行,与正常牙弓线垂直,探针的顶端置于最舌向突出或扭转的牙的唇面,根据CPI探针的刻度,可以估算出牙不规则的毫米数,以最短(mm)距离记分。排列不规则可以有前牙拥挤或者不拥挤,如果4颗切牙正常排列的间隙足够且仍有牙扭转或错位,按前牙排列最不规则记分,不按切牙拥挤记分。如果存在侧切牙远中面排列不规则也应记录。
(6).上前牙覆盖指在正中颌位测量切牙间的水平距离。测量时,CPI探针与平面平行。测量上前牙覆盖时,测量最突出的上切牙唇-切边缘至相应下切牙唇面之间的距离;测量下前牙覆盖时,测量最突出下切牙的唇-切边缘至相应上切牙唇面之间的距离,以最接近的毫米数作为最大前牙覆盖的记分。如果所有的上颌切牙缺失或反合,则不作为上前牙覆盖记录。对刃合记录为0。任何下前牙向前或向唇侧突出于上前牙,即为反合,记录为下前牙覆盖。应以最接近的毫米数记录最大的下前牙覆盖(下颌前突),或反合。下切牙扭转造成的一部分切缘在唇侧(反合)、而另一部分在舌侧的情况不作为下前牙覆盖记录。
(7).前牙开合指相对应的任何前牙之间出现无垂直性覆盖,可用CPI探针按下图表示的方法,测量开合的程度,以最接近的毫米数记录对应的上下切牙切缘之间最大的距离(mm)。
(8).磨牙前后错位关系通常依据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关系进行测量。如果由于一颗或二颗第一恒磨牙缺失、未完全萌出或因为广泛龋坏或充填物不能依据磨牙前后关系测量,则可测量恒尖牙和前磨牙的关系。根据咬合时左右两侧出现的偏差情况,仅以正常磨牙关系的最大偏差记分。记分标准如下:
0=正常l=半个牙尖,下颌第一恒磨牙与正常合关系相比,向近中或远中错位半个牙尖2=一个牙尖,下颌第一恒磨牙与正常合关系相比,向近中或远中错位一个牙尖
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由于对牙颌异常的诊断标准不同,所以各国和各地区的调查结果难以比较,患病率从28%到90%不等。
(3)、性别分布错颌畸形在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男女均可患病。
(二)、氟牙症
氟牙症(dentalfluorosis)是牙在发育期间,长期接受过量的氟,使成釉细胞受到损害,造成牙釉质的发育不全。氟牙症又称斑釉牙(mottledenamel)。
氟牙症的评价采用Dean分类法,根据牙釉质颜色、光泽和缺损的面积来确定损害的程度。从每个人的牙列中找到受损害最重的二颗牙记分,如两牙受损程度不同,则根据较轻的一颗牙记分。
Dean氟牙症分类系统标准
分类(加权)
标准
正常(0)
可疑(0.5)
很轻度(1)
轻度(2)
中度(3)
重度(4)
釉质表面光滑,有光泽,通常呈浅乳白色
釉质半透明度有轻度改变,可从少数白纹斑到偶见白色斑点临床不能诊断为很轻型而又不完全正常的情况
小的似纸一样白色的不透明区不规则地分布在牙齿上,但不超过样而的25%
牙釉质的白色不透明区更广泛,但不超过牙面的50%
牙齿的釉质表面有明显磨损,棕染,常很难看
釉质表面严重受累,发育不全明显,以至可能影响牙齿的整体外形。有几颗缺损或磨损区,棕染广泛。牙齿常有侵蚀现象
对Dean氟牙症的分类作以下说明:
正常:釉质呈浅乳自色,半透明,表面平滑有光泽。在发育期因营养障碍或患病引起的釉质发育不全不能诊断为氟斑牙。
可疑:可疑类型是牙釉质从正常到很轻型的过渡型,既不属于正常又不能划分为很轻型。釉质上的白色程度浅,有时呈云雾状。
很轻:釉质上的白色程度较明显,呈纸白区。经常在双尖牙或第二磨牙牙尖顶端有1-2mm的白色不透明区,包括尖牙尖端经常出现的小的点状白色区。
轻度:牙釉质上白色不透明区范围更加扩大,但覆盖面积不超过牙面的50%。
中度:釉质表面大部分受累而变色,常有细小的坑凹状缺损,多见于唇颊面。如发生在后牙,牙面常出现磨损,颜色改变更明显,呈黄揭色或棕色,影响美观。但此型的划分并不是根据颜色的改变。
重度:釉质表面全部受损,坑凹状缺损明显,牙冠失去正常外形且脆性增加,可因咀嚼或外力而致牙折,染色深,对美观和功能都有严重影响。
根据以上氟牙症的分类记分系统,可以换算出社区氟牙症指数(communitydentalfluorosisindex,Fci),计算公式如下:
Fci=
氟牙症指数Fci=
氟牙症指数表示一个地区人群氟牙症的流行状况的严重程度。根据社区氟牙症指数的范围,1946年Dean把社区氟牙症指数记分作为有公共卫生意义的指征,并把氟牙症在一个地区的流行情况分为6类
表10一2一6Dean规定的社区氟牙症指数的公共卫生意义(1946)
公共卫生含义
氟牙症指数范围
阴性
边缘性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0-0.4
0.4-0.6
0.6-1.0
1.0-2.0
2.0-3.0
3.0-4.0
社区氟牙症指数的公共卫生意义是.一个地区的氟牙症指数在O-0.4范围内,很轻度发生率<10%,属于正常范围。氟牙症指数在0.4-0.6之间为许可范围,很轻度>10%,<35%。当指数超过0.6时,很轻度>35%,<50%,中度<35%,即为氟牙症流行,需采取公共卫生措施,以降低氟牙症患病率
(2)、城乡分布氟牙症在城乡居民中都可发生,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可能源于饮用水不同,城市居民以自来水为主,含氟量受到控制。农村居民饮用水较杂,如果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深井水和河水,患病率就会上升
(3)、年龄分布胎盘对氟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过量的氟难以通过胎盘屏障,所以乳牙较少发生氟牙症,但氟量过高则会透过胎盘的屏障作用,乳牙也可能会患病。慢性氟中毒主要损害恒牙,因此,6岁以后恒牙逐渐萌出,氟牙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至12岁左右恒牙全部萌出,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所以氟牙症患病率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中年以后因龋病或牙周病可能导致恒牙逐渐脱落,患病率才开始下降。
(4)、性别分布氟牙症在男女性别上未发现显著不同。
(5)、牙位分布受氟牙症影响最严币的是前磨牙和上中切牙,上颌牙所受影响为下颌的2倍。
(三)、唇腭裂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各胚突的正常发育及相互连接融合的过程受到影响,造成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产生唇腭裂。1指标唇腭裂包括唇裂、腭裂和唇裂合并腭裂三种类型。唇裂又分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腭裂又分软腭裂、不完全性腭裂、单侧完全性腭裂和双侧完全性腭裂。它们的患病情况常用发生率或患病率来评价。2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唇腭裂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2).城乡分布在我国,唇腭裂的发生在城乡之间有显著差别,城市唇腭裂的发生率为0.17%,而农村的发生率为0.21%。这种情况可能与农村近亲婚配,妇女文化教育程度,缺乏孕期健康意识有关。
(3)性别分布在唇腭裂中,男性婴儿发生率比女性婴儿高。
(4)种族分布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测资料显示:白人的唇腭裂缺陷率显著高于黑人。
(四)口腔黏膜疾病
1白斑
2口腔扁平苔癣
四口腔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价
(一)、调查目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目的有:
(二)、调查项目
1一般项目包括受检者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籍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出生地区、居住年限等信息,这些项目常常反映疾病分布的差异,调查以后将这些项目与健康状况项目结合分析,有可能会发现某种口腔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项目常常列人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的第一部分,可通过询问或从户口本上获得。
2健康状况项目
包括各种口腔常见多发的疾病,是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而定。最常用的调查项目如龋病、牙周病、牙列状况等,其它如氟牙症、釉质发育不全、口腔粘膜状况、颞颌关节状况等.
3问卷调查项目
主要包括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与信念,行为与实践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个人口腔卫生、刷牙与牙刷、牙膏选择、刷牙习惯、龋病与牙周病、预防意识与就医行为等。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项目确定后,应根据具体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的调查项目应设计不同的调查表。
(三)、调查表格设计
(四)、指数和标准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使用的指数和调查标准。常用的龋病指数有DMFT、DMFs等,牙周健康状况用CPI指数,氟牙症用Dean氏指数。
调查标准的确定非常重要,标准不一致可导致所收集的资料缺乏可比性,因此在调查设计中首先要根据目的确定调查标准。
冠龋的诊断标准是:牙的窝沟或光滑面有底部发软的病损,釉质有潜在损害或沟壁软化者即诊断为龋对于釉质上的白斑、着色的不平坦区、探针可插入的着色窝沟但底部不发软及中到重度氟牙症所造成的釉质上硬的凹陷,均不诊断为龋。
根龋的诊断标准是:用CPI探针在牙根面探及软的或皮革样的损害即为根龋。牙周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WHO推荐使用CPI指数,判断牙龈出血、牙石积聚和牙周袋深度。
氟牙症损害常表现为牙列中对称出现、分布于牙面的水平纹理斑块,WHO推荐的氟牙症诊断标准为Dean氏指数,以釉质表面光泽度、颜色改变程度、缺损程度和侵犯面积作依据。
(五)、调查方法
(l)单纯随机抽样(SinmpleRandomSampling)按一定方式以同等的概率抽样称单纯随机抽样。可以使用抽签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来抽取样本。
(2)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又称间隔抽样,机械抽样。将抽样对象按次序编号,先随机抽取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再按一定间隔随机抽样。
(3)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个“层”,再在每个层中用随机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再将每个层所有抽取的调查对象合成一个样本,称分层抽样。常用的分层类别有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将调查人群分成若干组。
(4)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就是以整群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为调查单位,然后对每个群内所有对象进行检查。
(5)多级抽样(MultistageSamPling)又称多阶段抽样。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常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可采用单纯随机抽样,也可将以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很多,在使用时我们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选择,除了以上这些调查方法外,WHO还推荐了二种调查方法:
(1)试点调查(Pilotsurvey)又称预调查。为了在调查前初步了解被调查群体患病特点,制订调查计划,有时须先进行试点调查,WHO推荐先对有代表性的l-2个年龄组少数人群进行调查,通常为12岁组,加另一个年龄组,以获得少量的参考资料,以便制订调查计划。
(六)、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大小会影响调查效果,含量小则抽样误差大,不易获得能说明问题的结果。含量太大则造成浪费。样本含量的确定随所采用的流行病学方法类型不同而不同,依据调查对象的变异情况、患病率大小、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小。一般来说,调查对象变异大、患病率低、调查者对调查要求的精确度和把握度大,所需的样本含量就大,反之则小。现况调查样本含量估计常用以下公式:
N=
(七)、误差及预防方法
(1)、因检查器械等造成的测量偏倚在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各指数的应用是基于临床检查。因此,检查器械不规范,现场工作条件差,如光线不足等,都可造成系统误差。
防止的办法是按规定使用标准检查器械,并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
(3)、因检查者引起的偏倚由于检查者的某种原因造成检查结果有误差,为检查者偏性。检查者偏性有两种:
1)检查者之间偏性一个调查队伍中往往有数名检查者,当他们对同一名受检者作口腔检查时,由于标准掌握不一致,导致结果有误差,为检查者之间偏性
2)检查者本身偏性指一名检查者给一名病人(或健康者)作口腔检查时,前后2次检查结果不一致。
防止检查者偏性的办法是:①疾病的诊断标准要准确;②调查前要认真培训,对于诊断标准要统一认识;③调查前要做标准一致性试验(calibotion)。标准一致性试验也就是可靠度的检验.包括检查者本身可靠度检验和检查者之间可靠度检验。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检查者之间与检查者本身的一致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记分之间一致的百分比,即2名检查者给受试者相同记分的百分比。如果患病率低,如龋病,这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差。更可靠的评枯检查者之间一致性的方法为KapPa统计法。具体做法是:选15-20名受检者,由检查者及1名参考检查者(referenceexamine,)对受检者各做l次口腔检查,检查者于当日下午及隔日下午隔日上午再做l次检查,然后每个检查者的检查结果按相同牙位与参考检查者比较,观察检查者之间技术误差大小,检查者3次检查结果比较,观察本身诊断误差大小。Fleiss并规定Kappa值的大小与可靠度的关系为
0.40以下可靠度不合格0.41一0.60可靠度中等0.61一0.80可靠度优0.81一1.0完全可靠
表参考检查者和检查者的检查结果
参考检查者
龋
非龋
合计
检
查
者
A
a
c
p2
b
d
q2
p1
q1
a=二名检查者同意为龋的牙比例
b=参考检查者认为正常而检查者A认为龋的比例
c=参考检查者认为龋而检查者A认为正常的比例
d=二名检查者都认为是正常牙的比例
然后将上述结果填人下式:公式K(Kappa)=
在调查工作进行当中,负责调查质量的参考检查者,应定期抽查每个检查者所查过的病人,以保证检查者始终如一地按照标准进行调查。
五口腔临床试验方法
(一)定义和用途
1定义
2特点随机、对照和盲法
3用途(1)临床观察疗效
(2)对人体副作用评价
(3)致病原因研究
(二)基本分类
1历史性对照研究
2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3随机对照研究
4交叉设计临床试验
5序贯临床试验
(三)临床试验设计
1选择研究对象
(1)统一的诊断标准
(2)统一的纳入标准
(3)统一的排除标准
2估计样本量
(1)两样本率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2)两样本均数比较时样本量的计算
3设立对照组
(1)阳性对照
(2)阴性对照
(3)安慰剂对照
(4)空白对照
4随机化分组
(1)安全随机化分组
(2)区段随机化分组
(3)分层随机化分组
5确定干预方案
(1)统一的干预方案
(2)保证依从性的措施
(3)避免沾染和干扰
(4)注意医学伦理问题
6盲法试验
(1)非盲
(2)单盲
(3)双盲
7选择评价标准
(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2)常用的评价指标
(四)临床试验结果评价
1设计层面评价
2测量层面评价
3文献分析层面评价
六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一)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指标
1数据资料整理工作一般分三步:
(1)核对首先是对所有数据进行认真核对。资料收集以后,对调查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仔细检查,项目中是否有缺漏,有无不符合逻辑的错误,一经发现错误,需要及时纠正,以保证分析的结果不致发生偏差。
(2)分组分组就是把调查资料按照一定的特性或程度进行归类。常按不同地区及不同人群的特征,如性别、年龄、城乡、种族等分组。也可按照某种疾病的患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分组是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中进行统计分析的关键一步,在“同质”条件下进行恰当的分组可以正确反映疾病的流行特征,提示各种影响流行的因素,并能建立病因假设.而不恰当的分组可能会掩盖许多有用的信息。
(3)计算资料分组后,就可以清点每组中的频数。人工整理时,可用计数法,将每一组中的频数相加。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计算机整理
2统计指标
(1)平均数(Average)
分析计量资料常用平均数,它是反映一组性质相同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当观察值的个数不多时,可用直接法计算均数,公式为:均数=
当观察值较多时,可用加权法计算。公式为:
均数=
式中的求和的符号,x代表变量(观察值),f代表频数,
代表各变量乘频数后相加的总和,n代表受检人数
(2)标准差(Standadeviation)
标准差是用来说明一组观察值之间的变异程度,即离散度。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可直接用计算器的统计计算功能,将龋的频数分别输入,可立即得标准差;在不具备计算器的悄况下,可用标准差加权计算法。适用于有较多相同观察值的资料。公式:
S(标准差)=,=n
(3)标准误(Standarderror)
在抽样调查中,使样本均数(或率)与总体均数(或率)之间出现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抽样误差。标准误是用来表示抽样误差的大小。均数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均数标准误=
S是标准差,n为样本含量。率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率的标准误=
P代表样本率,n为样本量。
(4)率(Rate)
率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在评价口腔疾病的患病状况时,常用率来表示人群中疾病状况的高低。率常用100为基数,计算公式如下:
率=
(5)构成比构成比是用来说明某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以龋病为例,龋、失、补的牙数各占龋总数的百分比即龋、失、补的构成比。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