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日常摄入钙的含量为0.5-1g。
钙的吸收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生理功能:构成骨骼,是人体最根本的支柱。少量分布于牙齿,其余的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软组织和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称混溶钙池。
钙的缺乏主要表现为骨骼的病变,儿童时期若长期钙的摄入不足,可能引起生长延迟,软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逐渐丧失,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减少,骨骼丢失速度加快,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变形与骨折,即骨质疏松。
影响钙的利用与吸收因素:
随着钙的摄入量增加,吸收率相对下降。
维生素d,乳糖,氨基酸有增加钙的吸收的作用。
干扰钙的吸收因素有:过量的膳食纤维,植物性食物中的盐类
磷
磷占身体中的比重较大,为百分之一,磷的缺乏一般不是膳食缺乏而引起的,仅见于只喂母乳的早产儿或使用静脉营养而未补充磷的病人。磷的缺乏严重时表现为贫血,肌肉无力,骨痛,骨软化,全身虚弱以及精神神经异常
钾
生理功能:维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正常代谢。
维持细胞内的正常渗透压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正常功能
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维持细胞正常内外的酸碱平衡和离子平衡
降低血压
人体内钾总量减少可引起钾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及瘫痪,心率失常和肾功能障碍等。
体内钾过多可能出现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肌肉和心血管方面。神经肌肉表现为极度虚弱,四肢无力,下肢重。心血管系统可见心率缓慢,心音减轻,早起可见血压偏高,晚期下降。
钠
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钠构成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和维持体内水量的恒定
保护体液酸碱平衡
维持神经和肌肉兴奋性
人体中的钠一般不会缺乏
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有关,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其中有20%是由于膳食中食盐摄入过高。
钠摄入过多时会增加钠在人体中的积蓄,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收缩加强,增加肾脏的负荷,需要排出过量的水和钠。当肾脏功能有限时,增加心脏的负荷。钠过多还会引起高血压。镁能使外周血管扩张,镁缺乏时,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增加镁的摄入能使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限制钠的摄入时高血压防治的措施之一,当钠过高时,可以增加钾的摄入,钾有利于钠和水的排出。
长期摄入较高量的食盐,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镁
生理功能: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可以使血管扩张
镁缺乏时导致神经,肌肉性亢进,常见肌肉震颤,反射亢进,有时候会出现听觉过敏和幻觉,严重时会有精神错乱,定向力失常,甚至昏迷。
摄入:绿色蔬菜和坚果中富含镁,而肉类食物中镁的含量相对较少。
铁
铁是人体中必要的微量元素,在运动员和普通人的调查当中,常发现膳食中的含铁量总高于铁的推荐供给量,然而却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主要原因是铁的吸收率很低。当膳食中含有肉成分时,铁的吸收率为23%。
食物的种类:谷类,蔬菜,水果等非动物性食物中盐类较多,因此导致这些食物铁的吸收率低。肉类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高。
影响铁的吸收因素:
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胃酸:不利于铁的吸收。
钙:不利于
酚类化合物:茶,咖啡,可可,菠菜等含酚类较多,不利于。
高磷蛋白:蛋黄中的高磷蛋白含抑制铁的吸收。
药物:某些碱性药物会抑制铁的吸收。
生理功能:合成血红蛋白
身体中酶的构成成分
铁与机体免疫有关
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在我过病患率为20%
表现为:食欲降低,吸收不良,机体抵抗力弱,儿童表现出烦躁,成年人表现出呆板冷漠。
摄入:鱼肉蔬菜等的铁含量均很丰富,蛋黄中有抑制铁吸收的成分,但是铁含量还是丰富,奶类属于缺铁性食品。
碘
碘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物质的分解代谢,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并支持垂体的正常功能,促进儿童的发育,和脑神经的发育。碘缺少是会发生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儿童可导致克汀病,智力障碍和体格发育障碍。
摄入:海产品中碘的含量大于陆地食物,海带碘含量最多,动物性食物的碘含量大于植物性食物,陆地食物中以鸡蛋,奶的碘含量较高,其次为肉类,淡水鱼含碘量低,最低的是水果蔬菜。
锌
生理功能:锌是味觉素的组成部分,与味觉有关,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功能,还与自由肌的清除有关。人体缺乏锌的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停滞,认知行为改变,性成熟延迟,皮肤改变,免疫功能障碍等等。
锌缺乏:目前为止,锌缺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原因:日常膳食中锌的摄入低
对锌的需求量高,普通人可见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哺乳期的妇女
丢失锌较多:普通人可见于各种失血情况,耐力性的运动员在高温环境下训练,随者汗的排出,大量锌丢失。
锌的缺乏的表现:
食欲不振,味觉减弱。
生殖器官:性功能下降
生长发育迟缓
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
铜
铜对胆固醇代谢,心脏功能,免疫功能,激素分泌等有影响
人体的铜缺乏不常见,但在婴儿的营养液中缺少铜则会导致铜缺乏,铜缺乏会导致贫血,关节炎,动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