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
作者:王倩倩
2022-06-2709:46
一、大学生的健康问题
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健康关系着家庭幸福、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些年来,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亚健康率激增、心理健康等问题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降低了时代新人的培养质量。
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近些年大学生的肥胖比率逐年上升,肺活量依旧呈现下降趋势,近视人数居高不下,重度近视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递增趋势,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两极分化率逐年拉大,耐力、速度、力量素质仍有大量提升空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方面,出现依赖、偏执、自残甚至有自杀等行为。
二、大学生健康问题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是由单方面因素诱发的,而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引发的。有些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和监管不足、部分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个人健康意识淡薄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大环境”引起大学生健康问题
(二)“小环境”加剧大学生健康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健康类课程出现开设不合理、课时量少、类别单一、师资短缺、课堂缺少管理、课程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等问题,难以培养健康素养。部分高校没有营造重视心理健康、加强体育锻炼的氛围,无法从学生身处的“小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同时,高校辅导员事务繁杂,管理学生较多,监管有限,难以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不能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和引导大学生健康观念,致使其产生许多健康问题。
(三)“微环境”为大学生健康问题埋下祸根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与其成长轨迹非常密切。”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度强调孩子的分数和成绩,长期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忽略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诉求,致使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孩子考上大学以后,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结束,减少了情感沟通和精神支撑,缺少了对孩子的督促和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大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产生身心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内环境”导致自身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普遍健康意识淡薄,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不规律,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少,缺乏健康素养。不健康的个人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大学校园环境较为开放自主,充斥着多元文化。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精神世界相对空虚,心理发展不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诱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产生众多心理问题,甚至是发展成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不成熟的心理阶段,是大学生易产生身心问题的重要条件。
三、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培养健康的大学生关乎国家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协同运作的合力。
(一)加强健康顶层设计,营造健康“大环境”
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培育健康的大学生,政府是最大的责任人。要为培养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二)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打造积极“小环境”
(三)转变教育理念,创造良好“微环境”
(四)培养健康意识,塑造健康“内环境”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变,但更离不开个体自己的努力。
首先,大学生要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有意识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学会自我管理,不仅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学会管理各种不良思绪,使自己处在健康的生活学习状态中和舒适的心理环境里。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健康课程,学习健康类知识,掌握基本的健康技能,增强健康素养;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提升健康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大学生要多了解健康知识,提高自己的健康期待,树立合适的健康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逐渐接近自己的健康期待值,塑造自己的健康品质;还要学会优化自己的健康“朋友圈”,向有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同辈群体看齐,远离不健康的“朋友圈”,保持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四、总结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只有培养出健康的大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在健康中国视域下,社会要营造“大环境”、学校要打造“小环境”、家庭要创造“微环境”、个体要塑造“内环境”,各方共同联合,努力为解决大学生健康问题形成合力,为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出健康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