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
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进行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鼓励适当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每周2~3天。
《指南》中同时指出了阻抗运动的重要性,但没有做出强烈的推荐。阻抗运动相较于有氧运动,可以起到增加肌肉组织及保护骨骼的额外作用,是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个人认为应当加强普及阻抗运动的必要性,而不是在《指南》中最初选择性的推荐。
各种指南均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并推荐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锻炼,那么我们怎样简单的对运动强度进行分类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心率来估算自己的运动强度:40~60%的储备心率属于中等强度,>60%储备心率是高强度运动(储备心率=220-年龄)。但为了更好的区分有氧运动和阻抗运动的强度区别,大家可以参考下表的运动主观体验,中等强度5~7级,高强度为8~10级,方便各位同学在运动中随时调整。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经常吃全谷物、大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是构成合理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尤其强调了「新鲜」二字,且多个指南均建议尽量减少蔬菜、水果的加工过程,以保存这类食物中易破坏或损失的营养物质。同时,《指南》再次强调了「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因为我们在制作果汁的过程中会加入糖以增加口感,同时滤过果肉残渣的过程会降低纤维素的摄入,从而在饮用果汁后缺乏饱腹感的同时,还摄入了大量的糖分,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
在最新的《指南》中,再次强调并增加奶制品的摄入标准:建议每天饮用300ml以上的乳制品。也就是说,市面上常见的小包装乳制品已不能满足目前的膳食营养需求。部分国家的膳食指南甚至建议每日饮用500ml的乳制品,以保证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在选购乳制品的过程中,牢记:低温乳制品优于常温乳制品、原味乳制品优于风味乳制品,不建议直接使用未处理过的乳汁。
需要注意的是,摄入乳制品后出现的腹胀、腹泻、嗳气等乳糖不耐受现象在我国十分常见。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以从每日30-60ml开始,随餐饮用,在可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至每日250ml;或者采购无乳糖或低乳糖产品(产品会有显著的标识,价格略高于普通乳制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非乳制品饮料的营养物质与乳制品相似,但乳制品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往往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非乳制品不能代替乳制品的地位,乳制品仍是最优选择。
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蛋类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制品。
鸡蛋营养丰富,吃鸡蛋不弃蛋黄。
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同时《指南》强调了深加工肉类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深加工肉类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过量的盐、糖等及其它调味物质以增加风味,这些额外添加的物质被人体摄入后,会显著增加不利的健康风险,导致恶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大大增高。
在此版《指南》中同时强调了蛋黄的益处,建议摄入整个鸡蛋,以保证获取更为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既往的理念中,蛋黄是高胆固醇的代表食物,过量的摄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但近期的研究已表明:适量摄入鸡蛋,并不会显著增加血脂代谢的压力,同时可获取蛋黄中额外的营养物质,利大于弊。但指南中具体是以何种角度进行推荐的,还得后期拿到完整版后才能详细解答。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反式脂肪酸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g。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
食盐对健康的影响不用多说,其是导致心血管健康问题的显著风险因素。在各个膳食指南、临床指南中,对食盐的摄入均做出了严格的限制,目前《指南》建议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这个量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严格按照《指南》要求,那我们所食用的食物均会变得寡淡无味。同时,钠盐的摄入途径不仅包含烹饪过程中的食盐、酱油,还有各种美味零食中含有的食盐,均是造成钠盐摄入超标的罪魁祸首。
所以,限制钠盐的摄入是必要的,各种指南建议年年讲,多个组织机构反复提。但在实际生活中,想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是十分困难的。每日不但要面对自己枯燥乏味的人生,还要吃各种寡淡无味的食物,凯撒大帝看了都得流泪。大家自己看着办吧,反正我是做不到。
而对于油脂和糖的摄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凡做到了严格限制,食物就会宛如嚼蜡。糖还好说,依据国人的饮食习惯,戒掉零食和奶茶后,糖的摄入就会大大减少。但油脂就不一样了,缺少了油脂的辅佐,食物仿佛就没有了灵魂,要想做到每日烹调油限制到25~30g,意味着炒出来的菜至少不能见到油花儿,那做菜的意义又在何方(难过的摊出小手手)。所以,针对这条建议,《指南》号召归号召,各位同学尽力而为吧。
《指南》对于饮酒的建议是每日不超过15g,部分国外指南干脆就不建议饮酒。《指南》的建议略微有点费脑子,酒瓶上面标的可是乙醇度数(%Vol),饮酒前还需要自己手动换算一次,不利于广泛的推广及传播。这里给大家换算一下,帮助大家推脱酒局,以免断片失忆、损伤健康。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
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谁都知道三餐规律的重要性,但在这个社畜构成的残酷社会,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想想起床困难专业户的你,已经错过多少次应享用的早餐;想想日夜加班的你,又有多少次到了深夜,才想起那份没吃的晚饭。不规律的饮食,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功能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最可怕的是:不规律的饮食是造成肥胖的祸首之一。为了自己,不论如何,三餐尽量保证规律,以减少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应做好健康膳食规划。
认识食物,选择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学习烹饪、传承传统饮食,享受食物天然美味。
在外就餐,不忘适量与平衡。
这条准则说的就比较笼统了,什么是「营养密度高的食物」,营养密度更高的食物就是适合的食物么?
营养密度是指每100克或100kcal或每份食物中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一位运动员在一天的训练中消耗5000kcal的热量,而普通人群每日消耗1000kcal。但两者都需要45mg/天的维生素C,前者维生素C的营养密度为9mg/1000kcal,后者为45mg/1000kcal。所以,针对于不同人群适宜的营养密度是有差异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就是好的,否则可能会造成某种营养物质摄入过量,导致机体代谢负担加重。这个问题待我拿到全文图书后,再和大家交流。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物。
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讲究卫生,从分餐公筷做起。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做可持续食物系统发展的践行者。
这一条准则没有什么好深入探讨的地方,我相信经过多次疫情的洗礼后,大伙对食用野生动物应该是坚决抵制的。
比较有意义的是「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的建议。
以上《核心推荐》是《指南》的浓缩精华部分,出于有利于在社会人群中的快速传播及普及的目的,推荐的内容直观明了,但其中具体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方式仍缺乏系统的阐述。尤其是针对于非标准人群的膳食建议,《核心推荐》中并没有体现。因此,个人建议大家购买完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方便大家结合自己及家庭的实际情况,构建更为个性化的饮食结构(此处绝没有恰饭的意思,我真的希望能在网上免费下载完整版)。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当下让我们感到舒适的饮食方式,往往是有悖于《指南》的建议;而严格遵循《指南》的推荐,在某些方面并不具备可操作性,遵照指南的膳食推荐,可能会使得我们的生活显得更加凄惨和悲凉。出于对自己身体负责的愿景,以及可操作性的困难程度,《指南》可看作终极养生的秘籍,隔壁某宝、某东批量出售,不必轰上光明顶即可轻易获得。因此,建议大家早期修炼,为自己身体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