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膳食指南(DietaryGuidelines,DG)是根据营养科学的原则和人体的营养需要,结合当地食物生产供应情况及人群生活实践,专门针对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提出的指导意见。
膳食指南是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文件,是国家实施和推动食物合理消费及改善人群健康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有由政府和科学团体制定的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主要产出:主要由两个版本和6个技术报告组成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主要对象是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者和有一定教育背景的读者。
2科普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主要对象是百姓和消费者。
3三个可视化图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
主要内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
1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是指南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中,我们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分别为:
推荐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推荐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推荐三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推荐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推荐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推荐六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2是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在该部分中,我们针对孕妇、乳母、0-6个月,7-24月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老年人和素食人群等特定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营养需要,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对其膳食选择提出补充指导。
3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主要是指导大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膳食指南的科学推荐,通过食物选择和营养饮食指导,告诉大家如何依据指南安排一日三餐的饮食。根据新的推荐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同时推出两个新的可视化图形,分别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以便于平衡膳食知识的理解、学习、操作和传播。
三2016中国膳食指南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制定方法和程序参考了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膳食指南制定,重点建议的筛选汇集了近年来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我国营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指出的我国居民面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挑战的情况,结合中华民族饮食习惯以及不同地区食物可及性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解决方案。与2007版比较,有5方面鲜明特色:
1以平衡膳食模式和解决公共营养问题为主导,基于营养科学证据,对部分食物每日摄入量进行调整,提出符合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基本营养需求的膳食指导建议。
2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指南中的条目精简至6条,从多吃、适量吃、少吃以及控制吃不同层次进行归纳总结,文字简短、清晰,容易记忆,同时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图形及图表、食谱,便于百姓理解、接受和使用。
3弘扬新饮食文化。在新指南中专门提出弘扬尊重劳动,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传统美德,强调家庭、行为、文化、社会对膳食和健康的综合影响作用,建议在传承民族优良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开启饮食新观念,着力解决公共营养和健康的现实问题,并鼓励社会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4扩大了覆盖人群新版指南覆盖人群从2007版的6岁改为2岁以上,明确了2岁幼儿应该开始与成人一致的平衡膳食生活方式;包括了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增加了素食人群的膳食指导,考虑了特殊需要的居民,体现和提高全民营养健康的覆盖率,保障了人人可获得健康的可能性。
三、如何用好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符合我国国情,科学性强,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很好的科学证据和指导。
科普版膳食指南能够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指引,为中国居民的健康饮食提供建议,能够真正贴近百姓生活,解答百姓疑惑。最终做出有益健康的选择和行为改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能够用于许多方面,特别是:
#营养教育实践和文件的教材;
#创造和发展新的膳食评价资源工具;
#科学研究、教学、膳食指导的白皮书
四意义
国家膳食指南制修订目标是以大众健康利益为根本,引导食物消费、调整膳食结构、促进平衡膳食模式、合理运动、提倡健康饮食新食尚。推荐的6个核心条目,为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体营养健康需要提供了建议。膳食指南为促进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和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