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徐文兵老师讲授的中医营养学精髓

最早接触“先天”与“后天”这对概念,是在钟鹰扬老师的站桩课上。没想到,再次与它们重逢,是在徐文兵老师这本讲解饮食之道的书中。

徐老师是厚朴中医的创办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饮食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研究、整理中医营养学的知识与技术。

既然分了中西,要有所区别,就需论及根本。以何为本,就成为了中西方营养学的关键分野。

大体而言,在吃饭这件事上,西方人的着眼点在于食物本身的营养构成。我们日常熟知的营养成分表,营养速查盘,以及膳食宝塔图,都是这一脉思路的产物。在科学饮食的同时,也为各种膳食补充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定量的基础。

而徐老师认为,吃什么不重要,我们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也就是说,先天的“感”和“觉”,要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与头脑的造作相比,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与本能。

这就很有趣了,以“所吃的客体”食物为本,重在阐发营养元素的多样构成与人体所需的协调比例,努力寻找的是多样性中的不变性;而以“能吃的主体”人为本,强调的则是内在感知对于人体与食物之间动态和谐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展现为合一性之下的多样化表达。

这可能,才是中西方营养学观念差异的核心。

我想,换个角度,或许我们的饮食观会有不小的改变。

传承次第

中医的传承,有着明确的次第。

这其中,可以久服的上品药物,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日常食物。

到了商代,开国宰相伊尹,原本是位厨师。由于懂得调和五味,就有机会跟汤王由饮食滋味谈到天下之道。伊尹用做饭来类比治国,劝汤承担灭夏大任,从而被商汤任命为宰相。伊尹与商汤的故事,详细记载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创立的君臣佐使的调味原则,详细记录于《伊尹汤液经》之中,成为后世经方的源头。

不幸的是,汉朝之后《伊尹汤液经》失传了。万幸的是,晚清王道士在敦煌变卖藏经洞宝贝的时候,遗漏了一些方书,其中有一本《辅行诀》,对《伊尹汤液经》做了很大的保留。

《辅行诀》是南朝陶弘景所著,书中保留了《伊尹汤液经》里三百六十个方子中的六十个,可以说是缩略版。虽然不完整,《辅行诀》的发现,却使得我们能够在今天体会伊尹当年是如何认识药物,又是如何配伍的。

体例上,《伊尹汤液经》同样将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

《伊尹汤液经》的另外一位传承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张仲景。西晋时期,皇甫谧在读过《伤寒杂病论》之后,做出了“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的评价。虽然这个说法,在业内有很大的争议,但通过对比《辅行诀》以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可以清晰地看出《伤寒杂病论》是对《伊尹汤液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这本书保留了所有伊尹配方的依据。

陶弘景作为道家的修行人,对同为道家的《伊尹汤液经》的内容和思想,做了相对完整的保留。而张仲景是儒生,由于不认同道家理论,所以他把伊尹的方子做了大量的修改,有的改了名字,有的改了论述。同时,《伤寒杂病论》的体例,也改成了由若干条目组成的辨证论治。

从这个意义来讲,仲景确实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着独到的创新。

通过梳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创立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药食同源”。组方的原则,与饮食的调味,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解构食物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医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古人的亲身尝试。这些古人,有着精微的觉受,能体会到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天地、气血的变化。同样的,中医营养学也是基于古人本身对所有食材或药物做了人体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

这种试验最大的特点,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来分辨食材或者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实际上,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由来。

食物带来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性、味、归经。

我们先来看性,首先是寒热温凉,也就是对于人体而言,以寒热的形式所体现的能量增减。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本身的寒热属性,并不同于食材的温度。冷凉的肉桂,仍然是热性的;冒气的大黄,仍然是寒性的。

其次是升降浮沉,也就是对于人体而言,食物所带来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方向。升降相对好理解,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沉蕴含着内外,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合起来,升降浮沉代表了食物对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再来看味,分为两种——气味和口味。气味是鼻子闻到的;口味是舌头尝到的,常见有五种,分别是酸、苦、甘、辛、咸。此外,还有涩、焦、淡、辣、鲜。后面五味和前面五味,虽然品尝出来的味道不一样,但作用是相同的。

最后是归经,指代着食物着重针对的靶向器官。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吃进去东西后都是先归正经,触动后天之气。举个例子,俗语所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从归经的角度来看就相对好理解一些。葱入肺,而且通督脉,肺司呼吸,督脉过鼻;蒜,温通心神;芥末入肝,肝主筋,开窍于目,所以吃芥末会辣得流出眼泪。

通过主观感受来解构食物,中医营养学正是用这种方式,把多变的饮食转化成有限的类别,让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化。

主观感受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食物之间的差异,并非只是营养物质含量的不同。

中医认为,除了有形的物质层面之外,食物本身在无形的神、气方面还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种差别,正是通过性、味、归经来加以区分的。

调和五味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把用放到第一位,看到一种食材首先会想的就是,它有什么用?而古人关心的是食材的性(此处的“性”取广义,包括上一节谈到的“性、味、归经”)。

我们拿韩信举个例子,来说明性与用的异同。

同样的道理,我们使用中药和食材,最重要的也是看清楚它的性,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了解了中药和食材的性、味、归经之后,经过合理的组合与调配,就能使整体产生“1+1>2”的优化效果。就像汽车一样,只有发动机,或者只有轮胎并没有什么大用,但当生产商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发动机和轮胎作为个体所不具备的作用,这种优化后的整合效果就称为“和”。

通过“调”而达到“和”,体现了中医营养学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饮食来实现调神的目的。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所食之物,而在于所食之味。

《伊尹汤液经》记载,饮食的每种味道都会影响到人体的三对脏腑。

用甘味来举个例子。甘味又包括甘、淡、甜,它首先是补脾胃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写了一本书叫《脾胃论》,用补脾胃的甘味药救了很多人。

可是,有补就有泻。大补脾胃的后果就是,脾土克制了肾水,导致肾和膀胱的功能受到削弱。常见的症状包括排尿过频、早泄、骨质疏松、牙疼、牙龋齿,或者牙变成碎片,等等。

最后,甘味能缓肝急。所谓肝急,就是肝火旺。本来肝木是克制脾土的,大补脾胃之后,相当于增厚了缓冲垫,能够缓解过旺的肝火造成的症状。比如,有的人一吃辣就拉肚子,这都是因为“土”不厚,缓不了肝急。这个时候,就要吃点甜食,把辛辣对肝的刺激平和一下。

《伤寒论》中的经方,许多都加了甘味的炙甘草和大枣,就是为了防止辛温、发散的药物对脾胃造成太大的伤害,用来起缓冲的作用。

至此,我们看到了甘味的三个作用:补脾(土)、泻肾(水)、缓肝(木)。

类似的,其他几种味道对脏腑的作用,参见下表。

五味对脏腑的影响

实际上,不仅是饮食,经方同样遵循的是上述五味影响脏腑的理论,而时方则与之相背离。

即使我们去了异国他乡,只要谨守这套理论,仍然可以根据当地的食物或药材的性、味、归经,来调配出符合经方原理的饮食或方药。

饮食形态

字面来看,饮是饮料,食指食物。实际上,饮与食,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更多的是基于含水量的相对划分。

水分,对于人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年人,身体中的含水量超过一半,儿童还要再多一些。人体的新陈代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物质与能量的更替,整体上也是在液态环境中完成的。

身体的体液,中医称为津液,津和液的区别在于其中精的含量不同。稀薄的、清亮的叫津;黏稠的、浓密的叫液。比如,血浆可以叫津,但是如果血浆里有很多血细胞,溶解了很多脂肪或者糖,它就变成了液。

液再浓稠一点儿,就变成了半固体的髓——脊髓和脑髓。在中医看来,骨髓的充盈只能靠体液里的精渗入骨空。人到了一定年纪,骨质会疏松。如果单纯补钙,则只能补硬度,而不能补韧度。只有骨髓充盈,骨头得到充分滋养,才会有韧度。

从次第来讲,津、液、髓,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当人出现干燥及津液不足的时候,先是伤到津的层次,再深一步就是液的层次,液的层次比津严重,这已经阴液枯竭了,再深一层就到骨髓了,就已经非常严重了。

喝进去的水分,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首先,水和津液的温度不一样。人体有恒定的体温,如果喝的是冷饮,需要借助身体的机能将其升温。担子先压在胃上,如果胃不好的话,就得由小肠把它弄热。小肠是身体所有消化酶集中分解食物的地方,酶对温度特别敏感,因而小肠温度一低,酶就无法工作了,这会导致很多过敏症的发生。

其次,水是需要过滤的。人体有很多黏膜,最重要的是小肠黏膜,我们饮进身体内的水,只有通过了这些膜,才能变成体内的津液。膜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边防”,是自我和邪气的分界线。膜有两个作用:不让坏东西进来,防止好东西流失。因此,能进入膜的营养成分,就变成了“自己人”。

站在体液循环的角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饮食与津液的关系。饮食中的水分与营养物质(精),经过消化吸收之后,转化为津液。津液在全身范围内周流,构成体液循环,其推动力在中医称为卫气。卫气的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呼吸的精气(肺)、水谷的精气(脾胃),以及下焦的元气(肾)。

体液循环的全过程,涉及到容纳器官(胃)、吸收器官(脾)、推动器官(肺)以及通路(三焦)。如果不能吸收,再好的饮食,也只是穿肠而过。如果推动乏力,或者通路不畅,局部体液循环就会不畅。其结果就是,身体常常冰凉,处在低能量状态。

体液循环有着明确的路线,经络就是卫气推动体液经过的道路。除了受到动脉搏动的影响之外,体液循环有它自主的节律,背后的推动力就是肺所主的呼吸。所以,我们的十二正经是从肺经起始,道家的修行功法也格外强调吐纳的训练。

我们的日常饮食,从形态来看,与津液髓有颇多相似之处。

懂得了体液的构成,了解了饮食的形态,我们就会知道当下最适合自己吃的是什么。

消化艺术

在饮食方面,人与动物相比最大的差异,莫过于火的使用。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消化食物的负担大大减轻,节省下来的元气被用来发展头脑,进而让人类进化为“万物之灵”,彻底与动物拉开了距离。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物理变化。而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具体来看,口腔的咀嚼、胃里的研磨,偏重于消;胰液、胆汁的分解,小肠的转化,更多是化。

在人体功能之外,再对食物进行人为的加工,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帮助我们消;第二,助力我们化(包含除秽、去毒、除恶等目的)。

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

而帮助身体“化”掉食物,需要我们借助水、油、火,让食物里面的蛋白质变性。让它们该分解的分解,该凝固的凝固,从而节省我们身体化它们所需要的元气。

水的沸点相对较低,一般吃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的蔬菜类食物时,借助于水就可以达到助化的目的。

过油是中国菜的一大特点,它让食物不至于像火烤的那样焦,也不会像水煮的那样口感不脆。

过火,是我们吃一些肉类时最好的一种烹制方法,这是因为肉本身就含有脂肪,不需要油上加油。

除了用水、油、火,还可以借助更多的方式,来帮助身体化。

这么多烹饪食物的方法,真可谓是消化的艺术。

调身智慧

上一节讲的是烹,现在我们来谈谈调。

所谓调,就是把基本的五味,根据身心不同的需要,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把它们调和起来。调和的原则,我们前面谈过,是由商代的开国宰相伊尹创立的。

我们身体的每个脏器都有虚、实、寒、热的症状。寒热好理解一些,虚实通俗来讲就是,体内有了不该有的东西为实证,而该有的东西没有为虚证。

基本的调理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辅行诀》中记录了五脏补泻的法则。我们以肝为例,来做个简要的介绍。

《辅行诀》里说,“肝德在散”。也就是说,肝作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它是喜欢疏泄、宣散的,而不喜欢被压制。即使偶尔委曲求全,那也是暂时的。

那么如何才能顺应肝的性呢?《辅行诀》里说:“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就是用辛散的药物去补它、助长它、宣散它。但如果宣散得太过了,就要用酸性的东西来收敛一下。

因此,肝气实就需要配个泻肝汤;如果肝气虚、血虚,就要用补肝汤了。就像有的人吃的是酸辣汤,而有的人吃的是辣酸汤,只有分辨清楚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补肝汤,君药是辛味儿的;“君臣一心”,因此臣药也是辛味儿的;酸味儿的、收敛的是佐药——就像明君鼓励大臣提意见,但也不能太过了;而使药就是甜的。

有的人脾气特别暴躁,如果总用疏发肝气的药,肝是补上了,但是脾胃却被削弱了,所以这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脾补起来,适当吃点儿甜的(脾胃主土)。

而泻肝汤,则以酸味儿为君药;“君臣一心”,臣药也是酸味儿的;为防君臣之药酸寒太过,佐药是辛味儿的。

补药的方子,一般都有四味药(君、臣、佐、使);如果是泻药就只有三味(君、臣、佐)。为什么没有使?因为如果是泻药,我们就不用担心补肝补过劲儿而导致克脾胃的问题了。

五脏特点、补泻及对冲

在这个框架下,具体的药材在保证药性一致的前提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替换。比如,家里没有枳壳,就可以放点儿柠檬;没有白芍,就可以加点儿醋。

从伊尹创立的调和原则,我们容易看出其根本思路是以“和”为贵。中医的饮食观,最终强调的是元气与谷气的和。饮食的滋味,表达为用我们的元气消化谷气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食物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的元气却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食饮有节,这是由消化过程的内在约束决定的。

如果我们懂得节能减排,就既可以保证吃得营养,又能够得到饮食的快乐,而且还能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我们无所顾忌地消耗自己的元气,不加节制地吃,最后只会损命折寿。

以“和”为贵,食饮有节,这八个字就是我们调身的智慧。

后记:营与养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比如,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

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以天时为例,四季转换,养的主题要顺时而动。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

因而,营与养的关系,自然分出了主次:先是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反观我们的日常所为,往往营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或者干脆身体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养永远排在第二位。

实际上,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只有懂得如何爱护好自己,由己推人,才能真正明白如何爱他人。根本的东西强壮起来,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

这就好像“道”与“德”的关系,道以御德,德以应道。懂得顺养、觉知身体的本能需要,好比是明“道”;培养良好的后天意识、正确地因势利导,好比是行“德”。这其中,正确的后天意识,多从经典中来。

THE END
1.饮食多样化有什么益处快速问医生饮食多样化可以带来以下益处:1. 营养补充:通过将多种食物混合在一起,可以获取各种营养素,因为每一种食物都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例如,水果和蔬菜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而全谷物则提供了纤维和复合碳水化合物。通过多样化饮食,您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营养素,从而降低您患慢性疾病的风险。2. 促进健康:饮食多样化有助于预防慢https://m.120ask.com/askg/posts_detail/107421173
2.食品营养学重点知识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产生机制食品营养学重点知识 基本概念 食品: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营养:指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3715371
3.营养学与饮食指导.pptx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等营养学定义: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营养素分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营养学应用:制定膳食指南、设计营养食谱、评估营养状况等饮食指导原则2平衡膳食原则限制加工食品: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选择新鲜食材进行烹饪均衡摄入: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的均衡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423446.html
4.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王淑梅:食品营养学哈尔滨学院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 UL依据这些来源来制定。 第二章基础营养学 第一节能量 一、能量的作用及意义: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三大宏量产能物质:即糖类、脂肪、蛋白质。 http://jwc.hrbu.edu.cn/info/1433/7146.htm
5.《食品营养学》课件.pptx《食品营养学》课件 .pptx,《食品营养学》ppt课件目录食品营养学概述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营养学实践应用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食品营养学未来展望01食品营养学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食品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中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14/8074063103006035.shtm
6.食品营养学优秀教案8篇(全文)第二步:讲授概念:包括贯穿营养学的重要概念:营养、营养素、营养学、营养价值、营养密度、营养标签、营养学评价。第三步:讲述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步:讲述学习营养学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五步:讨论学习食品营养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自身食品营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wdtnxxm.html
7.“清淡饮食”到底是啥清淡饮食的意义:有利健康 经常吃清淡的食物,可以有效帮组我们的身体减少内脏负担,提高人体代谢率 清淡饮食的关键词:四少一多 清淡饮食绝不是只吃素,不沾荤,主要表现为“四少一多”,即少油、少盐、少糖、少辣及食物多样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清淡饮食最能体现食物本身的味道,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而且https://www.meipian.cn/4sylucie
8.医生常说要清淡饮食,那到底怎么样才算?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消淡饮食最能体现食物本身的味道,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而且食物多样化,更能保证机体全面营养。 清淡饮食关键词:烹调方式 清淡饮食的关键词,要尽量做到少油,可以多选择蒸,煮,炖,汆,拌等方法烹调食物,避免油煎,油炸,熏烤等方法烹调食物,调味要少盐,少糖,少辣。 https://www.jianshu.com/p/5cdb3ebf3331
9.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是什么?答:碳水化合物由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和淀粉,是人类从饮食中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 5、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是什么? 答: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热能的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是机体重要组成物质。对机体的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碳水化合物如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具有解https://www.myzx.cn/article/976321
10.医院合理膳食工作总结由营养学、保健医生等方面专家组成讲师团,重点面向社区、学校开展膳食营养科普宣传,为居民制定健康膳食计划。对老年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进行相关培训。 5、开展对特定人群的营养工程。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以及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仍然较高,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要把学生营养教育作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7p08c80.html
11.高中生的降饮食搭配是什么建议如下;首先饮食多样化合理营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按营养学要求,青少年一日的膳食应该有主食,副食,有荤,有素,尽量做到多样化.合理的主食,是除米饭之外,还应吃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等.根据营养学家建议,在主食中可掺食玉米,小米,荞麦,高粱米,甘薯等杂粮.早餐除吃面粉类点心https://m.xinglinpukang.com/mip/ask/56724452.html
12.什么是嘉吉食品解决方案?前瞻洞察,驱动食品创新嘉吉上海创新中心,建立于2016年,拥有近50名科学家、研究人员、营养学家及咖啡师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整合了嘉吉在精炼油、甜味剂、淀粉、可可、增稠稳定等领域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优势。 聚焦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食材风味、食品营养成分以及创新菜单研究,充分考虑消费者日常膳食中对口味、营养、安全等方面的多元需求,上海https://www.foodtalks.cn/news/5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