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膳食指南是以良好科学证据为基础,为促进人类健康,所提供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是从科学研究到生活实践的科学共识。在各国,膳食指南都是营养专家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教育居民采用平衡膳食,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目的的指导性意见和公共政策基础。膳食指南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食物,保护健康。另一方面,这些原则可以成为政府发展食物生产及规划、满足居民合理的食物消费的根据。

在世界范围内,膳食指南作为公共卫生政策的组成部分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它是由早期食物指南,历经膳食供给量和膳食目标等阶段演变而来。其背景是在工业化后群众体力活动减少、脂肪摄入增多及其他营养素摄入量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增加而对膳食模式提出建议。

历史背景

FAO/WHO于1992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营养大会上把推广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指南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会议强调推行合理膳食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消除或明显减少慢性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及膳食有关疾病的一项适宜的策略。1996年WHO/FAO联合专家会议发表了“编制与应用以食物为基础的膳食指南”,作为各国制定及应用膳食指南的依据和参考。

为实现我国政府在世界营养大会上的承诺,卫生部会同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农业部等14个有关部委制定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1996-2000年)》。其总目标指出:通过保障食物供给,落实适宜的干预措施,减少饥饿和食物不足,降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生,预防、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优化膳食模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膳食指南的制定和贯彻是落实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膳食指南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食物,保护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这些原则可以成为政府发展食物生产及规划食物市场的根据,并可采取相应的政策满足人们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的需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贯彻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主要宣传教育大纲。其核心是倡导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沿革

第一版:《我国的膳食指南》(1989年发布)

1989年10月由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制定并发布了《我国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共八条,即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

第二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997年发布)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于1997年组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第一版的膳食指南进行了修改,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说明。该指南于1997年4月由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并正式公布。

1997年《指南》共有八条推荐条目。通用于健康成人和2岁以上儿童。鉴于特定人群对膳食营养的特殊需要,专家委员会又提出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作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补充。

为了帮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食物定量指导方案,并以宝塔图形表示。它直观地告诉居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理摄入范围,告诉消费者每日应吃食物的种类及相应的数量,对合理调配平衡膳食进行具体指导,故称之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称“膳食宝塔”)。

与第一版膳食指南相比,新指南强调“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以弥补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严重不足的缺陷;提倡居民重视食品卫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根据特定人群的特点需要,制定出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南要点。

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我国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但另一方面,部分人群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还存在营养缺乏的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条推荐条目,适合于6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和1997年膳食指南的条目比较,新指南增加了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强调了加强身体活动、减少烹饪用油和合理选择零食等内容。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各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膳食营养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人群。其中6岁以上各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10条的基础上增补形成的。

专家委员会还对1997年的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新的膳食宝塔增加了饮水和身体活动的图像。还在膳食宝塔第五层增加了食盐的摄入限量。在膳食宝塔的使用说明中增加了食物同类互换的品种以及各类食物量化的图片,以便为居民合理调配膳食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第四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面对健康人群,共有6条核心推荐条目,在每个核心条目下设有提要、关键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知识链接等6个部分。提要是对条目中心内容、关键推荐和关键事实进行总结;关键推荐是对实现核心条目建议的具体化操作要点;科学依据总结和分析了对同一问题的科学研究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集中了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共识;关键事实是对科学依据内容的提炼和总结。知识链接介绍与本条目有关的一些信息资料。指南特别结合我国居民的营养现况问题,推荐了解决方案和建议。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生理和行为特点,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特定人群包括孕妇乳母膳食指南、婴幼儿膳食指南(0-24月)、儿童少年(2-6岁、7-17岁)膳食指南、老年人群膳食指南(≥65岁)和素食人群膳食指南。为了更好的传播和实践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修订了2007版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新增了中国居民平衡营养餐盘和儿童平衡膳食算盘,以突出可视性和操作性。

与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相比,新指南从写作格式和内容上有了较多的变化。一方面减少了核心条目推荐数量,突出了实践部分和膳食模式,以及健康饮食文化倡导;另一方面结合新研究和国内现状,对食物量和膳食模式进行修改完善;大量图表和食谱,使其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由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三部分组成。一共包含2岁以上大众膳食指南,以及9个特定人群指南,也就是说“1+9”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学会组织专家首先开展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2)》的编写。在分析我国应用问题和挑战,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科学证据基础上,提炼出了8条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准则是: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近百名专家对营养和膳食问题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也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科学证据和资源,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举措。指南2022简单说有5个主要特点:

1.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以平衡膳食为目标,提出8条膳食准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由2岁以上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三部分组成。为了对老少妇幼等特殊人群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特别在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对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老人、高龄老人等进行了补充说明。对婴儿母乳喂养、幼儿(6个月-2岁)以及素食人群制定了专门膳食指南。也就是说“1+9”个膳食指南,人人可以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膳食指导意见。结合我国健康老龄化目标,本次新制定了高龄老人(≥80岁)的膳食指南。

3突出实践性,并强调饮食文化的支撑作用

4.结合中国实践,首次提出“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增强示范性指导

我们听说过欧洲地中海膳食模式、美国DASH膳食模式等良好膳食模式代表。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膳食特点不一。结合我国近期营养调查和疾病监测,专家委员会分析总结我国不同地区膳食模式和健康结局,发现东南沿海一带(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州等)一带膳食模式的优点,以及该地区居民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发生和死亡率较低、预期寿命较高等,首次提出以此江南沿海一带代表性膳食为代表的我国“东方健康膳食模式”,希望能发挥在我国的膳食健康示范作用,有更好的指导性。

5.促进健康中国行动结果性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健康中国行动有一系列结果性指标,例如健康知识知晓率、母乳喂养率、成人肥胖率、儿童生长迟缓率、孕妇贫血率和死亡率、老年人膳食管理、全民油盐糖摄入量以及学生和成人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参加运动人数等,都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约束性或倡导性指标。慢性病特别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预防和规范管理和病死率下降,这些都与合理膳食关系密不可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应对以上挑战和实现指标任务的支撑性文件。

THE END
1.饮食营养搭配的原则是什么病情分析:饮食营养搭配的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每天应该食用不同颜色、种类和来源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物、肉类、豆类等。 2.平衡:维持能量、营养素的平衡。食物中的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 3.适量:避免过度https://mip.pingguolv.com/ask/XY272Y64u.html
2.膳食平衡的原则有哪些专家文章膳食平衡的原则有主副搭配、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热量平衡、规律进餐等。 1.主副搭配:在饮食方面,在主食与副食的选择上要均衡,避免主食或者副食偏多。 2.食物多样化:膳食的选择需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如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物,避免饮食过于单一。 https://www.bohe.cn/article/view/x2fspyoyko10cbx.html
3.幼儿膳食搭配的原则郭兴青主任医师幼儿的饮食不能成人化,很多成人能吃的食物并不适合幼儿,而家长在喂养过程中,幼儿膳食搭配的原则应该包括多样化、搭配合理、烹调方法适宜、讲究饮食卫生等方面。 1、膳食多样化 为幼儿提供的膳食,应做到品种多样,保证营养素种类齐全,而且营养素的数量充足、比例恰当,既能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又能避免营养失调。 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new_detail/52355.html
4.烹调对营养的影响膳食搭配的原则饮食宜忌饮食养生成为现在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饮食上的好多说法都不一样,应当这样吃,不该那样吃。不知道哪些真哪些假,小编带大家看看不同的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的影响及膳食搭配原则有哪些。 1、煮:对糖类和蛋白质起部分水解作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但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溶于水中。 https://www.vodjk.com/ysyj/170515/1178604.shtml
5.膳食营养搭配原则(一日三餐的科学搭配饮食原则)◎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固体食物从食道到胃到达小肠大约需要30 ~ 60秒,在胃中停留4小时。因此,一日三餐的间隔时间为4 ~ 5小时,从消化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 本文题目:膳食营养搭配原则(一日三餐的科学搭配饮食原则) 浏览路径:http://www.kswsj.com/article/dchee.htmlhttp://www.kswsj.com/article/dchee.html
6.肉食女VS草食妹坚守营养搭配黄金比例一、膳食搭配的原则 1、“食不厌杂”。意在食物要多样,目的是通过食物多样化的途径,实现营养全面性的目标。“杂”主要指的是食物的种类要多,跨度要大,属性远,一般人的膳食每日的食物种类应在30种以上(日本人每人每日的食物种类要求35种以上)。 2、食物的搭配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或弥补某些缺陷或弥补某些损害。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f625005369
7.主食和辅食要搭配好减肥期间须遵循7个饮食原则减肥总原则 低热量菜单以及运动是关键。脂肪屯积的原因可归纳为“不活动”和“饮食过度”两大要素。 减肥期间饮食原则 1、注意主食与辅食的搭配 女性在减肥过程中,比较关注饮食上的能量控制,通常会减少米饭等淀粉类的摄入,采取主食减半的政策。但是根据调查,由于米饭摄取量不足,导致饥饿感,往往这类的女性容易受到零食https://sxws.sx.gov.cn/art/2017/1/6/art_1467288_17509635.html
8.托育园一周食谱★(膳食搭配原则) 1、一餐食谱的确定 一般选择1~2种动物性原料,1种豆制品,3~4种蔬菜,1~2种谷薯类食物,根据选择的食物即可计算并写出带量食谱。 2、一日食谱的确定 一般选择2种以上的动物性原料,1~2种豆制品及多种蔬菜,2种以上的粮谷类食物原料。3一周食谱的确定 https://www.meipian.cn/478mik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