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监守自盗、吃回扣等采购猫腻屡禁不止,成为令人头疼的行业陋习。
2016年,我国餐饮业的食材采购规模达8000亿元。预计2020年,采购金额将达到1.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采购市场,却依然靠人工采购为主,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由此估算,采购员从中吃了近7000元回扣,当即予以开除。
之后招聘的两位采购员都是因为趁菜价乱涨虚报价格被开除。2个月开除3位采购员,叶老板表示心好累。但是自己不可能每次都亲自去采购,找亲友的话也难免“吃回扣”,到底如何才能一劳永逸呢?
随着2018年初大量门店采用了餐链智能电子秤,这个现象获得凤凰网、环球网、北京晨报、网易、腾讯等多家大型媒体的报道。
△市面上的餐饮黑科技,还没有针对采购的
汤龙斌和他的餐链智能电子秤,就像手机颠覆支付行为一样,智能电子秤正在颠覆行业采购行为,影响餐饮企业发展走势。
一场“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降维打击,正在悄然发生……
2018开年以来,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客流量日渐减少,各项成本却在上升,原来一些赚钱的店,现在盈亏边缘徘徊。
在客流量日渐稀少的大环境下,相比争夺人气,学会从餐饮企业内部来降低成本,尤其重要。当务之急,要把占比例最高的食材成本降低,首先要找到高成本的源头在哪儿。
是食材贵,还是人没找对?
是真要这么多货,还是被虚报了?
是菜的份量太大,还是用料太浪费?
△早上,供应商把菜放在门口就走了。数量、品质,如何保证?
食材是餐厅经营的根本,而采购涉及到采购员、厨师长、仓管、供应商等多个环节,多一个环节,就多一项诚信和沟通成本。再加上餐饮从业人员平均素质不高,内部和供应商之间常有灰色行为,无形之中增加了采购成本。
餐链智能电子秤是一款集称重、拍照、记账、监管、验收于一体的智能秤,搭载APP和平板,并配备摄像头。
APP有员工端、老板端和供应商端,不同的人使用不同入口,但都在同一个系统内。厨师下单——供应商接单——老板手机全程看。
摄像头完成拍照后,结合食材图像识别与理解技术,自行分析食材重量、品类和外观,一起录入系统。如果当时拍照环境光线不充足,这些照片会被系统自动标记为“不诚信照片”,而正常的照片是“诚信照片”,以此给餐饮老板和管理者提醒。
△餐链智能电子秤工作流程
餐链试图将传统信息滞后、数据误差很大、订单经常遗失的采购方式,升级为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的采购方式,解决传统餐饮后端供应链的痛点。
1、采购放心,监管省心
一直以来,餐厅的监管始终是老板们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店越开越多,很难做到一家一家去现场监察采购,有时收到的数据未必是真实的。
单靠人工的采购,变数太多,碰到好说话的人或者诚信不端正的人,供应商偶尔缺货以次充好可能也就过了。同样的价格,难保收到同样质量的货,不仅是餐厅的损失,对顾客也是伤害。
△餐链智能电子秤改变传统收货方式
虽然针对顾客有了“阳光厨房”,但企业内部未必“阳光”。一家店,老板可以做到随时监管,但三家四家甚至更多呢?这就是餐链的优势所在,采购全程电子化,就连收到的菜品如何都有摄像头自动拍照上传。
老板可以做到千里之外,掌握所有采购情况。
2、接上食谱卡,根治飞单、偷菜现象
标准化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真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要实现标准化,食材是源头。
例如,今天采购10斤土豆,能做出多少道成品?这个必须要有精确的计算。如果采购的是去了皮的土豆,10斤就是10斤,后厨按单子取土豆做菜,哪些菜涉及到土豆使用,数量是多少,系统一笔一笔都记着。当天盘查的时候,只要根据系统显示剩余库存核对土豆数量即可。
如果,超过一定比例的土豆库存对不上账,这里面就有猫腻了。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比较贵的原料保存,例如海鲜等贵重原料。
餐链智能电子秤发明的初衷,就是从餐厅后厨管理实际痛点出发,解决后端供应链问题。如果食谱卡接上电子秤,企业就有了移动的实时动态ERP仓库。
3、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餐饮老板抱怨,采购环节的繁琐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称重、写单据、入库等传统的作业方式,不仅环节复杂,而且人工输入数据很容易出错,经常对不上账。甚至有时候这边客人在催菜,那边货还没点齐,整日匆匆忙忙像打仗,时常接到顾客投诉或差评。
△无纸化操作,更高效、准确
餐厅效率的提升是节约成本的前提,餐链一体化的系统,操作简单易上手。一键下单,能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菜品质量,使采购在阳光下进行,质量有监控,食材的利用率自然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