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条状态:
运这个字,是《玉篇》的解释是:转也、动也。在《易·系辞》中,有“日月运行”的用法。营这个字,《广韵》解释为“造”,有人为的意思,比如“营造”。所以,运营如果单纯看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为地使某个体系运转起来。这个职位是一个对内的、偏日常执行性质的角色,它支持、优化业务体系。运营的最高阶职位是首席运营官(COO),在有的公司,各业务线负责人先向COO汇报,COO再向CEO汇报,如陆奇在百度的时候就是如此。Facebook的COO,SherylSandberg的scope也很大,不仅管了几个职能条线,还管销售。但是在多数公司,COO不是指业务的总负责人,也不管销售,而是更像一个中后台支持的角色。例如,蜀国的COO兼总参谋长是诸葛亮,但是关羽和张飞都不向他汇报,而是直接向刘备汇报。Apple的COOJeffWilliams负责供应链、客服、信息化、设计和安全等,此外还负责健康和智能家庭两个新的重点项目,他与其他17位高管一起,向CEO库克汇报。而在网上流传的一份绘制于2006年的阿里巴巴组织架构图中,时任首席运营官(COO)李琪,只负责行政和人力,并不管具体业务。
我查了阿里巴巴从2004年开始的招聘信息。在2006年下半年之前,运营这个词在阿里更多指的是做项目统筹管理,制定规则,维护某个体系的运转,而非具体业务一线工作。例如,
而构成了今天阿里电商业务核心的行业运营,在2006年下半年之前并不叫运营,而是叫行业主管和频道专员,在其JD中,也并没有出现任何“运营”字眼。
到了2006年11月,阿里第一次大规模招聘运营人员,珠宝手表、女装等共20个类目同时招聘运营主管。在这之后,“运营”这个词就泛滥起来了。如果说此时的运营还带有一些偏行业运营规划和策略的工作(因为淘宝多是中小商家,虽然更偏业务,但是做的也是偏统筹管理、制定规则的工作),因此与“运营”词义还有一定联系的话,到了2008年,淘宝上线淘宝商城,行业运营已经实际变成了大客户经理,彻底变成了一线业务本身。我非常好奇,2006年下半年,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2006年8月,曾鸣加入阿里巴巴,他是“赋能”等互联网黑话的发明人。那么,曾教授到底是否也影响了“运营”一词的使用?没有足够证据,暂时不好瞎说。
OperationsManagement(运营管理)是管理学的一门学科,指的是对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各项运营活动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管理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其中运营过程指是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运营系统是使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下面是一份这门学科的课程表:
我认为,腾讯是第一类公司,字节、美团、亚马逊是第二类公司,阿里则是第三类公司。第一类公司,不需要运营的人。第二类公司,核心是顶层的Strategy&Operations和底层的Operations。第三类公司,没有运营的人。(是的,阿里没有运营)
三种类型公司的背后,对应着不同的商业模式:第一类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创新,招1000个创意精英,不断让他们尝试,产生出伟大的产品,一个产品的大成,cover掉其他所有的投入成本。第二类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效率,最重运营,是工业属性的,是无机物,而非有机物。这类公司有点像一个齿轮,是乘法模型,每个齿轮自己优化一点,以及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关系优化一点,那么乘起来的效果就会很大。第三类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批量微创新,通过领导力,不断带领一群狼,打一个又一个的小胜仗,凑在一起形成大战役,是典型的加法模型,大家把GMV拆下去,各自完成。这类公司的模式是比较传统的模式。
这三类公司,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也对应着三类不同的激励模式。激励模式依赖于商业模式,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激励模式。其背后是,自然状态下的员工结果分布如何,员工分布结果与公司整体结果的函数关系如何。怎么能通过激励,扭曲员工结果分布,从而达到公司整体结果最优的目的。第一类公司,激励模式是给成功者100倍的奖励。所以我们看到,腾讯王者荣耀团队年底可以获得100个月的奖金。第二类公司,激励模式是不会给成功者很多激励,但达不到目标要惩罚,借此拔高团队整体水平,而不是奖励某个个人。原因是,流程上不能有短板,一个长板再长,对整个大流程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第三类公司,激励模式是给成功者10倍的奖励,并与GMV等指标强挂钩。
讨论了这么多,有什么作用吗?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我认为,阿里根本就不是真正运营驱动的公司,恰恰相反,阿里没有运营基因。这也是其做自营业务的最大挑战,因为自营业务比拼的就是履约(运营)效率,看谁能提供极致低价,而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匹配。孔子曰:必也正名乎!阿里必须先把运营这个概念彻底理解清楚,然后对照上文,进行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激励模式的变革。唯有如此,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