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民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经济发展局、交通与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
以构建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目标,以解决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为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老人受益”的工作思路,加强业务指导,扎实推进长者食堂建设。到2025年,建设1000个以上食材可溯、服务规范、价格公道、安全卫生、老年人满意的示范性长者食堂。
长者食堂是以“方便、价廉、互助、卫生”为特征,坚持公益性原则,为社区(村)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送餐等普惠性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其建设方式主要有:
(一)功能拓展型。依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或其他公共设施建设运营。
(三)社区新建型。按照规划和建设要求,在社区(村)新建建设项目中嵌入长者食堂,为社区(村)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各地可结合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便利可及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运营方式。对居住在小、散、远自然村的农村老年人,鼓励长者食堂提供送餐服务,或开展邻里互助的助餐服务。
以老年人为主,鼓励长者食堂适度向社会开放。
(一)合理化布局
综合利用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或公共物业等资源,拓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建设优先安排意愿强烈、老年人就餐人数较多的社区(村)。布点应选取在房屋的一层或低层,同时考虑社区(村)老年人数量、年龄结构、需求及就近方便等因素。
(二)规范化建设
包括但不限于:
1.使用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20人及以上老年人用餐,并配备与之相应的助餐工作人员。
2.按照“四区、八有”规范建设。“四区”:即一个食品加工制作区、一个选餐配餐区、一个就餐区、一个卫生洗漱区;“八有”:即有一套实用的炊食器具、有一套满足需求的餐具桌椅、有一台消毒碗柜、有一台保鲜冰柜、有一台留样冰箱、有一套供暖降温设备、有一套电子监控设备、有一套消防器材。倡导非就餐时段整体转换为“学堂”,提供老年教育、文体、娱乐等服务。
3.就餐场所应当进行适老化改造,环境温馨、灯光明亮、清洁卫生、标识清晰。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添置轮椅、拐杖等日常生活类辅助器具。
(三)制度化管理
1.食品安全管理。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领域食品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饮食卫生安全。
2.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账目记录完整,凭证票据真实有效;财务监督管理到位,做到账、款、物专人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财(物)收支公开透明,每月公布一次老年人用餐记录,每月公示结算收支明细。
3.房屋建筑和消防安全。由民政部门牵头,会同住建、消防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对长者食堂的运营管理、房屋结构、消防等方面,通过双随机抽查、督导暗访等形式开展安全检查。
5.规范服务收费。实行“三定两公开”(定服务项目、定服务内容、定收费标准;公开当日采购明细、公开老年人优惠价格);落实老年人就餐、配送餐优惠制,具体标准由各地或社区(村)自行确定。
6.统一规范名称。省民政厅统一制发长者食堂标志铭牌,交由长者食堂运营方悬挂在室外醒目位置。
(二)多方支持。各地要建立“政府补助一点、老人自付一点、社区(村)自筹一点、爱心慈善捐赠一点”等多元筹资机制。引导有条件的社区(村)通过划拨菜地、集体村财分红等方式予以支持。发挥当地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资源优势,鼓励建立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机制,在物资或资金上支持长者食堂建设。
(三)加强监督检查。各地民政、发改、住建、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要加强对长者食堂,特别是社会合作型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的动态评估、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提升助餐服务品质,切实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