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一、离子反应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P58,内容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基础训练》P40、9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1.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2NH3

[过渡]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NH3与HCl的反应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HNO3=NH4NO3(白烟)

2NH3+H2SO4=(NH4)2SO4

[过渡提问]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氨水中的NH3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NH3↑+HCl↑

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拓展视野]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NH4Cl、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2N2↑+O2↑+4H2O

[板书]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试纸变蓝

2.不能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26.982.70g·cm—3

Fe55.857.86g·cm—3

H2O18.0200.998g·cm—3

C2H5OH46.070.789g·cm—3

H22.0160.0899g·cm—3

N228.021.25g·cm—3

CO28.011.25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SO2B、16gO2C、32gH2SD、3g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B、11.2LC、14.0L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N2和32gO2B、34gNH3和4gH2

C、2LCO2和2LH2OD、11。2LO2和0。5mol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NH3②标准状况下22。4LHe③4℃时9mLH2O④0。2mol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B、64C、64g/molD、32g/mol

7、amol氢气分子和a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B。C。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B。22∶1∶14C。13∶8∶13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3O2(气)=XO2(气)+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学生活动】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3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①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思考:

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极,B为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用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可用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

(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组成.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B.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3水的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1现象2检验氢气的纯度2检验3氢气的可燃性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温故知新】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回忆、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研讨】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6mol/l盐酸的试管中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热反应用手触摸烧杯下部用手拿起烧杯(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⑤多数化和反应。

(讨论、归纳)举例说明常见的

吸热反应有哪些(多多益善)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营养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千克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阅读提纲:

1、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其近似值为mol-1。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NA

1、1molH2O含个H2O;molHmol质子。

2、0.5molH2SO4中含个H,molO,mol电子。

3、0.2mol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有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mol。

4、0.2molNaOH含Na+mol,含OH-mol,与molBa(OH)2所含OH-相同。

5、在MnO2+4HCl=MnCl2+Cl2+2H2O中制取2molCl2,需molHCl,其中有molHCl被氧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3、认识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设疑引导、变疑为导、变教为导的思路教学法

新课导入:

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没有感光材料,我们就没法留下美好的回忆;没有高纯的'单晶硅就没有今天的电脑;没有特殊的新型材料,火箭就没法上天,人类的登月计划也无法实现,因此说材料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那元素与这些材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元素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板书:硅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一下问题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哪些?

2、这类材料的特点有哪些?

讲解:

1、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涂层等

2、这类材料的特点是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有些材料还有独特的光电性质。

一、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1、什么是半导体材料?

2、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3、现在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广泛使用?

1、半导体材料是指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

THE END
1.设计体系:数字产品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在现代视觉设计领域,早就有了关于设计体系的记载,从对早期排版和网格系统的说明,到包豪斯(Bauhaus)设计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公司都以品牌手册的形式对其视觉识别做了说明,1975 年 NASA5发布的《视觉设计标准手册》(见图 1-8)便是其中一个较为著名的例子。 https://www.ituring.com.cn/book/tupubarticle/28448
2.一个月超3万个GPTs!深扒全球Top50GPTs,谁是民间GPT王者?8、宇宙之梦(Cosmic Dream):数字艺术的幻想画家 这是一个绘画工具,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想法提供一些艺术灵感,或者生成具有想象力的图片。宇宙之梦同样由ChatGPT官方开发,访问量达到了322541。 GPT地址:https://chat.openai.com/g/g-FdMHL1sNo 9、可画(Canva):凭AI设计冲进ChatGPT包围 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73450
3.Access入门简单教程access数据库入门教程表向导提供两类表:商务表和个人表。商务表包括客户、雇员和产品等常见表模板;个人表包括家庭物品清单、食谱、植物和运动日志等表模板。 下面假设建立一个客户表: 如果先中的是第一项,则可修改表的结构: 2.表设计器 虽然向导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来建立表,但如果向导不能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字段,则用户还得重新https://blog.csdn.net/kuwei1222/article/details/3929025
4.济宁市人民政府教学教研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面向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管理、教学、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保教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http://www.jining.gov.cn/art/2023/11/30/art_81890_2794562.html
5.请为她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能量需要量量采用BMI计算法)。若采用某就餐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办公室文员(轻体力活动水平),女,40岁,身高160cm,体重65kg。 请为她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能量需要量量采用BMI计算法)。若采用如下膳食原料:大米、面粉、瘦猪肉、带鱼、豆腐干、青椒、青菜、苹果等,若全日蛋白质提供能量占总能量的15%https://m.ppkao.com/wangke/daan/79aa84b49626412da270b66539538ca9
6.产品读书《设计心理学14》设计51CTO博客与设计相关的三类失误: 撷取性失误:指某个经常做的动作,或刚刚做过的动作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动作,即某个曾经的动作挤占了需要完成的动作。设计师要避免有相同的起始步骤,然后再发散的流程。只要可能,应该从一开始就设计出不同的动作序列。 描述相似性失误:差错发生在与目标相似的对象上。在设计不同目的的控制和显https://blog.51cto.com/u_12667998/6543759
7.七年级体育与降课教案汇总1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tiyu/83098.html
8.步骤图蛋挞(8个)的做法蛋挞(8个)的做法步骤菜谱用料 鸡蛋 2个(较小) 细砂糖 15-20克 牛奶 106克 炼奶 10克 淡奶油 66克 蛋挞(8个)的做法步骤 步骤1 过滤4遍,最后震一下冲出气泡 菜谱创建时间:2020-04-04 18:40:10 打开App收藏 万能的“拌面,水饺”调料 评分8.7 15 人做过 破壁机养生食谱 4 人做过 自制桃酥酥到掉渣|手残https://hanwuji.xiachufang.com/recipe/10452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