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和青少年期(女孩是9~13岁、男孩是11~15岁,男孩发育比女孩晚两年)是孩子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两个时段。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孩子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物质保证,具体操作要做到有规律地按照科学的比例提供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可参考以下来调配和安排膳食。
1.抓住大脑发育关键期
婴儿期正是脑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和脑细胞个体增大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应及时添加适宜辅食和满足制造脑细胞核及细胞质所需的蛋白质,合成脑细胞膜及神经髓鞘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帮助脂肪氧化和蛋白质代谢的碳水化合物(糖类)以及构成骨骼的钙、磷及骨胶质等,协同大脑功能运作的几种微量元素铁(Fe)、锌(Zn)、硒(Se)、铜(Cu)、溴(Br)、铝(Al)等,还有能促进脑发育和调节脑功能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等。因此,补钙要从未出牙开始
2.补充造血物质要及时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原来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细胞所代替,变成暂停造血功能的黄骨髓。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容量和红细胞的绝对量都成倍增多。又由于红细胞的寿命只有120天,需要有新的红细胞替换衰老的红细胞,这就要不断从食物中摄入蛋白质和铁以合成血红蛋白。因此,若不及时补充造血物质,便会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所以,要经常不断地提供给儿童含有血红素铁(最易被小肠直接吸收的亚铁Fe2+)的瘦肉、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类食物。
3.结合宝宝各阶段的消化生理特点挑选食物
儿童年龄愈小,肠的蠕动能力愈差,如果食物过于精细,就较易发生便秘。考虑到儿童肾功能较差,膳食中汤、菜不宜过咸,以防止钠摄入过量带来心血管问题。
4.制作饭菜结合宝宝的进食心理特点很重要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通过对两个幼儿园250名5岁儿童饮食习惯进行调查,发现有20.5%不爱吃豆制品,17%不爱吃蔬菜,14.7%不爱吃肉,还有个别儿童不爱吃鸡蛋和牛奶。在54名贫血儿童中就有38名(70.4%)存在偏食习惯。
儿童普遍不爱吃胡萝卜和豆制品,因为它们有一种与其他蔬菜不同的味道。因此,制作时既要设法去除这种独特味道,也要多变换主副食的花样,采用儿童普遍感兴趣的食物方式为儿童制作色、香、味、形俱全的饭菜,这有点像艺术品创造,与厨师素质有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某幼儿园过去由于主食花样单调,儿童进食量不高,热能摄入量在6月份仅达到推荐摄入量的63%。经过对厨师进行主食制作培训后,面点花样增多了,孩子的谷类摄入量提高,8月份热能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103%,仅仅间隔两个月,热能摄入量就比改善花样前提高了40%。
花样增多后的主食面点,有的味道酸甜,有的鲜美清淡,符合儿童口味,非常有吸引力。像这样精心制作的主副食品深受儿童欢迎。
据调查,部分儿童常常缺乏主动进食愿望,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饥饿感,这缘于平时吃甜食、零食较多而活动较少。其次偏食也比较严重,不爱吃这,不爱吃那,其中也有成人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
5.不同的季节,为宝宝编制食谱有技巧
调配膳食的方法是编制食谱,食谱是一日或一周内各种食物定量配制和烹调的依据。按照食谱的用量才能保证营养平衡,才能做到食物品种多样不致顾此失彼,才会防止某种食物或某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
粮食、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和上市都有季节性,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旺季的蔬菜营养最丰富,价廉物美。儿童的食欲也受不同气温的影响,一般夏季不如秋季胃口好,因此,应该结合四季的特点来编制食谱。
春季的来临宣告了大白菜、土豆等冬季当家菜季节的结束。新鲜的蔬菜如小红萝卜、菠菜、油菜、豌豆苗、莴笋等开始陆续上市,增添了膳食花样,可促进食欲。同时也应经常选用豆制品、肉类、蛋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
气温较高,儿童食欲欠佳,饭菜应注意色彩鲜明、形式多样、清爽可口,菜肴宜多采用西式的拼盘做法,如红烧鱼块配素炒柿子椒,蛋皮肉卷配凉拌番茄或素炒扁豆,以借助鲜明色调引起食欲。
五谷丰收,水果大批上市。秋季又是新学年的开始,在校紧张的学习、游戏等活动,需要儿童补充足够的营养素和能量。菜肴的味道可稍浓一些,可多选食一些薯类和根茎类的蔬菜,如甜薯和胡萝卜等,以补充维生素A和碳水化合物(糖类)。
为增强儿童的御寒能力,需要多选一些高蛋白、高热能的食物,如肉、蛋类、奶及豆制品,多安排几次汤菜和烩饭,使幼儿吃得又暖和又容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