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8篇

一、从价值链角度看当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驱动因素单一,成本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认为成本项目是由料工费构成,只将产量作为计算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却是传统成本控制未能考虑的因素。同时,传统的成本控制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忽视了隐含的成本信息,如市场开拓、内部结构的调整、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所以没有能够全面地揭示出企业成本的真正构成,这样的成本信息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影响了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二)偏重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消耗

(三)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传统的成本控制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要发展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竞争战略,来明了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这将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了解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模拟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确定在市场竞争中,自身所处的相对成本地位,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二、成本控制新视角——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研究的基础。它主要指近些年来流行的价值链分析法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它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企业价值链以达到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企业价值链来归集和分摊成本,制定价值链成本计划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中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的对象是价值链,以企业现有成本水平为基础,以价值链分析为依据,对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按照价值链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不同方法分摊至各项价值活动。确定通过价值链优化后价值链的总成本水平和构成价值链的各类作业以至构成各类作业的各项具体作业的成本水平。

2.价值链成本核算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要求价值链成本核算必须反映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以便对每类、每项作业的成本进行控制考核,并为价值链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财务评价数据。价值链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按作业类别(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四类辅作业和内部后勤、生产、外部后勤、营销、服务等五类基本作业)设置一级账户以及在一级账户下按每项具体作业设置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价值链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归集提供,如产品成本可以在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用“作业基础成本法”取得,而且这样得到的产品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3.识别影响企业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将企业自身价值链扩展为产业价值链

(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价值链分析

1.价值链分析的概念

2.价值链分析的思想内涵

三、价值链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解决成本控制问题。

(二)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产业定位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发现与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就是为了揭示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相对成本地位。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需要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成本构成与成本支出情况,与企业的产品成本进行比较,揭示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以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步骤是:(1)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2)评估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将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准确地定位于价值链之中;(4)采取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的战略行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关键在于确定竞争对手在价值链活动中的有关成本动因及其相对地位,然后运用成本动因的性态估测竞争对手的成本差异。

参考文献:

[1]李慧,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控制策略[J].财经界,2007,(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演化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每一项增值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波特,1985)。早期的价值链理论偏重于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与竞争优势,价值链研究的重心在企业内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波特把价值链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范围开始从单个企业层面向产业层面扩展,并开始研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

寇伽特(Kogut,1985)在分析国际战略优势中使用了价值增值链(valueaddedchain),认为价值增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的过程。寇伽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资源禀赋差异最终决定了国家比较优势所在的价值环节。与波特相比,寇伽特将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更加强调了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全球价值链概念是在早期的价值链、价值体系、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Gereffi)和其他研究者将价值链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商品链概念,即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成一体化的生产网络,形成全球商品链。由于商品(commodity)在西方语境中经常代表着服装、食品等最终消费品,而将服务、机器设备等排除在外,因此格雷菲等人后来逐渐用全球价值链代替了最初的全球商品链概念。

无论是早期的企业价值链理论,还是后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一个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划分成多个增值环节,真正创造价值、决定企业(区域)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活动,只是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这些环节被称为“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物流管理等等。

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环节被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以全球外包(Global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Sourcing)、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不同形态陆续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为了解释和研究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格雷菲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出现了大量研究文献。纵观全球价值链的有关文献,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全球价值链的控制结构。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是形成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推动力量。Gereffi等人认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划分为从事生产制造的跨国公司和不从事生产制造而专门从事品牌营销的跨国公司,并将由这两类跨国公司控制的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价值链(Gereffietal,1994)。Gereffi等人认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所形成,这些跨国公司大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在全球进行直接投资,只有一些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控制,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全球采购和外包的方式,在全球寻找最合理的供应商。

上述二元论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格雷菲本人后来也承认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的二分法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经济情况相吻合(Gereffi,2001a,2001b)。二元动力论之所以与现实不符,原因在于这种划分主要基于最终产品的差异(Dickenetal,2001),如果能从价值增值序列过程中具体环节的进入门槛差异来划分,而不是按照部门划分,就可以理解同一产业中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类型驱动的价值链。在同一价值链中,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品牌营销很可能都属于该产业的战略环节,那么两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基于同一产业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事实,张辉最近提出了混合型全球价值链的观点,对上述二元论划分进行了修正(张辉,2006)。

格雷菲等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地方产业集群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通过与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互动,可以接受领先公司的技术、资金、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同时,领先公司为了保证产品差异性、实现及时供货、确保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会监督和协助发展中国家集群内企业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培养、技术的改进、组织结构调整和引进先进设备。因此,格雷菲等人认为领先公司对价值链的治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顺利地在价值链中实现阶梯式的升级。在研究台湾、香港等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格雷菲等人总结出了升级的一般轨迹,从接单产品组装(OEA)开始,到接单加工生产(OEM),然后到设计生产加工(ODM),最后转向自有品牌生产加工(OBM)。伴随着这种阶梯式的升级过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所创造和留住的价值量逐渐增多(Gereffi,1999;KapIinsky,2002;HumphreyandSchmitz,2003)。

JohnA,Mathews和Dong—SungCho还归纳了两种不同的升级轨迹(JohnMathewsandDong—SungCho,2000),两种途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从OEM开始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OBM),但实现的路径却不相同。由于OBM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oballogisticscontracting,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Humphrey和Schmitz等人对巴西鞋业集群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并不是那么顺利,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价值链,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却很难发生(HumphreyandSchmitz,2003)。文娃等人以中国上海的Ic业为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上海的Ic企业虽然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获得了一些学习机会,在某些方面成功实现了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但是,另外一些“过程升级”却被压制,他们在结论中指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的领先公司,对地方企业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企业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决定于升级的“类型”。领先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推动地方产业或企业实现不侵犯其核心权益的非关键性升级。而一旦地方企业或产业升级行为,侵犯领先公司核心权益,不管是“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还是“链的升级”,都会被领先公司所阻挡和压制(文娉、曾刚,2005)。

当今世界的生产体系已经进入一个以价值环节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加入到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之中。全球价值链研究为分析全球化中的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赋予了产业竞争力和改善之路新的内涵。

在基于价值环节分工的现实条件下,一国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体现为某个特定产业或者特定产品,而是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全球价值链理论发现,在同一行业或者产品的整个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进入门槛和市场结构都不一样,那些进入门槛最高的环节通常都集中于“非制造环节”(如研究开发、品牌营销等),这些环节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或者战略环节,占据这些环节获得附加值自然最高,相反,那些进入门槛最低,竞争者最多的环节,通常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环节,获得的附加值自然最低,处于这些环节的企业或区域也最容易被更低成本的企业或区域所替代。21写作秘书网

另外,全球价值链的分析表明,传统的所谓低技术、高技术行业的划分对地方产业发展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即使是所谓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高附加值环节(如服装产业的设计环节、服装品牌营销环节等),而所谓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也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Pc产业中的配件、装配等环节)。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再次应证了波特教授的观点——没有低技术的行业,只有低技术的企业。

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必然会专注于技术密集型的环节和工序,或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营销等战略环节,而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机会和条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干中学”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逐渐进入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但是,正如上述一些研究文献所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区域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一定保证这些企业或区域不断实现升级,不仅进入战略环节会危及核心企业的利益,核心企业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升级。随着后发达区域不断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发达国家的企业现有的地位还会受到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后就必须依靠主动的努力,加强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否则只能遭受被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所抛弃的命运。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今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关治理模式与升级的研究结论,使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策决策者对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前景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是,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治理模式与升级方面的讨论,对不同价值链的地理区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解释。

尽管现有的全球价值链研究涉及了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问题,但其研究重点仍旧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及其影响,而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只是从现象上进行了描述和归纳,进一步对价值链中收益分配的决定因素、内在机理等进行实证分析,应该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全球价值链研究虽然总结了价值环节在全球的空间分布现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对这种空间分布进行理论解释。另外,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各个环节的竞争结构,会影响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和空间分布,但却很少从理论上去探讨这种联系,更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因此,理论模型,增强现有研究的理论解释力,是今后全球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构建理论;必要性;理论框架

Andfromaccountantanglesandsoonessence,accountantgoal,accountantsupposition,functionofaccountingandaccountantobjectelaboratedvaluechainaccountantelementarytheoryframeeachprincipalaspect.

keyword:Valuechain;Accountant;Constructiontheory;Necessity;Theoryframe

1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具体而言,价值链管理是通过对价值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以满足顾客需求,并提高价值链中成员效率和效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价值链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构建支持价值链管理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对价值链进行日常营运和绩效评价。

价值链既然成为管理新视角,也就必然导致其在会计领域的渗透。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从理论探讨到实务探索,许多会计学人加入了价值链会计的讨论。本文也是在这一背景下,除了探讨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前提,还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地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

2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2.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1)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3)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由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已有的实践表明,价值链倡导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价值链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旺盛的需求: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入前的评估、加入过程的整合和加入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他们既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数据源,又是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2.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诟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阎达五,2004)”

2.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3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3.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商务和会计协同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价值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首先应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向其所服务的对象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增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基于价值链收集、加工和报告的。与财务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这种价值信息从服务对象看,主要服务于管理当局,一般不对外提供;从信息的内容看,主要是反映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信息;从信息范围来看,超过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信息。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价值链绩效管理、作业成本控制、资本预算等实现对企业价值活动的控制。显然这些控制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3.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綦好东杨志强,2004)”

3.3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①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②实时动态:虽然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是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StrategicCollaboration):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CollaborativePlanning):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因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4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价值链会计假设是价值链会计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价值链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既相联系又有突破。其内容分别是: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假设、与清算假设并存的继续经营假设、实时处理与会计分期相结合,以及价值计量假设。

(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4)价值计量。在价值链管理中,给货币计量提出了强化与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价值链联盟体的货币环境复杂化,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假设。另一方面,在价值链中,知识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有必要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而这些非传统资本都难以用现有的货币计量模式进行衡量。在价值链会计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将被大量应用。在基本财务信息之外,以非货币形式计量的非财务信息也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计量形式同时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3.5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有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因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联系、有赖于企业在整个价值系统中相互联系、有赖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的相互联系。

[2]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4月

[4]于富生、张敏.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11

[5]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和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6]綦好东杨志强.价值链会计目标确定与职能定位[J].会计研究,2004.2

[7]阎达五、尹美群.价值链会计——基于价值链管理理念的会计思想[J].财会时报,2003.03.26

[8]阎达五.开展会计理论创新研究——关于构建价值链会计的一些思考[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5

[9]李百兴.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会通讯.2004.8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企业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衡量企业优势的标准不再仅是利润,而应该是更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企业的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更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价值链概念提出

二、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2.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1)价值链会计主体假设。阎达五指出,“价值链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于畜生、张敏(2005)认为,“价值链会计第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笔者认为,如何处理核心企业与价值链联盟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管理主体确定的前提。核心企业在价值链中所特有的知识、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4)价值计量假设。价值计量假设是指价值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实物计量。这样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

3.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笔者认为此观点把会计对象的认识与会计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用更为抽象的言语来表述,价值链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与价值信息的合理统一。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

作为企业动态战略联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价值链会计可以归纳为:以企业价值管理为核心,从纵向看,向上连接上游企业直至最初供应商;向下连接下游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从横向看,包含企业人、财、物、信息流,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笔者认为应当以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目标作为基点,从价值链会计假定(公理)导入,通过对价值链会计实质、原则、核算程序及方法的研究,得出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一、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其内容受人们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双重制约。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与结果。价值链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具体目标是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借以制定优化价值链的决策,增加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性。

价值链管理,实质上是围绕价值増值,不断优化和协调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来看,它必须向其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増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从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企业各价值链条的业绩管理体系、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薪资报酬体系等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控制。

二、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乎推论,它是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础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描述了会计运行必须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环境,它的确定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一样,价值链会计也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才能够建立。

1经济联合体假设

2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计量单位,价值链会计同样需借助货币进行资产管理、运用、处置的核算,并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建立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即以货币度量为主,同时货币计量属性也应实现多样化。

4价值流转假设

三、价值链会计的实质

价值链会计是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新发展,它的实质还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下,会计主体是整个价值链,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局限。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的联盟。所以,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最根本的其实是价值流,这是由于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都是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需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企业能够消除企业界限,协同工作。从而使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其他各方的关系真正从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赢走向双赢乃至多赢。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价值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经济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传递的不仅是物流、资金流其中还有信息流。价值链上的各方要想在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掌握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确保价值链整体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四、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

价值链会计扩大了会计要素的内涵,其构成的成分中尤其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变化更加突出,并且这部分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得到提升。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原则对这类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将严重扭曲它们的价值。所以采用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即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会计事项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现有价值,具有动态性、反馈性、自我调整性等特征。所以,结合实践,历史成本原则将被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所代替。

2会计事项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供价值信息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所以目前的重要性原则将不适应其要求。从而应采用会计事项原则,即会计信息提供者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的提供所有有关价值信息的会计事项,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要性原则,自行加工或委托加工财务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不同的要求。

3集成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实施要依赖于价值链条上所有组成成员和部门的合作,需要将会计信息系统和各业务职能部门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和顾客的信息进行集成,这样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优化流程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经济联合体的价值也达到最大化。

五、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

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核算程序可以表述为:(1)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同时计量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进而核算出作业增值;(2)再将作业增值汇总为流程增值,流程增值汇总为总体价值增值。

论文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会计学的新领域。价值链会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构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要在突破传统会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从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等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首先,内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有新的要求。内部价值链管理依赖作业成本和价值增值信息。从内部价值链角度观察,企业由一系列不同作业构成,一般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作业,它们共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内部价值链管理的关键是找出企业内部的哪些作业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真正的增值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因此,需要依赖作业成本信息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价值链作业,确定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追踪其作业成本,对战略性价值链作业进行更有效地管理,实现企业竞争优势。

1.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遭到垢病。财务会计方面,焦点在于财务会计无法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忽视了新的制造环境和新的管理理念。如在信息时代的竞争环境下,产品寿命周期逐步缩短,许多先进企业已经实行准时制制造方式,实现了零存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传统方法中的“经济订货量”、“最佳生产批量”等方法已经没有意义。变革现行的会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价值链会计是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的一种选择。

2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2.1价值链会计的概念与本质。

2.2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因此,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可以表述为: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借以优化价值链流程和价值链联盟,并同时以实时控制为核心协调和优化价值链,最终实现价值链联盟和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动态地看,价值链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围绕价值增值,不断协调和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2.3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

2.3.1价值链联盟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与报告的特定的空间范围,强调企业以独立实体作为会计主体,为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也允许将几个相联系的法律实体整合为一个会计实体。对于在何种条件下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则仅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合并报表事项有所涉及。对如何将价值链联盟体的整体或部分作为会计主体,则是一个新间题,这也正是价值链会计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价值链管理中,价值链联盟体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范畴应扩大,主体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是否存在实体。价值链中的会计主体可以是各个分立的价值链上的点,也可以是类似核心企业的母公司,及各外延企业为子公司的集团。

3价值链会计职能界定

3.1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价值链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其职能也应包括反映和控制两项基本职能。作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职能,其特点是动态性、实时性和全面性,不受会计期间的限制,而以最快速度反映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第一,更全面。价值链各个节点企业或主要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链会计的反映对象。第二,实时动态。传统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具有一定动态性,但这种动态性仅仅是反映对象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能做到反映行为的动态性,价值链会计反映具有实时的动态性。

3.2价值链会计的其他职能

价值链会计还包括战略与计划协同、多维控制和实时评价等职能。战略协同:价值链联盟体是基于价值链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形成。因此,战略协同就是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战略协同并非要求价值链上所有成员的战略目标都相同。战略协同的目标是所有成员企业各自的战略目标都能统一到联盟体的整体战略中来。这是联盟体建立的前提条件。计划协同:是指对较短时期的预测、计划或预算进行协同,它是为具体落实战略协同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协调一致。多维控制:企业的价值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链网络。由此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孤立和分散的控制,而应该在实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因此,对价值链的控制必然是一种多维控制。实时评价:实时评价职能强调的是评价的即时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对价值链运营绩效作出评判。这种经过评价产生的即时性信息,更有利于正确及时地进行决策,实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3价值链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

[关键词]价值链;医院管理;医疗服务;重大疾病

1价值链理论及其演进

2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

医院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其价值链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易学明、金洁提出医院价值链理论是将医院的文化、技能、服务等元素结合起来,转化为流动的价值,最终以服务客体的价值观来评估和确定医院的价值[7]。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理论,金千提出医院价值链会计是通过分析、收集、加工、存储各个“链”上的信息,实施对医院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为医院增加价值的一种管理活动[8]。

3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3.1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医院整体管理研究

3.1.1适用于医院整体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郑大喜运用价值链管理理论,探讨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在“构建医院价值网,明确医院顾客及其需求”、“找准医院价值链关键环节,寻求医院盈利有效途径”和“开展医疗价值工程分析,引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三方面的应用,提出加强医院价值链管理的设想[9]。周新燕、戴文娟认为将价值链管理引入医院,通过梳理医院内外部作业链条,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卫生费用的降低,形成医联体的长效机制[10]。

3.1.2适用于医院成本管理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3.1.3以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医院价值链管理分析

3.2以新价值链理论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3.3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重大疾病分析

A.Reimann等以罕见病为研究对象,指出由于该类疾病具有复杂性,对护理患有罕见疾病的患者需要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价值链”模型,从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两个方面为患者护理,但是能满足这一模型要求的医疗机构很少[20]。NabilAmara等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加拿大2012年7月到2013年3月176名患有遗传性乳腺癌的患者进行调查,并详细介绍遗传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价值链增值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遗传顾问在家庭乳腺癌高危妇女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便于指导卫生专业人员在具体环节进行针对性护理治疗[21]。RobaiGakunga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肯尼亚30岁至60岁患有乳腺癌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对癌症护理价值链各流程进行严格指导和干预,对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22]。

3.4价值链理论在医疗行业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4讨论

自价值链理论产生后,国内外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不同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医疗行业方面,提出遵循价值链理论的医院管理,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高医院全面发展,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医疗活动价值的增值。虽然学者们对医疗行业价值链理论已经进行充分的研究,但仍具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4.1研究对象相对单一

当前研究对象相对单一,研究视角立足于微观层面。大多数学者以某个地区某一家医院为代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而未进行多个地区、多家医院的比较分析,使得研究结果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4.2研究方法缺少定量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或专家意见法对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进行应用,但缺少量化指标进行定量研究。

4.3研究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不够明显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传统会计方法

价值链概念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首先提出的。他将价值链描述为一个公司用以设计、生产、推销、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和作业,并从企业内部角度描述了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作业看成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的组成要素。

价值链管理站在战略高度,从价值链角度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赢得竞争的优势。我国著名会计前辈阎达五先生2003年提出价值链会计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本文从价值链会计信息需求、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并综合提出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

其次,外部价值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新的特点。外部价值链管理的主体是价值链核心企业和其他成员企业,他们都是价值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有对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其需求又各有特点:价值链核心企业是价值链联盟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从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管理,以及价值链的评价和调整,都必须依赖价值链联盟体的必要会计信息。第一,在价值链合作伙伴评价指标中,财务指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在价值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占了重要份量。价值链其他成员企业,他们是价值链的加盟者和核心企业的追随者。他们在加人前的评估、加人过程的整合和加人后的日常运行管理中,都需要进行跨企业的信息交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

2、传统会计方法的局限性。

3、传统会计理论的存在条件发生变化。

第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所管理的范围已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价值链会计将会计管理的范围由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的部分或整体,变成了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价值链虚拟企业。这种会计主体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价值链虚拟企业”使会计主体的范围具有“可变性”,从而把握会计主体变得十分困难。

THE END
1.管理学:管理学控制技术与方法试题(题库版)考试题库25、多项选择题 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依赖() A.统计资料 B.现场分析 C.预算 D.时间网络分析 E.管理审核 点击查看答案 26、单项选择题 进行管理控制工作的最好方法是() A.PER T B.TQ C C.预算 D.全面应用管理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27、填空题 & 91EXAm.orgnbsp;___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http://www.91exam.org/exam/87-1071/1071390.html
2.肠道菌群–第3页–谷禾降本文主要讨论和介绍乳杆菌的菌属特性,生态代谢特征,对人体肠道健康、阴道健康以及一些疾病的影响,在最后还介绍了一些补充乳杆菌的方法。 目录/contents Part1:认识乳杆菌 Part2:乳杆菌与肠道健康 Part3:乳杆菌与阴道健康 Part4:乳杆菌与其他疾病 Part5:如何补充乳杆菌 http://www.guhejk.com/wordpress/?tag=%E8%82%A0%E9%81%93%E8%8F%8C%E7%BE%A4&paged=3
3.恒信移动: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申请超过90%以上的国产电影的盈利主要依赖于院线票房的收入。 而全CG 电影将开启划时代的电影产业革命,在制片管理模式、创作生产模 式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电影产业,它所具有的较高的技术附加值和 数据资产增值特质,使它天然地具备打造全新产业发展模式的巨大可能性。全 http://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6090900000189
4.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点分析(3)3、沟通方法 4、信息管理系统 5、报告绩效 1、项目沟通 2、项目管理计划更新 3、项目文件更新 4、组织过程资产更新 控制沟通 1、项目管理计划 2、项目沟通 3、问题日志 4、工作绩效数据 5、组织过程资产 1、信息管理系统 2、专家判断 3、会议 1、工作绩效信息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9973357_1060560287.html
5.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十八~二一章(软考重点笔记吐血整理)业务流程分析的主要方法有价值链分析法、客户关系分析法、供应链分析法、基于ERP的分析法和业务流程重构等。 3. 业务流程分析的工具 业务流程分析的传统工具是业务流程图(TFD) 、业务活动图示(BAM) 和UML的活动图,还包括一些建模工具,例如, 标杆瞄准、IDEF (集成定义方法)、Petri 网、DEMO (组织动态本质建模法)和https://blog.51cto.com/u_13886554/5389147
6.真题解析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2022年下半年真题卷(综合9()不是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关注的内容。 A 保密性 B 完整性 C 可用性 D 开放性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并提供反馈、保证及建议。其关注之处可被分为如下 3 类: 可用性:商业高度依赖的信息系统能否在任何需要的时刻提供服务? 信息系统是否被完好保护以应对各种损失和灾难。 https://download.csdn.net/blog/column/11806975/132559644
7.数字化时代:基于Verism和ITIL4的数字化考核体系的建立(送传统服务7.传统考核方法 IT服务管理流程控制主要常见的绩效指标有哪些?评估流程的绩效需要明确定义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设定的可测量的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称为绩效指标。 1、事件管理 流程角色1:事件经理 1. 协助处理重大事件和超出SLA事件的数量; 2. 事件转问题的数量; https://www.douban.com/note/798319142/
8.java高频116题掌握116题,打破0offer!AbstractStringBuilder是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的公共父类,定义了一些字符串的基本操作,如expandCapacity、append、insert、indexOf等公共方法。StringBuffer对方法加了同步锁或者对调用的方法加了同步锁,所以是线程安全的。StringBuilder并没有对方法进行加同步锁,所以是非线程安全的。https://www.nowcoder.com/discuss/353158648362901504
9.2023年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精选12篇)(三)反馈控制——优化标准,总结经验 反馈控制是一种最主要也最传统的控制方式,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结果上,并以此作为依据改进下次行动的质量。反馈控制的过程从比较开始,找出实际工作与计划的偏差并分析原因,然后予以纠偏。对于毕业论文而言的反馈控制,需要用一定的标准加以比对,考虑到https://fw.chazidian.com/mip/fanwen2728914/
10.解读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一)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三)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四)确定审计时间;(五)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六)其他必要措施。 第七十四条 审计组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应当为重要审计事项分派有经验http://www.np.gov.cn/cms/html/npszf/2012-01-06/1141593967.html
11.公司简介我们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主要方法是政府参与、数字媒体、传统媒体和行业活动。我们的客户战略侧重于大型车队客户(例如,车队中有超过500辆卡车),采用多步骤提升流程。我们计划专注于与北美和欧洲的某些大型车队客户签订多年协议,最初是5-10辆卡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估计在此类协议期间可能会达到75辆或更多。我们的目标是https://news.futunn.com/translate/1711113447/7712003/0
12.GDS三轴试验技术与方法第三部分上述提到的传统加载系统(液压和气动设备)采用比例项-整体-派生(PID)的反馈,这种方法本身就具有以下限制: (1) 需要用户指定试样刚度 (2) 试样刚度变化会降低仪器的响应能力 为了改善动态循环三轴仪的功能和反应, GDS实现自适应控制方法。虽然这种新的控制方法仍采用PID反馈,但它还包含“前反馈”(FF)和系统“观察https://www.epccn.com/solution_view-367.html
13.CISSP:错题汇总解析:强制访问控制依赖于对主体和客体使用标签 58、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强制访问控制模型的特点? D A、采用显示拒绝理念 B、宽松的 C、基于规则的 D、静止 解析:强制访问控制时禁止的,他使用标签而不是规则 59、为某个特定系统规划安全测试计划时不用考虑下列哪个因素? https://www.jianshu.com/p/d216171e7d2e
14.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防范方法(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授权给用户的访问权限,通常由用户在一个组织中担当的角色来确定。“角色”指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就充当着主体(用户)和客体之间的关联的桥梁。这是与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的最大的区别所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RBAC)的显著的两大特征是: https://nic.nwnu.edu.cn/2018/1025/c91a45087/page.htm
15.软考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思维导图模板信息处理模型指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构和方法。管理模型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信息处理模型中转化为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加工和使用的规则 系统实现条件指可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事对象领域工作的人员,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与融合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54c455f8f11b40fe56ece43
16.每日热点0420研究人员应用这一新方法控制从日本鳗鱼肌肉中提取的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他们将这种蛋白质的非活性片段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类似果冻的凝胶,然后使用激光将这些片段不可逆转地重组成完整的发光蛋白质。通过控制激光的路径,可形成发光蛋白质的精确图案。他们将哈士奇的显微图像蚀刻到凝胶中,还使用激光创建了一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2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