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盐代谢的角度看慢性病——从溶质模式到溶剂模式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0.09山东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麻醉科和ICU215021刘岗

麻醉医师并不是慢性病人的直接治疗者,但是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在手术病人中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麻醉医师也必须面对大量的慢性病人,帮助外科医生做出合理的处理与治疗。在围术期的慢性病人,外科医生往往会邀请内科医生和麻醉医生一同对一个慢性病人做出判断和治疗,但是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的观点可能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就需要与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进行沟通和协调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1.水是能量物质

一般都认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物质,水是功能性物质,但水不仅是功能性物质也是能量物质。我想很多人都有疲劳,无力的症状,你们清楚到底为什么什么都没干就会累,就会疲劳吗?

我以前一直对这个症状十分不解:我经常是刚起床就累得想睡下。除了工作压力大,恐怕更多的原因就是缺水。因为水是能源物质,身体缺水,身体会自动分解储备的能源物质,但分解完,就表现出疲劳,极度疲劳。

水是平衡身体中能量和液体渗透的“中央处理器”。当水使蛋白质的泵送开始运转时,钾和钠可以与蛋白质粘合,成为“发电机的磁铁”,这些阳离子的高速运动,可以产生相应的能量,并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储存在许多不同的组织区域。这三种能量的储存形式分别是:ATP、GTP和内质网——内质网是细胞质内部的一种液泡体系,可以“捕获”和吸收钙元素。每两个单位的钙原子被吸收,就会有一个单位的ATP能量在两个钙原子的结合过程中得以储存。每两个单位的钙原子彼此分离或释放,就会有一个单位的能量释放出去(用于再产生一个单位的ATP)。作为一种能量储存方式,钙元素的这种吸收机制,不仅可以使身体的骨质结构成为它的“脚手架”,而且也是身体骨质结构的“中央储蓄银行”——这类似于你把现金投资于黄金储备,一但身体严重脱水——导致水能和电能供应不足时——身体就会汲取骨骼中储存的能量。所以,骨质疏松症可能是长期脱水造成的。

细胞具有很多这样的钙原子,它们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且随时可以发生分解作用。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部,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能量转换的产品——从水分最初产生的电能特性转换而来。世间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内,只要存活并不断生长,都要依靠水产生的能量,身体对水电能量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身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水具有重要的、基本的水解作用,即新陈代谢有赖于水的化学反应(水解作用)。水的化学能量可以促使种子发芽,长成一株新植物,甚至大树。生命化学利用的正是水的能量。

只有自由水分才能制造水电势能,所谓自由水分就是刚喝下去的水,之前喝的水,此时正忙于身体的各种化学反应,自由水占总水量的百分比越高则代谢越旺盛。经常喝水,新鲜的水能补充我们体内自由水的含量,它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能够携带矿物质离子频繁的进出细胞,制造出更多的水电势能,并加快代谢速度,这样废物排出也快,当然感觉神清气爽。

比如说缺水的症状中就有神经传导速度延迟的显现,从解剖学中可知,在神经纤维中有很多执行传导功能的微管,里面是低粘度液体环境,如果没有这些液体或者是液体不充足,当然不会有良好的传递速度,而水是体内一切物质的运输工具。

水在细胞膜附近产生的电能,也会迫使附近的蛋白质彼此结合,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当身体完全发生水合作用时,血液通常含有94%的水。在细胞内部,理想的水分应该占到细胞的75%左右。细胞内部和细胞外部的水分比例存在差异,形成一种势能差,水才能正常地以渗透流的方式进入细胞。

细胞膜中有数万个产生电压的输送单位,细胞膜就如同水电站的堤坝,水在堤坝的周围会产生漩涡,流经细胞膜的水在细胞膜附近,经交汇而形成旋转效应,水流的冲击将会产生水电能量,像钾、钠这些元素成分,在此过程中实现交换,发生化学反应。

在我们的体内,只有水是自由流动的,只有喝下足够的水,细胞膜周围才能产生水电能量。其它无机元素,只有与水结合形成水合离子,才能实现其功能,并随水的流动而被输送到人体所需的各部位或排泄出体外。

如果没有水,水解作用就不可能发生。“水解作用”体现的是水在人体中的新陈代谢作用。食物的营养物质被身体吸收之前,食物自身在水的作用下,首先需要进行分解——发生水解反应。所以,我们在食用固体食物时,首先要补充水分。

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大分子的蛋白和脂肪颗粒,更不能把脂肪和蛋白通过泌尿系统代谢出去,一旦缺水,水解反应无法进行,就会产生大量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大多是不能被吸收的半成品,在体内酶的作用下酵解成有毒有害物质,破坏机体组织细胞,导致病毒滋生泛滥,给消化、循环内分泌等系统造成伤害。

煮沸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最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进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经常喝凉开水的人,体内脱氢酶活性高,肌肉内乳酸堆积少,这也是不容易产生疲劳感的原因之一。

2.高盐与控盐

世界卫生要求控盐,我们国家也要求将盐控制在5g/天,认为目前国人摄盐偏高,盐多了会引起高血压,一个机制是水钠潴留引起高容量,还有一个机制是激活了RAAS系统,大约有30%的高血压患者是盐敏感型的,只需要通过控盐就可以将血压控制住。

说到盐就不得不说水,水盐代谢密不可分,水的代谢极大的影响了盐的代谢。人处在出生前的受精卵状态时,身体的99%都是水,出生时身体的96%是水,两个月时身体的91%是水,20岁以前身体的85%是水,30岁以前身体的80%是水,50岁以前身体的70%是水,70岁以前身体的60%是水,死亡时体内的50%是水,其中男性较女性略多。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是体内水分流失的一生,也就是体内水分逐渐减少的过程。

在人体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干渴管理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胎儿时期,青少年时期以及成人时期。从这张表可以看出身体对天然水的需求量,与具有脱水作用的液体需求量的差异。

进入成年后,渴的感觉会逐渐衰退,早在198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即使在身体进入脱水状态24小时之后,仍然不会感到口渴。我们的身体内的水分会越来越少。迄今为止,人们一直错误认为,“口干”是脱水的惟一信号。但实际上“口干”是身体极度脱水发出的最后信号。在发出“口干”信号前,脱水已经存在了,并且危及到身体健康。研究者已经发现,即便身体其他部分相对脱水,为了咀嚼和吞咽食物,口腔也会分泌唾液。

随着年龄的增长,渴的感觉会逐渐衰退,体内细胞的含水量也会逐渐减少,从20岁——70岁,人体中细胞内外水分含量的比率会大幅度下降,从1.1一直降至0.8,也就是说,细胞内的水分占人体总水分含量的比例越来越低,进入老龄后,每十年身体内丧失3.5--6升的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饮水是为了满足细胞的功能需求,饮水量的减少会影响细胞的活力。结果,慢性脱水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果不明白这些症状是人体脱水发出的紧急信号,就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疾病。

引导和控制机体内阳离子的泵送过程,需要借助水传输能量的特性,“阳离子运输和三磷酸腺苷合成作用的主要动力,取决于阳离子和多磷酸盐阴离子水化的特性和速率”。如果我们没有给身体及时供应水分,在我们感到干渴之前,体液就会凝缩和粘稠,这样,细胞内的水就会失去携带和运输能量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及时预防脱水,而不是等到事后补救。水在阳离子交换过程中的这种作用足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宁可让身体处于水分盈余的状态,也不能进入干渴管理机制。在低浓度溶剂中,机体器官的蛋自质和酶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因此,细胞内部水分的流失,将会对蛋白质和酶的运行产生阻碍作用。

目前对水的代谢还有两大发现,首先,干渴管理机制的产生,并不是由血管加压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导致的,因为后者仅存在于水的储存体制和细胞的强制性水化过程中。只有在钠元素、钾元素和三磷酸腺苷的泵送过程水化不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干渴管理机制。事实上,水可以使体内各种元素的水环境产生相应的生理梯度,使蛋白质在体内神经传递系统实现正常的泵送,如果水分不足,脑组织就无法获得必需的营养。这就是为什么脑组织的85%都是水的原因——它不能忍受“干渴”导致的脱水作用。

缺水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会导致血脑屏障出现漏洞,破坏大脑的正常功能。血脑屏障的破坏,是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源。如果血脑屏障受到破坏,血液里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固态废物,就会转化成血斑——这是大多数神经性疾病的典型标志,比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综合症和老年性痴呆病。同样的病理过程,也出现在偏头痛这一症状中。

在身体的器官和组织中,任何敏感区域,都会因长期脱水而产生“危机反应”。当血液集中在肠道上部,或者进入肌肉组织的时候,血液含量的94%都是水,它们会立刻恢复循环状态。在肺部和肾脏,这种微量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是:这两种器官都需要补充大量新鲜水分,才能够恢复正常运转。如果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而且没有任何新鲜水分进入,这些器官就难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会出现疾病的症状。

对于流血性溃疡患者而言,大量血液会涌入肠道内,血液的水分会被再次吸收,使血液过于粘稠,这会使大脑和其他区域出现大面积凝血现象,而这种情形常常是致命的。

唾液腺有能力感受身体是否缺盐。当身体缺钠时,唾液腺就会分泌激肽。激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唾液腺里的唾液。增加唾液(唾液太多可以流出口腔)有两个目的:第一,在身体脱水时,它能润滑口腔中的食物;第二,大量含碱唾液有助于食物的分解,也有助于胃排泄食物。身体是完整的大系统,唾液腺中的激肽能激活RAAS系统,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所有部位。

钠是保存水分的重要机制,身体缺钠(盐)(它能导致细胞外的水分严重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症状,最终还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一方面是唾液激肽与钠的消耗(钠消耗造成水分的流失,即使身体已经处于脱水状态),一方面是丰富的唾液分泌,二者在人体中形成一对天然的矛盾。这表明把“口干”视为身体缺水的唯一表象是一个严重错误。

盐能够消除“双下巴”。缺乏盐分会导致人体脱水,而脱水状态下唾液腺会膨大,以分泌更多的唾液帮助咀嚼和吞咽。由于唾液腺需会更多的水分才能工作,附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强,以使水分更容易渗进唾液腺细胞内。渗出的水分中,一部分会进入唾液腺周圈组织,造成下巴、脸颊和脖子部位的膨大(俗称双下巴)。所以如果你睡觉时经常流口水,就说明你的身体需要补充盐分。

盐还是天然的抗组胺药物。过敏症患者应当增加盐的摄人量,它可以防止组胺的过度生成。

下面我说说为啥要在水中加盐

其一,为了弥补身体的缺水状况,需要每天喝水的量要比以前大为增加,尿量就会明显增多,带走身体里的代谢废物的同时,也带走了身体里的矿物质,造成体内矿物质成分减少。加入适量的盐是为了补充矿物质,并维持身体内环境和细胞的渗透压、酸碱的平衡。

其二,防止水肿、水中毒的可能。

有人担心这多喝水会不会造成水中毒的情况?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钟16毫升,如果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这个标准,过剩的水分会使细胞膨胀,从而引起低钠症。水中毒多发生在铁人三项赛、马拉松比赛和军人越野训练后,汗液中的溶质主要是氯化钠,也就是说排汗主要是细胞外液的排出。如果此时仅仅单纯大量补水,而没有盐分的补充,使得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比细胞内渗透压低,水分就会通过细胞膜渗入细胞内,形成细胞的水肿而发生水中毒。当饮用过量水分时,血液内的电解质因为随水分排出体外而降至低于安全要求的浓度,影响到脑部的运作,可能会致命。而水盐溶液就是身体所需的物质,既有需要的水,又有丰富的电解质。身体大量失水后,不要大口不停地猛灌,一小杯一小杯有间隔地摄入,才是正确的方法。所以水中毒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我们现在习惯了选择精盐,里面只有氯化钠,碘化钾,还有抗结剂

研究表明,如果给食物中加入钾等,能使血压平衡,后来又出现了在精盐基础上加入大量钾的低钠盐。但那个对很多人都是不适合的,如心脏病人,尤其钾含量非常高,达到20-30%,天然海盐中的各种矿物质成分是天然配比,跟我们人体内环境类似,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海盐。

说说精盐里的抗结剂

大家都有经验的,现在的盐不板结,啥时候都跟沙似地,那就是因为加了抗结剂,我国加入的是黄雪盐,高温高腐蚀的环境下分解成有害物质,黄雪盐是亚铁氰化钾,其中的铁和氰化物之间结构稳定,只有在高于400℃的情况下才可能分解产生,日常烹调温度通常低于340℃,因此在烹调温度下亚铁氰化钾分解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烧烤的温度能达到500℃,而且所有食物进入身体都要经过胃,胃酸可是强酸啊,这将是很难证明的。因此,官方的立场是,亚铁钠是安全的。它的真正含义是,这是尚未被证明有害的。所以,不管专家怎么说,加了亚铁氰化钾作为抗结剂的食盐绝不能称为绿色食品。

以前的抗结剂是含铝的化合物,被证实容易引起老年痴呆,现在,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全换了盐,対盐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我认为用错盐,跟用地沟油的危害是一样大的,因为盐天天食用,作用于我们的身体。

3.高血压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身体因为水量不足而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血管的一大主要功能是适应血液含量周而复始的波动,并为身体组织提供需要的养分。血管壁上有许多小孔或腔体,它们时而张开,时而闭合,以适应内部的血液含量。当人体的水分流失时,即当身体摄取的水分不足时,一部分细胞会脱水,让水分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来保证循环容量的充足。据研究脱水时66%的水分都是从某些细胞内部损失的,26%的流失发生在细胞外部的液体环境中,只有8%发生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为了适应8%的水分流失,循环系统会自动收缩,起初,不活跃部位的毛细血管会首先关闭,最终,更大的血管将血管壁绷紧,以此保证血管内部充满血液。血管壁的绷紧使血压明显增加,这被称为高血压。

血管收缩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把静脉系统的血液挤压出去,这样,水分就可以过滤出来,注入身体某些最重要的细胞内。在脱水状态下,血液的渗透压会增高,从而使水分难以进入细胞。而当血管壁绷紧后,就可以为身体逆向渗透系统运转提供必要的动力从而帮助水分进人细胞。这种逆向渗透系统,是让活性细胞得以存活的危机处理程序,这和水的净化原理相同。有些地区不能直接获得淡水,自来水厂便用反向渗透法为它们制造饮用水。所以,脱水时可以采用增加过滤压力的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血流量是由全身毛细血管床的活跃程度决定的。肌肉越发达,毛细血管就越开放,它占有的血液储备就越多。所以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体育锻炼是生理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只是高血压生理特征的一个方面。毛细血管床必须保持开放,才不会阻碍血液的循环。如果毛细血管床处于闭合状态,就会阻碍血液的循环,只有增加血液循环的压力才能保障液体在系统中畅通无阻。

水、盐(钠)和钾共同对人体的水成分起到调节作用。水能够出人细胞,在离开细胞的同时带走代谢废物。细胞内的钾能够与水结合,使一部分水分滞留在细胞内,维持细胞的稳定结构和生理功能。盐能够使一部分水分留在细胞外(钠离子的水分保留作用),从而与钾共同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人体内的水分形成了两片“海洋”,分别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要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两片“海洋”之间必须形成合适的水分平衡。通过摄取足够的水分、富含钾和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及盐分,人体才能随时维持这种平衡。

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不仅缺乏水,还缺乏矿物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人的胃酸分泌会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胃酸缺乏症患者很容易缺乏矿物质元素,并且难以消化肉类和其他蛋白质食物。吃一些泡菜可以预防胃酸缺乏症,加了醋的凉拌色拉也有同样的的功效。消化不良的人应养成吃饭时吃一些泡菜或柠檬的习惯。

当细胞缺乏矿物质元素时,细胞就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保留足够的水分,必须依靠维胞膜中的莲蓬头状结构强制摄人水分。要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足够的渗通压。细胞内矿物质的缺乏越严重,需要的渗透压就越大。当渗透压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高血压。可以说,高血压是人体缺乏水分和矿物质的表现。如果每天摄取足够的矿物质,使细胞内的矿物质含量回归正常,高血压就会减轻直至而愈。细胞中重要的矿物质包括钾、镁、钙、锌和晒。

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些论文观察发现,每天摄取充足的钾、钙、镁和盐不仅不会使血压上升,而且实际上会使血压下降。因为,人体细胞内部和外部的水量,需要处于平衡状态。记住,盐可以调节细胞外部的水分含量,钾、镁和钙这些矿物质可以平衡细胞内部的水量,其中最重要的是钾。

当人体处于脱水状态时,钠钾泵没有充足的能量供应,无法正常的工作,就会导致一部分钾离子流出细胞,并最终进入尿液排出。当细胞内钾和别的离子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就会进入持续的脱水状态,直到摄入足够的水分和钾为止。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缺钾状态,肾脏中的钠钾交换就无法进行,从而导致肾脏保存过多的钠离子。

由于血压的逐渐升高与年龄有关,而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我们始终没有认识到,随着我们年龄增大,干渴机制逐渐缺失、矿物质缺乏,才是长期脱水并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原因。

所以我们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我们首先应当采用增加日常饮水量和补充盐及矿物质的方法。目前某些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可谓不折不扣的科学谬误。身体要保持水量,我们却对大自然的造化说:“不,你不懂——你必须用利尿剂,把水排出来!”如果我们的饮水量不足,身体要想得到水,惟一的办法就是保留体内的盐(钠),这就把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牵扯进来。只有留住盐,水才能够呆在细胞外的空间里。在这一空间里,水通过增高的压力,被逼入拥有“优先权”的一部分细胞中。

有的专家从我国高血压的分布情况(北方高血压发病率高且北方人群中每日食盐量也高)出发认为盐是造成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虽然专家观察到了盐与高血压的伴行关系,但是将他们的因果关系搞反了,实际上正是因为高血压才造成了每日盐的消耗量增加。实际上的情况是这样的,北方人群中嗜酒的比例比南方高,酒精是一种强效利尿剂,会强制人体排出水分,而正是脱水造成了高血压,而为了将水分强制留在体内就必须加大盐的摄入量,这才是北方人嗜盐的真正原因。

器官获得水分的多少,取决于其运行功能和特性。和其他所有的系统相比,在获取水分方面,大脑具有绝对的优先权。大脑总是浸泡在含有盐分的脑脊液中,对缺水和水分不足的状态极为敏感。酒精会阻断自由水分进入细胞,于是会造成某些关键细胞进人脱水状态,特别是脑细胞脱水从而产生酒后头痛。因此,在饮酒之前先喝上一两杯水,可以有效缓解酒后头痛。那些中风的人,神经系统得病的人,有很多不良嗜好,有的爱喝酒,有的爱喝浓茶,有的不爱喝水,这些都是造成身体缺水的元凶。

身体脱水时还会出现压力状态,在这种压力状态下身体能分泌几种强效激素,保持“一触即发”的状态,直到压力解除。主要激素有:内啡肽、可的松释放因子、泌乳激素、垂体后叶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这其中就有升高血压的激素。

4.高脂血症

细胞膜是个脂质双分子层,上面镶嵌着脂质,目的是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高脂血症意味着细胞的防御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它在抵制由于脱水而造成血液的高渗透力,这种力量能把水吸到细胞膜以外。或者说,浓缩的血液不能释放足量的水,水无法渗透到细胞膜里去,进而,细胞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有了胆固醇就降低了水穿过细胞壁的效率。大量制造胆固醇,并让它们沉积在细胞膜中,是一个身体自然的防御过程,目的是保护活细胞免受脱水的威胁。在脱水状态下,细胞膜中的酶的活性合减弱,从而降低细胞的生理活性。而此时,细胞膜需要依靠胆固醇的粘合作用保持结构的稳定。

在有核的细胞中,胆固醇可以调节细胞膜的透水性。在无核的细胞中,脂肪酸可以制造细胞膜。有了脂肪酸,细胞膜才能抵御脱水和干旱。在细胞膜中制造胆固醇是细胞生命体系的组成部分,胆固醇是不可或缺的物质。胆固醇太多意味着身体缺水。

人体内胆固醇的总量大约为每2g/Kg,但各组织器官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以脑和神经的胆固醇含量最高,占其总量的25%左右。为什么脑和神经中的胆固醇高呢?因为大脑和神经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对水十分敏感,少量的缺乏就会引起严重的危害,所以在干渴管理机制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大脑和神经的含水量。

胆固醇不是“有害物质”!更不是造成血管栓塞的物质,血液胆固醇含量检测是通过抽取静脉血进行的。如果胆固醇真的是造成血管栓塞的物质,那么由于静脉血的流速比动脉血慢,静脉的栓塞程度应该远比动脉严重。然而,临床上尚未发现过一例胆固醇引起静脉栓塞的情况。“胆固醇能引起心脏病”的说法从科学角度完全站不住脚,这只是商家玩弄的一种宣传伎俩,以诱骗人们购买昂贵的降胆固醇药物。

让我们来看看血管栓塞的真正成因:脱水会增加血液的浓度和酸性。高浓度、偏酸性的血液能够夺取血管壁细胞中的水分,使这些细胞因脱水而变得“虚弱”,“虚弱”的血管壁会产生许多微小的创伤。胆固醇能够起到“防水创可贴”的作用,覆盖在血管壁创伤处,直至创伤彻底痊愈。如果你了解胆固醇的这一功能,你就应该知道,盲目用药物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是一种多么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我们认识到,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水是最重要的成分,这场战役就打赢了一大半。只要吃饭前给身体补充必要的水,我们肯定能打赢抗击胆固醇形成的战役。

在日光的作用下,皮肤中的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能够提高骨吸收钙质的能力,加强成骨作用。如果你每天都喝足够的水,摄入足够的盐分,并进行适度的锻炼(最好是在阳光充足的室外进行)。你的身体会自动调整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重新激活脂肪的能量供应机制。你对蛋白质的需求会增加,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则会减少,同时,你体内的脂酶分解脂肪的速率会超过从食物中摄人脂肪的速率。你血管中积存的胆固醇同样会渐渐分解,尽管这一过程可能较为缓慢。

不活跃的肌肉容易受到侵蚀,肌肉里的蛋白质会分解,转化成糖。而肌肉在运动时,脂肪储备就成了能量源,为保持体型、增大肌肉、分解脂肪我们就需要体育锻炼。实验证明,步行一小时可以激活对激素敏感的、消耗脂肪的酶。酶能持续活跃12小时。随着血液中胆固醇的减少,步行激活了“消耗脂肪的酶”,沉积的胆固醇就会分解,血液才有可能通过被阻断的动脉血管。所以,每天步行两次,每次间隔12小时,这有助于清除动脉血管中过量的脂肪沉积物。

所以血液胆固醇食量的升高的另一机制就是为了制造更多的维生素D,帮助钙质重新进人骨髓,从而抵消钙质的流失。为了更好地利用胆固醇含量升高的生理机制,你应该尽可能多晒太阳,让日光帮助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你整天坐在办公室的人工光源下,当然容易出现血液胆固醇含量升高。

为了防止动脉和肝脏细胞胆固醇过量沉积,你需要在摄取食物前半个小时左右,为身体补充水分。只有这样,体细胞才能在身体摄取食物后,以及在它们与粘稠的血液接触之前,始终处于水分平衡状态。这也可使消化和排汗过程获得充足的水分,而无须动用血管细胞内部贮藏的水分。如果增加饮水量后胆固醇降了下来,但后来出现了反弹,那就要检查一下你的身体是否缺盐。

大家都明白,胆固醇是大部分激素的原料。激素的产量增加,胆固醇的产量也会增加。

人们普遍认为由胆固醇沉积引起的心脏病会危及动脉血管。但实际上这些疾病和症状都是缺水引起的。

5.肥胖

正是水把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了被水解的物质,使后者的能量提高一个数量级。故水可以说是最好的提神饮料。水作为能源的好处在于,将能量储存在细胞中后,多余的水会被排出体外,不会像脂肪一样在人体中积累。

如果人体长期处于脱水状态,细胞的能量储备就会逐渐枯竭,从而被迫从含物中而不是水电势能获取更多的能量。在这一过程中,人体会逐渐积累脂肪,同时分解自身储备的糖原和蛋白质,因为糖原和蛋白质的分解过程比脂肪快得多。这就是体重超标的原因——他们的身体经常处于脱水状态。

而那些减肥的人进食前饮水,把两种感觉分开了。他们没有为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而过量进食。饭前喝一杯水还能刺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这一刺激作用可时维持两个小时以上。这两种激素能够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使激素敏感脂酶维持激活状态,从而保持对脂肪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能量。这就是水能够暂时缓解饥饿的原因,而且这比靠补充糖分来暂时缓和大脑的饥饿感要有效得多。

喝水还可以促进胃动素的分泌,这是加强胃肠蠕动的主要激素之一。通过促进胃动素分泌,水可以阻止大脑继续发出干渴信号。在这方面,胃动素是一种饱足剂。

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直接摄入糖分而不是水电势能来快速满足大脑的能量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都被人们敬而远之;然而,在当代而方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每天都会从食物中接人大量的糖分。当人体摄人的糖分超过新陈代谢的能量需要时,多余的糖分就会被肝脏储存起来。首先以糖原的形式,最终则会转化成脂肪。脂肪里的含水量是10%,肌肉是75%,之间有65%的差距,可不小。肥胖的人身体里平均含水量很低,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肥胖的人更容易得病的原因之一。

现代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用脑过多,运动很少,生活不规律的人往往会增加饮食的次数和数量。如果一个人不能识别身体发出的缺水信号——身体需要水来保证能量的供给——问题就会复杂化,本来应当喝水,却增加了食物。当人们承受压力时,身体会脱水。体重增加的原因很简单:吃东西是为了给不断工作的大脑提供能量。但是,吃进的食物产生的能量只有20%会到达大脑(因为脑的血流量只占全身血量的20%),如果肌肉不能将其他食物消耗掉,它们就会沉淀为脂肪。如果我们把水也当作一种能量源(水解可以提供更多更清洁的能量),脂肪就不会沉淀。多余的水会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有一种遭到误解、令人不安的病叫神经性厌食,它是严重脱水症的并发症。受这种疾病折磨的人中,最有名的是已故的戴安娜王妃。她被这种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这是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病,病人总觉得“饿”。病人吃饭时,食物难以进入胃中,一吃东西就想吐。这种举动确实有伤风雅,让社会感到无法接受。过去把这种情况解释为病人为了瘦身而节食,但节食后又有很强的“饥饿感”,于是去进食,但是进食后又觉得破坏了节食的计划所以把吃进去的又吐出来。其实这种人的“饥饿感”实际上就是缺水信号,病人混淆了缺水的信号,把缺水的信号理解为进食的信号,但进食后体内又没有足够的水去消化食物,只能将食物呕吐出来,呕吐是一种保护机制。如果“神经性厌食”患者进食之前先喝水,让身体有充足的水分,问题就会消失。

咖啡因还有“提神”作用。当人们感到疲劳时,它能刺激大脑和身体,即使一个人筋疲力尽。咖啡因能降低控制ATP储备的门槛。储存在细胞里的ATP为行使某种功能而消耗殆尽,ATP储备保持在一定限度时,一般是接触不到咖啡因的。咖啡因还会抑制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能够调节我们身体的机能,导致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使用咖啡因的人不容易睡觉。咖啡因也会抑制产生记忆的酶,甚至导致记忆丧失。

过量的咖啡因消耗大脑和身体中的ATP储备量——这可能是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之一。儿童大量饮用可乐,成年后会因咖啡因过量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摄入过量咖啡因还会使心肌因过度刺激而疲劳。最近有实验表明,咖啡因会抑制磷酸二酯酶,这种酶参与学习和记忆。有些实验报告说,咖啡因会削弱受试动物的想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饮料产业引人了一种新产品——叫阿斯巴甜,它是糖精以外的另一种甜味剂,比糖甜180倍,却没有卡路里。许多企业都在使用它,因为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宣布它可以替代糖,并且很安全。5000多种食品配方很快采用了这种甜味剂。

添加人工甜味剂并含有咖啡因的碳酸饮料,比那些常规含糖饮料更具危险性。人工甜味剂是一种烈性化学介质,它会愚弄脑细胞,使之误认为是真正的糖。各种甜性物质(尤其是阿斯巴甜),很容易随其他化学元素进入身体内部。甜味剂会通过舌头的味蕾对大脑施加影响,使大脑误以为它是值得吸收和消耗的糖分,并容许它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内部。由于血液的含糖量具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大脑根据它获得的错误信息,就会通知肝脏停止从其他原料中生产糖,而仅仅是储存现有的糖。这样,大脑和肝脏都无法获得足够的糖,这会使身体产生饥饿的感觉,被迫动用现有的能量储备,并由此使大脑产生焦虑感。实验证明,经常消耗人工甜味剂的人,通常在摄取甜味剂90分钟以后,就会因产生饥饿感而急于寻找食物。所以,他们吃的食物总是超过身体的正常需要,这也是患肥胖症的部分原因。而且人造饮料中的甜味剂会让脂酶失去活性。

或者说大脑对甜食的反射是比较重要的,行话叫“颅脑反应”。颅脑反应让新陈代谢朝有利于营养储备的方向发展,用于转化的燃料减少了,胃口增加了。如果糖的确能够激起反应,进人体内的糖就会影响肝脏的调节功能。但是,如果随甜味而来的不是营养物,人就会产生吃东西的冲动。没有热量的甜味越刺激巴特曼味蕾,吃东西的欲望望就越强烈——结果就是饮食过度。

除了水对减肥很重要,盐对减肥也很重要。身体增加水分储备时,体内必须具有充足的盐分,才能扩大身体细胞外水分含量。在脱水状态下,身体会主动寻找食物的盐分,这种特性是暴食行为的另一个原因。舌头上的味觉器官受到盐的强烈刺激时,会解除人的焦虑感,不让身体因缺水而痛苦。当体内有盐时,至少可以保证人体滤水系统的功效,在紧急情况下向重要细胞供水。

在理想状态下,人体摄入的蛋白质用子修复受损的组织、制造酶和信息物质,而脂类则用于制造能量、合成一些激素。只有一种生活习惯能够打破这种天然的分工——大量摄入淀粉或糖,从而导致胰岛素的大量分泌。胰岛素会抑制脂酶的活性,这就是一些人极度肥胖的原因。如果你需要减肥,就必须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脂类的摄入——最好是富含必需脂肪酸的脂类。

脂肪的能量供应效率比碳水化合物高得多。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在渔猎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能,全拜体内的脂肪所赐。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先是开始了农业,然后又进入了现代社会,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随时都可以从自动售货机里买到各种刺激味蕾的食品,或是去便利店购买富含淀粉的炸薯条和各种快餐——这些都是营养价值最低廉的食物。所以减肥应是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可以高脂肪、适量蛋白食物和多喝水。

养成经常喝水的习惯,会让你的食谱不自觉地偏向蛋白质和脂肪方面,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摄人,淀粉和糖分的摄入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加强脂肪的合成,而这一过程又会让你感觉到饥饿,从而摄入更多的食物。要克服这一恶性循环,最好多吃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

每个脂肪分子的水解都要消耗3个水分子。我们需要经常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让脂肪的水解过程正常进行。喝水还会间接促进脂酶的合成。经常喝水可以让你的身体保持脂肪分解多于合成的状态,直到你下一次进食为止。人体的脂肪组织还会吸收食物中一些有毒的添加剂等物质。当脂肪被分解时,你需要更多的水分,帮助把这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多喝水的同时,你还必须注意盐分和矿物质的摄人(因为食物摄入的减少会使这些物质的摄入也相应减少),这样才能让体内的离子泵正常工作,形成水电势能。

锻炼能激活脂酶,促进人体内脂肪的消耗。经常锻炼可使你的身体不再依赖糖分的摄入,而是以脂肪作为主要能量物质。

6.糖尿病

在脱水状态下,当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会受到严重干扰,只有大脑除外。在脱水状态下,大脑会因为胰岛素受到抑制而受益。大脑细胞的功能并不依赖胰岛素,而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却有赖于胰岛素发挥正常作用。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自然会做出这样的推断:严重的慢性脱水症会引发糖尿病。

在脱水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会受到抑制。这说明胰腺的主要作用是为消化食物补充水分,胰岛素受到抑制是胰腺要必须适应脱水状态。胰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腺体,它不仅制造胰岛素,它还能生产大量含有重碳酸盐的水溶液。重碳酸盐溶液流人十二指肠,与来自胃部的酸相遇,发生中和反应使得进入肠道的食物的酸度大大下降。胰腺就像一个紧凑的伺服器,为一个系统服务多,为另一个系统服务就少。所以说胰腺不仅是分泌胰岛素的腺体,胰腺更重要的功能是不断制造和分泌“水溶性碳酸溶液”——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可以中和进入肠道的酸性物质。为了制造“水溶性碳酸溶液”,胰腺就得从循环系统得到水分。在脱水状态下,这一过程不能有效进行,同时胰岛素的分泌更会受到抑制。

在脱水状态下,胰腺最重要的功能——不断制造和分泌“水溶性碳酸溶液”受到抑制。这时幽门得不到明确的信号,就不会打开阀门,不会让酸性的胃内容物进入肠道。这是消化不良性疼痛的第一步,也是人体发出的一个缺水信号。在缺水的情况下,食物不能被消化,这也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由于极度缺水,尽管有压缩饼干,志愿军战士也不愿意吃压缩饼干的原因。而且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如果本身体内水分就储存不足就更加加重了体内的缺水情况,这时体内的组胺就大量释放充当全身水分的调节者,这在某些病人身上就会引发哮喘或过敏,所以如果你本身有哮喘或过敏病史,在吃饭前一定要记得多喝点水。

我们喝水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做“莫特林”(motilin)的神经激素,分泌的多少取决于进入胃的水量。饮水量越大,肠道分泌的“莫特林”就越多。莫特林的作用是使肠道有节奏地收缩扩张——也就是蠕动——从肠道上端传导到末端,包括了定时打开和关闭幽门,让食物通过肠道。

因此,消化过程有赖于水,当体内有足够的水时消化过程才会顺畅,胰腺才能制造水性碳酸溶液,为接纳肠道上游来的酸性胃容物做准备。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下,幽门就会自动打开,让胃容物顺利进入肠道。莫特林起着重要的传输作用,它把参与活动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当水抵达胃壁时,莫特林就成为一种饱和的激素分泌物。

如果体内水分不足,消化过程就不会顺畅,就会出问题。如果中和机制没有效用,它就决不允许胃里的经过腐化的酸性食物进入肠道,因为它的破坏性是不可修复的。肠道壁不像胃壁,胃壁有保护层,可以防止胃酸的腐蚀,肠道却没有保护层。于是,处于胃的两端的阀门首先做反向收缩运动,幽门就越收越紧。

食道与胃之间的有个环形阀门,在脱水的情况下横隔外的阀门会变得越来越松弛。当人处于卧位时,胃酸会流进食道,引起疼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烧心”。在有些病例中,一部分胃会穿过横隔进入胸腔,这就是所谓的“食管裂孔疝”。上面说到的神经性厌食,也是因为缺水引起肠道的逆蠕动,造成呕吐。

糖尿病最好治疗方法就是将每天的摄入水量调整到不少于2夸脱,还要增加盐分的摄取。对于这种糖尿病,由于前列腺素E的的作用,身体虽能产生一些胰岛素,却无法将它们分泌出去。如果我们为身体增加水分,调整饮食和矿物质的摄取量,通常可以扭转这种局面,而身体对于高血糖的需要,将会随之减退。

同时在缺水的情况下,大脑的神经传递素系统,尤其是色氨酸系统会受到影响。脱水时身体不得不消耗某些重要元素作为抗氧化剂使用,以便应付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毒废物——因为尿液不足,这些废物无法得以清理。这些元素包括两种氨基酸:一种是色氨酸,一种是酪氨酸,它们会在肝脏中中和有毒废物。大脑产生血清素、褪黑激素,都需要消耗大量色氨酸。血清素和色氨酸都还能够控制食欲和降低血压。酪氨酸缺乏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成因之一。

而色氨酸还负责调整身体摄取的盐分,当身体因色氨酸不足导致盐分储存降低时,大脑通过自动调控来增加血糖的含量。糖的含量增加了,身体才能保持渗透机制的均衡,这就像使用含有糖和盐的静脉注射液使病人恢复活力。调节细胞外的液体流量有赖于渗透压,提高渗透压就得提高盐和糖的含量,有时还有尿酸的含量。

所以,在某些糖尿病中,盐可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别无选择,只能用增加糖分的方法来弥补盐分的缺失。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保持细胞外液体的平衡,增强渗透压,盐、糖和尿酸不可或缺。保持细胞外液体渗透力的平衡,盐的作用最大。

要想降低血糖,不妨稍微增加盐的摄入量。而且一定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以便弥补色氨酸的不足;

7.哮喘

对于哮喘的病因中,缺水和缺盐是造成哮喘的重要原因,哮喘是缺水和缺盐在肺部的表现。而在现代人群中,缺水的情况是越来越普遍和严重。动物试验表明,在能够生成组胺的细胞中,组胺的产量会因饮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人们应当对哮喘保持警惕,随时调整和增加饮水量。平均看来,饮水量调整一到四星期后,哮喘会有所好转

肺需要水来保持气流通道的湿润,防止空气的出入造成通道干燥。在脱水状态下,组胺的数量会增加,组胺可以调节支气管肌肉的收缩。水通过呼吸而蒸发,肺是水分流失的路径之一,组胺能引起支气管收缩,这意味着它要在呼吸过程中控制水的蒸发。这是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活动,目的是保存体内的水分。在脱水状态下,粘液的分泌可以使空气通道保持湿润。在哮喘病初期,粘液可以保护肺部组织。到了一定程度,分泌的粘液会越来越多,滞留并阻塞正常的空气通道就形成哮喘发作。而钠是天然的粘液化解者,通常,钠的正常分泌就是为了使粘液“容易咳出”。这就是为什么吐出的痰是咸的。

要想化解和润湿肺部的粘液,使痰容易咳出,就必须有盐。盐能帮助人体清除肺部的粘性栓塞和粘痰,尤其是对于哮喘症、肺气肿、囊性纤维变性患者而言。在脱水状态下,水的保护机制会发挥作用,与之相应的盐的保护机制也会同时发生作用,以便在分泌粘液时尽量保存盐。目的是在紧缩的支气管松弛下来前,身体有足够的水分和盐分,让粘液比较稀松,容易分泌。对于患有纤维囊肺病的儿童,人们应当切记盐和水的关系,不仅在粘液分泌上,而且在肺的正常发育和功能的行使上,盐和水都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对于哮喘症患者的建议是:假如他们的哮喘可能随时发作,或正在发作过程中,最好喝下2-3杯水,然后往舌尖放上一点盐。水和盐会通知大脑:身体因脱水而流失的盐分己经进人体内。大脑会立刻向支气管发出指令,使之放松下来,这样呼吸也会变得顺畅。在盐到达肺部的过程中,它会在支气管内迅速溶解和释放,让粘液变得更稀薄,使它们更容易被咳出,不过,其中的一个前提是:你必须为身体补充充足的水。食用较多的盐而缺少足够的水,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它会导致支气管迅速收缩。想让呼吸通道保持顺畅(包括在你患上感冒、鼻腔呼吸不畅的情况下),盐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有利于鼻腔和鼻窦粘液的排放,也可以阻止过敏反应导致鼻涕过多的现象。

盐还有助于治疗长期干咳。

而进食是造成体内水分缺失加重的重要原因,假如你坐在餐桌前,食物端上来。吃饭前你没喝水,食物的消化过程就会向细胞“征收通行费”,造成细胞脱水。胃里必须有水,水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肠道需要更多水,以便进一步分解食物的成分,然后送人肝脏。肝脏有专门的细胞对经过肠道加工的材料进行再加工,通过血液把它们——血液里含有经过加工的成分——进到心脏右侧。肝脏需要较多水分来处理经过加工的食物成分。淋巴系统把“脂肪”成分送到心脏右侧,血液接受淋巴系统送来的“脂肪”,跳动的心脏像泵一样把它们送到肺里去吸纳氧气,置换出溶解在血液里的其他气体。在肺里,由于水会蒸发——即所谓的“冬季蒸汽”(wintersteam)——经过供氧的血液会更加缺水。

有时候,大脑意识到身体严重缺水,在吃饭中途强迫人喝,但已经迟了,因为大血管四周的细胞已经受到损伤。这就是脱水引起的消化不良性疼痛。但此时我们却很愚蠢,让病人服用抗酸剂,不喝水,吃抗酸剂!没有水,只有组胺阻断剂!

而浓稠血液抵达肺部后,肺部的组胺就会自动生成,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组胺的过度释放会促使支气管收缩,这就是为什么进食会诱发哮喘的重要原因。你要是患有哮喘病或者过敏症,就应当增加饮水和盐的摄入,尤其在进食和运动前。

哮喘不是可以“治好”的“疾病”,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身体对脱水和缺盐做出的生理反应。如果不注意定时定量饮水摄盐,它随时都可能复发。喝完水后在舌尖上放上一点儿盐。大脑会误认为有很多盐分进人体内,它会让支气管放松。酒精和咖啡因能加重脱水所以也加重哮喘病。哮喘病患者应当稍微增加盐分的摄入。这也是为什么某些歌唱家或一些经常需要讲话的人在唱歌或进行长篇讲话之前喝一些盐开水或者用盐水润喉的原因之一,这样可以扩张气管,最终使声音清脆洪亮。

盐对哮喘患者很有好处,而钾则会使哮喘症状加重,人体内的钾含量过高,会促使组胺的生成,直到超过正常值。吃过多的香蕉,喝过多的橙汁,从饮食中摄人过量的钾,特别是在锻炼前摄人,很可能会导致哮喘发作。为了预防哮喘,可以在锻炼前服用一些盐,这样可以增强肺的气体交换能力,并防止出汗过多。

在橙汁和其他富含钾元素的果汁中加人一点盐,可以均衡其中的钠和钾,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水分比例。在一些文化中,食用富含钾元素的瓜果之前加一些盐,不仅可以增加风味,而且还能均衡其中的钠钾成分。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得哮喘病,恐怕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为大气污染和越来越多的过敏源。孩子因为身体的成长,对水分的相对的需求量比成人要大,生长过快的儿童容易出现缺水症,随着婴儿不断生长,他们经常本能性地进入脱水状态。因为细胞数目的增加和分裂,需要消耗相当多的水。每个细胞体积的75%都是水,对于一个成长的婴儿而言,身体经常需要水,并随时发出求水的信号。现在一些孩子很少喝水而将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和橙汁代替水,这样会加重脱水和增加组胺的形成从而诱发哮喘。

如果你患有哮喘症,那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坚持长期饮水。应该停止摄取咖啡因和酒精,直到身体恢复正常。那些心脏和肾脏功能正常的人,在每餐前应该喝两杯水,而在饭后,要喝两杯半水。在增加水量的同时,也需要增加盐的摄取量,以弥补尿液增加导致盐分缺失。

饭前喝水,最佳是饭前30分钟,这是为了让消化道做好工作前的准备,尤其是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灼热、胃溃疡、大肠炎以及其他类型的消化不良患者。

·任何时候,只要感觉口渴,都应立即补水,哪怕是在吃饭时。要少喝橙汁,每天只喝一杯,最多两杯。

·饭后两个半小时应当喝水,以便顺利完成消化过程,纠正因食物分解所导致的脱水。

8.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即由胃炎、十二指肠炎和烧心引起的疼痛,只需要增加饮水量就可以治疗。如果病人还患有溃疡症,那就必须注意日常饮食,以便加快溃疡面的修复速度。

消化不良疼痛很常见。人们把基本的、常见疼痛引起的病变解释成局部组织的病变,其实它的起因就是脱水。

1983年6月的美国的《临床肠胃病学报》上报道了巴特曼博士仅用水就治好了3000多个消化不良疼痛症患者,根据疼痛的不同特征,把病人分成不同类别。增加饮水量后,他们的病情全都好转了,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

实验表明,当我们喝下一杯水时,水立刻到达肠道,并被吸收。但是,一个半小时后,大致等量的水才能通过粘膜的腺体层分泌到胃中。水从底层渗出,进入胃,为消化食物做准备。消化固体食物需要很多水。有了水,胃酸才能分泌到食物上,酶才能被激活,食物才能分解成均匀的微粒状流体,进入肠道,步入消化过程的下一阶段。

粘膜的腺体层面上有一层粘液,位于胃组织的最里层。粘液的98%是水,另有2%的固体是吸附水分的“架构”。这个叫做粘液的“水层”是天然的缓冲区。它下面的细胞分泌出碳酸氢盐,碳酸氢盐被水层吸收。当胃酸通过这个保护层时,碳酸氢盐就会发挥中和作用。

这一化学反应能生成大量的盐(碳酸物中的钠和胃酸中的盐酸),盐分太多会改变粘液“架构”的附水特性。过多的中和反应和盐的沉积能使粘液物质颗粒不均,粘性降低,于是酸就会渗透到粘膜层,引起疼痛。

水渗过粘液层是一个自然过程,很像对粘液层的“反向冲洗”,为的是清除沉积的盐分。这一过程非常有效,当水渗过新的粘液时,就从下面使粘液层复水化(rehydrating)。这种又新又厚又稠的粘液是天然的盾牌,能够阻止酸对胃的侵害。盾牌的效力显然有赖于水的摄取,尤其是在摄入各种固体食物前,因为固体食物会刺激胃腺体制造胃酸。因此,水是防止胃酸侵害的惟一天然手段,它自下而上地发挥作用。而抗酸剂则依附于胃酸,它的防护是没有效用的。

不幸的是,人们把“缺水疼痛”叫做“消化不良”,用各种药物对付它,于是,由脱水引起的新陈代谢紊乱损害了十二指肠或胃的组织。用抗酸剂缓解疼痛是普遍认可的方法,甚至在超市里人们也能买到这种非处方药。

专家们在瑞典的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典型消化不良性疼痛而没有患溃疡的人,不管吃什么药,安慰剂也好,抗酸剂也好,甚至阻断组胺活动的药物也好,结果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不管是抗酸剂,还是更强的药物都没有多大效用。在人体的这一生理过程中,人们应当慎重对待脱水信号,切忌滥用药物。

也有学说认为溃疡是感染造成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造成溃疡的各种曲线型细菌其实只是人体的共生物,天生就住在肠道中。脱水直接抑制了免疫系统,它们才可能趁机占据上风。我们健康时,肠道细菌与我们共生共长,为我们的身体制造大多数不可或缺的维生素。我们身强体壮,他们就做出贡献。可在人体脱水时,它们就会在我们的消化系统,尤其是在十二指肠连接的阀门处,也就是许多组胺神经聚集的部位,造成溃疡。组胺产生的荷尔蒙越多,对曲线形细菌越有利。与此同时,受神经严格监控的强酸胃容物从胃流向肠道。不论怎么说,并非所有溃疡部位都有“螺旋形细菌”的存在。许多人的肠道里都有螺旋杆菌,但是,他们并没有得溃疡病!

含铝的抗酸剂是很危险的。阿尔兹海默症(老年性痴呆)的多种病因之中,循环系统中铝含量过高、大量沉淀,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主要原因。长期服用含铝抗酸剂,积累的毒副作用会损害患者的大脑。含有金属的药物有毒性和副作用,基因研究表明是无法消除的。多数抗酸剂都含有铝,一匙药液或一粒口服药片的铝含量在150到600毫克之间。

关岛的土壤中铝矿石含量很高(西太平洋一些地区的土壤含铝量都比较高,比如:关岛、日本的纪伊半岛和新西几内亚西部等地)。因此,关岛的饮用水受到铝元素的严重污染。在人们没有认识到污染问题前,铝元素一直保留在饮用水中,岛上曾经流行一种阿尔兹海默症疑似症,甚至年轻人也患这种病。十几年前,人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水质得到了净化。于是,人们发现年轻人不再受这种疾病的困扰。现在人们认为,关岛上流行阿尔兹海默疑似病,是由于饮用水里含有铝的毒性。

组胺药物不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有许多副作用。包括引起中老年人眩晕和头昏脑胀。男人连续数周服用这类药物后乳房会膨胀,有些男性病人的精子数量会减少,性欲会消失。哺乳期和怀孕期的妇女不宜用这类药物对付身体的缺水信号,缺水信号可能来自母亲,也可能来自婴儿。受到组胺的刺激后,大脑的毛细血管会扩张,以便应对脱水症。抗组胺药物会阻碍毛细血管的扩张,在紧急情况下,大脑处理的信息比通常多得多。当病人服用抗组胺药物对付消化不良性疼痛时,输送到大脑的血液量就会减少。

慢性脱水也是阿尔兹海默症的主要原因。阿尔兹海默症的根本原因是脑细胞缺水。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水的含铝量相对较低,铝的毒性只是脱水症的次要病因。请注意,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有时用硫酸铝净化城市供水。脱水症迁延不治会造成脑细胞萎缩。大家不妨想象一下李子变成李子干的情形。不幸的是,在脱水状态下,大脑细胞会逐渐丧失许多功能,比如:把神经信号传送到神经末梢的传导系统可能失效。

应该注意的是,疼痛虽然仅出现在胃部,脱水却是全身性的。如果不能认识到消化不良性疼痛是缺水信号,长此以往,就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当然,胃肿瘤也会引起相类似的疼痛。但是,肿瘤引起的疼痛不会因为喝水而消失。那种疼痛会反复出现。如果连续几天加大饮水量,依然疼痛不止,那么,最好去医院请医生诊断病情。只要疼痛是由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消化不良性溃疡引起的,要想治好这些病,就必须调整饮水量和饮食习惯。

9.骨关节病

关节软骨含水量很高。软骨“含的水分”具有润滑作用,由于这种特性,在关节运动时,两个反向重叠的表面才能自由顺畅地滑动。

骨细胞里充满了钙,软骨细胞的基质含有大量水。在软骨表面相向滑动时,一些表层细胞会死去,被剥离掉。从生长点长出的新细胞替代死去的细胞。生长点位于骨表的两侧。软骨水量充足时,摩擦损伤率最低。在脱水状态下,软骨的“磨损”率会大大增加。软骨细胞的再生与“磨损剥离”的比率叫做关节效率指数。

骨髓中的血细胞不断生长,它们通过骨骼系统优先向软骨输送水分。血管的扩张使更多水分进入软骨,通过骨骼微小缝隙的部分血管很可能扩张得不够大,细胞依靠血管获得更多水分和养分,但受制于体内的定量配给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血液得到稀释,输送更多水分,否则,软骨就会抢夺供给关节囊的血液,以便满足对“血清”的需求。这时,(连接所有关节的)神经调节分流机制就会发出疼痛信号。

最初,这种疼痛表明关节没有充分做好承担压力的准备,需要充足水。要治好这种疼痛,就得定时增加饮水量,让流经关节的血液得到稀释,使软骨得到足够的水,修复骨骼的磨损部分——这也是血清向软骨渗透的正常路径。把关节疼痛和非感染性关节炎看作身体缺水的症状,只有益处没有坏处。身体也许会同时发出其他缺水信号,但是,关节是容易出现严重损害的部位。

含水量充分的关节软骨从供给软骨垫的血液中获得营养供给。脱水的关节则需要从关节囊中获得某种形式的液体循环,因此造成了关节囊的肿胀和敏感。炎症的表现可能看起来像是受到了感染,其实只是脱水症引起的结果。所以关节囊的肿胀和疼痛意味着向关节囊供血的血管出现了肿胀(膨胀和水肿)。关节表面有神经末梢,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当神经末梢要求较多血液流到关节部位,从血清得到更多水分时,关节囊中的脉管就会膨胀,以便从骨骼供给线获得补偿。

关节表面缺水会造成严重的损伤,直到骨骼表面全部裸露,最终生出骨关节炎。组织的损伤能够激活重塑关节机制。关节囊里的细胞能分泌荷尔蒙,出现损伤(由于脱水)后,受伤的组织必须得到修复。“局部再造荷尔蒙”承担着重造关节表面的任务。压力会在关节上留下劳损痕迹,“局部再造荷尔蒙”能够修复劳损痕迹。

不幸的是,修复过程很可能使关节变形。为了避免变形,刚出现疼痛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注意日常饮水量。首先应当把这种疼痛视为局部缺水症。先增加饮水量,若干天后,疼痛若不能消失,关节反复轻轻弯曲还出现红肿,就该请专业医生检查了。

而且大部分关节之间都有断断续续的真空,水可以在其中循环流动,只有在关节活动时,水才会被挤压出来。为了防止疼痛,人们就得摄人足够的水,做各种运动时,在关节内里制造出断断续续的真空,以便吸纳水。

当软骨脱水时,它的滑行能力就会减弱,骨组织细胞感受到脱水状态,就会释放出疼痛的警报信号。假如它们在脱水状态下使用软骨,它们很快就会死亡,并从与骨头的接触表面剥离开来。软骨的正常环境是碱性状态,如果脱水,它就会变成酸性状态,“记录”疼痛的神经末端对这种酸性状态非常敏感。这种类型的疼痛,必须通过增加日常饮水量进行治疗,直到软骨完全与水结合,将酸性物质和毒素清洗掉。

软骨是一种凝胶状活性组织,软骨细胞喜欢生活在碱性环境中,这种环境取决于流经软骨的水分含量和软骨清除酸性物质的能力。盐通常有助于吸收酸性物质,并传递到水分中,将酸性物质从软骨细胞内部携带出去。这是一种不间断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见效,两种元素是必需的,即水和盐。充足的盐分供应,有利于防止关节炎疼痛,尤其是四肢或脊椎的关节疼痛。血清中盐分含量增加,可以使水分流经软骨时更为通畅,进而蕴藏更多的水分。

为什么骨关节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晨僵?早上起来,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处于缺水状态。血液会变得粘稠,身体内的体液中也积累了很多代谢废物,需要干净的水来补充水分和清洁体内环境。如果没有及时补水,在缺水状态下水分的供给是有先后顺序的,软骨细胞是不会排在前面的,因为水分的供给会优先供给更重要的器官,比如大脑。那么,发生晨僵就不难解释了,其实就是一种缺水状态。

10.水肿

脱水会导致水肿,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只是细胞外液中水分的增加!

脱水时会激活组胺的释放,组胶要发挥水分调节的功能,需要借助许多次级因子的作用。首先是垂体后叶素的大量释放,这种物质具有双重功能。垂体后叶素会立即同细胞膜受体结合,使之改变构象,形成多孔的莲莲头状结构,允许水分子单列通过,并将水分与溶解在水中的溶质分离开来。这种过滤系统能够为人体最重要的细胞---脑细胞、肝细胞、肾胶细胞、分泌腺细胞等提供水分。

垂体后叶素还会在目标部位的毛细血管中制造收缩压,帮助血液中的自由水分通过逆渗透作用进入细胞。这一机制可以缓解人体的脱水程度,使关键细胞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有一个代价:血液的浓度和粘稠度会因而上升。在肾脏中,垂体后叶素能够促使肾脏细胞保留水分,增加尿液的浓度。

在高血压这节里我们说到,脱水会引起血管收缩,血管收缩可以把把静脉系统的血液挤压出去,这样,水分就可以过滤出来,注入身体某些最重要的细胞内。在脱水状态下,血液的渗透压会增高,从而使水分难以进入细胞。而当血管壁绷紧后,就可以为身体逆向渗透系统运转提供必要的动力从而帮助水分进人细胞。这种逆向渗透系统,是让活性细胞得以存活的危机处理程序,这和水的净化原理相同。有些地区不能直接获得淡水,自来水厂便用反向渗透法为它们制造饮用水。所以,脱水时可以采用增加过滤压力的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当人体缺乏水分,体细胞会释放出内部的钾离于,从而使水分从细胞内渗入血液中,因为此时血液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的渗透压。水无法自由进入细胞时,逆渗透作用就会强行使一部分水从细胞外的中进入最关键的细胞,维持这些细胞的生理功能,而盐分是逆向渗透过程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状况下,肾脏会滞留一部分的盐分和水分,细胞外液不断扩大,直至过多的水产生过滤效果,这就是脱水引发浮肿的机制。在医学界,至今仍末意识到身体细胞内部脱水与RAAS系统生理机制的关系,我们只是注意到,细胞外部环境的水分显著增加,并由此做出推论:体液的保存和血压的升高,是由于RAAS系统导致的病理过程。但是,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过程是调节活性细胞——诸如脑细胞、肝细胞、肾脏细胞、肺以及其他重要器官和腺体细胞内部脱水的适应性措施。

尽管心源性哮喘同样是脱水导致的,但不能通过立即大最补充水分的方式来缓解,因为突然增加的水分摄入会给肺部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必须慢慢增加喝水的量,直到排尿速率与喝水速率基本持平。

当我们为身体供应足够的水分时,就会产生澄清透明的尿液,这种尿液能够带走体内多余的盐分。这就是喝水消除浮肿的机制。用不着服利尿剂,只要喝更多的水,水就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你通过饮水稀释血液,就不必完全依赖逆向渗透过程和RAAS系统来使水分进入活性细胞(包括肾脏组织在内——它们需要增强血液的粘稠度),从而迫使有毒废物排出体外。身体不会使多余的水保存在组织中,使之成为“蓄水池”,并在需要时把水分进行过滤,注入到组织的活性细胞中。

如果你长期浮肿或是心律不齐,那么必须注意不可操之过急,要慢慢地逐渐增加水分的摄人。在最初的两三天之内,不要特意补充盐分,因为身体还没有从保留盐分的机制中恢复过来。等到浮肿症状消失,你就可以正常补充盐分了。

目前某些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可谓不折不扣的科学谬误。身体要保持水量,我们却对大自然的造化说:“不,你不懂——你必须用利尿剂,把水排出来!”如果我们的饮水量不足,身体要想得到水,惟一的办法就是保留体内的盐(钠),这就把RAAS系统牵扯进来。只有留住盐,水才能够呆在细胞外的空间里。在这一空间里,水通过增高的压力,被逼入拥有“优先权”的一部分细胞中。

肾脏是RAAS系统活动的主要部位,肾脏的功能是泌尿,排出多余的水、钾、钠和废物。泌尿必须有足够的水,只有水量充足,肾脏才能正常工作。但是,肾脏的功能不能总是发挥到极致,否则会造成损伤。

RAAS系统是储备液体的关键机制,RAAS系统控制着脉管床,调节着循环系统的液体流量,脉管床里的盐和水较多时,它的活力会降低。在肾脏中,RAAS系统可以感觉到液体的流动和尿液的过滤压力。如果泌尿和过滤压力不足,RAAS系统就会对这一部位的血管加压。

只要肾脏遭到损伤,泌尿不足,RAAS系统就会活跃起来。它能刺激盐分的吸收并加大钾的排泄,增大水的需求。肾脏损伤可能是长期脱水和盐分消耗引起的。长期脱水和盐分消耗首先激活RAAS系统。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认识到动脉收缩(原发性高血压)的意义,它是液体流失的表象。现在我们才发现,在某些肾脏损伤病例中——包括换肾——体内液体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可能是肾脏受损的首要原因。RAAS系统的开关一旦打开,它就会加速工作,直到天然闭合系统将它关上。水和一部分盐——水排在前,盐排在后——是天然闭合系统的组成部分,天然闭合系统关上后,血压才会达到正常值。

因此说保住体内的盐分是保留水分的最后一招,人体对钠的存量非常敏感。把这种敏感性视为高血压的病因是不准确的,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对人体的调水机制不了解。患者服用利尿剂,排出了钠,就会更缺水,达到“口干”的程度后,就必须补充水。利尿剂会增加体内缺水管理机制的负担。它不能治愈高血压,反而让身体更加坚定地吸收盐和水。服用利尿剂意味着我们是在降低逆向渗透系统的效率,而恰恰是这种系统,可以把水分输送到大脑以及体内其他重要的细胞。水本身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我们应该记住,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症状,包括冠状动脉、血栓症和间歇性中风,其实都是长期脱水的结果。长期脱水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且将会减少我们的寿命,利尿剂只会助纣为虐,使这种情形更为严重。过一段时期后,利尿剂的药效就不够了,必须给病人增加其他药物。

水就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只要高血压患者排尿充分,就应该增加饮水量,不需要什么利尿剂。如果长期的“高血压脱水症”已经引发了心脏病,就得逐渐增加饮水量,以免病人体内积水过多,排不出去。

在这些病人身上,钠的保存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饮水量逐渐增加后,排尿量也会相应增加,水肿液会被冲洗出去,心脏就能康复。盐可以调节细胞外部的水分含量,钾、镁和钙这些矿物质可以平衡细胞内部的水量。每天摄取充足的钾、钙、镁和盐不仅不会使血压上升,而且实际上会使血压下降。因为,人体细胞内部和外部的水量,需要处于平衡状态。随着钠和钾在细胞膜周围的活动,水可以通过运动来平衡细胞内部和外部的渗透压力,其他运送矿物质的泵送过程,也会按部就班地调节细胞内部镁、钾和钙的含量。

经常有人问我,喝那么多水,老上厕所,加重了肾脏负担,对肾脏不好吧?我觉得是他们自己觉得老上厕所比较累,而不是肾脏。当身体缺水时,会增加肾脏的工作压力,因为肾脏必须努力的重吸收,增加尿液的浓度,才能用更少的水分排出更多的废物,这一过程会对肾脏造成相当大的损害。当身体有足够的水分,肾脏就不需要那样浓缩尿液来排出废物,比较轻松。就比如原发性尿崩症,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每天排尿上万毫升,不停的喝水,但并没有因此造成肾的损害,可见单纯喝水不会增加肾的负担。事实上,多喝水对肾脏有很多好处,因为有尿液的经常冲洗,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而且脱水的患者在刚进行水盐补充之初,感觉自己的尿液味道很难闻,颜色也比较深,后来慢慢的尿液味道轻了很多,颜色也淡了。这都说明因大量喝水使身体的毒素排出了很多。当然这里要排除肾功能障碍(不能正常造尿)和心功能障碍者。

11.各种疼痛

酸性环境会引起身体某些神经末端发炎,大脑会意识到,即身体内部的酸性物质,导致了局部区域的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当含有大量水分的血液在细胞周围循环时,某些水分会进人细胞内部,并携带出氢离子。水可以将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冲洗出来,使细胞内部显示出碱性特征,对于健康的身体而言,理想的PH值应为7.4。

在我们的身体里,肾脏会把多余的氢离子(酸性物质)从血液中过滤出来,形成尿液排放。产生的尿液越多,体内就越容易保持碱性。因此,清澈的尿液,才是生理机制正常而有效的标志,而深黄色或橘黄色的尿液,是体内正被酸性物质腐蚀的不祥之兆。

其实中医中有句话:通则不痛。这里的通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气、血、精、津液沿着各自的经络脉道运行至全身而无阻滞,儒养五脏六腑,使人感到精力充沛,感受不到痛苦。如果经络的小管道某处淤堵,不能流通,立即会影响到机体的正常运转。“流水不腐”的道理人尽皆知,人的气血也是一样的,运行有序不受阻滞,人体才能健康,否则气滞血瘀导致体内蕴毒,就会使人体产生痛疼。

12.压力和抑郁

有些病症,如恐惧、焦虑、不安全感、持久的情绪问题,是大脑长期供水不足的结果。大脑使用电能,而电能是由水力能量泵提供的。得了脱水症,大脑生成的能量就会减少,能量少了,大脑的效率就会下降,我们称之为“抑郁”。脱水引起的“抑郁状态”可以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它们可能会过度消耗身体的储备,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根本问题大概就在这里。

在脱水状态下,大脑内部的能量就会陷入低水平,三磷酸腺苷的能量储存将会逐渐耗尽,因为某些区域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给。最终,大脑依靠水电能量运转的静态功能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停止运转,我们把这种功能运转不充分的情形,称为“抑郁症”。脱水对大脑产生的这种致命的影响将会导致多种症状同时出现,这种情形统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会使身体代谢系统和生理机制平衡遭到破坏,由此就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症。

13.癌症

当水分不足,组胺利用细胞内部和骨质中的钙离子制造能量时,会释放出很多自由钙离子。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是一个信号,表明人体正在消耗后备能量。于是,脱水部位细胞内和肝脏中的蛋白酶会被激活,对细胞的蛋白结构进行分解。如果负责维持细胞间的界限、防止细胞无限制增长的受体被分解,细胞就会开始非正常的增生。最初,这种增生可能是良性的,并不一定会形成癌组织;然而,如果蛋白质分解的过程发展到细胞内部,影响到DNA的转录系统,就会大大增加癌症形成的可能性。

蛋白酶不仅能破坏受体,还能改变蛋白激酶C的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激酶——蛋白激酶M。蛋白激酶M完全不受细胞的开关机制控制,会不断催化蛋白质的合成。如果蛋白激酶M主宰了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细胞就会丧失所有的"社会性",通化成"自私"的原始状态,也就是癌症细胞。

水和盐的摄人量不足,酸就会在部分细胞中聚积。细胞中的酸度含量过高,就会损害DNA的结构,在部分细胞中引发癌症的萌芽。试验表明,许多癌症患者的身体中盐的含量较低。

·水可以保护DNA.并提高DNA修复机制的效率,从而减少DNA变异的可能性。

·水能极大地提高骨髓中免疫系统的工作效率(包括抵抗癌症的能力),而骨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

细胞核的DNA物质遭破坏;细胞内部DNA修复机制不完善,并最终丧失功能;细胞受体发生畸变,荷尔蒙控制系统失衡,以及全身免疫系统(包括骨髓的免疫系统)遭到抑制,这会使身体失去识别并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身体也会丧失过滤体制,无法将某些异常的原始基因予以清除。简而言之,脱水会使身体逐渐失去对抗破坏性化学元素的能力,进而无法回归到正常的化学物质模式。这就是癌症的形成,正是这一系列化学反应的结果。

脱水造成色氨酸的缺乏,色氨酸会与两个赖氨酸分子结合,形成一种三脚状结构的酶,在DNA转录过程中起到“质量控制”的作用。这种酶能够消除细胞中的转录错误。

盐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癌细胞是厌氧细胞,只有在低氧酸性环境下才会蔓延,无法在富氧环境下生存。当人体有充分的水分供应时,盐能够加强血液循环,使人体各部位都能得到足够的氧。血液中的氧和免疫细胞能够进入癌变组织,摧毁其中的癌细胞。脱水和盐分的缺乏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削弱免疫细胞的活性。脱水引发癌症的现象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中最为常见,如肠道、乳腺、前列腺、淋巴组织、胰腺等。

如果我们希望借助水预防和治疗癌症,我们还必须为身体提供适当的营养成分,消除那些可能耗尽身体营养储备的代谢机制。此外,我们要确保身体的化学环境倾向偏碱性状态。如果身体越来越呈现酸性,就会产生癌细胞。在某种程度上,癌细胞具有厌氧特性,即使在无空气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够存活。癌细胞并不喜欢氧气,氧气却可以杀死癌细胞。假如身体水分供应充足,并携带了各种防护性介质和必需的营养物质,它就会促使氧元素与癌细胞密切接触,这使水成为治疗癌症良药的另一种原因。

14.从溶质模式到溶剂模式

我们对身体外面的水了解得很多很多,但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了水在身体内的具体运行情况,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我们关于医疗保健的观念就会随之发生彻底的改变,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许多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了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多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痕迹,首先寻找的就是水,有水才有生命。

一般相同BMI的人,女人比男人多10%的脂肪,其实男人更是水做的,男人的含水量要高于女人,这就是女人为啥得慢性病比男人多的缘故,我查了从1991年到2016年的卫生年鉴,结果令我很吃惊,女人比男人得慢性病的要多,除了个别疾病外,如肝硬化。

所以说现在,当人类经受压力或处于紧张状态时,人体的干渴管理机制仍然通过水分控制来表现压力。似乎从物种摆脱水源进入陆地的那一天起,干渴管理机制就没有发生过变化。

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十分严格,分配水时,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这就如同一辆汽车油量不足,信号灯就会不停地闪烁一样。水进入这些细胞,并不是通过自由流动,而是借助身体摄取的其他物质。对于不活跃的身体区域而言,水的摄取是通过水流的弱循环控制的,如果这一区域需要进入活跃状态,血管就会扩张,大量水分就会被带入这一区域。

如人体长期脱水,会导致依赖水分的机体功能暂时关闭或休眠,因为身体需要将所剩不多的水分储存起来,以便度过困难期。进而身体脱水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某些器官和功能的承受力就会达到极限。这时,身体最活跃的组织和器官,将首先发出特定的信号,并且通知我们:身体已经进入严重缺水状态—慢性病出现。

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水,而且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茶、咖啡和工业饮料里含有大量脱水因子,比如咖啡因。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的身体急需水,发出了口渴的呼唤;一方面我们用茶、咖啡和工业化饮料在糊弄口渴,并没有真正满足身体对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新陈代谢功能一旦紊乱,身体的某些区域缺水,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是口渴,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

它们会让你的血压升高;

它们会让你哮喘和过敏;

它们会让你胆固醇升高;

它们会让你的消化道溃疡;

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糖尿病

……

多么可怕的结果,多么巨大的灾难!但原因却既简单又平常。其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我们常常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复杂到连自己都懵懂的地步。身体缺水不仅会发出口渴的信号,还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患病信号。此时,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明明是身体缺水发出的信号,明明是身体出现了局部干旱,急需补充水,此时只要增补水就能解决问题,但人们却用化学药品对付这些缺水信号。当生病的所有条件都齐备了,人就真的病了。更不幸的是,这个错误还会持续,身体的病状逐渐发展,脱水症越来越复杂,用药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这时,谁都说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渴死的。

需要改变的认知模式

什么叫模式?怎么改变模式?认知模式意味着本质性的信息、假定和认识。借助于某种认知模式的引导,我们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比如,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扁平的,后来发现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圆的,这就是一种基本模式,地图的绘制、地球仪的设计、对太空星球的认知、星际旅行的轨道计算,都得依据这一基本模式。也就是说,扁平模式是不准确的。地球是个球体,这个观念才是正确的。有了这种认识,科学才能进步。在科学界,模式的改变是进步的基础。模式的改变和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医学领域,即使一种新的认知模式意义重大,要想得到广泛认可却困难重重;即使社会望之若渴,人人期盼它结出硕果,采用它的难度也相当大。

用药错误的根源

人体是由30%的干物质(溶质)和70%的水(溶剂)构成的(国外的资料与国内的数据不一致)。大脑组织的85%是水,大脑总是浸泡在含有盐分的脑脊液中。身体里的水被视为溶剂,水中溶解的固体物质被称为溶质。医学界对人体化学成分的研究,通常集中于身体里的固体物质。这样一来,以化学药品治疗身体疾病的观念就逐渐占了上风,并导致“医药生产系统”的全面普及,而水在身体里的作用和功能则被忽略。医学界坚定不移地认为,是身体里的固体物质管理着身体各部分的机能。这一观念产生了大量错误信息,造成目前医学界的混乱局面。

因此,我们会假定溶解结构是个反应调节器,调节着人体的所有功能。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旧模式来研究一下人体,假定人体的水分仅仅是一种溶剂,一种填充空间的材料,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观念与用试管做化学实验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没有赋予溶剂别的功能。人类有了系统的知识后,通过教育一代代的传递承袭,我们的现代医学认识就源自这里。我们把溶质视为调节器,把水视为溶剂和体内的运输工具,仅此而已。今天,我们甚至还会把人体视为一支大“试管”,装满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固体物质,水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填充材料”。

在科学中,人们认为只有溶质(也就是溶于血液的物质,或血液携带的物质和血液中的血清)才能调节人体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体对水分(溶剂)的吸纳。人们普遍认为,人体能自动调节水分的配置。水无处不在,不花钱就能得到,身体决不会亏待自己,一缺水就会补足。

有了这样的错误认识,人们在进行应用医学研究时全都盯着一个方向:找到致病的“特殊”物质。因此,只要医生怀疑患者有什么异常或波动,在没有提出清晰、明确的治疗办法前,先用化验来查找病因。因此,除了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外,很多治疗方法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症状,却治标不治本。一般来说,高血压是治不好的,一个人只要得了高血压,终生都得服药;哮喘病也是治不好的,一旦得了哮喘病,吸入剂就得形影不离;消化道溃疡是不能根治的,病人必须随时携带抗酸剂;过敏症是治不好的,必须依赖药物控制;关节炎是治不好的,病人迟早会成为跛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于对水有这样一种根本性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进而推断,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运行良好。从医学上讲,这是十分荒谬的,足以使人误入歧途。人们为治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找不到一劳永逸的防治办法。

综合临床研究和文献查询,我认为,想要战胜“疾病”,就必须改变当今主导人体应用研究的模式。现行的临床医学显然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和不准确的前提上的。否则,人们怎能长期忽视或视而不见水代谢的紊乱问题?

人体中的蛋白质和酶在粘度较低的溶剂中效率较高。细胞膜中的所有受体也是如此。在粘度较高的溶剂中(在脱水状态下),蛋白质和酶的效率较低。因此,水可以调节身体的所有功能,包括各种溶质的活动。“水是身体里的溶剂,它能调节所有功能,也能调节溶解在水中并在水中循环的溶质的活动。”这一新的科学真理(认知模式的转变)应该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基础。

当然,只有长期、持续缺水才会引发慢性缺水症。缺水症和其他紊乱性疾病有相似之处,比如,缺少维生素C的人容易得败血症,缺少维生素B的人容易得脚气,缺少铁元素的人容易患贫血,缺少维生素D的人容易患佝偻,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因此,只要我们明白慢性脱水症能引发什么并发症,预防与早期治疗就比较简单。

下面列出的各种感觉(其中一些常被认为是“生理性疾病”),可能都是脱水的信号。

1.无缘无故地感觉疲劳。

2.脸热和潮红。

3.莫名其妙地心烦,容易发火。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容易发脾气常常是大脑能量不足而产生的一种逃避行为。

5.沮丧和灰心。

6.产生抑郁感。

7.感觉昏昏欲睡。这是大脑需要更多的水分、用以满足血液循环的信号。它可能是偏头疼的前兆——如果脑细胞水分不足,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偏头痛。

8.容易失眠,尤其是老年人,因为缺水能够减少天然的睡眠调节物质——褪黑激素的产生。

9.莫名其妙地感到急躁。保持一贯和必要的耐心,对于大脑而言,是一项需要消耗能量的工作。如果储存的能量不足,它很快就会中止这项工作,导致的结果就是“急躁”。

11.一个身体健康、肺脏没有任何疾病的人,容易出现呼吸短促现象,这往往也是由缺水导致的。要想避免呼吸短促的症状,应该首先喝水,然后才可以参加各种体力活动。

12.如果你对咖啡、茶、酒和碳酸类工业饮料有着过分强烈的渴望,这是大脑在提醒你,你需要为自己补充水分。对工业饮料的过度渴求,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它把身体对水分的需要与工业饮料的摄取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只会使身体进一步脱水,从而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压力。迫使大脑分泌出压力荷尔蒙,其中包括内啡肽。内啡肽是身体的一种天然“鸦片”,可以帮助身体度过环境危机。人们总是喜欢饮用这些饮料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使身体产生内啡肽,而内啡肽足以使他们对这些饮料愈加上瘾。咖啡因和酒精都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物质,它们会使身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下降。随着身体分泌的内啡肽越来越多,最终,一个人不得不经常依靠更有伤害性的药物维持生存。所以,要想让身体摆脱对这种药物乃至毒品的依赖,从一开始,就要从饮食清单中去掉“咖啡因”这一项。

有关人体的科学新理念和新思维能使普通人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溶剂,即水,有调节体内功能的作用,还能调节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固体物质)。人体内的水代谢一旦紊乱(溶剂紊乱),就会发出各种信号,表明系统功能出了问题,水的供给与分配出了问题。

说到这里,必须强调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及每个医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完全是有可能对某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论,有争论是好事,一个没有争论的学术界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云亦云的学术界是不会有所创新的。正是在争论中,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真实,不断抛弃谬误,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其实有时候如果我们像下面猫头鹰那样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样有助于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并创新发展。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一个有慢性疾病的外科病人最后顺利的出院,往往后面有着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内科医生的通力合作,保驾护航,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去西天取经后面站着三位徒弟一样,尽管这三个徒弟也时常意见不一,但他们还是能达成共识,因为他们的最后目的是一样的。

这也提醒我们当一个术后的病人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要互相指责,不要互相埋怨,而是应该相互协作、相互沟通。

THE END
1.附件3:形成性评价4个表格(20162017学年上学期)营养学糖尿病患者食谱编制 实验报告: 一天的食谱编制 学生 23 工作总结 附件2 广西中医药大学课程形成性评价工作检查表 2016 ~ 2017 学年上学期 教研室 护理教研室 时间 科目 教师 专业 项目 人数 10.11 临床营养学(选修) 江育萍 2014级护理本科 正常人食谱编制 22 10.12 临床营养学(选修) 江https://www.gxtcmu.edu.cn/hlxy/jysjs/zyhljys/jxyhygl1/yyx/content_38734
2.糖尿病膳食指导计划食谱.pptDOCS可编辑文档DOCS糖尿病膳食指导计划食谱糖尿病膳食指导计划简介01糖尿病的定义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引起分型包括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等膳食管理的重要性维持血糖水平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糖尿病的定义与膳食管理的重要性0102膳食指导计划的目标达到理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15/7143056000006122.shtm
3.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本项目要求在指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上交一件能够体现《食品营养学》实践应用的作品, 内容不限, 如一份完整的营养食谱、一篇营养调查报告等。 4.细化“实验课”和“考勤”评分标准 实验课成绩仍是通过对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项进行打分, 需要强调的是, 对学生来说上实验课、特别是亲自动手机会有限,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r431c8b.html
4.糖尿病妊娠巨大儿8篇(全文)它包括妊娠前发病和妊娠后发病两种[1]。这种病症对于孕产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大,会导致孕妇出现并发症并难产,且大大增加了胎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及致死率[2]。因此,有效应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对于保证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旨在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的影响进行探析,具体实验报告如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rde819cz.html
5.糖尿病能吃含葡萄糖吗问答频道问题描述:(男,56岁)我爸爸前段时间去医院检查得了糖尿病,糖尿病能吃葡萄糖吗? 医生回答(1) 潘永源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指导意见:糖尿病不能吃葡萄糖。因为葡萄糖的代谢需要胰岛素,而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会造成负担,而血糖上升会使病情加重。血糖不稳定,忽高忽低,会对体内脏器产生损害,所以患者https://m.bohe.cn/ask/mip/f4s8yzp6kskmq6v.html
6.纪录片《胆固醇骗很大》:降脂药,不降血脂,反而让你患上糖尿病所有有关他汀类药物的研究,降低心脏病的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那 30% 的数据,根本是虚构出来的! 不仅如此,这些实验报告还隐瞒了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 引起糖尿病 辉瑞公司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全球销售额高达 1250 亿美元。2014年,英国路透社揭露,美国有 4000 人起诉辉瑞公司 ,诉称服用立普妥,让他们罹患 2https://www.douban.com/note/695063556/
7.运用逻辑回归预测为糖尿病的准确率实验报告逻辑回归如何做预测运用逻辑回归预测为糖尿病的准确率实验报告 逻辑回归如何做预测,逻辑回归的用途       逻辑回归常用于预测疾病发生的概率,例如因变量是是否恶性肿瘤,自变量是肿瘤的大小、位置、硬度、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等等(很多文章里举了这个https://blog.51cto.com/u_16213720/10720574
8.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①材料与药剂:生理中医认为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①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5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STZ) (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cb01a36209502a3b70ba13277b6245ff.html
9.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①材料①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 50 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STZ) (可破坏胰岛β细胞,诱发糖尿病)。 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 (1)随机取 40 只大鼠,禁食 12h 后,随机均分成 A、B 两组,在 A 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 STZ 65mg/kg(溶于适宜浓度和 pH 的枸橼酸https://zujuan.xkw.com/15q12016865.html
10.实现线性回归的梯度下降法算法,解决糖尿病预测问题,输出mse和R2的值实现线性回归的梯度下降法算法,解决糖尿病预测问题,输出mse和R2的值。 以下为糖尿病的实验报告 一、问题描述 实现线性回归的梯度下降法算法,解决糖尿病预测问题,输出mse和R2的值。 二、实验目的 梯度下降算法在最小化目标函数F的搜索轨迹。 三、实验内容 https://blog.csdn.net/m0_61504367/article/details/123760129
11.胰岛素释放实验报告单有问必答问题分析:如果检查发现空腹血糖超过7,餐后2小时超过11.1,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根据目前检查结果,血糖偏高,但未到糖尿病,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通过饮食与运动控制。以上是对“胰岛素释放实验报告单”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眶隔脂肪释放是什么 https://3g.club.xywy.com/question/20180718/159450168.htm
12.关于白藜芦醇针对一些疾病的科学实验报告降杂谈关于白藜芦醇针对一些疾病的科学实验报告 植物抗毒素白藜芦醇的研究开发进展 作者:孙华庚 白黎芦醇(resveratrol,简称Res),存在于葡萄、虎杖、花生等多种植物中,Res最初是作为葡萄属植物的植物抗 毒素而被发现,随着对Res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延缓衰老等功效,是对人体健康http://health-anything.com/?p=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