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方法超级简单,点击上方【桃花源笔记】→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三章:预算管理
原理:
默认工资当月清掉,无拖欠,不需要在本月再支付之前的薪酬,所以不需另外预计现金支出
营业预算也称经营预算,是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这些预算周期都在一年之内,所以是短期预算。
按照编制预算出发点的特征不同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的出发点为零,增量预算的发出点是历史实际经营活动,所以说是预算出发点的特征不同。
零基预算因为工作量大,所以适合编制那些不经常发生的预算项目或者编制编制基础变化比较大的项目,比如培训项目。
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可按总成本性态模型计算填列,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
在公式法下,模型是直线函数,所以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得修正才行,但是列表法下,根据表格分别计算各值,所以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
但是评价和考核的时候,需要通过插补法计算,因为列表法是一定的范围区间数。
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的系列编制方法,一系列业务量包括生产量,销售量,工时等,业务量范围也是一个区间,所以说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
第五章:筹资管理(下)
基期:EBIT=(P-V)*Q-F
预计:EBIT=(P-V)*Q1-F
△EBIT=(P-V)*△Q
DOL=(△EBIT/EBIT)/(△Q/Q)
=【(P-V)*△Q/EBIT)】/(△Q/Q)
=(P-V)*Q/EBIT
=M/EBIT
=M/M-F
=EBIT+F/EBIT
=(P-V)*Q/【(P-V)*Q-F】
=Q/【(Q-F/P-V】
=Q/Q-Q0=1/安全边际率
DOL=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DFL=每股收益增长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DTL=每股收益增长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记忆:
DOL中的O近似为Q,Q就是业务量
DFL中的F是financial,理解成收益,L是利润
DTL是两者相乘,分母是Q,记一个踢球。
报告期=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基期=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经营杠杆系数表达式DOL=M/(M-F)的推导过程:
根据定义可知,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同时,=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
=(△EBIT/EBIT1)/(AQ/Q1)
EBIT1=Q1(P-Vc)-F
EBIT2=Q2(P-Vc)-F
△EBIT/EBIT1={[Q2(P-Vc)-F]-[Q1(P-Vc)-F]}/[Q1(P-Vc)-F]=[(Q2-Q1)(P-Vc)]/[Q1(P-Vc)-F]
而△Q/Q=(Q2-Q1)/Q1.
所以(△EBIT/EBIT1)/(OQ/Q1)
=Q1(P-Vc)/[Q1(P-Vc)-F]
=原来的边际贡献/(原来的边际贡献-F)
=M/(M-F)
即:经营杠杆系数DOL=M/(M-F)
DOL的谐音是刀,M是美女,一个美女拿着刀在切番茄(-F)
刀不安全,所以它是安全边际率的倒数。
另外,报告期就是当期的意思,基期就是作为对照组的日期。
F中不包括利息费用和优先股股利,因为M-F是息税前利润,在利息之前的利润。
F是固定经营成本,利息和优先股股利是固定融资成本。
经营杠杆里面只跟固定经营成本有关。
理解:
安全边际率=(Q-Q0)/Q
=[(Q-Q0)×(P-V)]/[Q×(P-V)]
=[Q×(P-V)-Q0×(P-V)]/[Q×(P-V)]
=[Q×(P-V)-F]/[Q×(P-V)]=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
推导过程:
根据定义可知,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EPS/EPS)/(△EBIT/EBIT)
因为,EPS1=(EBIT1-I)×(1-T)-PD/n
EPS2=(EBIT2-I)×(1-T)-PD/n
所以,△EPS=EPS2-EPS1=(EBIT2-EBIT1)×(1-T)/n
=△EBIT×(1-T)/n
△EPS/EPS1=△EBIT/【(EBIT1-I)-PD/1-T】
(△EPS/EPS1)/(△EBIT/EBIT1)=EBIT1/【(EBIT1-I)-PD/1-T】
即,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1/(EBIT1-I-PD/1-T)
=EBIT/(EBIT1-I-PD/1-T)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润总额
=息税前利润EBIT/(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
=EBIT/EBIT-I-PD/1-T
DFL是带饭了。因为有配送,EPS是饿(E)了么配送(PS)。
这样就记住了分子是每股收益变动率,分母EBIT,被EB(恶霸)T了一脚。
简化公式也可以记成被EB(恶霸)T了一脚,一噗咚(PD)摔了
或者分母就记一个利息,这里的利息包括优先股股利,因为优先股股利是税后的,所以除以(1-T),统一还原成税前股息
或者分了,EBIT和I分离。
计算公式用基期,基期是用来预测本期的,预测期是用来预测下期的。
另外:
DTL=每股收益变化的百分比/营业收入变化百分比
=经营杠杆系数DOL×财务杠杆系数DFL
=基期边际贡献M0/基期利润总额(M0-F-I)
=(EBIT+F)/EBIT*EBIT/[EBIT-I-PD/(1-T)]
=(EBIT+F)/[EBIT-I-PD/(1-T)]—边际贡献/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税前利润
=基期边际贡献/基期税前利润
=边际贡献/利润总额
记忆上
DTL:电梯里
EPS:饿了么配送员
S:死按电梯,这样就有画面感了,记的牢
第六章:投资管理
相同情况下,静态回收期从数值上肯定是小于动态回收期的。投资成本一致,而现金流量静态回收期不用折现,数值更大,所以自然早回收成本。
会计报酬率使用的是账面利润,而非现金流量,而账面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大小为不确定,所以以上三种情况下,会计报酬率与折现率的大小关系都是不一定。
你就想,最后资产的变现价值非常高,是导致净现值为正数的原因,但正常经营期的现金流量是负的,会计利润也是负的。所以净现值为正数,不代表会计利润为正数。
现值指数的分子是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净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
所以现值指数=(净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1+净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
所以现值指数大于1,能表明净现值大于原始投资额现值,跟净现值大于0的效果是一致的,都能表明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
互斥方案下,两个方案的折现率不一定会相同,由于现值指数和净现值大小受折现率影响,折现率的大小有可能会影响到方案的优先次序,比如折现率低的,优先反而低,而内含报酬率不受折现率的影响。
所以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法结论可能不一致
评价的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结论可能不一致
从名字上去记。
投资-原始投资额
静态-净流量
当产生的年现金流量不平均的时候,前少后多或者前多后少,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两个项目,有个项目现金流量后面才多,需要的回收期比另外一个项目长,但投资回报却远远的超过另外一个项目,这样就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两个领导头头(投投)不是一心的。
资本结构影响的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实体现金流量是企业全部现金流入扣除成本费用和必要的投资后的剩余部分,它是企业一定期间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人(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税后现金流量。而且不用利息和偿还本金,资本结构影响股权和债权现金流,但总额不变。所以说实体现金流量法比股权现金流量法简单。
直接法:=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间接法:=净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
推导公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等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非付现成本)-所得税
=收入-总成本+非付现成本-所得税
=税后经营利润+非付现成本
=(收入-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
=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收入-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等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是T,T的编码是伞,伞是需要折起来的。这样记住折旧×所得税税率。只要记住这个,就不容易错。
旧设备的变现价值在继续使用旧设备中是现金流出,因为是一种机会成本。而购买新设备方案中,更新旧设备和购买新设备是一种互斥方案,两者毫无关联,就算将变现价值抵减购买成本,假如变现10W,新设备价格是100W,那你的购买成本仍然是100W,而不是90W。否则旧设备的变现现金流量会被考虑两次。
或者这么来理解,继续使用旧设备,相当于卖出旧设备,再买入,此时的购买支出就是旧设备的变现价值,而购买新设备的购买支出就是新设备的价值,两个行为此时站在同一起点。否则旧设备的变现现金流量会被计算两次。
营运资本是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资金,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预收票据、预提费用、其他应付款等占用的资金。所以减少半成品,存货占用资金就是减少营运资本的投入。
在期初的时候,减少,是避免营运资金的投入,那就是流入,
项目结束的时候,是丧失的营运资金收入,那就是流出。
更新决策中,把少量的现金流入作为现金流出的抵减项。
所有是平均年成本,而不是现金净流量,更新决策中,主要是成本,是流出。
残值回收注意是一个现金流入。
残值本身是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当初是支付了对价的。本身是成本,只有变现价值超过残值的那部分才需要纳税。
β资产是站在总体资金的角度考虑,它既有所有者投入资金,也有债权人投入资金,对于债权人来说利息是流入,对于所有者来说是流出,所以它未来的回报是不扣除利息的,它是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不含财务杠杆。而权益是剩余价值,必然受资本结构,也就是负债的影响。所以说β资产不含负债,不含财务风险,β权益是含负债的,既包含了项目的经营风险,也包含了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
根据加权平均,β资产=β权益XE/(E+D)+β负债XD/(E+D)。β负债我们认为合同约定为固定,波动为0,所以β负债=0,最后β资产=β权益XE/(E+D)=β权益X1/(1+D/E)
如果考虑所得税,则
β资产=β权益XE/[E+D*(1-T)]=β权益X1/[1+D/E*(1-T)]
因为股利是税后的,而利息是税前的,利息有抵税效应,所以负债的真实使用成本是D*(1-T)
如果都不满足,那必然用可比公司法。可比公司要求经营业务相同,这样β资产就是一样的,再通过β资产来换算β权益。
如果只是不满足资本结构假设,经营风险是一样的,说明β资产是一样的,直接用本公司的β资产当成目标项目的β资产,上文也说到,β资产不受资本结构影响。
所以用可比的β资产来算目标的β权益。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100%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100%
=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100%
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
理解公式的基础上,这么来记:边和变都是同音
保本之上销售额产生的边际贡献,就是销售利润。
第九章:收入与分配管理
第十章:财务分析与评价
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非付现费用,非付现因为没有现金流出,所以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