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针灸推拿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加强针刺手法练习,丰富针灸实训内容
1.1精确针刺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实训课上的针刺方法要源于教材,结合教材,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目前高等教育院校对刺法灸法学实训操作的培训,以教科书为主,其中毫针的刺法也仅局限于书本,对腧穴的精确刺法鲜有系统地教授,使教学与临床脱节,严重影响实训技能教学水平,比如三阴交穴,传统的刺法是直刺1~1.5寸,然而临床上三阴交穴的针刺方法根据治疗病症的不同可有三种刺法:第一,与胫骨呈45向后刺1~1.5寸进行提插泻法使触电感向下肢末端传导,可以治疗下肢抽动、中风、小腿麻痛等下肢病变;第二,向心斜刺1.5~3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等妇科病以及阳痿、等男科的疾病;第三,直刺1~2寸,施行捻转提插等手法,用于治疗妇科病、男性痛、慢性腹泻,中腹、脐周以及下腹痛等。如此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识,也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
1.2引进特种针法
特种针法是体针疗法以外的特殊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银质针、长圆针、小针刀、耳针等针法。与传统针灸技术相比,特种针法在操作方法、应用范围、疗效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在临床上能弥补传统针灸疗法的不足,将特种针法引进实训课,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银质针疗法的演示,让学生开拓了眼界,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针灸推拿的治疗范围,增强了学生学习针灸推拿的兴趣信心。另外,部分特种针法在实训课堂上无法一一演示,可以通过对特种针具的展示和对其性能以及功用的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针灸推拿的广泛应用。比如芒针,它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
芒针是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演化而成。《灵枢九针论》记载:八曰长针,取法于纂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常见芒针长度为5.0~8.0寸,由于其体长刺深,运用一定的刺激方法,通过穴位、经络和神经体液起到通经接气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的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但由于其操作针法有别于其它针具,较为复杂,实训课上不便操作,但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多的了解芒针的优势及其广泛的应用范围。
2实行模拟教学,重视实践,勤于练习
2.1建立临床模拟室
成为好的针灸医生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辨证思路和选穴思路,除此之外,熟练的针刺手法以及适当的针刺力度也尤为重要。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使针下得气明显,就要加强针刺手法和针刺力度的练习。模拟室的建立使学生充分得到练习,从而为针灸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在老师指导下相互练习
首先由教师教授基本的行针手法,并在曲池等较易被接受的穴位施针,以此作为示范,同时在课上指导学生练习指力、进针方法等,对于一些安全易操作的穴位,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练习,比如曲池、手三里、足三里、丰隆、肩部及背部的夹脊穴等。这是实践操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后可以给学生留一个病例作业,要求学生为身边的人施针来治疗一些较简单易治疗的疾病,并做详细的记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实践,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见识到针灸的治疗效果,会更相信并且对其更感趣,也就会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推拿方面不要拘泥于书本的教授顺序,可以先从基础的手法学习和练习,例如先讲授和操作动作简单的鱼际揉手法,通过相对简单的鱼际揉手法练习,使学生手腕较为灵活后,再学习滚法和一指禅推法,中间穿插讲解一些相对简单的手法。先易后难,难易结合,循序渐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也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节省学时,事半功倍。同时配合刮痧、拔罐、火龙疗法等进行示范和练习,不仅丰富了实训课的内容,还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视野,也使针灸推拿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将多维定点推拿与整脊手法引入实训课堂
3.1引入多维定点推拿
多维定点推拿手法是课题组主要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治疗过程中,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学总结的一整套特色推拿手法,如在操作按揉复合手法时,在分别操作按揉的单一手法动作要领后,将人体局部穴位下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分层,那么穴位局部就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组织结构,在做按揉手法时就应该把穴位局部分成浅、中、深三层,然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别在浅层、中层、深层进行按揉,真正体现推拿手法的持久、渗透。
3.2引入整脊手法
整脊医学的学说是美国帕雨曼医生所创立,自从他把一位患耳鸣17年的黑人清洁夫用整脊手法恢复听力后,整脊医学就如同其本人的名字一样,迅速的震惊医坛并传遍美国。整脊学者认为椎体和椎间板的错位能压迫或刺激脊椎神经或神经根,从而引起疼痛。整脊就是把错位的椎体、关节、椎间板等恢复原位,解除对病变软组织、器官等的压迫,使其重新获得营养,进而痊愈。它主要有以下功效:(1)消除疼痛;(2)降低僵硬;(3)消除肌肉痉挛;(4)治疗椎间板病变;(5)降低神经系统的紧张;(6)使神经、软组织等获得营养等。将整脊手法引入实训教学,进一步融合推拿六大类手法,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针灸推拿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编制《整脊技能实训手册》内容包括阶梯式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
4重视解剖方面实践和学习
【关键词】中医类专业针灸技能推拿技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中医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医学、中医骨伤学与针灸推拿学专业等。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属于外治法范畴,临床应用较多,因此上述中医类专业学生有必要掌握针灸推拿疗法,以满足日后的临床应用需要。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与毕业生而言,如果他们具备中医思维习惯与能力,那么针灸、推拿疗法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就会容易许多,关键是针灸、推拿的操作技能如何。很多中医内科医生具有很好的中医思维习惯与能力,但因为没有掌握针灸、推拿的操作技能,致使这两项技术在临床中无法开展。由此可见,在校期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与推拿技能是除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中医类专业又一重要教学目标。我校在针灸学与推拿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在近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期间,我校针灸推拿学院采取了引进与在职培养等方法提高了学历结构,新增老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硕士学位者11人,原有5位教师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此外,教师职称层次、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建设期间有5位教师晋升为教授,2位教师被评为校级“我最喜爱十佳老师”,3位教师被评为校级临床能力优秀指导老师,2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在2012年的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获临床教师组“腧穴定位一等奖”“刺法二等奖”“推拿二等奖”“腧穴定位三等奖”各1项,个人全能三等奖2项,并荣获团体二等奖。
二、优化课程设置
三、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针灸与推拿课程的治疗学部分。近年来,我们在保证整体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扩充了实践教学课时,并将临床见习50%的课时改为临床模拟实训。在学习推拿手法时则反其道而行之,手法学习先难后易,如最先安排讲授一指禅推法等难于掌握的手法,然后再教学较容易的手法。
四、整合教学内容
五、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遵循针灸与推拿手法的学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解多示范、学生多动手多练习。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通过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我们还重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六、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见习部分将一部分课时安排在实训室进行,一部分安排在病房。手法操作练习遵循“沙袋模拟病人(由学生模拟病人)病人”的三阶段训练程序。确立师带徒的临床带教方式。在实习阶段,除了教学查房外,还安排了临床专业课讲座及病例讨论。(下转第97页)(上接第71页)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针灸协会与手法协会,协会拥有治疗床及针具、灸器等多种用具,且经常开展针灸推拿技能大赛、社区内义诊、为本校学生免费诊疗等以本专业技能操作为主的社团实践活动。
七、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在刺法灸法与推拿手法教学中,对重点与难点手法如针刺手法之飞针法与推拿手法之一禅推法等,让手法好的学生表演示范,动作不规范或欠缺的学生亦让其操作给大家看看,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我评价及分别进行点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操作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己的点评,可以加深对手法的理解,发挥手法好的同学的优点,避免不规范的动作。学生的相互点评及自我评价,从传统被动接受教师评价转变到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在学习过程中按上述方法表演示范然后点评与评价外,还强化操作测试,每学完一项操作即进行单项操作测试。整门课程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考试实行口答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传统理论考试采用的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理论成绩占70%改成技能综合成绩与期终理论成绩各占一半。在技能综合测试中还模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按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
经过上述主要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我校中医类专业学生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彩娇,范郁山.《经络腧穴学》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
[2]朱英,陈日兰,杜艳等.互动式教学在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
[3]赵利华,庞勇.针灸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
[4]赵彩娇.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针灸临床能力培养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2)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比较,治疗组起效更快,疗程更短并且中、远期疗效更好。
结论:针刺臀痛穴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症,简单方便,疗效显著。
关键词:骶髂关节错缝症针刺臀痛穴龙氏正骨推拿疗效
骶髂关节错缝症,系指髂骨与骶骨的耳状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因外力而造成的微小移动,不能自行复位且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紊乱综合征,骨盆旋移综合征,属传统医学“痹症”、“腰胯痛”的范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研究发现有10%~26.6%的患者的下腰痛是由于骶髂关节功能的紊乱而引起的1,对骶髂关节错缝症的研究及治疗以逐渐引起医生的重视。近年来,我院推拿科对骶髂关节错缝症的各种治疗方式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包括运用平衡针和龙氏正骨推拿复位手法这两种方法。笔者通过对此方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该法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2.1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的《脊柱常见病整脊诊疗指南》中骶髂关节错缝症的诊断标准。
2.2研究方法。
2.2.1治疗组。采用针刺臀痛穴为主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1)针刺取穴。参照王文远平衡针之臀痛穴(位于腋后纹头与臑会连线的中点)操作方法:针刺臀痛穴时,患者取侧卧位,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华佗牌3寸毫针,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向腋窝方向呈45°斜刺4~5cm,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以出现局部酸麻胀感或针感向肘、腕关节放射为度,若针感未现则用滞针手法,不留针。针刺治疗1次/天,7次为1疗程。
(3)侧卧牵抖冲压法。如右下肢为外旋脚(阳脚)又属长脚者,患者先取左侧卧位,术者立其背侧,用右肘前臂部按其右臀髂脊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左手按在其右髂脊上方,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另一助手双手抱握其右踝上部,两者同时用力完成,使髂骨既向前旋又向下。
(4)屈髋屈膝旋转按压法。针对内旋脚(阴脚),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的旋转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重复2~3下,术毕将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随即将其大腿向下牵抖1~3下。
(5)俯卧牵抖冲压法。腰骶关节向前滑脱,骶骨“点头”式错位(倾位式错位)者,术者双手交叉分别按于3~4骶椎和2~4腰椎间做双向分压法,腰骶关节向后错位,骶骨“仰头”(仰位式错位)者,术者双手重迭按于后突隆起处,术者重压同时,助手牵抖双脚。手法治疗1次/天,7次为1疗程。
2.2.2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①针刺取穴:大肠俞、八髎、环跳、居髎、委中、天应穴等。②辨证配穴: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血海、太冲等;肝肾亏虚型加肝俞、肾俞、命门、太溪等。取卧位,用1.5寸或3寸毫针,根据患者肥瘦不同,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捻转法平补平泻,每10min行针1次,留针20min,针刺治疗1次/天,7次为1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若未到两个疗程即临床痊愈,则观察期为实际结束时点)。
2.2.3疗效观察。
2.2.3.1临床疗效判定。参照LBOS腰痛疗效评分系统2,根据两组患者“腰痛疗效评分系统”中的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全表总分75分,分值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分级标准:优:66~75分,良:55~64分;可:30~49分;差:0~29分。治愈:腰骶痛消失,腰腿活动自如。好转:腰骶痛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3.3安全性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晕针、感染、出血、针刺后遗感,有无腰骶部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2.2.4统计学分析。观察数据中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偏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数据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数据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以上资料分析均借助SPSS11.5统计软件包完成。
3结果
3.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经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改善明显,而且未出现晕针、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麻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4讨论
笔者运用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和龙氏正骨推拿复位手法,在解除腰骶部、臀部肌肉痉挛的基础上,再应用正确的复位手法,整复错动关节,改善了脊柱运动轴牵张拉力不平衡,结合平衡针刺,相得益彰。但因骶髂关节韧带损伤需要修复过程,故在行针刺、手法治疗之后嘱患者不宜做腰及下肢的大幅度运动,尤其是上下楼梯,以免加重骶髂关节负荷而造成再次移位。笔者随访治疗组患者1年无复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运用手法整复调整骶髂关节可巩固针刺疗效,减少复发,发挥良好的中、远期效应。
参考文献
[1]MurataY,TakahashiK,YamagataM,et,al.Ofiginandpathwayofsensorynervefiberstotheventralanddorsalsidesofthesacroiliacjointinrats[J].JOrthopRes,2001,19(3):379~383
[2]GreenoughC,FraserR.Assesmentofoutcomeinpatientswithlow-backpain.Spine(PhilaPa1976),1992,17(1):36-41
[3]范炳华.推拿学[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8-169
关键词颈性眩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推动脉内径与形态推拿
颈性眩晕是以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椎周围组织病变的影响导致椎动脉的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推拿手法作为重要的保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已经被广大医患认可。但到目前为止,对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的认识,临床上还缺乏客观的量化阐述。作者自2002年~2004年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56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对手法治疗前后进行椎动脉内径测定和椎动脉形态观察,为推拿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1.2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制定标准:(1)眩晕;(2)头痛或肩颈僵硬疼痛;(3)耳鸣;(4)视物模糊或复视;(5)咽痛或吞咽困难;(6)旋颈试验征阳性。
1.3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在20~65岁;(3)发病后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案;(4)无结核、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及其他性眩晕。
1.5统计学方法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方法用率的比较、t检验。所有统计运算采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
2治疗方法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判根据Nagashimam提出疗效评定标准:症状、体征全消失为“优”;主要症状、体征消失为“良”;症状、体征均未消失或加重为“差”。其中,主要症状为眩晕,体征为旋颈试验阳性,余为伴随症状。
3.2手法治疗效果56例患者按照规定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发现:治疗后的优良率达85.72%。说明推拿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效果。(表1)
3.3椎动脉MRA的治疗结果
3.3.1椎动脉的内径:治疗前后同侧椎动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侧椎动脉,内径也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
3.3.2椎动脉的形态:56例患者双侧椎动脉MRA显示正常,平直、无压迫18例,双侧椎动脉有一侧出现局限性狭窄、扭曲或迂曲、受压、纤细38例,异常率为67.86%。治疗后的椎动脉MRA形态观察发现46例患者椎动脉形态正常,平直、无压迫,10例无明显改变,异常率21.74%,治疗前后椎动脉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表3)。
3讨论
颈性眩晕是以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椎动脉的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推拿手法作为重要的保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已经被广大医患认可,本组手法治疗后优良率达85.72%,也证实其治疗特异性。传统认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是通过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改善周围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缺乏对颈性眩晕患者客观量化的研究。本研究首次运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通过一指禅及点压按揉和拔伸相结合的推拿治疗手法,对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测定和形态的观察,为推拿手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推拿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56例患者有85.72%症状明显改善,而手法治疗前后同侧椎动脉内径和左右侧内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颈椎病;穴位注射;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Clinicaleffectofacupuncturepointinjectioncombinedwithacupunctureandmassageinthetreatmentof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
WUFarong
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ChangshanCountyPeople′sHospitalofQuzhouCity,ZhejiangProvince,Changshan324200,China
[Keywords]Cervicalspondylosis;Acupuncturepointinjection;Acupuncturetreatment;Massagetherapy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颈椎综合征,临床上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四个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最常见,可见颈部活动受限、肌肉僵硬、上肢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1]。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研究应用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0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人民医院就诊且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4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其中,观察组男114例,女86例;年龄18~64岁,平均(42.9±3.7)岁;病程20d~16年,平均(1.8±0.6)年。对照组男107例,女93例;年龄21~67岁,平均(44.7±2.5)岁;病程30d~18年,平均(2.1±0.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①症状:颈项肩背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感,颈部肌肉僵硬,颈后伸时加重,咳嗽时诱发,夜间痛。②体征:颈棘突旁压痛,并向上肢放射,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上肢肌力下降。③影像学表现: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CT检查可见1个或多个椎间盘突出、项韧带钙化等,与临床表现相符。④除外其他疾病。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治疗,无其他疾病及禁忌证者。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类型颈椎病、严重骨质疏松、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注射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1.3.1针灸方法患者取坐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穴位,穴位:风池、天柱、天宗、颈椎相应节段夹脊穴、肩髃、肩髎、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肩贞、后溪、外关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0.25mm×40mm毫针缓慢进针,进针约0.5寸,提插捻转至得气,留针30min,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针刺时注意穴位禁忌。
1.3.2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以推、拿、按、压、揉、滚等手法推拿颈肩部肌肉、韧带,点按风池、风府、肩井、缺盆、天宗、外关、曲池、合谷及颈部阿是穴等,使颈肩部及上肢有酸胀感,之后双手托住患者下颌,拇指顶住枕部轻轻向上拔伸,并在保持拔伸的同时,作颈部前屈、后伸、旋转等动作,最后用抖法将双侧上肢牵抖各5次,每日1次,每次30min,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3穴位注射患者取正坐位,取风池、风府、夹脊穴及阿是穴。皮肤常规消毒,取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mL和维生素B120.5mg混匀,进针约0.5寸,缓慢提插至得气,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隔日1次,7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VA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临床效果情况,并分析比较。
1.5评价标准
1.5.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会监制的VAS卡,左端为0分,没有任何疼痛,右端为10分,疼痛程度最强,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值。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越差。
1.5.2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6量表评分)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进行评分[3],包括躯体健康功能(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的健康状况(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RE)和心理健康(MH)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根据公式换算为最终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状况越好。
1.5.3临床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好转: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VAS评分比较(分,x±s,n=200)
2.2两组SF-6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6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6例(13.00%),显效108例(54.00%),有效48例(24.00%),无效18例(9.00%),总有效率为91.00%;对照组治愈14例(7.00%),显效57例(28.50%),有效77例(38.50%),无效52例(26.00%),总有效率为74.00%。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200]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9.782,*P<0.05
颈椎病是一个复杂的局部病理改变,包括周围软组织、颈椎骨质结构与神经的病理改变,属中医“痹症”的范畴,与颈部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经脉失养有关。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颈椎的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骨刺,小关节骨质增生、松动与移位,以致椎间孔变小,颈神经根受到刺激、牵拉与压迫,从而导致脊神经根和周围组织水肿、充血,产生颈肩背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颈椎病的治疗,大多主张非手术治疗,针灸推拿作为疗效好、费用低廉、不良反应小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活血祛瘀、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优势凸显。邱金等[5]、罗会等[6]、齐健[7]认为针灸可以舒筋通络,消除肌肉、神经水肿,改善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解除肌肉痉挛,调整椎间隙,减轻神经压迫,增强脑供血,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徐卢勇[8]认为推拿手法可以纠正、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减轻或解除颈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放松肌肉,松解颈项背部软组织、筋膜的痉挛,恢复肌肉、韧带、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炎症的吸收,从而改善或消除项背疼痛及上肢窜痛、麻木等症状。而穴位注射除具有针刺的作用外,所注射药物还可循经扩散,使药物直达患处,既可以延续针刺的效能,又可以增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王洪宇等[9]认为颈夹脊穴位注射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消炎镇痛的作用。
复方当归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红花,其中,当归活血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而维生素B12可以维护神经髓鞘的代谢与功能,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两者合用穴位注射可以使药物通过循经运行,直达脏腑,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颈肌紧张,调节神经,加速组织代谢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李浪平等[10]对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发现治疗后3个月该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徐明等[11]研究发现颈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结合针灸推拿手法治疗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量、血流速度,接近于正常水平,疗效显著。张欣等[12]对30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夹脊穴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治疗发现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针刺组(P<0.05),且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P<0.05)。本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方法治疗,对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推拿方法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较好,且生活质量水平较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辛凤,邹路,周智梁.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3):3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3]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63-268.
[4]张万昌,马奇.牵引推拿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6例[J].陕西中医,2010,31(9):1217-1218.
[5]邱金,查炜,柳瑞梅.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86.
[6]罗会,江杭,钟洪.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42:15.
[7]齐健.针刺结合弹拨手法治疗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科技信息,2010,25:823.
[8]徐卢勇.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评价[J].江西中医药,2010,41(11):31.
[9]王洪宇,张唐法.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4-25.
[10]李浪平,顾明红,朱婵.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医学,2012,35(6):541-543.
[11]徐明,郑庆余.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推拿治疗根性颈椎病效果显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188-189.
1、护理专业,属于临床医学院;
2、中医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院;
3、针灸推拿专业,属于针灸推拿学院;
4、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属于针灸推拿学院;
5、中药专业,属于药学院;
6、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属于药学院;
按摩推拿术,是祖国医学之瑰宝。近代各家医籍中“按摩”和“推拿”名词时有互换,医疗机构和商业机构的用名也常混淆,群众常茫然。
手法医学在明代以前的医籍中的称谓是“按摩”(《素问血气形志篇势),“按摩”是两个手法的合称―――按法和摩法。《索问离合真邪论》中说:“按而止之”;《至真要大论》中说:“摩之浴之”。周于蕃说:“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动也。‘按’字从手从安,以手探穴而安于其上也。”又说:“按而留之,摩而去之”,所以按、摩两法代表一动一静两种治疗手法,也代表着阴阳,是手法医学的总称。手法医学的称谓在明代以后发生了变化,“推拿”一词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注释和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该书也称《小儿推拿秘旨》。“推拿”一词也是借用这一学科的两个手法―――推法和拿法而定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推者谓之以手推还归处,拿者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轻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周于蕃说:“推则行之”,“拿则持之”,可见“推拿”同样也代表着一动一静的两种治疗手法,是手法医学的总称。
清朝以后“按摩”与“推拿”在医籍中的出现开始混淆,并且出观了地域不同称谓不同的现象,如南方称推拿,北方叫按摩。1977年“推拿”一词成为国家对手法医学和手法临床分科的正式命名,中医院设有推拿科,中医学院开设推拿系或针灸推拿系。1993年7月1日国家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把按摩推拿术正式定名为按摩推拿学简称推拿学(代码为3601051),“推拿”的最高学术组织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服务性“保健按摩”逐渐兴起,1999年8月2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用于商业行为的手法操作当作一种劳动技能命名为“保健按摩”,简称按摩,操作者被称为保健按摩师,由劳动行政部门考核后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国家保健按摩师职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按摩师法制化规范化。“按摩”的专业学术及管理机构是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所属的“全国保健按摩专业委员会”。
“按摩”与“推拿”,在上世纪90年代前,是同属于医学范畴内的不同称谓的同一个治疗方法,随着历史年代的变更,其含义才有了不同。但可以预见“按摩”与“推拿”均会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药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丛书系列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着《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990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关键词:《推拿与保健》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推拿与保健》课程是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及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推拿课程与中医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不同的是,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推拿课程主要针对的是运动人群,希望通过推拿的手法操作增强人们的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韧带的柔韧性,提高运动能力,预防伤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推拿是一门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要求高的课程,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专项训练,形成解决问题和难题的正确意识,从而习惯性地从多方位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系统地策划解决方案,并且有效地组织解决问题的行动。为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推拿学的知识,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提高个人手法的技能水平,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我们对推拿实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顺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1.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运动特色
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中开设的《推拿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以内科、骨伤科、儿科推拿为主。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为运动人群服务,针对运动过程中易受伤的部位,以及易发生的运动伤病而开设的,便于掌握的推拿手法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得以实践应用。
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易用性”等特点,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两大内容。理论模块包括:推拿学发展简史、推拿基础知识、局部人体解剖学、常用腧穴学、推拿手法、骨伤科病症、常见训练损伤、推拿练功等;技能模块包括:运动训练伤病常用推拿手法、强筋健体功法等内容。
2.增加实训教学时数,完善教学方案
《推拿与保健》的实训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掌握推拿手法的精髓,为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方案中,实训教学环节存在课时不足与课时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推拿手法实训课程课时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手法练习的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实训课程学时,每个星期保证一至两次实训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便于学生记忆推拿手法。对于是否有必要适当增加该门课程的总课时数,仍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
3.开放实训室,提供课余跟踪辅导
4.丰富实训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实践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利用星期天组织学生到运动会所、社区,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等进行义务保健推拿,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社会。在义务放松推拿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其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树立责任感和探索精神。
除了社会实践外,我校举办学生“推拿实践技能大赛”、“推拿手法展示周”活动,聘请几位著名的推拿老专家为学生进行讲座,宣讲推拿手法训练的重要性,开展推拿手法演示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推拿手法训练的激情与热情,强化了推拿实训效果。
5.建立评价体系,改革实训考核方法
为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推拿手法实训,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推拿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本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推拿手法操作评价部分和运动推拿手法运用能力评价部分。考核内容均由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前者评价时根据抽签内容,即某三种推拿手法进行手法演示,综合评价学生对推拿手法掌握的优劣。后者评价时根据抽签内容,即某种常见运动伤病,学生自我选择和组合推拿手法进行常规性治疗。教师根据其手法选择和组合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推拿手法学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既能够督促学生认真练习手法,又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手法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精益求精的实训目的。
以上对策的实施,不仅为加强针灸推拿操作技能实训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推拿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了以就业为导向,为毕业生提供广阔就业空间的教育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欣等.国家精品课程《推拿手法学》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28):45-46.
关键词:《推拿学》;课程改革;教学
推拿是利用手、身体其他部位或借助器械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不同的手法作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从而达到保健、治疗效果的方法[1]。推拿疗法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也没有针灸对皮肤及表皮组织的损伤作用,对许多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疗效。加上手法简单易学,深受学校广大师生的喜爱。《推拿学》属于体育保健康复方向选修课程。课程的重点在推拿手法的实践性教学,通过《推拿学》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推拿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和推拿时的注意事项,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穴位按摩,以及在体育运动、养生保健和治疗运动损伤中的作用。自2005年开设《推拿学》课程以来,我院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联合社会力量举办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本文拟对《推拿学》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联合社会力量进行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培训
2006年,在学校支持下,我院正式与云南省康健保健按摩师培训站签定协议,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分站,可面向社会举办初、中级保健师职业技能培训。至今,云南农业大学分站已为社会培养该类人才约180人。职业技能培训是《推拿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的再继续。从此,我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便可取得按摩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合法的按摩师职业资格。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争取社会力量,联合举办保健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动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原因。
1.当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学生在校期间便已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迫切希望学习有用的职业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3.扩大学院影响力的需要。通过社会招生,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院的办学,扩大社会影响力。
4.通过培训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按摩技能。
二、挖掘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
学习推拿可以为家人、亲朋和同学服务,也可以为父母尽点孝心。我院在开展推拿学课程宣传及社会服务活动时,不失时机的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希望学生多想想父母抚养子女成人的艰辛,为子女能够成才所付出的努力,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可是对此我们作了什么?我们是否有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历尽的沧桑、饱含的深情?作为学生,我们能做什么?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推拿手法,放假后能回家为父母尽点孝心。品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回家后主动要求给父母作推拿,父母深感宽慰,觉得子女终于懂事了,长大成人了。从父母喜悦的眼神中,学生体会到了责任,在迷失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孝心”的宣传,也使学生在推拿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愿意参加社会实践。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调整教学内容
以往体育专业的《推拿学》教学内容,主要依托于《体育保健学》中的按摩章节,内容较少,主要介绍按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常用的二十种按摩手法,按摩的应用和一些常用的穴位,整个教学过程大约占12学时。我院在独立开设《推拿学》课程,并取得初、中级保健师职业技能培训资格后,相继对原有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现课程内容主要是:基本手法的动作构成和操作要领、运动按摩、保健按摩、治疗按摩。手法主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选修课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不变,教学以教授实用技术为主,主要是为普及推拿知识和扩大影响。鼓励学生学完继续参加提高班学习,争取获得中级按摩师职业资格。提高班学习要求结合云南省教学实际,按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推拿学》课程的重点在推拿手法的实践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学习推拿的主要方法,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利用在校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巩固、提高《推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体育保健室实习。体育保健室在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主要是进行常见运动损伤的治疗。安排学生在体育保健室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实践伤科推拿手法,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推拿手法,进行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的推拿,达到治愈伤病的目的,为将来成为合格体育教师或体育锻炼指导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社会服务。由于推拿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故深受人们喜爱。人们都愿意接受推拿作为保健祛病的手段。因此推拿是开展社会服务的良好载体。我院在开展推拿教学以来,一直重视发挥推拿的社会服务功能,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校园内为辛勤工作的老师们作服务,放松头部、肩颈部及腰部等部位的疲劳;为周围的老人作保健按摩。活动影响巨大,得到学院领导的鼓励,受到学校老师及周围社区老人的一致好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
四、严格考核
考核分两部分,实验考核和笔试。实验考核占课程成绩的80%。实验考核分为基本手法和手法应用两部分,学生随机抽题,并当场操作抽到的手法,依操作手法的准确性评分,以百分制计算。手法应用考核要求学生随机抽取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按摩,手法自行选择,以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对正在操作的各种按摩手法的特点边讲解边操作。
五、结束语
面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人才的问题,我院在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推拿学》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教学将不再只是在课堂内完成,选修课的结束并不代表学生推拿学习的结束。真正做到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