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蹲比较适合夫妻一起练习,分为背靠背双人蹲和车厢式双人蹲两种。
该姿势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腰背部肌肉,对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卧蹲
卧蹲分为仰卧式和侧卧式两种,是供练习者在睡觉前练习的姿势。
从中医方面来讲,卧蹲可使人体经络相互挤压,从而形成自体经络按压的状态,有利于气血流畅,可减少冠心病和脑中风的发病率。老年人腿部关节不灵活,采用这种方式较好。
2如何泡脚最养生
1、泡脚,水温不能太热,以40℃左右,泡脚也不宜过长,以半小时左右为宜。
3、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
冬天烫脚,丹田暖和。
4、姜汁泡脚,散寒,治疗手脚冰凉、醋泡脚,改善睡眠障碍。
5、热盐水泡脚、能预防脚气。能助眠抗衰。可预防感冒、脚心受了寒暖。
6、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双脚
3食疗养生要避免四大误区
误区一:药食同源,所以食物都可以治慢性病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
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这样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如果一种食品吃几天就让人感觉血脂、血压明显变化,这种东西能成年累月吃吗敢随便多吃吗
事实上,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能过量,不能吃错了体质。而米、面、青菜、苹果这样的食品人人都能吃,是因为它们性质平和,没有那么强的“生理调节”作用。所谓饮食养生改善体质,通常都是长期食用才会明显见效,而很少是三天两天就有明显效果。
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就会强一些。如果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比如说,豆腐含大豆异黄酮,男女老少皆宜,但保健品“大豆异黄酮胶囊”就不一样了,孩子和男人绝对不能随便吃,即便中老年妇女也不是人人适合的。
药品则效用更强,改变人体代谢的能力更强,而且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吃一周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吃错药、吃错剂量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很多人经常问我:我的病吃中药和西药都治不好,你说说吃什么食品能治好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没有那么强的效用,除非长期调养,否则根本达不到改善疾病的效果。
误区二: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
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心理上好接受。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是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这就是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剂量决定毒性。
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比如说,每天喝2两绿豆煮的汤属于正常食物;但喝3斤绿豆煮的水,就变成了药物,因为是正常浓度的15倍。
又比如说,烟酸和烟酰胺本来是一种B族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毫克,但如果作为控制血脂的治疗药物,就是论几克来吃的,数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候它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够多都会导致死亡,更不要说生茄子中还有茄碱这种毒素,就是土豆发芽时产生的毒素,生茄子吃的量大了之后,就和吃发芽土豆一样危险。所以说,只要是食疗就安全无毒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
误区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西医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误区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够根治糖尿病,永远有人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子的话。
饮食的事情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问题是,如今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总是梦想一种食物把什么都搞定。“大师”说了,只要吃了生茄子,天天吃几个猪蹄子也没问题。这话多顺耳多令人兴奋啊!相比之下,营养专家说,要控制油脂,控制肉类,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这些话显然听起来缺乏吸引力。
4养生保健的12个小妙招
1、叩齿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防止双颊下垂。
2、吞津
闭口做漱口状数回,然后吞下口水。人的唾液未接触空气氧化时,并不会发生异味,反而有股香甜滋味。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酵素与营养成分,常吞津有助消化功能。
3、转颈、耸肩
肩颈部有脊椎及许多通往头部的重要血管,常转动颈部,耸耸肩膀,帮助肌肉活络,年老时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机率会大幅降低。
4、干擦
用手掌或干毛巾在脸部抹擦数回,胳膊等裸露处也可以用此法抹擦,有助皮表循环,皮肤润泽。
5、拍肩
左手自然上甩拍右肩,右手拍左肩交替,也可用手掌自然交替拍腿。
6、转腰
右手顺弯腰之势向左脚尖伸展,起身,换左手向右脚尖伸展,轮替数回。
7、握拳
双手紧握后放松,反复数回,直立或坐姿时均可进行。
8、踩脚尖
右脚跟踩左脚尖,左脚跟踩右脚尖,交替数回。
9、梳头
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10、鸣鼓
以手掌紧压住双耳数秒,然后迅速脱离,此法可振动耳膜,减缓耳窝退化;闲时也可常按摩耳朵,不论揉、挑、弹各种手法均可,可立即改善头痛、晕车等诸多不适,体质虚弱者常按摩耳朵,还可防止感冒。
11、揉眼
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12、捏鼻
常以两手食指摩擦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或在鼻上搓捏,可促进嗅觉灵敏,减少鼻过敏或呼吸道感染机会。
5每天必吃的8种养生食物
1、柿子:预防心脏病的水果之王
水果能预防心脏病,尤以柿子为最。西方谚语说:一日一苹果,不用看医生。不过,要讲到预防心脏血管硬化,那苹果就得在柿子面前“甘拜下风”了。据测定,柿子含有大量纤维、矿物质和石炭酸(一种抗氧化剂),这些都是阻止动脉硬化的要素。柿子的纤维含量比苹果多1倍;石炭酸和钾、镁、钙、铁、锰等元素的含量均比苹果高许多;只有铜、锌含量略低于苹果。因此,中老年人适度多吃点柿子,于心脏大有裨益。
2、番茄:生吃抗血栓
番茄抗血栓的作用显著,对于预防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番茄的这一作用,当以生吃最佳。营养学家建议,可坚持每天吃1个番茄;若饮用番茄汁,一天最好不要超过250毫升,而且尽量不放盐。每天晨起正值体内水分不足之际,血液较易凝结,这时正是生吃番茄或饮用番茄汁的最佳时机。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千万不要错过。
3、骨汤:常喝延缓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髓制造血细胞的功能逐渐衰退,此时人们就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类粘朊,来增强骨髓制造血细胞的能力。而蕴藏有类粘朊的食物当推动物的骨头。以猪骨头为例,将其砸碎,按1份骨头5份水的比例,用小火炖煮1~2小时,尽量让含有类粘朊和骨胶原的髓液溶解,在骨汤中加入蔬菜食用。只要持之以恒,便可延缓人的衰老速度。
4、橙子:预防女性胆囊炎
在一项13000名男女参与的调查中发现,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有助女性预防胆囊炎。胆囊炎有“重女轻男”的现象,因为雌性激素会使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形成胆结石,进而诱发炎症。橙子富含维生素C,可抑制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减少分解脂肪的胆汁与胆固醇中和,这样两者结合形成胆结石的机会也就相应降低。因此,专家建议女士多吃鲜橙,以保护胆囊免受结石乃至炎症之苦。
5、啤酒:预防白内障
最近,加拿大科学家提出,啤酒可预防白内障。啤酒的这一功效主要得益于啤酒中的抗氧化物质,这种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细胞线粒体,而线粒体能将葡萄糖转化为能量,这种转化在白内障的发病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当然,也不能以预防眼病为借口而滥饮啤酒,因为啤酒也是酒,多饮会损害肝、脑等器官,导致严重后果。
6、葡萄酒:防治胃病的“灵丹”
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称,葡萄酒的杀菌能力相当强,可杀死引起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研究人员将幽门螺旋杆菌置于葡萄酒中,发现20分钟内细菌并没有繁殖。专家对此的解释是:葡萄酒在酿制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多酚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起到了杀菌的作用。
7、黑木耳:防止尿道结石症
尿道结石症患者,若能坚持每天吃黑木耳,疼痛感可很快消失,10~14天后结石会变小甚至排出,这是医生的临床新发现。其中的奥妙在于黑木耳中的发酵素与植物碱,可刺激腺体分泌,湿润管道,促进石头排出;同时木耳中含有的矿物质可与结石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剥蚀结石,使石头变小,从而加快结石排出体外的速度。
8、樱桃:预防关节炎
美国研究人员观察到,经常吃樱桃或饮用樱桃果汁,可预防关节炎和痛风。已患关节炎的病人食用樱桃,有助于患病关节的消肿,从而减轻疼痛。研究人员解释说,樱桃中含有的某些物质,在防治关节炎和痛风等炎症方面的效果胜过阿司匹林,每天吃20个樱桃,就能抑制关节炎和痛风引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