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清规中关于病有所医的延寿堂制度

学僧感悟|清规中关于病有所医的延寿堂制度

2024-05-14

一、唐宋官方所设的慈悲善机构——病坊

养病坊是唐宋时期所设的慈善机构,对于养病坊的措施早在春秋早期管仲就有提倡,管仲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在《管子·入国篇》中提到:

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所谓问疾者,凡国、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

文中谈到对于有疾病者应该有妥善安排,而在问疾上皆有学问,如病者是士人,是掌管疾病的官员向其慰问,再者九十岁以上的病者每日一问,八十岁以上病者每两日一次慰问,七十岁以上的病者隔三日慰问一次,其他人五日一次慰问。至梁武帝辛丑年,诏置孤独院,南齐文惠太子设六疾馆,后魏宣武帝诏太常立馆,使京畿内外疾病者咸令居处,使医治之。六疾馆的性质属于个人出资所办,但在史籍中并未说明六疾馆设于何处,至唐代所兴起的悲田养病坊是集前朝所立的六疾管或无常院的余绪,由政府与佛教寺院间频繁更迭。

(一)唐代的养病坊

官办的悲田养病坊根据《唐会要》记载,唐代的武则天在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开始创办的悲田养病坊:

“开元五年(717),宋璟奏: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数,隐没成奸……会昌五年(845)十一月,李德裕奏云:恤贫宽疾,著于周典,无告常馁,存于王制。国朝立悲田养病,置使专知。开元五年(717),宋璟奏悲田乃关释教,此是僧尼职掌,不合定使专知。玄宗不许,至二十二年(734),断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官以本钱收利给之。

悲田养病坊在洛阳与长安两地办,后来发展扩大至全国。从上文可见,悲田的设置,是由僧尼的掌管,推出悲田是由佛教主办,同时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在《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亦有“禁京城丐者,置病坊以禀之。”此设置的病坊,经过政府的支持,是由官方置办,至开元二十二年,玄宗不许,“断京城乞儿,悉令病坊收管,官以本钱收利给之。”是将京城的孤儿交给病坊收管,病坊成为官方设立,费用由官府放贷的利息来提供。一直到会昌法难时,由于唐武宗下诏拆寺院、令僧尼还俗,悲田养病场无人主持,养病坊成为官方办理,直至唐懿宗仍由官办。

(二)宋代的福田坊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并进行加强管理,但在管理的超越了唐代旧制,并且后来各朝的所难以望其项背,由此而知,宋代的官方对于体恤民情的措施做到成功与出色。宋代官方在京都设了东西福田院,至南宋的英宗时期增加设置南北两面的福田院,加上东西两面共四面。在宋代的福田院也是由僧人掌管负责。正如《乞不限人数收养贫民剳子》所云:“臣竊见四福院条例,逐院每年特与僧一名紫衣,行者三人剃度,推恩至厚……亦乞详酌立定分数,每存活若干人即与剃度一名,如死损及若干人即减剃度一名。”在福田院中的人数只项于三百人至五百人为额,并于旧制中限定每一福田院有位紫衣僧及剃度行者三名,按照惯例办理。后来将福田院改为“居养院”,其中的所担任的职责并不更换,也是由于僧人的管理。

根据史料中略举几处的记载,有徽州、建康等地对病坊的说法并在经济方面的管设做出规定,若是小寺院,以僧人来管理此事,并置田三百亩来做为提供经济提供而养之。在吴兴在绍兴三年时期安置“利济院”,拔田而养之,岁收租米来作为瞻养,并差遣僧侣管理,行各一名主管收入支出的事宜。

又有严州的淳化县有“安养院”,是由旧制的安老坊改建及扩充而成。最先是由道士江如海负责管理洒扫卫生,不久即责成弥陀院道者的童师作为总出入,并有僧人了勤大师捐舍仁寿乡田有五亩,四向院的僧人支久捐舍太平乡田有十亩及其他沙地、官田等,岁收稻谷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八千,大米一石五斗,钱有六千八百文绢五疋,并有砧基簿交付西隅官有汪万石收掌是由官代为催收,而命传教寺的僧人师亮负责收入支出的出入数目,并以备于洒扫卫生和修葺寺院之作用。又于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黄公度在建康所设的养济院,设有南北两院,每院由一位僧人管理,收养的贫民可达五百人为限,拨户绝田有五百九十余及山有五百一十九亩作为供用。

从中而得知,官方所主办的慈善事业,多于僧人行事负责其中的事务。到嘉定十七年的规模最大,此次的执事僧是龙泉布金寺僧慧鉴,所受益的人高达一万五千人。然而,官方支持的不少,但个人的支持以医疗为主的也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禅宗为僧侣安心办道也一样有同样的“如意寮”——延寿堂。

小结

唐代佛教的发展,堪称为黄金鼎盛时期,在佛教史中记载,此时期有慈善事业,养病坊也是其中之一;至宋朝时期,这样的慈善事业承袭于唐代的旧制,继于发展,将唐代的“养病坊”改为“福田坊”更为接近佛教的“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为第一福田。”在僧人得到官方的支持下,得以办成。所谓:“民之所系,政之所向。”从中可见“病有所医”,这一哲理穿越着古今。

二、清规所设的延寿堂

相对民生而言,从“病有所医”发展到“病有良医”,从而完善民众健康问题。在佛教古代丛林中,对其也有相同的措施,而“延寿堂”是禅宗清规特有的名词,是丛林为病僧侣所设置的堂口,也是培福最快的地方,亦为大乘菩萨行者须奉行的戒行,如《梵网菩萨戒》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禅宗为佛教大乘顿悟之法门,有三点,其一:在住持佛法上,以大乘经典的思想为前提,及菩萨律仪为根本的行持目标。其二:菩萨戒是以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三聚净戒为总纲,在行持中,侧重点在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利他重于自利是必然的条件。其三者,摄善法戒是修善为主,摄律仪戒是止恶为主,饶益有情戒是以利他为主。诸戒的性质与作用迥然不同,而瞻病戒中声闻戒将其放在第四篇的波逸提中,禅宗清规融合戒律大小乘戒行,亦承袭了中国文化及社会道德之风,将二者糅合在一起,成为禅宗特色。

(一)延寿堂的异名

延寿堂或名涅槃堂,或名无常院,或名病堂,或名病堂,近代皆名为如意寮。是古代丛林为病者所设的场所,此堂口设有延寿堂堂主为病患僧侣服务,并供其所需;所谓延寿堂,延寿二字,并非为延长人间世寿与短期报身而贪此娑婆世界,而是安心办道,巧用此界并借假修真的意义所在。在《禅林宝训笔说》中云:

堂名延寿者,乃安抚老病之所也。古来丛林,老者送安乐堂;病者送延寿堂,今又名涅盘堂是也。师乃咨嗟叹息:如出诸己,谓病者如己之所生也,早夜躬亲问候……每以食与病者,先自尝之,若未尝则不与之食。或遇天气稍寒,拊彼病者之背曰:“衣不单乎!”或值一时暑热,即观彼颜色曰:“莫大热么!”……彼之天数已尽,无复生之理。亦不问彼人衣钵之有无,一皆出于常住,尽丛林之常礼,以津送之,知事者或以他故为辞,师即呵叱之曰:“昔百丈原为老病者建立常住,难道尔不病不死也!”

所称无常院,多是提醒行者,“黄梁路上无少年”,在修行的路上“带病好修行”,的意义所在,古代多数帝皇为求长生不老,常用炼丹炉里的“神药”,到头来却是早早归西,所以无常在对常法而言具有不自在性。然而,清规的延寿堂在建立前期的规模中,如前文所说的有唐代官方与私人所设的养病坊、宋代的福田坊,成为延寿堂垫下基础。在《禅林象器笺》中记载:‘《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有常故。”

所称如意寮,亦是延寿堂的别名,在《高旻寺规约》中是这样记载的:“夫病入沉疴,岂能如意,但此寮内,实可如然绝諠闹;迥世情,其心无恙;处静室,效良医,身可怡哉。”可见,在病人病入膏肓之时,心烦意躁,应当住在静室当中,对于病情及医疗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命名为如意寮。

所称病堂,在《百丈清规证义记》中记载:设此堂的意义是病患者认识到生命无常为主,由于众生贪心且留恋世间,而不悟无常的原因,至临终为止,对于无常法难于觉悟。因此,佛陀教导丛林的引众修行者,可将病僧移至于病堂处,令其了知无常将至,能反省自过。人命在呼吸间,健者应当如此思维,更何况病患者呢?又当观此身体四大不调、医药难治业障之病,更难有对症之药,且在病时,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这种情况,如灯在风前,剎那熄灭。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门。前路茫茫,毕竟何往?若己事所做已办,将是洒脱。

(二)延寿堂堂主的职责

1.悲愿双行

延寿堂主是寺院中的小头首,由维那所请。所请之人须具足悲愍之心,在“病者呻吟,当生愍念;病稍轻安,勿纵补益;恣噉无厌,久占房榻……孤灯独照时,正好着力。”必须做到:“宽心耐事,道念周旋,安养病僧,善知因果之人。”由于病者内心多有烦躁,当生起怜悯心,不急躁、性情温和、有耐心、道心坚固,并且深知因果。有重病人,必须请医为其看病。并且皆尽心照应。在《禅苑清规》中记载:“若有病人苦恼,多生嗔怒,粥饭汤药,动不如意……唤屎尿狼籍。并须悯念看承,不得心生厌贱,如欲沽酒下药及,以浸药为名……是时堂主,当于禁戒、因果,善言开谕,令坚正念……严戒供过。”所谓宽心耐事,性情柔和,有柔方能宽心耐事。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只有宽心耐事方可达成始终。

从上文中看出,担任延寿堂的堂主,需要具备德行与智慧,才能为众人所信服,且能灵活应对所担任的执事事务。固有利他之心,本着“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行,具备善巧方便、软言慰喻、循循善诱的耐心。不可借职之权而利用他人,亦不可自命不凡而盛气凌人,换言之,担任延寿堂堂主应具备和蔼的态度,温和的性情,善于安慰开导他人。行事公正,为众典范。为人处事,让大家信服,能够称得模范。

2.延寿堂的医疗保障

在律中病者所用的医药费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自己出钱,若无,则由大众僧出,大众僧若无,则从施主化缘。在清规中,延寿堂所用之物皆由延寿堂堂主化缘而来,若无,则常住所出。如《禅苑清规》中云:“所用柴炭米面……茶汤药饵、姜枣乌梅、什物家事,皆系堂主缘化。如其无力……常住打给。如病僧入堂将息……如法安排,煎煑汤药,供过粥饭,逐时问讯,务令适意。”又《敕修百丈清規》中记载:“看视病僧,粥食、药、汤、油、炭火、烛,五味常备供须,公界倘缺。若自己丰裕,结缘应付,或劝化施主措办。”从宋元两部清规得知,延寿堂的堂主担任着病患僧侣的法身慧命,或化缘,或由常住所出。在宋朝时期,除了禅宗的寺院开设延寿堂,上文所述的唐宋的官方或各人所办慈善机构之一的病坊,对禅宗延寿堂有着极大的做用。

3.饮食与戒行

再者,在延寿堂中对于使用的锅器的要求,不可令人煮丝织品的布帛,目的是在于妨止病僧使用;在饮食方面,若不是在延寿堂休养的僧人,不得用餐延,故文云:“堂中锅釜,不得令人练帛,有妨病僧使用。非系堂中,将息之人,不得延客粥飰”

4.为病僧劝导说法

在律典中规定瞻病者有为病僧规定了禅师与律师的说法方式,如《行事钞》中记载:

大德行绍圣踪,必生善处,何忧死至?……若病者是持律法师,则言:“大德护持禁戒,顺佛正言,能于像末,载隆三宝,正法久住,由大德一人。今者疾患绵久,空将后世,人谁不死,但恐无善。大德以善法自持兼摄他人,诸佛自赞,岂唯言议,但当专志佛法,余无妄缘。”若病者是禅师,则言:“佛法贵如说行,不贵多说多诵。”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如说行者,乃是佛法。大德顺佛正教,依教而修,内破我倒,外遣执着,此则成圣正因,勿先次业。

为病者说法的方式,清规中也不例外。在延寿堂中除了为病僧生活上及治疗上的照顾,对于病僧的开导,说法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延寿堂主的职责。在病僧病重时,需要报堂司,将其迁往重病阁,并为其说法,令其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或令其明了修行旨要——明心见性。所谓:“病僧如稍困重,报堂司抄札,迁重病阁。”又《幻住庵清规》中记载:

或病者厌处客瞻,思皈乡井,须与体察其路途远近,亲族有无,衣资厚簿,体貌盛衰,病势急缓;或可使其动,亦须有人扶助,乃可津发其皈;或种种不齐,当方便劝勉,再三安慰,使其不起异念。

对此说法,《禅门诸祖师偈颂》中记载:“今法轮病所焕然一新,盖有本分人,是事色色成辨,无可论者。惟有病人,宜如何哉?省躬念罪,世之有识者皆能达此。衲僧分上,直截机缘,当于头疼额热之时,荐取撩动底,于声冤呌苦之际,领略彻困心。密密究思,是谁受病人,既不见病从何来,人病双亡复是何物?直饶见得分明,正好为他将息。”禅宗平时在坐禅时皆是让心“回归元本”在心地上下功夫,在生病时稍有开示,便是在见性上得到指引,将会放下万事,心安而能将息。

(三)病僧念诵

另外,在《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与《入众须知》二部清规也是说明了延寿堂的病僧念诵。如《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中记载关于病僧念诵:今晨则有在病比丘某,释多生之冤对,忏累劫之愆尤,特运志诚,仰扣清众,称扬圣号,荡涤深殃。仰凭尊众念: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在回向时则念:“伏愿一心清净,四大轻安,寿命与慧命延长,色身等法身坚固,再劳尊众念。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在病重时,念十声阿弥陀佛,念诵的方法:首先念叹弥陀佛。其次再云:今晨则有在病比丘某,释多生之冤对,忏累劫之愆尤,特运志诚,仰投清众,称扬圣号,荡涤深殃,仰凭尊众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长声念百遍,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各念十声。念完回向云:“伏愿:某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跳,径生赡养,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宋代的清规以宗赜禅师的《禅苑清规》为代表,主要以禅净合一,在文中看出,惟勉编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同样是以禅净为主,对于延寿堂的病僧人念诵同样先忏悔及念“法身佛”,而病重者则先叹弥陀佛,再忏悔,后念西方三圣,主次分明。

延寿堂是丛林建设的主要部分,也是寺院中的医疗机构,在诸部清规中,延寿堂的规约与堂主的规定更为人性化,作为延寿堂的堂主,在延寿堂中的费用,由堂主外出化缘而得,若无,常住方出;病人的饮食得到了指示,更为重要的是延寿堂的规约,规约是从动态的规约,直至静态的解脱论。为病僧说法是最为重要的,通过讲法,能体悟到诸法的空性,不执着,方成始终;在大乘菩萨的行法当中,菩提心是成佛的捷径,所谓:“直心、深心、菩提心”此三心是成佛的基础。然而,清规中对延寿堂堂主的规定正是“宽心耐事,深信因果。”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资粮,成就佛道。

总结

综上,病有所医,在古代已有理论,至唐宋并作出措施,丛林的自理方式也是以自律与他律的核心,作出了延寿堂的状态,文中的延寿堂的瞻病诸法不仅仅是古代丛林的瞻病制度,其更有现实指导意义,如现代的僧人,一旦生病,其医疗费用、谁来照顾、怎么承担?在瞻病诸法中都有答案。延寿堂的瞻病制度是佛为弟子们制定的最完善的人生平安保险制度,并且灵魂要得到了提升。

THE END
1.我市着力打造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让老人乐享晚年新闻资讯作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我市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逐渐推动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居家有约、失能有保”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行、助急等快捷温馨的“六助”服务,被国家卫健委称为“邢台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5家,机构专业护理人员2125人,“医养结合”模式https://www.xttv.com.cn/index/article/view/id/76212.html
2.医者德为先核心价值解读之一医院文化医者之德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医德是医院的立院之本,信誉之根。从医者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医德。“医无德者,不堪为医”。 我们这里所说的医者,并非单指医生和护士,而是泛指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包括医疗、护理、药剂、医技,当然也包括行管、财务、后勤人员,都应把“德”放在为人、处事、行医的首要位置http://yxxzyy.cn/article/yywh/28.html
3.以中医药文化涵养医德医风医务人员在各个历史时期持续锻造的医学精神与职业操守,皆是对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沉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医学追求,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的融合共存,有利于共同铸就一脉相承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医德医风建设让中医药文化“火”起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解决当前卫生健康难题http://szyyj.gd.gov.cn/zyyfw/zyywh/content/post_4581615.html
4.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金元朱震亨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要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调饮食、慎房事、适寒温、药膳调养等养生方式以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治未病”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面预防观,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前卫的预防理念,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最https://nicmds.bucm.edu.cn/zkcg/rdjj/jjxzscl/d64d9200ad7c4e5398e027e9ce740b58.htm
5.新春走基层医中有养养中有医蔡舜梅院长说,2017年,福星老年公寓在安陆市民政局、安陆市卫计局和地方政府支持下,与毗邻的李店卫生院建立医联体,成为安陆市首批医养融合试点单位,老年公寓的老人们真正享受“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替天下儿女尽孝、为社会家庭分忧。”蔡舜梅院长说,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赡养老人已成为关系民生的大事。李店福星老http://m.xgnews.cn/p/173975.html
6.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永定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揭牌启用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永定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揭牌启用 永定新闻网讯(范巧艳)12月5日,永定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揭牌启用,这是永定区首家公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永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赖秀金、区政协副主席翁海东参加。 医养结合中心依托永定区中医院综合医疗资源,组建了专业的医疗及护理团队,可实现医疗与养老服务的https://www.fjydnews.com/2023-12/05/content_1613474.htm
7.中医养生,,从中医的角度,解读**性事,里面大有文章!中医认为:男性的勃起过程与脏气相连,古籍《广嗣纪要.协期》中有系统描述,说明男子的性兴奋是人体精、气、神的综合反应。 现已证实,性的兴奋并不只限于的兴奋,还有多种系统的组织、器官都参与作用。 充血、竖起,这是肝脏之精气已至的表现,粗大发热,这是肾脏之精气已至的征兆;坚硬持久,这是脾脏之精气已至的反应https://www.qm120.com/article/bjdsmzyynbk/179366.html
8.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险有十大黄金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人活得久必须有物质条件作保障。保险可让个人老有所养,安享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病有所医——让人们生病看得起,生活质量不打折 购买足额的医疗保险,一旦个人罹患疾病或者发生意外,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至于被巨额的医疗费压垮。 https://www.cntaiping.com/service/75295.html
9.中医养生刘军在杭州某事业单位工作长期坐与电脑旁,加上平时聚会唱K多/还经常熬夜.前段时间单位体检,90多个男人中,就有20多人查出前阳痿/早泄/前列腺/方面的疾病或隐患。刘军回家把这个数据当笑话讲给新婚的妻子听,妻子没笑反而紧张地问他:你没事吧? 刘军一时语塞,因为他自己也是前列腺肥大。 https://www.wannengye.com/pages/dvpzhP1h/
10.润肺养肺的中药有哪些我肺不好,想要用中药润肺养肺,想知道润肺养肺的中药有哪些? 方萍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润肺养肺中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如百合、银杏等。生地也可以,但都有清热作用,芦笋、麦冬有较好的滋阴润肺作用;2.药食同源:海参、林蛙油甚至鱼翅燕窝都有很好的滋补润肺作用。以前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https://www.rwys.com/articlecontent/90530
11.国医大师李业甫:中医推拿疗法的特色与优势南方plus李业甫,第三届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60余年,是我国推拿界泰斗之一。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32字:“病证合参,筋骨并举;博采众法,禅冠其宗;柔中寓刚,一拨见应;医禅结合,治养并重”。现将李业甫教授推拿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11/25/c7110133.html
12.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研讨会济川快讯新闻是成都市中医管理局审批注册的一所全民所有制非营利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大肠肛门病甲级重点医学专科、中西部唯一的一家公立肛肠专科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您可以随时咨询医院专家或者拨打医院电话 028-86611987 ,进行咨询了解,医院将会为您的身心健康答疑解惑。http://www.cdgcyy.com/page/news/kx/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