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在市南区朝城路广场举行弘扬中医药文化服务百姓健康行动暨第十一届“养生膏方节”活动启动仪式。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市南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冯洪珍,市南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鹏等出席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设中医义诊区、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及养生膏方、中药茶饮、特色制剂展示体验区等。20余位中医专家面对面为群众提供义诊咨询及三字经推拿、崂山点穴、耳穴压豆等中医药特色疗法体验等,现场还安排了膏方和中药保健茶饮体验、中药特色制剂展示、中医家庭医生服务咨询及八段锦展演等活动,并发放《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医养生保健文化知识》《5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各类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传材料。
附件:1.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2.冬季养生保健知识
3.膏方调理知识
附件1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4.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18.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3.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24.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25.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
26.小儿喂养不要过饱。
三、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27.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
28.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29.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30.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31.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32.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四、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33.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34.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35.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36.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37.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38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39.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40.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41.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42.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附件2
冬季养生保健知识
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古代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轮替,人也随着四季的轮替而变化,所以人与自然都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脉搏也出现春弦、夏洪、秋至、冬石的现象。就现代医学而言,夏天天热,血管扩张,血压偏低,脉搏浮大。冬天天冷,血管收缩,血压偏高,脉搏见沉。同时,冬天万物收藏,人体内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消耗相对减少,因此,成为养生保健的良好时机。冬季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和起居养生。
一、宁静为本,保养精神
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以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黄帝内经》中“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意思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二、多食温热,少食寒凉
冬季养生要以食物养生为辅。传统养生学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等。
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
冬季天气寒冷,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室温以18℃~25℃最合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感冒;室内温度过低,人体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冬季人体还要特别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颈部、背部和脚。
1.颈部保暖。有的人在冬季持续咳嗽且不易治愈,有时是因为穿开领服装暴露颈部,使寒冷的空气直接刺激气管所造成的,往往加强颈部保暖后症状就会缓解。
2.背部保暖。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注意背部保暖,宜穿棉背心,睡眠时也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寒邪侵袭,以免损伤阳气。
3.脚的保暖。足为人体之本,是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十二经脉、脏腑、气血相联系。常言道“寒从脚下起”,因脚远离心脏,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脚的保暖很重要。除了白天注意对脚的保暖外,每晚坚持用热水洗脚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的作用。
附件3
膏方调理知识
一、膏方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煎膏剂(膏滋):煎膏剂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膏方通常是指中医医师根据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性质,按理、法、方、药的要求,指导病人购买成品膏方,或者开具处方,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配伍组成方剂,并将按方剂调配好的中药饮片,经过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炼蜜,或根据临床需要加入红糖、冰糖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粘稠的半流体状的制剂,是具有补虚疗疾、调理机体作用的一种中药剂型。
二、膏方的主要药物组成
膏方一般由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等组成,中药饮片是膏方的主体部分,一般由中医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差异,辨证分析,按照配伍原则拟定药物;细料药是一些参茸类和其他贵重药物的统称;胶类是指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糖类包括冰糖、红糖、蜂蜜、木糖醇等。
三、膏方与中成药、中药汤剂相比的优势
膏方自古以来就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而且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时无需煎煮、口味好、便于携带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膏方进行养生调理,具有中成药、中药汤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中成药相比,膏方具有辨证施治,针对性强的优势。相对于中药汤剂,膏方服用不须煎煮,口味甘饴,易存易携,是治疗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的最佳剂型,适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能大大提高人们服药的依从性。此外,膏方还具有制剂单料加工、药力缓和、稳定持久等优点。
四、“成方膏方”和“定制膏方”的区别
膏方可分为成方膏方和定制膏方两类:“成方膏方”是指由药厂成批生产加工而成的膏方,作为中成药在各家药店或医院进行销售,这些膏方的组成比较简单,临床应用安全程度高,如益母草膏、夏枯草膏等;“定制膏方”是指患者通过医生进行诊断或咨询,医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给出的处方,做到一人一方,再由药店或医院药房,定制加工制成膏方。每一剂膏方只适合该方患者本人服用。加工定制膏方属于临方制剂范围,要求各加工单位严格遵照中药调剂规范进行审方、调配、复核,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中药饮片,然后再按中药膏方加工工艺,加工完成定制膏方。
五、冬令进补推膏方的缘由
祖国医学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天人相应”,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体亦然。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精气内藏,蓄积以应对时令的寒冷,并能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冬令进补,人体能更好地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体质的增强。民间就流传有“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而膏方与汤剂相比,优点在于服用方便,每天一汤匙服下,或开水冲饮,减少了汤剂每天煎煮的麻烦。同时膏方含适量糖分,口感较好,老少皆宜,没有汤剂味苦难服之忧,因此冬令进补首推膏方。
七、膏方的保存方法
1.要用清洁的容器,并且要保证容器干燥、无水分残留,不论容器是陶瓷、玻璃类的,还是有机材料类的、金属材料的,都要经过充分的消毒、干燥。
2.取药的用具,如勺子等要消毒、干燥。如果取膏药的勺子不干净,或者勺子上的水分流入膏方药中,或者不注意卫生,边吃边取,这些都很容易导致细菌污染膏方药,并且很容易发生变质。
3.在服用过程中要将一料膏方药分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如果是近期不吃的膏方药要进行密封,并且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而随时要服用的药应该分开装。随时用的药,也应该放在通风干燥处,不仅要避免受热受潮,还要避光,因为受热受潮和暴晒都可能导致某些有效成分丧失,影响药效。
八、膏方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方法。膏方的服用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调服,即把黄酒或水加入胶质黏稠难化的膏方中,用碗或其它容器隔水炖热,调匀后服用;
(2)冲服,即用白开水调开量好的药膏,搅拌均匀后服用;
(3)口含,也叫“噙化”,即把药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此方法最常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
3.剂量。服膏剂量要根据病情或身体情况及药物的性质决定。病情较重、体质较强的人,剂量可稍大一些;病轻者或老年人、妇女、小孩等用量稍小些;一般每日2次,每次服1匙。药性较平和的膏方,用量可稍大些;有毒性或者是药性剧烈的药物,用量宜小些,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
4.注意事项。服膏方期间遇伤风感冒、伤食、腹泻等情况,应暂时停服,等急性疾病治愈后再服用膏方。另外,在服用膏方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便秘、潮热者应避免进食辛辣,有便溏、畏寒怕冷者应避免吃生冷食物,对于膏方饮食禁忌应咨询医师。
5.特殊情况需要停用膏方:在服药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暂时停药观察,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常见的需要暂时停药的情况有:
(1)感冒发热。
(2)咳嗽痰多,胸闷气急,胃部胀满等症。
(3)因饮食不洁或中毒出现急性腹痛。
(4)突然昏迷、意识昏蒙等急危重证。
(5)脘腹胀满、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
(6)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火热上冲症状,如牙疼、口腔溃疡、便秘、眼睛红、眼睛分泌物增多或头胀头痛等表现。
九、不同人群的膏方调理
1.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往往精力减退、体质下降,觉得容易疲劳、食欲下降、腰膝酸软、腿脚无力、性欲减退、头晕耳鸣、夜寐不安或稍静即困、容易感冒,西医理化检查结果可能完全正常,在中医看来这种状态多数是气、血、阴、阳消耗后的虚证,服用膏方可以调节机体功能,起到平衡阴阳、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
3.女性群体。《黄帝内经》认为,女性35岁以后,脏腑生理功能和气血功能开始减退,加之经、带、胎、产和哺乳耗气伤血,易显出脸色苍白、口唇无华、两眼昏花、眼圈发黑、皱纹细密等气血不足症状。中医整体养颜观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外在颜面五官的美,依赖于内在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和、气血畅通。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女性有针对性地服用膏方,补益人体肝肾气血,活血化瘀、滋阴润肺,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功能,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4.部分儿童。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鼻炎、慢性咳嗽、消化不良、厌食、慢性腹泻、便秘、矮小等情形的儿童可选择服食膏方。
5.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脏腑亏虚是衰老的最主要病机,补益脏腑是延缓衰老最常用的治法,涉及到补肾、健脾、养肝、益心、补肺等诸多方面。具有补益虚损、调节脏腑功能特点的膏方,作用稳定、服用方便,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生物利用度高,因此,服用膏方成为历代诸多名医用于抗衰老以延年益寿的保健方法。建议中老年人如出现头发早白、头晕眼花、齿摇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衰老的症状表现时,可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补益五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