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

例如糖和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养料,但吃糖过多会不时刺激胰腺,引起糖尿病;吃盐过多,会使体液过多,血循环量增多,使心脏、血管及排泄系统的负担过重,从而引起高血压……对此,前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歌:“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因此,病后调理,粥最适宜。特别是粥油(粥的上面一层)更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前人认为如能常食,对青壮年肾亏精薄不孕或遗泄者大有好处。但粥性稠粘,尤以糯米等或带有滋补性的各种甜粥,对中暑及有湿邪内蕴的病体则非所宜,否则,容易使病邪稽留,疾病缠绵难愈。

抓紧收藏,病后怎么吃,清淡非万能!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清淡的饮食”这一选项,也因此,生病的病人小至感冒发烧,大至手术放化疗,家属提供的饮食往往是以粥与汤为代表的“清淡食物”。

但粥与汤是不是真的适合病人?喝粥与喝汤就是“选择清淡饮食”的代表?在对待病人的饮食方面,或许你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误区,而只有正确的营养支持,才能让病人好得更快!

一.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饮食不同

除了遵循清淡饮食外,多数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进行饮食上的调整。如脾胃虚弱的人要注意饮食的容易消化和不产生胃肠胀气,肝病的患者要忌酒,同时也要减少发物如牛肉、羊肉、狗肉的摄入,以及减少脂肪的摄入。

消化道出血和胰腺炎的患者在患病期间都要禁食,否则容易使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多吃滋阴的饮食,而禁忌燥热伤阴的食品。高血压的患者少吃辛辣助阳的食物。呼吸道疾病患者少食肥甘厚腻以减少痰的生成。过敏性疾病、哮喘等疾病少吃虾、蟹、海鲜等诱发过敏的食物。

二.脾胃病特别要注意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需要特别的养护。任何疾病,但凡伤及脾胃,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体质迅速下降,而且会导致原来疾病的复发。首先,肥甘厚腻的饮食不容易消化,容易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

其次,豆制品,红枣,红薯等粗粮食品可引起胃肠胀气,故而应尽量少吃。第三,生冷水果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蔬菜含纤维较多,增加胃肠消化负担,引起胃肠动力异常。

三.大病重病的饮食

大病重病,多数不仅伤及患病脏腑,还累及到其他脏腑功能。所以,人体的代偿功能下降,在饮食上应该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强行进补。各种脏腑功能衰竭的患者,都容易危及脾胃功能的下降。

赵晴,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临床营养科,负责临床营养科医、教、研工作。

专业特长:各类营养缺乏病的诊治;骨质疏松;外科术后及内科鼻饲肠内营养配制;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便秘、腹泻、免疫力低下、脱发的营养治疗;减重、增重、妊娠期糖尿病饮食营养治疗。

(一)饮食不节

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以适量定时为度。若饮食过饥、过饱,或饮食失时,皆为饮食不节。“节”,即节制,含有定量、定时之意。

1.过饥

过饥,是指平素摄食量明显不足,多见于因故缺乏食源,因病进食障碍或不恰当的有意识限制饮食等原因。由于摄食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使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面色不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眩晕,自汗,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使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李东垣《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另外,有意抑制食欲,还可导致厌食等较为顽固的心身疾病。

2.过饱

3.食无定时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吐泻、腹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或引起某些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伤寒、肝炎等;还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临床表现为腹痛、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见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此外,尚有化学毒物,如农药污染或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亦会使人中毒。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饮食的寒热,包括饮食物性质的寒热和温度寒热两个方面。饮食物寒热应适中,少食辛热,慎食生冷。早在《灵枢·师传》既已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而不致邪僻也。”如偏食生冷寒凉之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里寒或寒湿内生,从而发生腹中冷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之品,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疼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

2.五味偏嗜

3.种类偏嗜

专食某种或某类食物,膳食结构失宜,久之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某些疾病。如偏嗜肥甘厚味,不仅有碍脾胃运化功能,且易聚湿生痰,化生内热,导致肥胖、眩晕、中风、消渴、心痹等病症。饮食过于精细,因食糜中缺乏纤维素,影响肠道蠕动,则易造成便秘。若因偏食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发生多种疾病,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

4.偏嗜饮酒

酒乃体湿性热有毒之品,长期、过量地饮酒,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生内热。若痰浊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可使血液瘀阻而变生癥积。若酒毒内攻,灼伤胃络,热迫血逆,则为吐血;内热化火,循经上炎,则为齿衄、鼻衄;热郁肠道,损伤肠络,则为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为尿血等。故朱丹溪《格致余论·醇酒宜冷饮论》指出:“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若其久也,为病深矣,为消为渴,为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喘哮,为劳嗽,为癫痫,亦为难明之病。”说明饮酒过度,可导致多种病证。

酒乃体湿性热有毒之品,长期、过量地饮酒,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生内热。若痰浊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可使血液瘀阻而变生症积。若酒毒内攻,灼伤胃络,热迫血逆,则为吐血;内热化火,循经上炎,则为齿衄、鼻衄;热郁肠道,损伤肠络,则为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为尿血等。“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若其久也,为病深矣,为消为渴,为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喘哮,为劳嗽,为癫痫,亦为难明之病。”说明饮酒过度,可导致多种病证。

当心饮食失宜致病损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人的重要性。而在中医中也有“食能治病,亦能致病”、“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等强调膳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饮品食物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故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中医称之为“饮食内伤”。因为脾胃受损,正气不足,为外邪侵入与内邪滋生创造了条件,由此引发多种内伤病、外感病,还可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

尽管饮食失宜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但现代人往往将其忽略,尤其是加上工作繁忙、偏食等因素,就更不易被察觉。

李主任表示,过饥导致摄食量明显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生化乏源,使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还可使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而长期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容易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病。过饱首先损伤脾胃,形成积食内停,临床可见脘腹胀满,厌食,呕吐,泄泻等症。成人如果饮食过量,常可阻碍肠道经脉气血运行,引发下痢、便血、痔疮等疾病。此外,在患病过程中,饮食过量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加重原有病情,或导致余邪复起,旧病复发。

饕餮食客切莫贪吃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这种特性往往体现在贪恋美食的饕餮食客们身上,喜欢吃什么就一定要吃个够,而对于吃什么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往往知之甚少。李主任表示,有饮食偏寒偏热、饮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等习惯的人,久之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或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引发疾病。

“五味”都与相应的脏腑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有五味入五脏之说。五味对五脏同样有相生相克的一面:若五味调和,味与脏腑相生则可发挥充养五脏的作用,即“五脏所养”;若长期饮食偏嗜,味与脏腑相克,就会逐渐损害脏腑功能,成为“五脏所伤”。在患病状态下,五味调配适宜与否会直接影响身体各脏腑功能的强与弱。

因此,饮食要适当调节,结构合理,五味调和,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需要的各种营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谷——粳米(味甘)、麻(应该是指火麻仁之类的,味酸)、大豆(味咸)、麦(味苦)、黄黍(小米,味辛),五谷有五味,分别有不同的补养作用。此五谷是五谷的代表,不是说就这五谷养人。

五果也是指五种不同味道的果类,代表:甘味枣、咸味栗(板栗)、苦味杏、辛味桃、酸味李,可以助药物,助食物。

五畜为血肉有情之品,也是指五种不同味道的肉类,代表:甘味牛肉、酸味犬肉、咸味猪肉、火味羊肉、辛味鸡肉。五畜可以助长人体的正气。

同理,五菜也是举了五种不同性味的蔬菜,如葵、韭菜、藿、薤、葱。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说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身体正常状况下),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不可偏食。

n五味对五脏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ruan,通软),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n偏食五味的后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甘,脾气湿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通殃)

是故谨和五味……常有天命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

用性味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六即停药;用一般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七即停药;用稍有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八即停药;用无有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九即停药。再用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调养到邪气去尽为止。用药及饮食不要太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如果邪气还不能去尽,仍按以上的方法调治。

2、《黄帝内经》饮食调养法则vs自然医学的饮食营养准则

食养vs吃药:

看到《黄帝内经》这段特别有体会。老妈和姐姐两人之前同样身体不好,老妈每有胃病尽可能的先去自己调理,吃药的话,也是改善即止,主要自己靠饮食调理,结果这两年一下子身体大为改观。姐姐却不一样,对药非常依赖,我们让她多喝杂粮粥,她表示不喜欢。后来我交代外甥女给她买高压锅,按照我的要求配好杂粮粥料,并煮给她喝,今年夏天居然告诉我喜欢喝杂豆粥了,当然因为饮食配合的好,吃药效果就会好很多。

养生备于理:饮食须五脏六腑所宜

张从正“饮食五五诀”

五谷养之,五果助之,

五肉益之,五菜充之,

五脏所宜,毋使偏之。

注释

○五谷:五种谷物。哪五种?古代说法很多,相对认同的是指稻、黍、稷、麦、菽。这里是泛指各种谷物。养:滋养。这里含主养的意思。五果:泛指各种水果。助:辅助。

○五肉:泛指各种肉类。益:裨益;协益。五菜:泛指各种蔬菜。充:补充。

○五脏:代指五脏六腑。毋:不要。

译文

用各种谷物主养,用各种水果助长,

用各种肉类协益,用各种蔬菜充偿,

须五脏六腑所宜,不要使饮食偏向。

养生旨要

这首口诀强调说明人体营养的三大法则:一是主辅调配得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以谷物为主食,以水果、肉类、蔬菜等为副食。二是营养综合均衡。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的滋补,各种粗细食物都要吃点,不可有偏食嗜好的恶习。三是脏腑享用适宜。人的早饭、晚餐,粗与细、多与少,酸、甜、咸、辣,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如果违背这三个科学的人体生理学、营养学法则,讲究口味,追求享受,而不顾及身体状况和脏腑所宜,而去大饮大食、大进大补,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食”得其“失”,伤身害体,延年无望。

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养身、补精、益气的明确论述,而后历代皆有类说,张从正的“饮食五五诀”是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方针的浓缩。

关于“五脏所宜”,即五脏的功能、特性和各所喜好的气味,自《素问》始,古代医师、养生家都有详论细述,或认为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认为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附录1:

[战国]《黄帝内经》“五谷为养”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漫谈饮食养生文化

1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古人还认为,脾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1>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1>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医食同源,寓医于食

3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

4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2>忽思慧也说:“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又说:“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开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逾损焉。”这里说的都是“饮食有节”,“食无求饱,贵在能节”。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吃的次数多而数量少。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5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6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不洁的、变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但少吃肉,吃得清淡些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口味不可过重。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孔子在《论语乡党》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现代营养学证明,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有50种左右,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健康的人要全面摄取这些营养物,而不宜偏于某一种。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7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8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忽思慧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4>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都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美国心脏病专家威廉忌,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得出结论:家人聚餐,一定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细嚼慢咽;不要在餐桌上争吵,更不要动怒发脾气,这样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很接近的。同样,音乐对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不仅著作中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有一套“音符”和“梵音”的秘传,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配合进餐。

9食后的卫生和保健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附录2:

[战国]《黄帝内经》“五味入五脏”说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附录3:

[战国]《黄帝内经》“五味无令多食”劝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黄帝内经》与食疗

食疗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食疗的作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明确指出,不论服用什么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去病则止,不可多服。不能用药过度,而伤其正气。主张“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强调饮食调养,使正气恢复,邪气尽去。

在《黄帝内经》中,涉及饮食内容的篇目约有40多篇,《灵枢·五味》篇专门论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奉作食疗的经典,《黄帝内经》共载医方13个,其中很多都是食物与药物合用的方剂,可以说与食疗有关。

诸如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调养方“稻米醪醴”,治疗妇女血枯病卸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治臌胀的“鸡矢醴”及外用方“马膏”、“豕豪”等。例如治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要求舂成粉末后,用雀卵濡搓成丸,再与鲍鱼汤合煮食用。

再如治疗口颊歪斜,用马膏卸马油)热敷患处,同时还要“饮美酒,啖美炙娉肉)”等。都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药物食物合用以治疗疾病。

关于《皇帝内经》的食疗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膳食结构综合平衡,要“谨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谈饮食的内容相当丰富,书中将所有的食物按性味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个种类,即所谓的“五味”。

那么,食物中的“五味”和人的“五脏”有什么关系呢?

《素问·五脏生成》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就是说,心脏喜欢苦昧,肺脏喜欢辛昧,肝脏喜欢酸味,脾脏喜欢甘昧,肾脏喜欢咸味。各有相宜,缺一不可。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显然,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将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周密。这样便骨气刚强了。因此,必须谨慎而严格地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有天赋的长寿生命。

那么,食用这些食物时,将如何选择,如何调配呢?对此问题《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作了原则性说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说的“五谷为养”,显然是指人们主要靠谷物来养育机体;“五畜为益”,是指以动物肉类荤食作为补益食品;“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即指以果品类作为辅助性食物,以蔬菜类作为补充。

提出饮食结构要谷肉果菜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补精益气”。该篇的“气味合而服之”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的“谨和五味”等观点,说明当时人们奉行着一种讲究平衡兼顾调配饮食的原则。

这种饮食观点与今天主张的以植物食品为主而以动物为辅,全面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饮食要求,是相吻合的,是十分科学合理的。至今仍然指导着人们的养生。

二、总结分析了饮食不当而致病的种种情况

《黄帝内经》分析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了饮食致病的诸般情况,或饮食不节,或五味偏嗜,或寒湿失度,或过食油腻等,说明了饮食不当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出。”

《黄帝内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其一,认为饮食应当有节制,如果暴饮暴食,将会产生疾病。如:《素问·腹中论》说“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横逆损伤),肠游吓痢)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遗”《灵枢·小针解》篇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生于肠胃。”

这些论述都说明,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饮,是产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论述了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过寒过热的饮食都对身体有害。因此《灵枢·师传》里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指出了饮食温度必须适中,不要过寒过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特指出:“形寒寒饮则伤脾,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显然,当人体外部感受风寒,再饮用寒凉饮料,两寒相迫则伤肺,内外皆为寒所伤,所以气逆而上行。

其四,论述了过多食用油腻肥厚食物的危害,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有病口甘者,……此肥美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了。”因肥甘厚味不易消化,脂肪过多,易导致生长疔疮。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千百年来众人皆知的一条古训。

许多疾病往往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因此需要用相应的饮食予以调治,这恰恰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三、说明病后的饮食宜忌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饮食对人体的深刻影响,总结了五味与五脏气血的相应关系,提出了根据脏腑病变的不同特性而选择相应饮食五味的食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同篇又说:“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病在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病在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黄帝内经》提出了各种疾病应当食用什么食物来进行调养,如:《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好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镇豆芽)、猪肉、栗、藿豆叶);肝病者宜食麻蓖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速实际上是一个五脏病饮食疗养的详细食谱,为采用饮食疗法调治疾病,提供了选择食物的具体方案。

《黄帝内经》中不仅论述了各种疾病应当选吃什么食物,同时,又从古人的饮食经验中发现饮食五味对人体疾病均有相应影响,从而归纳出各种疾病的饮食禁忌。

如:《灵枢·五昧》论述了五脏疾病各自禁食的相应五昧“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关于五脏病的饮食禁忌的基本原则。

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人体气、血、骨、肉、筋等不同组织器官病变的饮食禁忌“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亦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黄帝内经》还提到了病后饮食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如:《素问·热论》中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又说“病热少销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是指发热性疾病患者,在热势很高时,强迫其过多地进食,便会导致遗留后患的恶果;又热病稍愈时,过多吃肉,会使热病复发。说明患者高热期间不宜过多进食,更不宜过多吃肉,这实际是讲某些疾病的特殊饮食禁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丁古人的食疗活动,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食疗理论和食疗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至今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THE END
1.养生食谱对肠胃养护的重要性与功效大运简介养生食谱在养护肠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促进消化、发挥抗炎和修复作用以及增强免疫力,养生食谱有助于保持肠胃健康,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注重合理搭配食物、定时定量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摄入抗炎和修复食物。 1、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养生食谱,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不同,在制定养生食谱时,应https://www.dayunyingshi.com/post/3078.html
2.养生食谱吃什么好?养生保健的根本是五谷杂粮饮食养生养生食谱吃什么好?养生保健的根本是五谷杂粮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一中写道:五脏更平,一脏不平,胜平。所以云:安谷则昌,绝谷则死。谷是指主食;昌是指健康。这句话的意思是吃得好,身体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健康教授杨莉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这句老话充分说明了主食的重要性。https://care.fh21.com.cn/ysys/7306053_2.html
3.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要,掌握养老及涉老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老年人实施整体照护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老年照护、养老护理管理、老年健康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民政事务管理等领域的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4.学习中医入门篇3.保守精气是养生之原则。 4.天年极寿 四、天人相应——生命的有序性之源 1.人与自然的统一。 2.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 3.人体整体的统一。 4.病的人和人的病。 5.维护和谐,维护统一。 五、脏象经络——我们身体的构造图 阴阳五行确实是一套宏大而深奥的理论。试想一下,要将整个庞大的宇宙万物都收纳到https://15932953000.com/html/zyts/zixue/2017/0523/1015.html
5.发菜对身体降有什么好处,中医食疗养生吃发菜有什么功效和禁忌发菜食疗方和养生食谱:1. 发菜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食疗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901579/answer/3220195614
6.中医食疗养生几款食谱中医食疗滋润木瓜是尽人皆知的美白食品,它的维生素A含量极其丰富。中医认为,木瓜味甘、性平,能消食健胃、美肤养颜、滋补催乳,对消化不良或便秘的人也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美容食疗时,木瓜可配牛奶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菜肴或粥食。红枣是调节内分泌、补血养颜的传统食品,如果红枣配上莲子食用,又增加了调经益气、滋补身体的作用。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85456.html
7.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健身养生怎么样百病食疗中医养生大全食谱四季百病食疗大全 彩图解中医养生大全食谱调理四季家庭营养 ¥7.9起 看详情 去购买 商品 百病食疗+零基础学推拿2册,按摩穴位手法书图解推拿疗法中医身体穴位大全书籍 看详情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中医,名叫李大夫。他是村里唯一的医生,也是村民们的健康守护者。李大夫一直以来都坚信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https://post.smzdm.com/talk/p/a8p7n426
8.中药养生食谱大全中医养生保健吃什么药膳?→MAIGOO知识不少人可能对中药有些许研究,但多用于治病救人。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中药可以当菜吃呢?这样既不需用捏着鼻子喝苦药,又可以起到更好的养生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饮食方法。在本期专题中,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中药养生菜谱大全,包含各类中药养生粥、中药养生汤、中药养生零食以及养生家常菜。 中药养生汤 核桃桂圆红枣汤 红枣https://m.maigoo.com/goomai/187709.html
9.中医膳食养生食谱亲民的降小秘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身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医膳食养生食谱,就是一种轻松又有效的方式,让我们通过饮食来调整和平衡自己的体质,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首先,什么是中医膳食养生?它其实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不同的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的生活状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这https://www.cudua.com/rou-zhi-pin/873861.html
10.67岁赵雅芝露出“真面目”,让无数网友惊呆:没想到竟是这样!曾经绝望下,朋友把自己的营养师介绍给她。而营养师开出的食谱,赵雅芝整个人都惊呆了: 丰盛的食材、充足的分量、色香味俱全……这么吃,胃是满足了,可对养肤、身体健康甚至减肥,确定不会起反作用? 营养师告诉她,这是美国自然医学流派所推崇的“自愈力饮食法”,早在西方风靡十几年,美国肥胖率从61.3%降到38.2%全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225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