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就是肠胃的问题了,经常吃一些不好消化啊还有辛辣刺激的食物,对肠胃是一种很大的影响哦。如果是脾胃虚弱的话,可以吃一些调理的食疗方法哦,来看看这些食谱的具体的介绍吧。
黄金粥
原料:小米,玉米,南瓜,大枣
制作:小米提前泡20分钟(用即将滚开,但还没有滚的水煮小米粥,会很粘稠很香)大火煮小米15~20分钟后,放入玉米和红枣(红枣早点放进去的话,红枣味很浓,红枣很香甜)再煮五分钟后,转小火煮15分钟,放入南瓜,小火煮15~20分钟放入枸杞,中火或大火滚几分钟就可以关火了。
功效:小米,玉米,南瓜,大枣煮粥喝,小米是老人、病人、产妇适合的滋补品,可见它最补虚,玉米调和脾胃,南瓜补中益气,大枣补血养气,调和五脏,这几样黄色的食物,各有补益的特点,都针对脾胃,而且做成粥食又是脾胃最喜欢的方式,没有一样是药,但配合到一起就是最好的脾胃滋补品。肠胃不好就应该多吃一些养生的粥品哦,可以有调理五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补气血,对于调理脾胃是不错的选择。
神曲粥
原料:神曲15克,大米50克。
制作:将神曲研为细末,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可健睥胃,助消化。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难消,恶心呕吐。胃脘疼痛,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肢软乏力等。脾胃不好,可以吃这样的养生粥哦,可以有缓解食欲不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消食化积,对于助消化有好处。
脾虚的食疗方法对于脾虚的朋友们来讲在平时的时候很容易积食,大家除了可以采用推拿按摩的方式来治疗脾虚之外,还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治疗脾虚。在下文中我们将带着大家了解一下脾虚的食疗方法有哪些。脾虚的食疗方法首先,大家也可以将山药煮成水来饮用,当然人们也可以在煮粥的时候加入山药,这样也可以让粥水的营养价值更加高。山药补脾胃效果非常好,而且它的口感人们接受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其次,人们还可以适当的食用薏米粥,大家也可以用薏米煮水来饮用。薏米滋补脾胃效果要比普通食物高很多。第三,很多朋友们也会建议脾虚的朋友们多吃一些锅巴或者是粳米。对于脾虚的朋友们来讲平时的时候尽量的不要吃一些生冷食物,油腻食物人们也要尽量的少接触。脾虚的朋友们在平时的时候还要注意锻炼身体,这样也能够让自己的脾胃变得更加健康。脾虚的食疗方法有哪些呢,从文中可以看出脾虚的朋友们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薏米粥,山药粥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脾虚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还要多饮水,适量的运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脾胃虚弱的调理方法!
不管是食疗,还是吃药,都是辅助性的,生活方式伴随一生。生活中少食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忌烟酒,少熬夜。
1.糯米
糯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
2.板栗
板栗果肉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是良好的补益食品。板栗性味甘、温、无毒,入脾、胃、肾。果肉益肾气、健脾胃、壮腰膝、强筋骨,且活血、止血、消肿。栗子500克加白糖适量,制成糊。栗子糊具有健脾胃,厚肠道的功效。
3.白果
白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核蛋白、矿物质、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成分。经常吃白果可以滋阴养颜,有效抗衰老,促进血液循环,让肤色焕发光彩。另外,用白果煮糖水还有健脾胃的作用。
4.山药
山药中含有淀粉酶等多种营养物质,山药可以健脾养胃,有助于人体消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之说。饮食不节、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有帮助。山药属于淀粉类根茎蔬菜,在食用时以蒸食、煮食为好,应当避免油炸、爆炒等烹饪方式。
5.香菇
可以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衰退,少气乏力之症。现代用于防治佝偻病、胃癌。早在古代文献上就记载,菇菌类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治疗皮肤病等多种功效。在挑选香菇时一定要闻一下,是否有刺鼻的气味。
6.扁豆
扁豆,健脾养胃,消暑化湿,而且扁豆膳食纤维含量高,比我们常说的芹菜还要高3倍多。平时容易便秘上火的人不妨多吃点扁豆吧,但如果是因吃多了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而导致的便秘,就不能靠摄取膳食纤维来缓解了,它可能会让便秘更严重。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其症状有:食欲差、腹胀、腹泻等。因此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对脾胃的调理会更有好处。
本文作者:余永萍
余永萍,女,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2005年毕业于云南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曾到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现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中医药学会中医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理事、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擅长:痤疮、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类风湿关节炎、胃炎、感冒、咳嗽、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