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定义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2、摄养身心使长寿

《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宋陆游《斋事》:“食罢,行五十七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同年储梅夫宗丞,能养生,七十而有婴儿之色。”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养生六个基本原则

一、适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三、房事有节

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五、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何时开始养生

养生方法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1、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2、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3、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4、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5、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6、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7、熏治养生

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8、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9、瑜伽养生《四季养生瑜伽》

按照四时交替,四季轮回,顺应季节的变化和特点,将传统的中医文化和古老的印度瑜伽二合为一,对应二十四节气,通过不同的瑜伽体位调节人体的动态平衡,将瑜珈练习与中医养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适应国人体质,满足人们健康养生的需求。

现代社会的养生

1、学习太极拳悟道人生

女白领热衷学习古筝,许多男性白领则更钟情于太极拳。就职于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赵先生周末参加了一个太极拳班,两个月后,在太极拳一招一式舒缓动作中,赵先生觉得啤酒肚小了不少,整个人也清爽起来。“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是心灵养生的过程,太极拳看似相悖,其实都可以相互转化。”赵先生告诉记者,在太极拳中学到的东西也可以运用到职场上,比如老子的以柔克刚,运用到一些工作的处理上很有效果。

2、慢生活助力职场发展

为何众多白领热衷于慢下心来修习古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魏高峡告诉记者,人们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生活原因之一是压力要找到一个排解的渠道,而通过重拾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对抗现代焦虑很好的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是古筝、茶道还是太极拳,并不单纯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是更多地培养了一种专注和放松能力,这对职场生活很有帮助。同时,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员工更容易产生个人魅力,在竞争中也具有一定优势。

THE END
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所谓“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以及“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食物不只是供应身体能量,也同时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人有数不完的文明病,不论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归根究柢都与饮食问题有关。饮食确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合理的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20230903&efid=IFJQVhi6-v6uydSKQ2nbAA
2.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所谓“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以及“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食物不只是供应身体能量,也同时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人有数不完的文明病,不论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归根究柢都与饮食问题有关。饮食确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1872561420.html
3.养生之道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忙碌,往往为了梦想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养生文化网希望人们注重养生之道,通过中医养生、运动养生、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的方式,帮助大家强身健体,享受健康生活。养生文化网收集养生资讯,每天多学一点,疾病远离一点,健康亲近一点。http://www.yswh.com/
4.饮食冷热,关乎降,探源《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④中国人的饮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的确,在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中,没有比饮食更为重要、更令人关注的了。 从本质上说,人类对饮食美的追求是一种价值追求。反过来说,对这种价值追求不同,也就导致不同饮食文化的出现。中国传统饮食养生,就是一种由于独特的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现象。 https://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071.html
5.食疗养生科普降养生之道养生饮食三款莼菜汤助消化提高体质 莼菜是一种绿色食材,它的营养价值高,而且适合的人群也比较多的呢,可以有促进消化提高体质的作用,您知道莼菜应该如何食用比较 #消化#体质 2024-11-13 养生饮食你吃鱼吃到点子上了吗 鱼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菜肴。但鱼的属性有温、凉、寒、热之分,在食鱼时https://www.bohe.cn/zx/list/114/
6.养生之道(四)——饮食有度法降经验快速问医生养生之道(四)——饮食有度法 01 概述: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饮食无度,多会促使身体衰老,太胖或者太瘦都会为身体带来负担,特别是心脏跟胃。负担加重身体的所有机能也随之加重,加快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变得衰老。这里就为大家说说怎样饮食有度。 02https://m.120.net/jingyan/8lwvu5n5y4wvu5bt3l/step/
7.养生之道降养生养生之道 高血压患者饮食别忘控糖健康科普-深圳市养老院-深圳市复亚护养院 深圳养老院,深圳市复亚护养院-健康科普知识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有患糖尿病合并症的人才需要控制糖的摄入,只要自己的血糖处于正常水平,怎么吃糖都可以。但你可知道,糖也会对高血压患者构成威胁,甚至相较https://www.yanglaocn.com/jkys/yangshengzhidao/
8.内经所说的“养生之道”,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其真实含义我们现代人经常说“养生”,这固然是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也更高之故,但养生这个概念自古就有,比如《素问.上古天真大论》就曾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说的就是养生。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人们对于养生之道的总结,有一个基本的纲领,那就是:以养为主,以治为标。 https://dy.163.com/article/GVBUCQD90521W23J.html
9.养生之道科室文化治未财内科系统科室导航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https://www.gszyy.com/ksdh/nkxt/zwbk/kswh55/content_13789
10.饮食宜清淡忌生冷五味搭配适度——我市名中医陈云谈中医养生之道陈云:实际上,这是夏季养生方面的问题,在上期“健康雅安大讲坛”中,我们医院王明全老师讲的中医养生之道中有所涉及。我今天主要讲一下夏季饮食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根据中医理论讲一下运动和脾脏的关系。我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第一点是夏季饮食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https://www.yaan.gov.cn/xinwen/show/81b98fc3-c849-455d-bf57-e43acd409289.html
11.养生之道养生之道 一、养生理念 1.中医传统养生观念:阴阳调和、五行平衡、气血流畅 养生主要是指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而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正确的养生不仅能让居民身体更加健康,而且会大幅度降低医院医疗资源的消耗,减轻医疗系统负担。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在https://www.zsszyy.com/article.php?articleId=236348&articleAction=display&tack=videos
12.从康熙的养生之道看饮食文化的根脉渊源康熙皇帝的饮食休养,于淡然中充滿着一种平和的能量,融入了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正如康熙帝告诫的,“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不为贪念所奴役,才能得到身心泰然。 康熙深知健康的身体是治理国政的根本。主张“养生之道,尤以饮食为要义。”自康熙8岁御极以來,每日所供肴馔都是最为寻常品味的食物。康熙https://www.zhongcai.com/Show/news/id/50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