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养生书籍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开始,经由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传承至今,算得上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就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医的拔火罐火遍了全世界,被外媒认为是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秘密武器,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医曾被认为是糟粕,也因被一些江湖术士用来招摇撞骗,使得大众对中医产生了深深地误解;相较西医,中医的诊治依靠经验更多一些,大多好的中医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医生,且中医的疗效不像西医那样立竿见影,所以大众对西医持有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仔细想一想,中华五千年,曾有多少大病小灾,如果中医真的不靠谱,也不会流传至今。去年就有一本《说医不二》,用轻松诙谐的漫画方式普及中医的基础知识,这本《医本正经》延续了《说医不二》搞笑雷萌的风格,但更具实操性,涵盖了41种家庭常见病解决方案,列有120个中医的经典妙方,面对小病,自己可以“懒”在家里治病。

西医有时候治标不治本,中医虽然疗效慢,但能去病灶。西医头疼治头,脚痛治脚,中医将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整体,人的五脏六腑、经脉穴道是一个圆,人要是健健康康的,说明这个圆是在正常地运行,身体要是出了问题,说明这个圆停止转动或者逆转了,这时就要推动这个圆正常运转。

除了好的睡眠,心态也要好,因为心病是最大的病,心病了身体肯定会病。“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悲伤肺,过喜伤心,过恐伤肾。”身体出现的毛病,都是情绪问题在身体上的映射。

我们要学会放下,没有谁比谁活得更高明;我们要学会聆听和陪伴,聆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治愈方法,陪伴是对家人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从之前开始读中医方面的书开始,就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疗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食疗也是中国古代中医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食补对于人身体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天都会从各种食物中,摄取很多营养成分,因为肠道,是人身体就主要的吸收器官,一日三餐又是人所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补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还并没有到生病的地步,但是用饮食调节,能够使我们更加健康;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又过于虚弱,一位的用重药根本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这个时候饮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民以食为天,而如果能在普通的一日三餐之中辅以养生之道,那不是很好吗!

《中医体质养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傅杰英教授所著,傅教授,是黄帝内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针灸学博士研究生,中医养生专家,长期从事中医美容、中医养生、中医体质的教学及临床工作。在这本书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人与人是非常有个性差异的,有的人月经21天一次,有的人月经45天一次,但是都能正常怀孕生子;有的人的基础血压是80/60毫米汞柱,有的人就是120/80毫米汞柱。差异不可谓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谢旺盛,恨不得喝凉水都要榨出些“油”来储存,有的人吸收差,分解代谢又旺盛,就算胡吃海塞,体重也难见增加;有的人常年畏寒怕冷,怕过冬天,有人去,长年手脚心发热,怕过夏天。这既不是亚健康,更谈不上疾病,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特点——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里的体质,用学术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固有的特质。她将体质大体分为八类: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淤血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每一类体质都有其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认识体质、接受体质、尊重体质、顺应体质、不伤体质,更应预防体质易感疾病,这是我们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命是复杂的,作为生命现象的体质也是复杂的,但仍有一些必要的共性规律必须要遵循。

一、养生的共性特点。

性格源于遗传并由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这些都是医学、医生不容易操控和介入的,所以,我们防病治病,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了解,所以,本书第一讲,就是客观《认识你自己》,不管你是高官富商,白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较为客观,真实的认识,因此,养生其实是,对于成年人生存智慧的教化,养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傅教授认为,单纯的躯体疾病相对简单些,医生自己一个人,就能把这些病解决掉。但养生更关键的是——调心养神,调心养神始终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不自主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会接受健康之果,不良的生活方式会结出病痛之国,这叫因果报应,很准。

养生有三个“普适性原则”,适合各种体质。

一是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各种体质都是必须的,当然怎么运动还要因人而异。

二是不论什么性格,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要相对通畅,不要压抑。

三是三餐要规律,食品要安全。

二、养生的个性特点。

养生既有共性的东西,更应照顾个性的的东西,不同的人,在养生方法上必须注重差异,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体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更有针对行的预防疾病,减少过度治疗,不同的体质,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一些轻微的疾病对于某些体质来说,可能就是身体对于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本来就不同,后天对应的方法就应不同,千篇一律的养生办法从哲学角度上看就是错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每一种体质,傅教授都从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主要表现(形、神),形成原因,主要优势,常见兼加体质,易感疾病,养生方法(形、神)。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大便溏烂,容易发胖,月经周期长,脉象沉细等。易感疾病是肥胖、骨质疏松、痹症、慢性肠胃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痛经、不孕不育等,但不论患什么病,出现症状一定会有遇寒加重、得温减轻、舌头淡嫩、脉象沉细的寒象。

养生方法有:生活、工作中最大限度的不伤阳气,少吹空调,避免衣着过于暴露、单薄,根本不能熬夜,应加大运动量,动能升阳,振奋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到室外沐浴阳光,坚持下去就是养生。还可以通过艾灸、食疗、腹式呼吸等。

其他体质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赘述。

在躯体疾病外,傅教授阐述了影响身体状态更为关键的性格、情绪问题。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养生,不得病、少得病,生活的健康、快乐,请阅读《中医体质养生》,它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这本书最开始先从引导独者对中医的正确认识上下手,先让人规正对中医理论的认识,而后又讨论了中医中阴阳概念的理解,最后是对《伤寒论》的分类整理与剖析,虽然心里是对伤寒满满的困惑与好奇,书后面的章节对伤寒的介绍似乎正是我所需要,但事实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医认识的一些介绍,书中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太值得每个学中医的人去细细思考。

问题一:中医理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它是否能在不同的时空里依然发挥神奇的作用。中医里面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个众人经验归纳的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去倾心信任?这关乎到人们对中医的信心。中医被形容为太玄,太神秘,甚至到并不值得完全信赖,都是因为她的理论验证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人的面前。物理学家杨振宇曾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

中医之峰,虽远,虽高,可魅力无穷。吸引着无数人去靠近,去攀登。一步一步,借着各代前辈们的引领,借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感悟不同高度之美。吾对中医的信心,也因不断的学习与了解逐渐增强,我对经典也更加神往,今后更要多读经典,多受熏陶了。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合上书我们试想,这种心理失调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有张有弛”,学会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给疲惫的大脑和身体以不同于平时的新鲜刺激,充电的感觉会让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灵放一个真正的假期。如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电影、听一场讲座、做一件好事、访一访朋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读完这本书,忽然明白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我们会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继续传承百草家孝寿文化,为了百草的辉煌明天而奋斗。

也可能是我的错判,因为中药本来就说不来是不是真的有效,况且也不告知副作用。治好的少,没作用的时候多,恐怕是常态。

看完这个书才发现,原来中医作为一种职业,作为谋生或者发财的工具的话,也是很可怕的。医患关系,从古到今,其实都没有好过,现在发生的一切,从前也都发生过。书里的七位名医,都是真的有医者之心的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被说滥了。上学看历史课本的时候,没这么觉得,开始自己看各种杂书的时候,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开始有了多角度的了解之后,才发现,人性不变,人和人之前的事情,都不会变到哪儿去。

书上提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杭州,“我不知道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是如何评价,……可是从王孟英医案里看到的却是,从此物价飞涨,饥荒遍地,老百姓在逃亡中死去无数。”想起来历史课本上对太平天国的比较高的评价,也想到了太平天国的很多让人觉得很荒唐的事。如果它真的救世,它不会那么腐败,如果它真的得民心,它不会那么快灭亡。

古代的各种科学和科学的雏形,都是无数次试错的成果,在自然科学各领域如此,在医学尤其如此,人口最多的中国,是试错机会最多的。中医本身就建立在活生生的人当成小白鼠的各种尝试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应该是比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什么都一切了之的方式有道理。

但我总是觉得,科学就是科学,如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是用实证精神来去研究的,那不管思路是中医式还是西医式,只要是有理有据有逻辑,那对一个问题的判断和结论应该最后都能达到一致的结论。也有很多问题,的确已经达成一致了,比如对咳嗽、感冒、发烧的认识,有很多中医书和西医书都在强调,它们是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果抑制,是在给自己帮倒忙。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神书,书里讲到的几个好医生,都是潜心读了这些经典,并有自己的融会贯通。但是,现实中的那时的大多数医生,却只热衷于背方子和卖药。这些半路出家的读书人,都是自己看书学的,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据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读懂这些天书、并融会贯通的能力,比祖传秘方和临床经验可能都来得重要。

一个有决心学医,苦熬多年终于成为医生的人,他如果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只是为了赚钱的话,凭他们超强的记忆力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大可以做点别的,但是他们坚持了,这本身就是很崇高的。然而很久以后,其中的一部分人,变得冷漠、冷酷,热衷谋财,——也或者并不是为了敛财,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于是乱开药、让人多做很多没必要的检查,而不管对人有多少潜在的伤害。把医院变成企业,把医生变成业务员,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该书一共详细阐述了六大中医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体质养生等。

若要了时当下了,若觅了时无了时。养生不需斟酌良久,亦不需挑选良辰吉日,活在现今、养在当下,希望大家都能且行且珍惜、且养且健康。

《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

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着。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

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通览整本书所述内容,其主要针对于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详细阐述。每一门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根基。即使作为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新兴《中医心理学》,也有着深厚的中华化底蕴。同时,因为其年轻的学科姿态,也必然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运用大量的语篇,详细论述其主要核心理论。"形神合一论"、"三才整体论"、"心主神明论"、"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心之意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构成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形体素质,必然会具备昂扬的精神动力。拥有了充沛的精神力量,必然会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便是形、神之间通俗的解释。换言之,形、神之间相互对立、制约。正如中所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神具备,乃成为人。不错,这一简单的形神特点,用以更加严谨的科学理论解释,更加具备迷人的气息,这便是这一理论的伟大诱人之处。将我们每个人平常自身遇到的问题,将模糊的感性认识用以更加准确的理论加以诠释。这便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重要意义。不可否认,这一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仔细回想,在上学期所接触过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体表的改变获知,通过"象"的变化了解内脏气血的变化,而"象"便是"神"的表露,这便是形、神结合的良好的契合点。

关于情志理论的探讨,则更加详细和深入。"情"字表示情感、情绪;"志"更多的是指意志、志向。"情"与"志"二者结合时,便成为情感、情绪的专属性名词术语。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纷杂的世界,必然会在某时某刻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这也组成了每个人心理变化的重要部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们每个人变得成熟稳重的标志,而这些不同的情绪的产生,其气血脏腑基础,即是该情志理论所研究的方向。具有代表性的"五脏气化论"指出:人的情志变化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气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脏腑气血的生理基础。将怒、喜、思、悲、恐不同情志特点对应于不同的五脏所主。形象生动、富于哲理性的论述,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特点相结合,(fsir)进而从情志活动联系到对脏腑的影响,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此之外,中医心理学提倡了心神的主导作用,通过心神的感知与主导,才是各种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

可以看出,该理论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就其长远发展看,目前依旧是一个弱势学科,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学科内容还尚不成熟,其进一步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这一建设行列中,为中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THE END
1.养生书(豆瓣)养生书 作者:【美】本?勒尔 著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来自《圣经》的养生之道 译者:张恒 译 出版年:2009年4月 页数:340 定价:49.00元 装帧:软精装 ISBN:9787210040682 豆瓣评分 9.0 70人评价 5星 52.9% 4星 27.1% 3星 15.7% 2星 1.4%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11542/
2.十大著名养生保健书籍降养生书籍排行榜养生保健类好书推荐→《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现代著名养生家、佛学家、教育家蒋维乔先生经典名作,必看的健康养生书籍,书中融传统功法与现代科学于一体,值得一生修持,书中他运用通俗的语言和科学方法对静坐养生法进行了较系统的阐释,对养生文化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书刊行后传习静坐法的人与日俱增,遍及全国及南洋各地,读者若能按照https://www.maigoo.com/top/419172.html
3.养生文献养生书籍的分类7篇(全文)绿豆可治百病,从张悟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本书中开始流传。据称,这本售价35元的养生书全国销售已经突破300万册。 近年来,在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人们对自身及家人的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养生热。经络、穴位、气血等,成了一些养生人士的常用语;足疗、刮痧、拔罐成了人们热衷的休闲养生方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9nzj51m.html
4.中医养生书籍【彩图加厚版】百病食疗大全书彩图正版 中医养生书大全家庭食疗食谱调理营养健康百科全书保健饮食菜谱食品女性食补 已有10000人评价 【精装加厚】中华药膳养生治病一本通汤膳药膳食谱百病食疗中医养生常见中药材功效解读中药知识入门对症调理养生食疗书做自己的中医 正版速发 已有100人评价 中医养生食疗大全(汉竹) 已有https://www.jd.com/chanpin/130697.html
5.书中说用六字气治病养生在养生书籍(尤其道书)中六字气是极其重要的吐纳治法。 1. 六字气,最早见于陶弘景(梁)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提到,「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3816641
6.24种养生图书下架销毁"养生教母"被拉下神坛半岛网面对数量繁多的养生保健书,很多消费者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哪有什么权威,对于养生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样,张悟本不也被打倒了?现在又轮到马悦凌,养生书根本没什么权威。”新华书店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养生类图书数量确实太多了,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107/20110708/news_20110708_1428901.shtml
7.《四季养生全书正版》简介书评在线阅读四季养生全书 【正版】 【店主推荐,正版书放心购买,可开发票】 作者:刘思愚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 降价通知 ¥6.23 定价 ¥42.46 配送至 北京 至 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恒动慧源图书专营店”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656798270.html
8.10本热门的中医养生书籍整理要不生病还要把书中所讲到的每一种方法坚持下去,这样,天天健康才会轻而易举。 这是一本被无数患者誉为“健康教母”的民间奇医马悦凌为天下老百姓写的健康养生书。里面凝聚了作者十几年独创的各种不生病的方法和治疗众多疑难杂病的奇效良方,不管是老人、孩子、妇女、成年人都能用上,特别适合一家老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31/11/1437057_257307332.shtml
9.老年人养生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年纪大的人很多喜欢看养生、时事、历史、鸡汤类的书籍可以买些这类型的书,给老人打发时间。当然啦,图书字体一定要大,毕竟老年人眼力不好。推荐一个书单: 《百岁老人的生活经》 《国宝中医的养生智慧》 《老了依然可以谈谈未来》 《别让医院蒙了你》 https://www.lnky.net/yangshengrenqun/zhonglaonianyangsheng/30937.html
10.[视频][记者调查]养生书错误百出专家提醒慎选用新闻台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20分):接下来关注养生书籍。张悟本创造的养生神话在过去几周里破灭,而种类繁多的养生书却依然热销。记者近日在市场上选取了十多本实际操作类的养生书,经过权威专家鉴别,这些影响着千家万户健康的热销读物却是错误百出。 在一本养生书中赫然写着这样一段介绍:膝盖是由二十四块骨头组成。而专家http://news.cntv.cn/society/20100627/101656.shtml
11.养生书有炮制"秘笈"专家:伪养生或危及生命上海博库书城不久前对张悟本养生书退书事宜尚未了结,这两天又忙着将号称“养生教母”马悦凌的著作紧急撤架。养生读物,长时间霸占着销售排行榜的重要席位。但近年来,随着养生专家的资质和养生理念受到广泛质疑,养生书的信任危机也随之而起。 为何闹剧屡屡上演 http://www.ce.cn/culture/whcyk/gundong/201107/07/t20110707_22527713.shtml
12.想了解中医知识,看养生的书可以吗?但是如果没有医学基础方面的知识,看市面上的养生书,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养生是不可以的,反而还会影响https://mip.yilianmeiti.com/question/230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