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逝,冬伊始。冬季是自然界万物休眠的季节,也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在寒冷的季节,人体也跟随着万物阴阳的改变,阴气开始生发,阳气收敛。从中医角度来看,在冬日里做好养生尤为重要,既要“收得住”,又要“补得进”。让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吧!
一、早睡迟起,充足睡眠
二、拥抱阳光,汲取能量
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风寒之邪入体会导致阳气受伤,年老体弱或久病身体较虚弱的人群容易旧病复发。人体后背督脉总管着人体的阳气,古人称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过晒后背的方式来驱除体内寒气,达到疏通经络,补足阳气的功效。
三、饮食调摄,适当进补
入冬之后,五脏转为肾,肾主藏精。如果在冬天努力储备足量的“精”,可应对来年阳气的生发。一旦精气不足,犹如人体电力不足,会出现各种机体不适,会导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脱发等症状。正所谓“冬天进补,春天打虎”。食用滋阴进补之物,正合冬藏之意。进补分为食补和药补两种方式。
①食补:
羊肉:性温、有驱寒、温补肝肾作用。冬天适量食用可增强免疫力,缓解季节引起的体虚、体寒,改善手脚冰冷等状况。
黑豆:作为传统滋补食材,具有“温补肾阳、补益气血”的功效。可调理人体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适合一些肾虚体质人群。
黑芝麻:有补血明目、滋养肝肾的功效。富含铁、铜、锌等矿物质及维生素,可缓解贫血,减缓细胞老化速度,对保护皮肤、预防老年痴呆、通便润肠有良好作用。
红枣:虽然很常见但不要小看它,富含铁元素有利于血红细胞新生,提高免疫力。可以调节脾胃、增加气血、消除倦怠、宁心助眠。
白萝卜:寒冷干燥的天气容易出现咳嗽等症状,而白萝卜中含有的芥辣素有清热止咳的功效。
②药补:
阿胶:既补血又能止血,滋阴润燥。可缓解秋冬肺部燥咳,改善身体血液循环及皮肤干燥。
黄精:上润肺部、中养脾胃、下补肾气。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作用。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可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症状。
枸杞:滋肝肾之阴,补肾经肝血之品。可治疗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内障目昏,但性情急躁者不宜过量食用。
四、适宜运动,穴位按摩
冬季运动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适宜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对风邪的抵抗力,不能因工作繁忙而放弃健身,否则冬天就是一个“藏病”的季节。
人体中有那么几个神奇穴位,空闲时按一按,揉一揉,可以给机体及时“加油”,宁心安神,调理阴阳,促进血液循环。
①通经活络,预防感冒——合谷穴
作用: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流涕、鼻塞、发热等症状,具有“通经活络、清热去表”功能。此穴位还是人体自带的万能止痛穴,对治疗牙痛、头痛、咽喉痛颇有效果。
取穴:又称“虎口”,拇指与食指张成45°,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就是此穴。
方法:用指腹或指尖用力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左右手交替相互按揉30-50次。
②活血化痰,改善皮肤干燥——血海穴
作用:《针灸大成》言“崩漏不止,血海主之”。脾胃化生的气血汇聚于此,如海纳百川一样汇集气血。按压此穴能补血养血,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改善冬季皮肤瘙痒等症状。
取穴: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方就是此穴。
方法:双手拍打两侧血海穴,每组10秒,每次3-5组;或用大拇指腹轻柔旋转按压30-50次。
③调补气血,健脾养胃——足三里
作用:堪称人体第一长寿穴,常言道“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助消化,还能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
取穴:膝盖下外侧凹陷处往下4指宽处。
方法:双手拇指或食指叠于中指上,旋转按压两侧足三里30-50次,以有酸胀、发热感为宜。
五、抗寒保暖,养生要暖脚
传统观念上冬天要冻一冻,用冷水洗脸甚至洗澡,可以提高机体抗寒能力。其实不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抗冻锻炼。寒性凝滞,会使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人群,如果盲目跟风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还是要做好颈、胸、腹、腰和关节等部位的防寒保暖工作。
俗话说“寒从脚起至”,脚部受寒邪,势必影响内脏,引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寒冬之际必须重视对脚部保暖。脚底穴位较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每日坚持用温热水泡脚有助于寒气排出。
总之,冬季养生以多休养、缓运动、保暖、温补、增强免疫力为主。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全面合理的养生方式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享受冬日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