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14北京
朋友圈中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刻,冬天也就来了。
大树会换上保暖的“衣裳”,小动物们会回家“冬眠”,就连平时勤劳的太阳公公也是“晚出早归的”,不愿意在外边久留,可爱的小朋友不懂地球旋转,季节更迭,但她们也会解释说,“这是因为太阳公公怕冷了,要早早回家。”
“冬雪雪冬小大寒”,从立冬节气开始,我们也就正式迈入了冬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更确切地说,也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开始。
进补,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成绩差的学生,只要稍稍努力就能让大家看到明显的改变,调理身体有时也会有这样的“小误会”,冬季寒邪当令,阳虚体质之人则更容易受到节气影响,出现畏寒、怕冷等不舒服,也因此,稍稍进补一些“温补之品”就会让身体暖洋洋的,倍感舒服。
但是,冬补并不等同于温补,“进补”是很有讲究的学问,要寒温适宜,补而不腻,搭配得当,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比如,红参、肉桂、熟地、韭菜子就偏于温补,适合“阳气不足之人”;西洋参、石斛、海参、燕窝、雪蛤、百合、麦冬就更偏“清补”,适合于“阴虚内热,容易多汗、夜晚心烦,入睡困难”之人;还有一些滋补之品,它们药性更为平和,如山药、莲子、核桃、板栗、芡实、大枣、太子参、党参、沙棘、桑椹、龙眼肉、黑芝麻、鲫鱼等,搭配得当是很适合孩子冬季调养的。
01
便秘宝宝
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分别与酸、苦、甘、辛、咸相应。
咸入肾,与冬季相合。
酸是“乌梅、山楂”,辛是“大葱,苏叶”,而“咸味”可不是说我们每日不离的咸盐。咸味中药“入血分”,能下、能软、能消,常见的药材有芒硝、牡蛎、鳖甲、紫河车、大青叶、紫草、玄参、青黛、白薇等,当然,这些药材不适合儿童进补,那么,有没有药食同源属性的咸味之品呢?
其实,紫菜、海带、一些海鱼就属此类,冬天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咸味”属性的食材,以振“肾精”,往年冬天我家都每周都会炖一次海带排骨汤,孩子也很喜欢紫菜煎豆腐,偶尔也会吃些鳕鱼、三文鱼等,但由于“核废水排放”的问题,此类饮食调养思路我也在寻找替换的办法。
02
口干、小便少、皮肤干痒
我们常说,秋燥当令,秋天易受燥邪影响,但其实,这个“燥”更容易影响的是肺脏宣肃,从而引起咳嗽等呼吸系统问题。单从自身感觉上来说,冬天是很干燥的,口舌干燥、皮肤干燥脱屑,甚至有时候小便次数都会变少,这不是错觉,《黄帝内经》说这叫做“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这个“燥”并非伤肺的外燥,也不能用清润的雪梨、百合来滋润,那么,此类燥邪要如何应对呢?
王冰释:“辛性津润也。然腠理开,津液达,则肺气下流,肾与肺通,故云通气也。”
辛味之物入肺,能宣肺而使腠理开泄、津液通达,使得“津液”随肺气下降至肾脏之所,故曰“润之”,而这个“味辛能润肾脏的食物”应该如何选择呢?
《黄帝内经》也早已告诉过我们:“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黄黍是一种北方的“大黄米”,糯性较强,常酿酒、做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羊肉偏于温补,小孩子大都属于“稚阴稚阳”的体质,如果要选择羊肉进补则适合与萝卜、冬瓜搭配;选择炖鸡汤时可以选择赤小豆或者大枣,冬季炖汤时可以多加些葱段以“增辛助润”。
03
先天不足,壮肾气
冬季的重点在“肾”,儿童的重点在于“清灵”,食补的重点在于“食药同源”且味道“简单”,这样诸多因素交叠之下,栗子、栗米、薯蓣、芝麻就有着特别的优势。
《神农本草经》黑芝,益肾气;栗子,补肾气,令人耐饥;
《新修本草》栗米:主养肾气;
《证类本草》薯蓣:益肾气,健脾胃;
栗米就是黄小米,薯蓣就是山药,上述这些食材都是很适合冬季滋补的,下面,我简单举两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板栗
苏辙有一首诗叫《服栗》,诗句用词很是直白“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这里的“栗”就是板栗,说人上了年岁之后难免会增添一些腰痛,脚软,腿抽筋的问题,这都是肾精不足引起,可以每日吃些板栗补肾强筋骨,这是旧时就传下来的方法啊。
而这个“服栗旧传方”不仅适合山翁,也很适合生长旺盛的孩子,尤其5~6岁学龄期前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她们偶尔就会有睡觉腿脚疼痛不适的问题,有人说这叫“生长痛”,其实,就是“肾精跟不上生长速度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每天食2~3个板栗或1~2个核桃或隔周煲一次板栗炖鸡,都是不错的滋补肾气的方法,有助于改善生长痛的问题。
黑芝麻
黑芝麻炒熟,提前准备好一个月左右的用量。做豆浆或者米饭时撒几个粒。此外,黑芝麻与桑科植物相合,黑芝麻与桑叶就是大名鼎鼎的“扶桑丸”,而想要孩子配合服用,则可以把桑叶换成桑椹。
取适量的炒后的黑芝麻、桑椹、大米(建议三倍于桑椹与芝麻的用量),用料理机搅打成糊糊,使用前可以根据口味加适量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