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可能早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甚广,但是究竟其中的“养阳”“养阴”具体指的是什么,也是众说纷纭,以至于导致很多错误的养生理念。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说春季为万物复苏,新陈代谢的开始,春季主生发,应以养肝为主,人们应使自己身体四肢舒展,心情舒畅,不可心生怨恨,才能顺应春季生发之性,使肝的气机得到舒畅,从而心情愉悦,称之为春养阳。若春季情志抑郁,则春季升发的阳气不足,供给给身体在夏季生长的能量不足,所以致则损伤肝气,到夏季生出诸多变证,导致疾病的产生。从而体现了春季养肝即为养阳。在饮食方面,应适当食用一些辛甘温之品,如韭菜、香椿、山药、芋头等,以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同时应注意少食寒凉油腻之品,以损伤脾阳。起居上应晚睡(亥时21:00-23:00)早起(寅时(3:00-5:00)。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冬养阴,立秋过后,万物果实逐渐饱满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逐渐增加,自然界变得平定收敛。养生强调顺应天时,人们应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背秋收之气,则会伤及肺脏,导致提供给冬季闭藏的能力减少,而出现飨泄之类的病变。秋季养阴在五脏即为养肺,肺喜润恶燥,故在立秋之后,即可适当实用一些酸味、滋阴润燥的食物收敛肺气,补益肝气,如西红柿、葡萄、柚子、蜂蜜、银耳、鸭肉等,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损伤肺气。起居方面,秋季应该早睡(亥初21;00)早起(卯初5:00),民间素有“昼养阳,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入秋后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的状态。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养之湿,利于人体适应入秋后的“燥气”;早睡则可滋养人体阴精,对补阴有莫大的益处。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疲厥,奉生者少。
冬季为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天地间阴气愈来愈盛,冬季水气当旺,主寒凉、闭藏,人体阳气也应该顺应季节进行潜藏,腠理闭固,气血沉降,脉象偏沉。人的情志也应该像鱼鸟一样潜藏,做到精神安静,让神藏于内,如遇到紧张、激动、愤怒等情绪激动时,要注意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状态,方能做到顺应冬季藏伏的趋势。
若违背冬季闭藏之性,则会伤及肾脏,导致身体闭藏功能得到破坏,则来年春季所需要的生发力量不足,继而会发生“冬不藏精,春必温病”的变证。故冬季养阴主指顺应冬季的闭藏功能。在饮食方面,“冬令进补”应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滋补肝肾之品,以顺应冬季的收藏之性,储蓄精气,保阴潜阳,并非等同于冬季宜过度温补。冬季切忌取暖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恣食温补之品,助阳伤阴,中焦脾胃烦热耗伤阴液,导致干燥上火、大便秘结等症。“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谚语也是强调不可过于温补,避免出现阳燥热消耗过多阴液,食用萝卜可用于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过食阳热食物造成对阴液的过多消耗,以求得身体阴阳平衡。起居方面,冬季应早睡晚起,等待日出之后起床,能够更好的养护体内阳气。冬季阳气潜藏在体内,不可过于消耗,如现在人们喜欢在冬季蒸桑拿、在健身房大量运动浑汗如雨等过度发汗的行为,均可过度消耗潜藏在体内的阳气,违背了冬藏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