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肖裴以2万元的跨境电商新手身份进入华强北淘金。刚开始的时候,他需要华强北品类齐全的低价商品,防止囤货的风险。
一年后,他在深圳龙华拥有一家企业,招聘了十几名员工,与华强北失去了联系。他很久没去了。“在华强北购买商品的大部分都是跨境卖家。”
华强北就像一个跨境电商人“学步车”。他们学会“走路”的那一刻,就是他们离开的时候。在华强北起步的“肖裴”,一旦跨境电商业务形成一定规模,就会去龙华、华南城、坂田等深圳其他地方。
很多跨境人士认为,与坂田、龙华等地相比,华强北在信息搜索、库存、销售、运输、交易等方面没有优势,商品和成本的优势仅限于小卖家。
但从前,华强北是深圳跨境电商公司“耶路撒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中地,华强北的跨境电子商务历史已经超过20年。在中国最早的跨境大卖中,很多人都是从华强北开始成长的,比如陆海传(傲基创始人)。、肖四清(有树创始人)。
"在赛格电子广场最早开放的1.2米柜台中,有50多个人最终从商家发展成为亿万富翁。"前华强北商业街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邓芬曾经说过。
在华强北部,深圳首栋20层高楼电子大厦
深圳特区成立于1980年,两年后,深圳市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发展大纲》,其中提出了“深圳工业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原则。
华强北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至今仍吸引着一批渴望财富和成功的年轻人。
去年10月,24岁的肖裴看到了TikTok上的机会,准备了一台电脑、一把扫描枪、一个包装袋和一台几十元的打印机,开始在华强北创业,销售3C产品。他选择来华强北,因为他没有资金囤货。
华强北3C类产品种类齐全,价格低廉,一件也可以卖,买家根据需要购买,肖裴很难找到比这里更适合跨境小白的地方。
华强北景:托车随处可见。
起初,他卖的是非常便宜的商品,比如2元的购买价格的手机壳,购买成本比饭钱少。他下午经常出门,根据订单在华强北各个市场购买,然后打包、贴面、发货,几乎没有库存压力。
它的起点是一个人,一家商店,一天三单。今年三月,他有四家商店,一天一两百单,还是一个人。
为了方便五月离开华强北,他有了更大的财富梦想,需要组建一个团队。
离开华强北后,肖裴向工厂订购,他说,为了生存,很多工厂都把购买门槛设定得很低,小订单也接了,而且价格比华强北还低。
2020年,快递员邹林开始在华强北收集跨境电商包裹,他见过许多跨境人士离开华强北。
华强北是一个建筑非常密集的地方,位于深圳的繁华地区,租金昂贵,空间小。邹林发现,很多跨境商家长大后,无法留在华强北,去深圳其他地方找一个租金便宜、空间大的办公室。
由于成本高,邹林和他的同事每天晚上完成工作后会开26公里,把纯电动快递车开到东莞,晚上住在东莞,第二天下午回到华强北。他们的领导人留在东莞。
此外,由于时代有些悠久,华强北道路狭窄,许多设施陈旧。“华强北电梯很难坐。上来要等半个小时。外卖骑手不想上来。楼里有专门送外卖上楼的。”
在华强北,品牌工厂找到了深圳第一栋20层的高层建筑——电子大厦,曾经是深圳的地标。相邻的赛格广场大厦上下75层,2000年建成时是深圳第二高层建筑,仅次于地王大厦。
“深圳市历史建筑”电子大厦铭牌
在华强北建筑中,很多商场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比如赛格电子市场、华强电子世界、新亚洲电子城、远望数码城等等。这么长的历史也属于大楼里的很多设施。
品牌厂走访华强北国际电子城时,有些墙砖满是裂缝,卫生间的门也很旧,可以看出这座建筑是多年前建造的。
“每个人都在匆忙购买商品,几乎没有交流。他们自己拿货,但是停留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交流,也没有聚集的地方。”肖裴说,在华强北,跨境电商很难被识别。
每天,跨境卖家都淹没在人群中,在各种电子市场徘徊采购。乍一看,他们看不出和内贸电商的区别。他们只能看看他们手里有没有面条,面条是不是英文的。
既然跨境电商人在华强北“看不见”,谁知道这些人里面有多少小卖家?邹林知道。11月22日晚,品牌工厂在华强北看到邹林,跟随他收集快递。
他透露,他有三个小组,其中有1000多个跨境卖家。他还有两个同事和这样的小组。除了他们,华强北还有其他物流公司的快递员每天收集跨境包裹。
夜晚,跨境卖家便陆续带着快递员来了,一小时内,几十个人来了。
品牌工厂观察到,来送包裹的商家中,有男有女,有中年人,有穿校服的孩子。很多人是年轻人,有的像学生,有的看起来二三十岁,有的拿着两三个手掌大小的包,有的拿着大包,里面塞着一大半的快递袋。
从面对面的订单来看,有的包裹里有72个快递,有的包裹里有30个,有的只有2个。邹林说,这些基本上都是商家当天下的订单,大部分都是数码配件和电子元器件,属于轻小件。
快递车不是卡车,而是面包车,装了大半车,邹林便开车到不远处的中转站。
这些包裹都是跨境小卖家的,很多都是刚起步的。他提到华强北也有大型跨境商家,但数量很少,只有三个大客户。
包裹卸下后,邹林开着空空如也地向一位大客户所在的大楼出发。当他到达时,大客户已经把包裹和票据放在一楼的大厅里,他直接把它们搬到了快递车上。
邹林最大客户的包裹
邹林的三大客户当天有380件、600多件和2500件快递。收到快递后,快递车几乎满了。他每天收集大约300个商家的包裹,只有这三个是大客户。
华强北是铁打的营盘,跨境卖家是流水的士兵。
2003年,李宁独自前往华强北创业。起初,他从香港购买旧手机,在华强北翻新销售,然后开了一家手机和手表工厂。2011年,他已经有100多名员工因为华强北租金高而离开。
同时面对高租金,李宁在华强北待了8年,肖裴待了不到8个月。
早在2006年,他就接触到了eBay,供应给eBay商家。现在,他已经成立了越南丁咚集团,成为越南电子商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自营电子商务年产值3000-4000万元。
对经营规模稍大的跨境卖家来说,华强北功能只剩下展示和样品。
“很多工厂不指望华强北,甚至讨厌华强北。好产品很快就被模仿了。”李宁别无选择,只能说,如果工厂把产品放在华强北卖10元,很快就会有人抄袭,产品价格会越来越低,降到8元、5元、3元...
华强北仿制、制假的顽症源远流长,尤其是对苹果手机的精仿,世界闻名,也受到人们的批评。
因此,李宁表示,工厂将直接找到跨境卖家,大量销售真正盈利、潜力巨大的产品。肖裴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华强北是低利润的货币,所有好的产品都在工厂。
如果跨境卖家想定制产品,也需要直接联系工厂。目前,肖裴一直在样品和测试产品中。他指出,如果某个品类未来有非常稳定的订单,他会找工厂开私人模型,做独家产品。
一般来说,对于跨境人来说,华强北在办公、库存和运输方面没有优势,因为租金高,路面窄,空间有限。在产品质量和创新方面,跨境人员可以在工厂里找到比华强北更好的,而互联网则链接了无数工厂和跨境卖家,让他们快速联系和交易。
华强北国际电子城
李宁告诉品牌工厂,以前华强北各种皮肤的外国人经常涌动,现在少了很多。他们都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或直接联系工厂。
他记忆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早年,许多外国人带着翻译来华强北购买。为了拿到订单,商家不惜给翻译福利。购买量越大,福利费越高。有的商家给翻译五位数六位数,甚至可以达到七位数。
有人说华强北是深圳跨境电商“耶路撒冷”。中国第一批跨境电商卖家,很多都是从华强北开始的,比如傲基创始人陆海传。
2003年,陆海传在德国留学。暑假期间,他回到中国,在华强北购买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并利用国际学生的身份向易贝销售产品。2004年硕士毕业后,他雇佣了6名德国员工来照顾他的网店。2018年,傲基收入达到51.09亿元,净利润达到1.99亿元。
他们的成功与宽松的环境有关。在李宁的印象中,早期的跨境电商平台对IP管理非常宽松,他认识一个拥有数百个亚马逊账户的中国商家。早期的电商客户和现在不一样,买的商品不能用也不会调查。
华强北提前为跨境卖家准备了“粮草”。早在eBay进入中国之前,华强北就拥有大量的低成本电子设备。根据《中国第一街:华强北》的数据,1997年,12个市场和商场集结在华强北930米的街道上,年营业额达80亿元。
曾任深圳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市拓荒史研究会常务副主任段亚兵的《中国第一街:华强北》也提到,2008年,华强北在“中国电子第一街”评价中最强的对手是北京中关村,后者运营的电子元器件类型不如前者的10%。
肖裴说:“要成长到这么大(规模),已经不可能了。”在华强北创业,已经没有机会让企业变得如此自豪。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肖裴一样,跨境人员离开华强北,但不会离开深圳,李宁也是如此。
今年5月,肖裴离开华强北,回到家乡江西,开了一家工作室。三个月后,他回到了深圳。因为他需要在深圳与同行和行业的上下游交流,互相学习,而不是在家乡散步。
深圳在物流、服务商、人才方面也更有优势,“要想把生意做大,还是要回深圳。”
华南城、龙华、坂田是跨境人士的新选择。他们都位于人才、信息、资本密集的深圳超一线城市,就像华强北一样,背靠珠三角巨大的电子产业供应链。
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跨境人的华强北在旧日并没有消失,只是化整为零,分散到深圳的各个地区。那些关于财富和梦想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从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