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好书之名作品: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其实也City小品丛书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公元414年,五柳先生陶渊明和几位邻里同游斜川,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也让他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嗟叹。

12年后,“山水清音”余音袅袅。2024年年初,随着“明清小品”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古籍社的“半日闲”品牌图书增至6辑40本,古代小品这种古人的“朋友圈”的全貌呈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

熟悉的陌生人:苏东坡用“呵呵”向友炫耀“小词”

翻开每一本小品,一位位文豪大家形象跃然纸上,熟悉又陌生。比如,风靡一时的网络热词“呵呵”,竟是千年前东坡先生玩儿剩下的梗。《苏轼小品》中有一篇《与鲜于子骏三首》,苏轼这样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写给友人鲜于子骏的书信中,他颇为自得地与柳永相比,并进一步“炫耀”说:“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大才子袁枚,是历史上有名的美食家。《随园食单》是他40多年美食实践的私房菜谱,体现了一枚资深“吃货”的自我修养。然而,正是这“好味”“好游”“好友”的随园主人,也曾写下催人泪下的祭文。

《袁枚小品》中有这样一篇《祭妹文》,文中写道:“汝死我葬,我死谁埋?”那是乾隆丁亥冬,袁枚的三妹去世,被葬于上元之羊山。随园,一说为《红楼梦》中大观园所在。“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这是林黛玉曾经的葬花之地。原来袁枚曾和黛玉一样,面对人事代谢,字字泣血,句句断肠。

像这样不为人知的古人“朋友圈”,“闲雅小品丛书”中还有很多:汤显祖的笔下,女主都是“恋爱脑”;“扬州八怪”郑板桥被称为“甲方噩梦”;屡试不第的蒲松龄,也能逆袭成顶流;早在明朝末年,张岱就已经发明了“兰雪奶茶”……

被吃货们追捧的开封夜市烟火气在孟元老笔下绵延至今:“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煎茶、酌酒、清赏、书香、风土、江湖……“闲雅小品丛书”中记录的四时风物、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呈现出我们熟知的才子、文豪生活中还有人所不知的另一面。

似是故人来:赏读,搭建古人和今人之间的桥梁

何谓“小品”?“‘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小品文语短意长,尺幅千里,是中国古代散文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闲雅小品丛书”第一辑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小林在总序中引用明代唐显悦的说法这样解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岱小品》整理者苗怀明则认为,和唐诗宋词相比,小品就犹如中国画与邮票,满汉全席与小吃,自然界的风景与盆景。邮票虽小方寸万物,小吃平常滋味万千,盆景不大囊括宇内。

2009年,“半日闲”品牌的创始人梁瑞霞入职出版社第二年,便有了“做一套关于小品文的书”的想法。“因为向往古人琴棋书画、诗酒歌茶的风雅生活,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古代小品,学习古老智慧,体味古人风雅,过好自己的烟火人生。”梁瑞霞说。

“闲雅小品丛书”第一辑的书名也透露着闲雅与诗意:《山水有清音——古代游记小品》带读者游历古人的山水世界,《书卷似故人——古代序跋小品》以书卷为纽带揭示文字间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痕迹,《浮生半日闲——古代笔记小品》记录古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与感悟,《锦书云中来——古代尺牍小品》以书信传递古代文人间的深情厚谊和生活情趣……

吴小林在总序中写道,希望读者在翻阅任一本的时候,能够“领略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光,感悟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收到娱耳目、益心智之功效”。

“赏读”是这套丛书的一大亮点。据梁瑞霞介绍,市面上类似内容的图书通常都是编选加注释,他们加入赏读板块,为读者带来更多小品文背后的故事,“既是编著者跟原作者的互动,也是跟读者的一个互动”。

既要编选,又要注释、赏读,选到合适的作者是关键。

“承担这项工作,就像是‘惹火烧身’。”该套丛书第二、三、四辑主编曹亚瑟笑着说,按丛书体例选90—100篇小品,起码要找200本古书,而且,注释的工作又特别容易露怯,注浅了,人人皆知,不如不注;注错了,又难免挨骂,显得自己水平低。所以,一般作家不愿意干。而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又容易写得过于专业呆板,年轻人不喜欢。一番衡量取舍,曹亚瑟把作者的范围缩小到70后、80后,他认为,这些人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能够在古人和今人之间搭好桥梁。

古人也City:在日常生活中扩容现代人的审美

古人今人都要喝茶,如何让今人在闲雅中品味别样趣味,“闲雅小品丛书”中《佳茗似佳人:煎茶小品》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作者于左收录了张大复的《煎茶》,“童子鼻鼾,故与茶声相宜。水沸声喧,致有松风之叹。梦眼特张,沫溅灰怒,亦是煎茶蹭蹬。舟中书”。

于左这样赏读:爱茶者经常用“松风”来比拟煎水时的声响,比如苏轼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等句……张大复听到的松风有一点特别,水沸的声响与童子的鼾声混合一处。煎水者睡着了,沸水喷溅出来,与炭火相激,炭灰冲腾而起。不用问,这一壶水是煎老了,接下来的一壶茶,味道肯定不如意。人在途中,许多事讲究不得了。

在后续的“明清小品”系列当中,于左还注评有《袁枚小品》,在他看来,短小精致的小品文正是契合了当下的“轻阅读”潮流,“我们喜欢一篇小品文,更多是喜欢它通篇带来的感觉和情绪,可能是轻叹一声,或会心一笑,但这就足够了”。

注评“唐宋小品”之《苏轼小品》的王文君认为,小品文更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方能得其妙处。

在王文君眼里,苏轼是一位善处困境的人,他的小品文中有自身的惊悸和难过、坦然与豁达,有永难逃脱的孤独和空漠,以及无常世界中的疲惫应对,但始终离不开一个“真”字。这也成了王文君选择苏轼作品时遵循的原则。“不管人生是得意还是失意、是高朋满座还是众叛亲离、是花团锦簇还是人走茶凉,都能与苏轼的文字相遇,找到最能熨帖自己的那一句。”王文君懂得苏东坡的“松弛感”,也希望当下的读者能得到这种“松弛感”。

“古人笔下,诸多清趣:可以品春韭秋菘、观世间芳菲,亦可享琴瑟之乐、赏四时风物。撷为小品,则烟霞满纸,充满人间情味。”这是曹亚瑟写给“闲雅小品丛书”的荐语。

历时12年,“闲雅小品丛书”也伴随着梁瑞霞的成长,“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她很珍视它,发自内心地向读者推荐:“小品文更像是文人的小作文,表达的日常生活、内心感受,更适合现代人阅读,可以扩容现代人的审美,更容易产生共鸣、共情。”在她看来,小品文也是碎片化的,就像古人的“朋友圈”,但这种真实的、贴近心灵的内容,却极具现代性。用当下最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很City(可理解为时髦、洋气)!

偷得浮生半日闲:让古籍走近年轻人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李涉的禅意感悟跨越千年后,在古籍社酝酿发酵12年,从最早的“闲雅小品丛书”(20本),到“唐宋小品丛书”(8本),再到“明清小品丛书”(12本),最终收官为“半日闲”品牌40本书。

吴小林当年的希望没有落空,10余年来,这套丛书受到诸多拥趸的击赏:“年近四十,突然喜欢上古人的生活方式,在网上看了书评,立刻就爱上了这套书。”“浮躁的当下,能随时捧起一册清新精致的小品文集,阅一页安然,守一心诗意。”“注释全面,赏读的可读性比较强,有些单挑出来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更有读者称赞“中州此举亦鸿绩峻业哉”。12年来,“半日闲”品牌逐步形成独特风格,并赢得诸多社会声誉:第一辑荣获全国优秀古籍普及图书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后续几辑也先后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以及其他多项图书大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书报》、《香港商报》等媒体相继推介“半日闲”系列丛书,称其“向读者展示了古人清雅闲适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是“可乐、可亲、可敬的小品文选本”,可以“无事闲翻到任何一页,随时可读,读到任何一页,也可随时放下”。

梁瑞霞说,让年轻人适当从世俗生活中抽离开来,学习古人生活态度,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营造闲雅的生活氛围,这也是古籍社让古籍走近年轻人的一种尝试和创新。

据古籍社统计,除“半日闲”产品线外,其《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出版10余年,畅销过亿码洋;姊妹篇《家藏文库》丛书,谋篇100种,已出版58种;刘学锴唐诗学研究系列之《唐诗选注评鉴》《刘学锴讲唐诗》《刘学锴讲李商隐》获得国家级奖励资助,广受学术界和读者好评,听刘学锴先生讲唐诗以及背后诗人的人生故事已经成为不少青少年学习唐诗、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选择。

根据古籍社的工作规划,“半日闲”书系的精装版正在编辑打磨;依托《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开发的“我们的经典”全媒体传播矩阵逐渐成形;围绕“实施古籍数字化专项行动”打造推出的中州方志智慧出版平台也初具规模;为了让更多青少年读者拥有全新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新近出版的《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采用AR技术全新视角解读上古经典,用科技赋能山海文化,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创新内容表达,探索融合出版,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激发中华典籍散发新的时代活力,让古籍走进年轻人群体,中州古籍出版社从未止步。

(本文转自《河南青年时报》2024年7月25日4版,记者蔡琳/文赵墨波/图)

THE END
1.古代关于食谱方面的书有没有5、陆游《老学庵笔记》所录“宴金国人使九盏”; 6、周密《武林旧事》载宋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宴节次》; 7、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 8、唐杨晔《膳夫经手录》; 9、郑望之《膳夫录》; 10、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特立独行的兔子 2024-03-11 11:52:35相关https://edu.iask.sina.com.cn/jy/2TS0EuwIohB.html
2.有哪些干货满满的老菜谱?心中菜谱的NO.1 《中国名菜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一套共11册,以特色名菜、当地小吃为目录分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345076/answer/3158508930
3.20210530梅兰芳戏曲史料图画集书籍装帧特点为考察中华“黄土文化”,考察队十四次出入黄河流域,图文兼具地记录下所见所闻,才有“黄河十四走”的主题。整本书的设计采用鲜艳的民间色泽,浓郁的乡土情韵贯穿全书,版面图文相间,随意而生动,系列章节页具索引导标功能,方便阅读。封面上民间艺术元素,面花、剪纸、刺绣、布制品等,直观明了地演绎了主题。 https://blog.csdn.net/qq_39027095/article/details/117401023
4.一米食验室丨「唤醒的滋味」带来不一样的羊肉与川菜Q:您爱好研究古书里的菜谱,今天的菜单里是否有? A:我是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今天是闸板羊糕,它本来是满汉全席四冷碟里德一个凉菜,属于传统菜里比较讲究的做法。现在在成都不是很高档的宴席,都不做这道菜了,因为它特别麻烦。 Q:可以透露一下这个菜是怎么做的吗? https://www.douban.com/note/700712930/
5.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参赛者用特长诠释古籍内涵,探索活化可能“它跟其他古代美食书籍不同,文学造诣很高,不仅有菜谱,还有很多文人学者的记载,很有意思。”任何人的口味都非常喜欢这本古书。恰好,“识字杯·古籍内容创作季”大赛标题指定的古籍中,包括了“山家清供”。 任薇决定拍摄《山家告白》参加比赛,她去了林红的老家泉州,和那里的厨师交流,希望能以最真实的方式还原。有道https://m.bjhwtx.com/h-nd-328910.html
6.科学网—清李斗著郭征帆注评《扬州画舫录》提要A中州古籍李斗终其一生只是诸生,没有功名,这当是性格使然:“少不受,独以古书帖括束缚,独以古书自娱,性任侠,乐朋友。”(《永报堂诗集》),但他“博学工诗词曲,兼通数学音律,撰戏曲多种,且扮角登台,唱做俱能。”(《扬州历代名贤录》)。或许正因为如此,李斗的人生才少了几许羁绊,多了几分从容。好游山水的他才能“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25541.html
7.南方深读复原失传粤菜:一场美味求真的“实验”南方plus古书中失传菜式繁多,因人力物力的限制,只能先挑出一部分菜式进行尝试。 凭借自己多年来深耕岭南美食文化的经验,陈厚霖从20多本古菜谱中选出了50多道失传菜,老师傅们从中挑出自己有把握能做出来的38道,最后再由行业专家评审,万名观众投票,确定要复原的十二道菜式。 http://pc.nfapp.southcn.com/40/7010291.html
8.一周语文:我只对你的鼻子不放心TOPYS创意内容平台网友timesdance接下茬补足:“沈爷肯定是肉类菜谱”。 ●「你们是早上八点二十的太阳」 来自饭友考拉推荐,语出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你们是早上八点二十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未出一周,“八点二十”这个寻常时间词已魔力四射啦。而果真年轻人都成了“早上八点二十的太阳”,一想也寒,一想也颤https://www.topys.cn/article/9245
9.晋江文学城[原创违规检举中心]根据晋江原创写作规范(2021)四、违规判定标准中的第2条“科普、专业知识、常识通识类文字(如科学知识、医疗考古、古董器物、食谱菜谱、古书典籍等)引用他人文字必须标注,达到及超过25字连续引用未标注的,判定为“未如实标注”,达到及超过200字连续引用未标注的,判定为“一般违规”,总数达到及超过1000字引用的,如非https://oox.jjwxc.net/impeach.php?act=impeachinfo&impeachid=9784
10.XO酱油炸臭豆腐的做法菜谱XO酱油炸臭豆腐 作者: 李四 家常味 初级 其他 其他 鲁菜 做法将做法保存到手机 1.准备臭豆腐适量。 2.热油锅里炸。 3.洒上孜然粉。 4.涂抹上海鲜酱。 5.最后把三块臭豆腐叠加,插上牙签,加一点李锦记XO酱。https://m.xiangha.com/caipu/3778148.html
11.陈皮泡水喝的功效和禁忌陈皮的做法菜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陈皮来泡水,味道清新,古书《纲目》中记载:“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要,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要,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可见其功效对人体有好处。 https://yangsheng.eastday.com/zixun/RqOBGe1ZA6gjmD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