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有关方面还将聘请国内外专家把代表中国美食的800道经典名菜(含主食)翻译成统一、标准的英文,为中国美食走向世界打通“语言关”。
作为资深吃货的小编在对此结果期待的同时,不禁也联想到前几日新闻中曝光的印度总理莫迪到访西安的晚宴菜单,对于中餐菜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行业的一个难题,小编每每想起起曾经那些雷人的中餐菜名的翻译,都会忍俊不禁。
所以,翻译的水平高低、通俗程度等因素会直接对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小编简单的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中餐菜名难翻译的现象。
在小编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饮食的文化与习惯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不管是在食材的选取与搭配上,还是在还是在烹调的技术与方法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对中餐而言,中餐的菜系众多,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征,要将这些特色通过翻译来体现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菜肴的英译中国菜肴的英译策略中国是众所周知的餐饮文化大国。
但同时,名目繁多的菜肴也给其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例如笔者曾在西安市“魏家凉皮”店内发现擀面皮被英译为“steamedcoldnoodles”,大家所熟知的例子还有把粽子译为“ricedumpling”.如此译法不仅完全违背了翻译时的“忠实”原则,而且让不熟知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会一头雾水,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本文试从现有菜肴的英译入手,分析其是否符合菜肴的翻译要求,最后总结出中国菜肴英译的几个基本方法。
2、中国菜肴的英译2.1、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任何种类的翻译都应该以某一理论作为翻译的指导和依据,菜肴翻译也不例外。
菜肴英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但如果菜肴名称中包含太多的文化因素,不利于实现英译的忠实时,只能舍弃文化因素,追求功能上的对等,即是否某一菜肴的英译可以让西方人士看到后一目了然,知道其主要食材,口味等。
刘琪也认为,“菜肴英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信息,因此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忠实,对等原则”(刘琪,2006:65)。
同时,英译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对“简洁”的要求。
因为菜谱的印制、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
简言之,就是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2.1.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根据菜肴的烹饪方法,主料,配料,口味等直接译出菜肴的名称。
纽马克认为“如果直译可以产生功能对等,那么其他一切译法都是不可取的”(纽马克2001:137)。
直译的优点在于可以简洁,忠实地传达出菜肴的主要内容,风味等,让食客一目了然。
符合菜谱翻译的原则。
这种译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看到菜名即能知道其主料,配料,口味等的菜肴,以家常菜居多。
(1)烹调方法+主料+配料白合蒸南瓜steamedpumpkinwithlily橄仁炒角松friedfishflosswitholiveseeds烧辣椒蒸茄子steamedeggplantwithburntpepper(2)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葡国烧肺肉braisedsirloin,Portugalstyle北京烤鸭roastedduck,Beijingstyle川叫、烧蹄筋braisedpigtendons,Sichuanstyle(3)主料+配料+器皿荷香风干鱼driedfishinlotusleaf纸锅牛蛙焖丝瓜stewedbullfrogwithtowelgourdinpaperpot干锅萝卜腊肉smokedporkwithturnipchipsinhot-pot(4)口味+主料(+配料)香辣鸡丁spicychickendice乳香鱼嘴milk-flavoredfishlips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riversnailswithwine(文月娥,2006)2.1.2、意译法在菜肴的英译中,意译法就是将中式菜名中的典故,比喻,夸张等的手法省去不译,根据菜肴的内容意译,如果过于追求菜肴名称中的文化成分,用直译或死译的方法,难免会出现两种略显荒谬的结果。
注重菜单的信息功能。
菜单中包含了许多信息,上面说到了许多关于菜单翻译的原则,下面再来举例子说明保证菜单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
着眼于菜单翻译的文化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各色风味,我国主要有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湘菜,京菜,苏菜,徽菜,闽菜。
八大菜系风格各异,历史悠久。
由于汉英这种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采用写实姓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饪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让外国人一目了然,如何用料,形状口感,人名地名都是需要着眼的地方,可见中国菜的翻译正面临着特殊的发展。
(1)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
菜肴的主料和配料,并以主料为辅—主料(名称)+with+配料(名称),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withDuckWebs。
(2)以形状口感为主。
菜肴形状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主料,如:玉兔馒头Rabbit-ShapedMantou。
(3)以人名地名为主。
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Tofu(SauteedTofuinHotSpicySauce)。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保留本土文化,展示地方特色。
中餐英译因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给中餐菜单的翻译带来巨大障碍。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中餐菜单时不仅要了解菜肴特色,还要从文化层面入手,遵循符合中西共同餐饮文化的原则,还要尊重彼此的忌讳,比如在中式菜单中经常出现一些动物名,若翻译时按原料直译,并且原料本身是西方人禁忌的话,就会引起文化上的不理解或反感,总之中餐英译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工作。
中餐菜名翻译技巧及向外宾推荐中国菜肴时的注意事项我国的餐饮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的特色菜肴品种更是难以悉数。
然而,在向外宾介绍中餐菜名时如不注意翻译技巧则会闹出笑话。
《中文菜名英文译法》讨论稿在翻译中文菜名成英文时,可以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方式。
直译是指将中文菜名直接翻译成英文,如“鱼香肉丝”翻译为“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意译则是根据菜品的特点和口感进行翻译,如“宫保鸡丁”翻译为“KungPaoChicken”。
在选择翻译方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菜品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翻译准确、贴切。
另外,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口味和文化背景差异,有时候需要对菜名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迎合英文读者的口味和习惯。
比如,将“红烧肉”翻译成“BraisedPorkBelly”,更能够让英文读者直观地了解菜品的烹饪方式和口味特点。
总的来说,翻译中文菜名成英文需要综合考虑文化、语言、口味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翻译准确、地道、贴切。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餐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讨论稿中找到更多共识和创新点,为中文菜名的英文翻译提供更好的参考和指导。
为了服务外国游客,大量中国菜名被译成英文。
本文总结出了中文菜名英译中存在的机械直译、忽略文化内涵、菜式空缺三大问题,并提出了大众化菜名英译采用归化策略,蕴含文化内涵的菜名英译采用异化策略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菜名;英译;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餐饮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国际化的全新挑战。
对外国游客来说,一次美妙的用餐经历不仅能给旅途增添乐趣,也会使他们领略到中华美食的无穷魅力和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为外国游客准备一份达意、传神、精致的英文菜单是十分必要的,也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中餐以色、香、味俱全而闻名于世,种类繁多,命名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要把内涵丰富的中国菜名准确地译成英文绝非易事。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菜名的英译良莠不齐,存在不少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机械直译,辞不达意中国菜选材丰富,烹制复杂,取名往往简洁抽象,且富含文化色彩,因此如果对菜名只进行简单的逐字翻译,则无法使外国游客对菜肴的用料、烹制手法及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以下是某中餐馆带有英文翻译的菜单,其中有几个菜名只是简单的直译,既不达意,更谈不上准确。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1)干炒牛河:Fucktofrycowriver这道菜是放了嫩牛肉片炒制的河粉,河粉是以大米磨浆蒸制而成的米粉条。
所以牛河是两种原材料,即牛肉和米粉,却被直译成cowriver,一看就是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译者怕是自己都没弄清楚这道菜是什么。
而对就餐的外国游客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干炒”是一种烹饪方法,在翻译这道菜名时应把烹饪方法译出,然后再加上原材料,其正确的译法应为“Friedricenoodlewithbeef”。
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的英译原则与方法摘要: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其菜肴名称丰富多彩,译者要了解每道菜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才能精准地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本文浅析了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与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名英译原则具体方法一、中国菜名的英译原则1.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国菜的过程当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
比如,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
这些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
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
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中国的jiaozi,lomain,chowfan,to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
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
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如炒粉(chowfun)、炒饭(chowfan)等,为西方人所接受。
为便于西方人理解,译者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
例如:牛肉炒粉(chowfunofbeef)、扬州炒饭(Yangzhouchowfan)等。
2.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上释义口味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菜谱翻译错误中文菜谱英文误译中国在世界上有“烹饪王国”和“美食之国”的美誉。
中国烹饪经过数千年的创造、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古老文明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也正是中国菜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但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中文菜名让在中国就餐的“老外”伤透了脑筋。
在菜单上,老外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家常菜被翻译成稀奇古怪的名字,甚至很多名字让他们大倒胃口。
一、常见中餐菜谱的误译种类常见中餐菜谱的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1.拼写错误有的餐馆提供的不是“FastFood”(快餐),而是“FartFood”(屁餐);“豌豆汤”(PeaSoup)错写成“PeeSoup”(小便汤)。
2.直译不少菜单把“铁板牛肉”翻译成“CorrugatedIronBeef”(有皱纹的铁牛肉);“宫爆鸡丁”翻成“GovernmentAbuseChicken”(政府虐待鸡);“红烧狮子头”译成了“RedBurntLion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而“生鱼块”成了“ChoptheStrangeFish”(砍那陌生的鱼);“干锅牛蛙”为“FuckaBullfrog”(占牛蛙的便宜)。
这些菜莫说去吃,听听都令人恶心。
3.硬译下面的菜更是令人喷饭,哭笑不得:“四喜丸子”是“FourGlad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童子鸡”成了“ChickenwithoutSexualLife”(还没有性生活的鸡);“麻婆豆腐”是“BeanCurdMadebyWomenwithFreckles”(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菜名英译的笑话呢?原因在于中国菜种类繁多,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名菜有8000多种,所用各种配料也有600多种,各种基本的烹饪方法也有50多种,不像西餐种类相对较少。
与欧洲的菜肴不同,中餐华丽的菜名并不告诉食客一道菜究竟是怎么做的。
作者简介:于振涛(1977-),男,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怀丽华(1964-),女,辽宁北镇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及餐饮管理研究。
中餐菜名英语口译技巧浅析于振涛怀丽华(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南开300040)摘要:在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交流中,中餐菜名的英语口译有着鲜明的特点,口译的技巧与方法也十分讲究。
本文探讨了几种常见的口译技巧。
中国有八大菜系,名菜达数万种,有数十种基本烹调方法。
在宴请外宾时,如何将中国菜优美动听的名字尽可能地按照“信、达、雅”的原则翻译出来,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口译的最终目的是将一方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另一方,使交际双方信息沟通流畅。
能否在两种语言之间准确地转换语言符号这一信息载体,是口译成败的关键。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的语言翻译工作,口译人员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即刻投入到双语转换的临场操作。
在宴会桌上口译时,口译员无法咬文嚼字、反复推敲以使译文达到“雅”的标准,而“信”和“达”占据了最重要位置。
也就是说,要译出忠实于原文的英译,一针见血地点出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1]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有漫长的饮食美学的历史传统,中国菜肴的名称一向追求一种美的意境,通常使用“色、香、味、形、质、养、器”等元素将美学意境具体化,而这也成了口译解码时的难点。
从目前国内的菜单英译现状,有必要对菜单英译的基本要求,及主要的翻译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初浅的探讨。
从目的论看中国菜名的英译一、本文概述中国菜,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和烹饪艺术,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中国菜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地食客喜爱的美食。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菜名的英译问题却常常成为阻碍理解和欣赏中国美食的障碍。
因此,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以提高中国菜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效果。
本文将首先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其核心观点和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菜名英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直译导致的文化误解、意译造成的语义模糊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基于目的论的中国菜名英译原则,包括保持原名的文化特色、注重译名的简洁易懂、追求译名的音韵美感等。
本文将探讨实现这些原则的具体策略,如采用音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增加注释或解释以帮助理解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菜名的英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国美食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菜的文化魅力。
二、中国菜名的特点与翻译难点中国菜名,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它们往往简洁而富有诗意,通过形象生动的词汇,传达出菜肴的色、香、味、形、皿等多元信息。
然而,在将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菜名翻译成英文时,译者面临着诸多难点。
中国菜名中常使用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夸张手法,如“狮子头”“佛跳墙”等,这些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如何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英文准确传达其内涵,是一大挑战。
中国菜名中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多样化,对于不熟悉中餐的外国读者来说,如何准确理解并翻译这些专业术语,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例如,“炒”“炖”“蒸”等烹饪方法,以及“辣”“麻”“鲜”等口味,都需要找到合适的英文对应词。
中国菜名中还存在大量的地名、人名和历史典故,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菜名的文化色彩,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浅谈中式菜名英译问题中式菜名英译方面的研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提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式菜名文化和语言特点分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结合中餐菜名的特点,探讨菜名英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期使中式菜名英译体系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一中式菜名英译的必要性1.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需要。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来华的外国友人不断增多,对于中华饮食文化也表现出越发浓厚的兴趣。
因此,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规范性,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华饮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因此,中式菜名的准确翻译关系到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长远发展。
2.中式菜名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一菜多译现象普遍。
目前,在国内,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式菜名英译的规范性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导致“一菜多译”的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馒头有时被译成“SteamedBun”,有时又被译成“SteamedBread”。
2.2错译误译。
当今,现有的很多中国菜名在英译时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反映出中国菜追求形美、意美的意境,还常常因为使用错误的翻译方法,让外国有人产生误解。
如将“红烧狮子头”译成“RedLionHead”,字面意思即为“红色的狮子头颅”,可想而知外国人看到是何等的惊悸,更别说尝一尝了。
再比如以前人们把”童子鸡”译作“thechickenwithoutsexuallife”,“口水鸡”被译成“slobberingchicken”,北京小吃“驴打滚”则翻译为“rollingdonkey”等等,外国人看到这样的菜单恐怕要被吓坏了。
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中餐菜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根据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和中餐菜名命名的宗旨及其分类方法,我们主张中餐菜名的翻译并不强调原语与译语的语义等值,而应重视功能等值。
标签:中餐菜名;翻译方法;策略一、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中餐菜名是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菜名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用来推销菜肴,吸引顾客消费;其次,中餐菜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便利名片;此外菜名还具有产权价值。
因此,中餐菜名虽只是个简单的符号,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根据陈金标(2001)的研究,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称为写实命名法,指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是中菜命名中最主要和采用最广泛的直观方法。
观其名称,就能了解菜肴的某些特点,如原料组成、烹制方法等,如口蘑炒青菜、鸡蛋西红柿等。
第二种称为虚实命名法,指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
其特点是:实中有虚,看菜名既知其原料,同时,还有几分雅趣,因而受到厨师和美食家的推崇,如松鼠鳜鱼和翡翠蹄筋,“松鼠”表示鳜鱼成菜后的造型,借以美化菜肴的形状;“翡翠”则表示配料丝瓜的色泽,用来虚写原料的色彩。
第三种称为艺术命名法,指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
这类菜名不能直接反映菜肴的特征,但高雅的名称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启发联想,增进食欲。
例如北京的它似蜜、潜江的二回头、福建的佛跳墙、太原的头脑、徐州的霸王别姬、湖北的蟠龙卷切等。
二、中餐菜名的英译原则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中餐逐步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由于中外烹饪文化的差异,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来翻译中餐菜名恐怕是行不通的。
曾经有一些译者把叫化鸡译成Beggar’sChicken;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Grandma’sBean-curd;把红烧狮子头译成BraisedLion’sHead;把天麻炖野鸡译成StewedPheasantwithMedicine。
中餐菜谱的英译技巧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在吃方面也变得更加讲究。
各种价位、各种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美食比比皆是。
在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发现中餐菜谱的英语口译有着鲜明的特点,口译的技巧与方法也十分讲究。
关键词:中餐菜谱口译英语1.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有漫长的饮食美学的历史传统,中国菜肴的名称一向追求一种美的意境,通常使用“色、香、味、形、质、养、器”等元素将美学意境具体化,而这也成了口译解码的难点。
西方游客绝大多数都秉持实用主义的理性饮食观念,不论菜肴的色、香、味等如何登峰造极,营养健康卫生一定是最重要的。
在西方宴会上,虽然也非常重视餐具、原料、服务等因素,但是菜名始终极为简单,意思明确,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只要列明主要材料和烹调方法即可。
中国饮食文化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宏观、模糊、纤妙,难以把握。
中国的饮食更加倾向于艺术性,菜肴的名称往往会联系到文化名人、宗教哲理、寓言传说等,口译人员必须在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量抓住问题关键,快速排除干扰信息,而将意味深邃的中餐菜名翻译成西方游客能够明白理解的菜名。
2.中餐菜谱英译的基本特点译事三难“信、达、雅”,实为翻译经验之谈,也是翻译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在中餐菜谱的英译中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
但是一般说来又要因地制宜,适时变通。
如在宴会上或餐桌上口译时,译员就无法去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而使译文达到“雅”的境界。
此时“信”和“达”就占了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就是要“准确”、“忠实”与原文的英译。
当然,还要兼顾“通顺”与“迅速”,不然,等你结结巴巴地译出来,恐怕“黄瓜菜都凉了”。
笔译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简洁”的要求。
这是因为菜谱的印刷、设计及装帧都是十分考究的,一般没有太多的空间位置去容纳冗长累赘的英译文。
简言之,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
中式菜名英译现状及其规范化翻译研究中式菜名英译现状及其规范化翻译研究摘要:菜名是饮化的重要部分,中式菜名英译肩负着我国饮化传播的重任。
然,前菜名英译错误频出。
应当建个规范化的菜名英译体系,推动菜名英译标准化、统化,为进步推动翻译事业尽绵薄之。
关键词:菜名英译误译错译规范化翻译策略、引改开放以来,中外化交流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游览名胜、品尝佳肴、领略化。
由于东西存在化差异,其中饮化难免会有分歧,具体体现在菜式命名、烹饪法、原料种类、进餐式等多,这就对菜名的翻译造成了困难。
菜名翻译的准确误,可以直接促进中国饮化的传播,让世界从个独特的度了解中国。
本以宿迁市餐馆中式菜名英译的调查为主,兼顾其他地的特菜名翻译展开调查研究。
、中式菜名翻译的现状1.误译错译由于中西化差异,中西菜品命名式截然不同。
西菜品命名主要以原料、做法为主,是典型的实主义;中式菜肴命名是浪漫主义,不仅追求形美、美、意美,还包含历史化底蕴及地风情。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误译错译的现象层出不穷。
如将红烧狮头翻译成“RedLionHead”,意思为“红的狮的头颅”。
茶树菇被翻译成了“Teatreemushroom”,“茶、树和蘑菇”。
万年青被翻译成了“Chineseevergreen”,“中国的直绿”。
霸王别姬,有家餐馆直接译为“tortoiseandchicken”,即“王和鸡”。
鸡译成“SlobberingChicken”,即“流的鸡”。
虎菜译为“TigerDish”,“虎做的菜”等。
这些按字翻译成的英实在骇不已,令啼笑皆。
2.版本杂乱由于没有统的翻译规范标准,对同菜品的翻译译本层出不穷。
如“汤圆”有的被译成“Pudding”,有的被译成“Dumpling”或“Ball”。
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策略论文中餐菜单的英译翻译策略论文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涉外酒店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对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将有助于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饮食文化菜单翻译策略一、东西方餐饮业中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特点由于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名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目的。
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
而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
既有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如辣子炒鸡丁、香爆芹菜鱿鱼丝、干锅鸡等)、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或历史典故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又有用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进行命名的菜名,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这些菜名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
这些菜肴的特点是选料极其庞杂,利用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而起了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
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却反映了菜肴的深刻含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
二、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单翻译针对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可以用以下方式对中餐菜单进行翻译。
(一)以写实性命名的菜谱的翻译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翻译以写实性命名的中餐菜单的过程中,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功能,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指导食客有目的的品尝菜肴。
1、菜名以主料开头的菜单:①可以以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例如:杏仁鸡丁chickencubeswithalmond,西红柿炒鸡蛋scrambledeggwithtomato;②可以用主料(形状)+(with,in)味汁的方式,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例如:芥末鸭掌duckwebswithmustardsauce,葱油鸡chickeninscallionoil。
论中餐菜名英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国瑾1,严济保2(1.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250014;2.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作者简介:国瑾(1958-),女,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学。
严济保(1954-),男,人,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教育管理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汉英语言翻译理论研究。
摘要:中餐菜名英译是实用翻译中的一个独特的部分。
本文旨在尽量保持原文含义的同时,通过对有关翻译理论和原文的分析,根据餐饮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和需要,在“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前提下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译英规则。
在这一类的翻译实践中,应侧重“信”、“达”、“雅”中的“达”而兼顾“信”和“雅”。
鉴于中餐菜名类似汉语成语,即:多数以四个字组成,因此在翻译时也应借鉴成语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尽量注意译文的音节数、节奏感和韵律。
在此提出三种翻译方法:音译/直译、意译、音译+意译。
我们主尽量使用音译,以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原文含义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中文原文字数和英文音节数来平衡需要,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裁剪,以求获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中餐;韵律;信、达、雅1.0引言奥运会在即,大批外国友人将来到中国。
中餐,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条直接渠道,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其菜名的正确英译尤其显得重要。
让中国餐饮香飘世界,享誉全球,中餐菜名的正确翻译将功不可没。
首先,应对被译中餐菜名进行分析,搞清名称的含义;然后要进行调查,看是否已有为人接受的英文译名,如有就不必进行重译了(约定俗成原则);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法(音译/直译、意译、音译+意译)。
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原文的含义,要尽量采用音译/直译。
钱钟书先生在翻译《诗词》时遇到“不是得罪了‘诗’,就是得罪了‘译’”(孔庆茂,1995:189)的问题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多数中餐菜名和汉语成语类似,即: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我们主英文译名要体现中文的文化特点———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英文译文的总音节数要和原文的字数基本相等,或最多相差一个到两个音节。
这一观点是受钱钟书先生的“通感”理论的启发;(钱钟书,1962)在实际翻译中,应根据上述原则,对原文或英文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取舍。
比如,在英文译文字数过多或过长的情况下,突出主要材料,而将次要的材料在后面的解释里交代清楚;一个好的英文译名应由两部分组成:1)名称;2)对名称的解释。
而“对名称的解释”有必要再细分为三个部分:1)列举出使用的原材料;2)烹调过程和使用的主要调味品;3)可能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使译文浅显易懂,一目了然,既方便服务人员,又使顾客对菜式本身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获得一些有关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
2.0问题中餐菜名英译是实用翻译中的一个独特的部分,既要有科技翻译的严谨,又得兼顾文学翻译的文化性和文采修辞。
目前,中餐菜名英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随意性和偶然性,望文生义,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
试举例来看一下:“童子鸡”这道菜有人将其译成“ChickenWithoutSexualLife”。
从字面上看是完全做到了“信”,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甚至贻笑大方。
不但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也是一头雾水。
也有人将其译成“SpringChicken”,据说还是经过外籍专家审定的。
很显然,这条译文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但是,很遗憾,它和欧美餐饮业流行的术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而且“SpringChicken”是美国俚语,意思是“活泼的小姑娘”。
国外食客很难从字面上了解这道菜是什么容。
国外在表示此类“幼小”和“鲜嫩”食品时通常用“tender”、“young”或“baby”等词,比如在超市常见“BabyCorn”和“BabyCarrot”。
因此,这道菜的正确译名应该是“BabyChicken/TenderChicken/YoungChicken”(意译)或“TongziChicken”(音译+意译)。
另一道菜“红烧狮子头”被译成了“RedBurnedLionHead”(被烧红的狮子头)。
这是一例典型的望文生义的翻译。
据说许多外国食客听到这个菜名被吓跑了。
参照国外通行的餐饮术语,“红烧狮子头”应该译成“ChunkyMeat-balls”。
综上所述,在中餐菜名英译领域中的当务之急是使其规化和系统化。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中餐菜名翻译理论和规则。
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里进行详细的讨论。
3.0解决方法在中餐菜名翻译中首先应考虑的是要着重突出“达”字。
这包括三个方面:(1)“名从主人,约定俗成”。
这需要我们做充分的调研工作,搞清楚被译的菜式是否已经有为人接受的英文译名了。
如果这道菜已经有了被接受的译名了,比如“宫爆鸡”(“GongpoChicken”),“回锅肉”(“Twice-cookedPork”),和“麻婆豆付”(“MapoTo-fu”),那就要沿用这些现成的译名,这就是“约定俗成”。
(2)吃透原文。
这包括:名字的真正含义,菜式中要用的原料,刀工(块、片、丝等),要用的主要调料和制作过程。
如果可能的话,要聘请一名特级厨师作顾问以便随时咨询。
(3)熟悉、了解英语中与原文对应的餐饮烹调术语。
要尽量把原文中的术语和英语中现成的餐饮烹调术语对号入座,以避免出现误解。
钱钟书先生说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1984:267)在这方面,钱钟书(《管锥编》中所引用的外国文献),傅雷(译巴尔扎克作品),绛(译《堂吉诃德》)和青崖(译莫泊桑作品)等人堪称高手。
钱钟书先生的话虽然是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但对于中餐菜名英译也有指导意义。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吃透”原文的含义和充分了解英语对应的术语,就是要力争在翻译中达到“化”的境界或者说达到“达”的境界。
汉语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组成,中餐菜谱与其类似。
以川菜为例,在《天天指南》网上菜谱里共列出了131道菜,其中有76道菜名是四个字的,占总数的58%。
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语成语的影响,其菜式名称也表现出相当的韵律和抑扬顿挫。
中餐菜名原文和英语译名的关系就像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二者之间不仅要字数基本相同,而且还应有平仄押韵的特点。
因此,我们在把中餐翻译成英语时,也要尽量照顾到中餐菜名的这一特点。
可以说这是在重点突出“达”的同时,兼顾“雅”,也就是钱钟书先生主的“化”。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中餐菜名翻译应遵循的几条规则:规则一、英文译名的音节数(syllable)要尽量和中餐菜名字数(Character)相等,或最多相差不超过一到两个音节。
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有些英文单词较长,而且又是不可或缺的,就只能保留。
比如“芦笋虾仁”中的芦笋“Asparagus”有四个音节,但不能省略,只能翻译成一共有五个音节的“AsparagusShrimp”。
我们的原则是“宁少勿多”,宁可英译的音节少于原文的字数,也尽量不要让英译的音节多于原文的字数。
我们来看几个实例:1.“红烧鲍鱼”可译成“BraisedAbalone”,四个字对四个音节;2.“蟹肉豆腐”可译成“CrabMeatTofu”,四个字对四个音节;3.“鱼翅汤”可译成“Shark’sFinSoup”,三个字对三个音节;4.“油焖大虾”可译成“BraisedPrawns”,四个字对两个音节;第四例虽然少两个音节,但意思完整,节奏平稳。
依据“宁少勿多”的原则,仍然是一个不错的译名,不必牵强地为照顾“四对四”的原则而硬凑上一两个单词,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规则二、英文译名应由两个部分组成:1)名称;2)对菜名的解释。
本条规则主要阐述第一部分“名称”(Title)。
在翻译时可以使用三种方法:1.音译/直译法。
使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英语中与餐饮烹调有关的词汇中没有相应的词汇可用,而采用意译法又很容易造成误解。
以名吃“过桥米线”为例,有人翻译成了“Cross-BridgeRiceNoo-dle”。
这样的译文很难令顾客满意,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菜,不理解“过桥”和菜之间的关系。
像此类风味小吃,在英语词汇中没有对应的术语和现成的译名,就应尽量采用音译。
可以译成“GuoqiaoMixian”,也可以译成“GuoqiaoRiceNoodles”。
“过桥”的典故可以放在“解释”部分里加以说明。
“狗不理包子”也是一例令人头疼的菜名,其中的典故“狗不理”是难点。
如果用意译,则很难交代清楚到底为什么狗要不理不睬的。
而且在西方国家,狗是人们喜爱的宠物,是重要的家庭成员。
在菜里出现,会使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因此最好采用音译/直译法,译成“Goubuli”。
连“包子”二字也省略掉。
这种简洁的译名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产品商标或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来代表某一种物品的做法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她开的是宝马,戴的是劳力士,喝的是茅台,要去吃麦当劳”。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句子中的几个专有名词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音译/直译法应成为菜名翻译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原文含义和文化涵在翻译过程中的流失。
2.意译法———这种方法是对音译/直译法的重要补充。
使用的前提是:英语餐饮烹调词汇已经有了对应的大众化的术语,如“Tofu”(豆腐),“meatball”(肉丸子),“pork”(猪肉),“beef”(牛肉)等,或者在这一道菜里有一样较名贵的材料如“鲍鱼”、“海参”、“甲鱼”等。
举例如下:“红烧狮子头”应译成“BraisedMeatballs”,因为“braise”和“meatball”都是已经被英语接受同化了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