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英语称PrescriptionDrug,EthicalDrug
很多人对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非医务人员。
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定义
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英语称NonprescriptionDrug,在国外又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TheCounter),简称OTC。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物的遴选原则为: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为什么要分类管理
除了考虑到药物安全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方便广大群众,一些小伤小病可以就近购药、及时用药,免去请假误工,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化验、取药等费时、费钱、费力之苦。
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OTC)。根据药品的安全性,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非处方药标识为红色,乙类非处方药标识为绿色。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和管理
哪种药物可作为处方药,哪种药物可作为非处方药,不是个人或者药品生产企业所决定的,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遴选并批准的。但是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其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其生产品种必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的。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1)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为了使群众更为方便,又将非处方药中安全性更高的一些药品划为乙类,乙类非处方药除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有哪些?
处方药
(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例如抗癌药物等。
非处方药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须经医师确诊后开出处方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不需要医生处方;适应症是自我判断的病症;应用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注意非处方药是相对安全的药,但是其也是药品,具有药品的各种属性,虽然其安全性相对来说高一些,但并非绝对“保险”。
其转换依据是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转换评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
转换条件应符合“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基本原则,同时,药品的各种属性均应体现“适于自我药疗”。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物的转换
其实,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方药有可能转换为非处方药,而非处方药也有可能转换为处方药物。
基本要求有:
1.制剂或其成份应己在我国上市,并经过长期临床使用,同时应用比较广泛、有足够的使用人数。
3.制剂及其成份具有法定质量标准,质量可控、稳定。
2.制剂及其成份的研究应充分,结果应明确,安全性良好。
4.用法用量、疗程明确,疗效确切。
5.药品适应症应符合非处方药适应症范围,适于自我药疗。
6.如涉及小儿、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应有明确的用药指示。
非处方药基本是从处方药转变(遴选)来的,部分药品的适应症中,有些可以为患者的小伤小病安全应用,即在“限适应症、限剂量、限疗程”的规定下,将其作为非处方药应用。
非处方药转换为处方药的也有,比如三维B片,二维钙赖氨酸片,氯霉素滴耳液,复方甘草片等。原因可能是因为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哪个疗效更好?
为什么有的药即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
这类药品属于“双跨药品”。
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慢轻至重度疼痛如头疼、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成人:一次0.3,若发热或疼痛持续不缓解,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片。
而消费者难以判断的适应症,则仍作为处方药使用,如解热镇痛药、平喘药、制酸药等药物中,均有这种情况。
举个例子
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物
阿司匹林作为处方药物
用于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肌梗塞、暂时性脑缺血或中风发生,一次0.1g,一日1次,或遵医嘱;
用于抗风湿,一次0.6-1g,一日3-4次。
再举个例子
西咪替丁作为非处方药物
西咪替丁作为处方药物
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
口服。成人一次0.3,一日1次。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持久性胃食道返流性疾病,预防危急病人发生应激性溃疡及出血,胃泌素瘤(卓林格-艾利森氏综合症)。
每次0.2~0.4g,每日0.6~1.6g。
由上可知,既可作非处方药,又可作为处方药的药品,其适应症剂量和疗程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