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鱼,结核病患者吃药时忌食鱼。痛风、肝硬化、体质过敏、不孕症等患者忌食鱼。
孕妇、产妇、哺乳期妈妈都能吃。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足、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虚劳等症患者食用。
宝宝也能吃。鱼的营养价值很高,给较小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可以把鱼肉剁碎了弄成鱼泥给宝宝吃,还可以煮到稀饭里或者弄碎了加在米糊里。
2常见海水鱼和淡水鱼的区别及营养价值
一、淡水鱼
1.鲫鱼:益气健脾,利尿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鲜鲫鱼与赤小豆煮汤,每天1次,可消慢性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鲫鱼加红糖炖,常吃能滋阴补肺,益气化痰;鲜鲫鱼与猪蹄同煨,连汤食用,可治产妇少乳。
2.鲤鱼: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鲤鱼与冬瓜、葱白煮汤,可治肾炎水肿;《食疗本草》、《本草纲目》均记载赤小豆和鲤鱼煮烂吃,可治脚气和水肿;大鲤鱼留鳞去肠杂煨,可治黄疸;活鲤鱼和猪蹄褒汤服用,可治产妇少乳;鲤鱼与川贝末煮汤服用,可治咳嗽气喘。
3.草鱼:广东民间用草鱼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动物实验表明,草鱼胆有明显降压、祛痰及轻度镇咳作用,适合老年人温补健身。
4.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刺少,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二、海水鱼
1.带鱼:肉肥刺少,味道鲜美,有暖胃、补虚、润泽肌肤、养肝、祛风、止血、杀虫、补益五脏等功效,是老人、儿童、孕产妇、营养不良者的理想食品。鲜带鱼蒸熟后取上层油食用,可改善肝炎患者的症状。带鱼中丰富的镁,可保护心血管系统。带鱼的鳞是解热止痛片和抗肿瘤药物的原料,且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降胆固醇。但带鱼一次不宜多食,特别是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者。
2.鲳鱼(平鱼):益气养血、柔筋利骨等。鲳鱼的胆固醇含量低于所有的动物性食品,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是天然营养佳品。对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的人群很有效。
3.黄花鱼:鲜品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很多鱼类,肉软,消化吸收好,且没有碎刺,可防治脾胃疾病、尿路结石等,最适合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
4.三文鱼: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誉,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老少皆宜,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脑力劳动者、消瘦、水肿及消化不良的人群。
三、在动物学分类上不属于鱼类的海产品
1.鲍鱼:可明目,多用于煲汤。含钠较高,高血压的人要少吃。烹调时少用含钠的调味料,如蚝油、生抽、盐、味精等。
2.鱿鱼: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66.7克、脂肪7.4克,且富含钙、磷、EPA、DHA、牛磺酸等,是怕胖人群的较好食品。对肝脏有解毒、排毒功效,还可调节血压、抗疲劳,经常食用能延缓衰老。
海水鱼和淡水鱼各有优势,为获得更全面的营养,要尽量吃不同种类的鱼,不要集中吃一种。鱼类虽然营养丰富,保健功能齐全,但若对鱼类过敏,也不要勉强食用,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3如何挑选鱼
1、观鱼形。污染重的鱼,形态异常,有的头大尾小,脊椎弯曲甚至出现畸形,还有的表皮发黄、尾部发青。
2、看鱼眼。饱满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鲜鱼;眼球不凸出,眼角膜起皱或眼内有淤血的则不新鲜。
3、嗅鱼鳃。新鲜鱼的鳃丝呈鲜红色,黏液透明,具有海水鱼的咸腥味或淡水鱼的土腥味;不新鲜鱼的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黏液腥臭。
4、摸鱼体。新鲜鱼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鳞片有光泽且与鱼体贴附紧密,不易脱落;不新鲜鱼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
5、掐鱼肉。新鲜鱼肉坚实有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消失,无异味;不新鲜鱼肉稍呈松散,指压后凹陷消失得较慢,稍有腥臭味。
6、看鱼腹。新鲜的鱼腹部不膨胀,肛孔呈白色、凹陷;不新鲜的鱼肛孔稍凸出。
另外,在挑选淡水鱼时,专家建议尽量选择“小”鱼,即生物链底层的鱼类,比如草鱼、大头鱼等,它们一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对于石斑鱼、鲈鱼、鳜鱼等凶猛吃肉的鱼类,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更低。
活鱼买回家后,可用清水养上一两天;如果是已经杀死的鱼,至少用清水浸泡1个小时左右。洗的时候鱼鳃部分一定要去掉、洗净。烹饪时应煮透、蒸透。
4春节吃鱼的民间习俗
祖国地域广阔,民族风俗各异,过年食鱼美馔纷呈。朝鲜族人春节家宴,爱食“明太鱼”,祭祀林明太(古时,他发现一种鱼,帮同胞度饥荒之灾)。傣族人食竹烧鱼,从江里捞鲜鱼,开膛破肚,把猪肉和佐料塞入鱼肚内;砍来一节毛竹,劈开缝夹住鱼,放火堂里慢烤,待鱼香、肉香、竹香飘逸出来,用手撕着吃,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有好运”。侗族人大年初一,从鱼塘里捞数条鲜鱼,煎、炸、烧、炖摆满一桌,香气四溢,预祝新年吉庆有余。苗族人过年吃五香鱼,把鱼去肠脏后切成小块,用酱油、盐浸泡,晾干入锅油炸;趁热又浸泡在白糖、米酒、生姜汁的汤水里,晾干入锅不防水,再放白糖、芥末、火燎锅生眼,鱼出焦香味,食之口齿生津。这道鱼菜,甜、咸、焦、香五味俱全。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人,大年初一到亲友家拜年,主人要摆鱼宴热情待客;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香味酥脆的“炒鱼毛”和鲜美透明的“大马哈鱼子”,令客人赞不绝口。重庆的“来凤鱼”,早已驰名中外;每年春节,中外游客品尝这道鱼肉细腻、汤百味浓、既辣又酸的“来凤鱼”。意味着“龙凤呈祥”。四川绵阳人过年,喜吃名菜“活吃熟鲤”。这道鱼菜经名厨师“炸熘”之法精制,观之,咀张鳃动,活灵活现;食之,肉香细嫩,鲜味十足。入食者,先要举杯把酒倒入鱼咀,鱼鳃则动得快,咀也张得大,真是妙趣横生,倍增节日气氛。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止酒鱼”的习俗。招待客人可上数十道菜,但上鱼,主人还是看火候,即客人饮酒快到尾声,为防饮酒过量,把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来,客人见鱼到了,纷纷举杯喝干酒,边吃鱼边吃饭,皆大欢喜。
古老的鱼风鱼趣,给千家万户带来吉祥美好的祝愿。民俗看似一种形式,实则是人们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5吃鱼太多也不好
但鱼是否吃得越多越好呢王兴国指出,以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标准,每个人一天应该吃50—100克鱼肉,而禽肉和畜肉只能吃50—75克,鱼肉确实应该比其他肉类多吃一些。从吃鱼的频率来看,调查显示,46.92%的国人都能做到每周吃两次鱼,有35.33%的人每周吃鱼三次以上。
“我们最好每周最多吃两次鱼,这样才能很好地避开食物污染的危险”,王兴国说。而且,鱼类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数鱼肉中的矿物质铁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应该几种肉搭配起来吃,鱼肉略多一些为佳。
吃鱼的好处众所周知,但究竟好在哪儿,人们的认识似乎有所偏差。调查显示,在国人心目中,吃鱼最主要的好处是“美容”(20.41%),其次为“不会发胖”(19.37%),还有“能保护心脏”(15.06%)和“健脑”(14.30%)。王兴国告诉记者,保护心脏和健脑的确是公认的吃鱼的好处。
至于美容,是因为鱼肉组织中含有许多胶原蛋白和黏蛋白,煮沸再冷却后成为凝胶(也就是人们说的“鱼冻”),对滋养皮肤、保持肌肤弹性有好处。不过,这只是理论推断,还没有实验支持。至于“不会发胖”,就是误解了。即使鱼的脂肪含量低,吃多了仍然会造成热量超标,导致发胖。
此外,网络上还流传着吃鱼的许多其他好处,比如能治哮喘、能防癌等等。王兴国认为,吃鱼对治疗哮喘有好处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它对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风湿、类风湿等都有益。研究显示,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丰富的食物,可以减少癌症发生的机会,因此,说吃鱼可以预防癌症也是有根据的。
另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最新研究,鱼肉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提高脑中血清素的浓度,对于沮丧、抑郁等心理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英国科学家也指出,婴幼儿每日摄取定量的鱼,会在情感表达、理解他人以及亲子关系上表现更加出色。鱼肉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DHA以及维生素A都对保护视力有一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