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渐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照料幼儿的重要参与者。
老年行业中,针对活力老人社交需求、文化娱乐消费的项目与产品不断涌现,但鲜少有从业者聚焦隔代抚养的生活场景,站在活力老人的视角提供解决方案。
参与隔代照料的明明是三方主体——孙辈、父辈、祖辈,注意力聚光灯却很少正视老年群体的需求。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隔代教育”“隔代照顾”“隔代抚养”,充满屏幕的内容无非是两类——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母应该如何处理隔代教育带来的矛盾。
在本文中,AgeClub将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和互联网内容生态,对隔代养育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洞察,我们希望能够为老年行业的从业者提供新的思路,在洞察隔代抚养舆论、内容生态现状的情况下,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进入这个刚需市场,提供全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
01
老年人参与隔代养育:
牺牲与无奈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作为代理父母,他们需要照顾生命力旺盛、一刻也不能离人的小孩,承受孩子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压力,比如高血压和抑郁焦虑。
当然,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抚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学者将不同隔代抚养经历的老年人进行统计比较,结论是过去一年未照料孙子女的中老年人抑郁等不良情绪和身体功能障碍都高于照顾孙子女的老年人。
然而,我们不能据此断然定论“照料孙子女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之所以能保持健康状况良好,是因为隔代照顾增加了老年人的社会交际和锻炼的机会——溜娃可以交到同样在溜娃的新朋友;同时隔代照顾增加了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减少了自身的经济支出、没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则会收到子女的经济补偿。
所以,隔代照顾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会产生积极影响是存在前提的——隔代照顾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经济需求。
而社交、社会参与在老龄群体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可以通过社会交际保持自身的社会性能力,抵御孤独和自卑等情绪,同时也能延缓其认知能力的衰减,还能通过心理对身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时更倾向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比如公园跳舞健身活动、与邻里朋友交往。如果老年人需要全天候照顾孩子,别提跳舞健身,就是和邻里交往也不容易实现。
既然隔代抚养对于老年人是一种负担,父辈还经常因孩子抚育问题和祖辈发生争吵,那不要交给祖辈抚养就好了。那为什么我国隔代抚养的比例还是居高不下呢?
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表示,在全国0—2岁儿童中,隔代照顾比例达60%—70%。一线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青年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的“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隔代家庭(祖父母和孙子女同住但没有中间一代的家庭户)的比重从1982年0.7%上升至2010年2.26%,翻了3.23倍。
问题关键是,不交给祖辈抚养就会好吗?
答案的背后是无奈。
02
如何缓和隔代抚养矛盾:
找到跨代沟通的渠道
既然如此,解决这些问题尤为重要:如何减少老年人因隔代抚养带来的压力?如何增加老年人在隔代抚养的同时增加自身的社会参与?如何降低老年人就隔代抚养和子女产生的代际冲突?如何提高老年人从隔代抚养中得到的收获感和价值感?
简而言之,老年群体如何能一边带孙子女,一边享受美好老年生活呢?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网络平台上,老年人与子女在孙辈养育上冲突频繁,这些冲突往往有着类似的引爆点:老人沿用传统的育儿方式,与年轻一代的育儿方式产生分歧,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因此我们认为,找到让双方都能认可的育儿知识提供方,也许正是缓和矛盾的关键点。
自2021年以来,母婴市场明显下滑,垂直于母婴赛道的平台也面临着转型压力。它们拥有优质内容,也已经打造了从内容、社交到商城的产业链,如果能将隔代养育纳入业务版图,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增量。
知识指数:知识涵盖育儿生理性和心理性的知识,生理性知识指的是儿科疾病、婴儿喂养护理和保健,比如黄疸;心理性知识比如儿童性格培养、道德教育等。知识是否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决定了知识的广度,而这些知识是有逻辑地阐述还是简单地说教贴标签决定知识的深度。
跨代指数:跨代指的是跨越代际,能够获得起码两代人之间的认可。当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认为该平台有价值、值得信赖,双方就育儿的问题会达成共识,矛盾会减少,年轻人也许会为老年人产品买单。认可的标准是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结构以及年轻人付费可能性。
从结果上来看,6大平台的评分如下:
以宝宝树为代表的育儿类社区,可以兼顾老年用户的使用需求,扩大已有育儿知识的适用范围;
喜马拉雅作为有声类内容平台,儿童内容较多,因此具备跨越代际沟通的潜力。
03
6大平台各有千秋:
洞悉隔代养育的内容生态现状
1.小红书
知识指数:
在小红书搜索“隔代教育”“隔代抚养”“育儿”等关键词,出现不少育儿专家和育儿话题。
小红书育儿话题可以细分为两类:知识类和技能类。
知识类大多数是育儿干货。常常打着名校妈妈、育儿专家或者某某明星的名头。小红书较火的育儿专家是“李玫瑾育儿”和“樊登读书”,将知名育儿专家知识的视频截成短视频或者图片输出。明星类比较出圈的是应采儿、戚薇,她们被称为“人间清醒妈妈”。第一次看可能醍醐灌顶,但是由于视频时长和字数限制,深度和广度都缺乏。
图源:小红书搜索截图
技能类指的是如何成为育儿博主、育儿app以及育儿文案之类的技能。
吸引指数:
在小红书搜索“隔代教育”“隔代抚养”等关键词,内容输出者较多为宝妈。
图源:小红书账号北欧冷冰冰
便利指数:
跨代指数:
根据极光iapp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小红书使用人群35岁以下占74.88%,36—45岁用户占比16.97%,而46岁以上的用户占8.15%。小红书用户群体虽然以年轻人为主,但从2018年到2021年46岁+的中老年用户不断增长,2021年中老年用户是2018年的5.82倍。
图源:极光iapp数据
小红书近几年涌现不少中老年创作者,比如60岁模特马姐、60后退休妈妈江梅,60+的老伴儿。她们作为中老年人头部KOL,不仅获得老年人的追捧,还获得一大波年轻人的跨越代际的认可。
图源:小红书账号马姐、江梅
社交指数:
2.抖音
和小红书不同,在抖音搜索“隔代抚养”“隔代教育”“育儿”,个人生活记录并不是主流,反而“专家说”和社会类新闻占据榜首。大部分在灌输观点,也有少部分进行分析,总体来说深度缺乏。和小红书相同,抖音上的知识也偏心理性,生理性的育儿知识也很少。
图源:抖音“隔代教育”话题
笔者整理抖音“#隔代教育”内容发现,输出者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家学者,一类是素人,还有一类是动画。专家学者的视频多数用举例子的方法阐述观点,比如复旦教授沈奕斐以小孩要不要包裹起来为例,说明老一辈还是有老一辈的智慧,还有一位专家用埃里克森的理论分析长辈带孩子的各种危害。
在抖音搜索“育儿”话题,热榜的半个屏幕都是电视台主持人,@淄博市广播电视台@庆云育儿频道@丰迪-育儿频道@董超育儿现场,其中庆云和丰迪都是淄博电视台主持人,董超是深圳电视台主持人。此外,和小红书不同,抖音的育儿内容,专家比素人更吃香。
图源:抖音“育儿”话题
相比于小红书,抖音已经上线大字模式,对于老年人更加便利。而且用户只要抖音打开屏幕,视频直接播放,要看其他内容就划一划手指,简单操作,老人也能很容易上手。
基于精准的推荐算法,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抖音平台都能匹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能够同时受到不同代际的共同认可。
据QuestMobile2020年的数据,抖音19—35岁的TGI超过100,这类用户使用抖音高于整体水平,占比61%,同时,抖音46岁以上的人群占比11%。
图源:《2020年抖音用户画像报告》
在数量上,抖音的老年使用者仍有增长空间,抖音也早已将老年用户作为重要的拓展对象,通过适老化、招募老年产品智囊团等方式,拉近与银发族间的距离。
图源:飞瓜数据
3.哔哩哔哩
在哔哩哔哩搜索“隔代教育”“隔代育儿”“隔代抚养”,得到的结果多种多样。
按照点击量排序,剔除和关键词无关的内容,笔者做了以下排序和分析。
和抖音、小红书相比,贴标签的观点输出视频在B站并不吃香,只不过由于B站的年龄结构以年轻人为主,如果能发挥好长视频的作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B站都是占领优势的。
图源:B站截图
从适老化角度看,哔哩哔哩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暂未出现调整窗口和字体大小的设置,更多是作为年轻人了解多元视角的窗口。
火烧云2021年数据显示,B站被称为“Z世代最爱的APP”,18—35岁的用户占78%。但是B站的老年也颇受欢迎。2020年90岁Up主@敏慈不老入驻B站,发布视频“我90岁了,可以来B站做up主吗?”,该视频获得543.8w播放量和62.1w点赞量。
图源:B站Up主@敏慈不老
4.喜马拉雅
不同于小红书、抖音和哔哩哔哩等视频类app,喜马拉雅是音频类app,尤其是儿童频道,集纳了丰富的育儿资源,比如故事、儿歌、哄睡、动画、英语、伴读绘本等,知识的广度高于视频类资源。
图源:喜马拉雅截图
首先,相比于视频,音频本身的吸引力低。
其次,喜马拉雅除了儿童频道,专门讲“隔代育儿”“隔代教育”的音频比较少,而且播放量低。主播大多数是相对教条的讲授,难以让人共鸣。
从适老化角度上讲,喜马拉雅已经上线“老年版”,大字设置和简洁的界面对于老年人是福音。此外,因为喜马拉雅主要用“听”,用眼较少,视力渐衰弱的老年人使用起来友好。
在整合能力上,喜马拉雅同样整合了音频、商城等不同性质的信息。而且每一个主题标签之下还有细分的标签,比如“儿童”之下还有“哄睡”“逻辑思维”等二级主题。
由于喜马拉雅集纳丰富的儿童音频资源,喜马拉雅的跨代指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察——跨代的潜力。宝爸宝妈可以提前安排和设置给小孩听的资源,老年人只需要负责将这些资源播放给孙子女。既方便老年人,又让宝爸宝妈放心,容易获得双方的共同认可。
5.宝宝树
图源:宝宝树截图
在类似育儿频道中,宝宝树的知名度高,评分也相对高。和其他平台相比,胜在领域垂直,精准触达育儿群体。
由于该app瞄准的对象本身就是宝爸宝妈,老年人参与非常少。但是同样可以从跨代的潜力考察,宝宝树的知识可从母婴迁移到隔代教育,让老年人接受科学的育儿知识。
原标题:《洞察|老人带孙矛盾重重:透视6大内容平台,发现被忽视的隔代养育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