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红薯工作室,大概是在2年前,我还在做行业媒体的时候。
才了解这些我喜欢的案例都是出自他们。
他们的工作室出处和他们出品的内容有同一个调性:不属于品牌部也不属于市场部,是小红书内容部的创意工作室。
最直白的原因,这两天得知一个消息,红薯工作室即将迎来毕业,就此谢幕。并且我也从内部得到了证实。
意味着,这个团队将不再探索关于“小红书社区”的内容创意了。
小红书毕业季《生活大学2024开学演讲》
结合这个消息,我不禁意对这个片子产生一种过度解读:片子的内容表达,看上去是在讲述小红书对毕业生们的祝福;会不会也是红薯工作室在写自己的毕业词。
我们真的毕业了吗?…下一课生活会教给我们什么是困惑喜悦破碎笃定还是其他的什么
我不知道我想没人知道…我和你一样带着一点好奇胆怯和期待
在新的生活里做新生
很可惜,也很感慨。
讲一讲,做内容那么多年。
我为什么喜欢红薯工作室做的东西,也顺便梳理一下我对好内容的标准线。
以下附上不那么冠冕堂皇的4条理由纯粹是个人喜好
最早知道红薯工作室并且对他们产生好感,是因为冬天里的【红薯慢闪店】。行业内的朋友大多都听过,这个案例在当时,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一句话解释他们做的这个案子,“在冬天给大家送上热气腾腾的烤红薯。”
看似简单轻柔,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品牌叙事,以冬天小火慢烤的红薯,传递小红书从【种草平台】转型【生活社区】的品牌成长与社区生活态度。就像他们在周边手写信里表达的,“慢是慢了点,但热乎的很。”
这个案例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小红书的与众不同:是逐渐褪去映像里华丽的滤镜,把街头真实的烟火气,“生活感”直楞地带到大众的面前。
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做。
说白了就是小红书沉浸式线下社区体验。
他们把社区这个概念,扎扎实实地落地了,找到了一家真实的上海居民社区的地下防空洞。把小红书很多的内容作者,生态内容,还有逛社区的小红薯们都搬了进来。其实创意想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做现场,让这场活动不尴尬。从结果来看,效果是好的。
【小红书社区熟人节】像是打开了一个面对面接触空间的开关,让更多人愿意去拥抱真实,体验更鲜活的互动。后来,这两个案子又延续做了第二届,也有了像熟人生日会,从大学生到大学熟,以及更多小红书线下特色活动的延展。
这说明,这些内容创意有了用户的回应,情感开始在这个社区流动。小红书与社区用户之间,通过这些案子,达到了【互相取暖】的效果。
我也做过线下活动,情感的流动性,在我看来,就是好内容的标准之一,一定不是单向的告知,而是双向的沟通交流。
这个时候,小红书出来说,“自然一点去露营”。然后又补充道,“自然一点,再自然一点,就自然会红”。讲的好像又不是露营,而是对想在小红书这个社区快速拿到结果,快速增粉的用户说,“慢慢来”。
而代表小红书发声的人,恰恰是一个非顶流的红过的,又喜欢露营的,张震岳。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2024说唱梦工厂,OG欧阳靖的一首歌,“其实做rapper就像做厨师,你做的菜可以快但记得要好吃……为什么你要rap的那么快,说实话一点都不自在,慢慢来慢慢来。”
和这个案子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
回过头来看,这样的表达,很符合红薯工作室一贯的做派,大家在跟什么风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走路带风。
比如小红书的春晚应该是什么样子?
大概猜不到,竟然不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样子,而是春天某个晚上一起联欢会的样子。
作为社区用户,还可以选送节目,出谋划策,并获得官方的【流量支持】。
不跟风的案例还有,
在这里,好内容的标准,大概是可以具备一些引领性。真正的bigidea,一定是紧贴时代步伐的,同时又比大多数人更先锋一点点。
更神奇的是,人类需要公园这件事,依然在小红书很火。
如何做到引领性,那就是找出已有的现象苗头,找准已经存在的洞察,再表达出来。比如:浓人与淡人,脆皮等等,就很容易与大家产生共鸣。
除了大的营销案子,红薯工作室做的一些小周边和小内容一样招人喜欢。
比如在【红薯慢闪店】,他们除了送烤红薯,还会送你一把小勺子。因为有些城市,会叫红薯叫红苕(同勺shao发音)。
比如他们会把活动邀请函制作成一个小蒸屉,放上生红薯,告诉你来小红书社区熟人节,一来二去就熟了。(红薯属实是被他们玩明白了)
比如他们会在突然就热了的夏天,开一家【小红薯快闪店】,送你“特别迷你”的冰淇淋。
但是不能吃!(害)我之前还发过一条朋友圈。
在其他品牌,你很难找到这样独特的内容标签。
这是独属于小红书的奇怪与可爱,是可以让人产生拍照发朋友圈冲动的可爱。
就像在充斥快闪店的营销世界里,突然有了一家慢闪店一样。在各种时装大秀的场域里,他们又反着做,用时装小秀,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重点这并不是一场闹着玩的小秀,而是一场玩着玩着就把货卖了的直播,40多套服装全部来自于小红书上商家的真实设计,是可以买到真人同款的。每套服装,还有特别的名字:“别叫我薯太,你妈觉得你冷,比肘子还香的小香风等等”。
又是一次具有小红书属性的营销动作。
或许下一次,小红书还可以做#薯队长底裤时装小秀#,毕竟这孩子常年不穿裤子。
最近会有很多唱衰小红书商业化的声音。在我看来,小红书的确可以多尝试类似四两拨千斤的案例,发挥自有官方账号,生活社区,平台氛围的特色,让商业化自然地走进用户心里。
可爱的薯薯,是没有人会拒绝的!
如果再给我心中的好内容加一条标准线,我希望是去掉爹味。
只不过这很难,作为一个有人性的人类,太容易好为人师。可是,红薯工作室做的内容,就没那么爹,虽然它试图给你“上课”。
这是我偶然间刷小红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案例。没想到了解下来,又是出自红薯工作室。
对打工人来说,原来早八和上课,也能变成一种情绪的补充与慰藉。
说了那么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角度,总是红薯工作做内容的基准。
回到开篇说的毕业季,所有人都在追忆青春,好好告别,他们偏偏做了一场开学典礼。
和早八课有类似的创意思路。毕业季,小红书的身份变成了一所【生活大学】,去迎接刚刚毕业的【新生】。而所有在这里记录生活的小红薯都是这所大学的【在读生】。
“大家不断在生活里毕业,又不断新生。”“小红书也欢迎更多人加入小红书这所生活大学,在里面生长蜕变”
这就是小红书对生活最真实的洞察,也是将内容与品牌有效结合的最佳体现。
很喜欢代表小红书表达这条片子内容的代言人,恩利。他是一个符合刚毕业身份的人,也是很有小红书感觉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上具备一些先锋属性。这些东西加起来,你不会感觉到爹味。你甚至觉得小红书是大胆的,勇敢的,更懂你的。就像文案里说的:生活不会有答案,答案都在生活里。
怎么才能去掉爹味,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大概得出一个答案是:去掉意义。
因为有意思比有意义本身更有意义。
我觉得对我做内容,或者是搭建一个品牌的内容体系,都非常有帮助。
在搜寻案例的过程中,我其实也在观察21年以前,小红书的品牌内容。
就像前面我说过的一样,有些内容用在其它品牌上好像也行。它并没有形成一种就是它的感觉。或许,那个时候的小红书也在找寻自己到底是谁的路上。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在今天,想要做自己,做品牌,或者做成体系化的内容,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时代会变,品牌会变,代理商会变,用户的喜好也会变。好在好的内容不会变,一些标准可以保留下来。
红薯工作室,官方的名字是小红书内容部传播组。在3年前小红书品牌转型期诞生,回过头来看,他们的使命好像就是去探索一条小红书品牌内容与众不同的路。事实证明,小红书的内容已经是这个时代,区别于其它大厂独一无二的存在了。
很难具体用某个词形容,它并不像宇宙星空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全是落到泥土里的烟火气,它仿若取了一个中间值,让它很【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