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食堂、便利店、带饭,我们的一日三餐的选择似乎无穷多。
然而,跟找另一半一样,将这千千万万个选择扔到「好吃」「健康」「不贵」「符合社交需求」等条件下,我们会常规性地陷入选择困难症,将外卖列表拉到尽头也想不到该吃啥。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帮助。
譬如,「今天吃什么」表情包——手动截个图,内心不挣扎。
又如,硅谷的软件工程师RobRhinehart在2013年想出了一款名为Soylent的产品——想用一瓶奶昔就为你补足身体所需营养,解决日常的决策和备餐麻烦。
之后,Soylent还成长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明星创业公司,而「喝饭」也成为风靡科技圈的一种新饮食文化。
现在,这阵风潮已经吹到中国,并生出一批本地新创企业。有趣的是,原本为了减低就餐成本的代餐,在来到中国后,却摇身一变成为高单价的瘦身食材。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
想让以Soylent为代表的代餐奶昔变成中国人的正餐,难度可不小。
首先,大部分人可能放不下作为吃货国人民对美食的执念。
Soylent背后有种硅谷盛行的「lifehack」精神——积极寻找可系统化地解决生活中需求的方法,以提高生活效率。
而吃饭这个任务,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为了摄取营养。这样看,我们也就能将营养拆解成不同量的蛋白质、微量元素、脂肪等等。吃什么都好,满足营养摄入就足够了。
▲真正的食物还是Soylent?
虽然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国内消费者以「热量」和「营养」来「丈量」食物,但作为吃货国,大部分人还是非常喜欢享受美食。
(Soylent就是)精装饲料!@raidyue
没有美食,人生就失去了一半。@neicon
另一点和国内情况对不上的就是,Soylent在国外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现在,液态和带瓶奶昔粉的Soylent一瓶单价约三四美元,这比餐厅消费或外卖都便宜。而在像硅谷和纽约这种生活成本本来就很高的城市,它就显得更友善,而且还带着「健康,你也能轻松拥有」的光环。
建议大家多吃水果和蔬菜可能更适用于1%高收入人群,因为像我们这样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的人根本没有这个资源。
我们最大的零售市场就是纽约市。那是因为中低收入阶层都是在杂货店里买食物的。
反观国内,大部分代餐奶昔的单瓶零售价都得去到二三十元,这差不多能买到一顿不错的快餐了。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可能还是会想吃热腾腾的现做肉食蔬菜,而不是单纯为了生存所需能量去喝一杯饮料。
此外,Soylent和英国竞品Huel都会打「可持续发展食物」的卖点,但这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那谁愿意「吃苦」呢?想变得更美和更瘦的人。
代餐市场在中国的高速增长以及消费者对代餐产品的兴趣度提升,是百事公司进军代餐市场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服务于体重控制的代餐奶昔的特点为热量低,营养全面(才可取代一顿正餐)和饱腹感强(一般在介绍时都会注明能产生饱腹感XX小时。)
其中,瓶装奶昔为快速增长的品类。
▲瓶装代餐奶昔的主要受众为一二线女性,图自《中国线上代餐消费趋势洞察》
特别本土的一个策略就是——代餐奶昔奶茶化。
就这样,这些原本一听就甜的熟悉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健康瘦身」的代餐食品。
另外两个本地公司「超级零」和「野兽生活」则从内容社区出发。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超级零还是野兽生活,他们的产品均不止于代餐奶昔。
他们的套装通常是以3-5为一周期,为顾客搭配出能满足每天两/三顿的速食产品,并设置餐间零食,大大减少了顿顿代餐奶昔的单调感以及进行饮食控制的思考操作成本。
除此以外,两个品牌都在持续迭代产品口味,我们可从中找到辣味、甜味、东南亚菜、日料等等多种不同版本。
简而言之,就是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又馋又想方便又想瘦的心理。
随着消费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现在像Keep这种「健身一条龙」以及「薄荷健康」等服务类产品也开始推出代餐产品。
正如国外的Soylent爱好者可以自己在亚马逊自己购买各种营养粉,搭配做代餐奶昔,普通代餐粉的制作并没有技术壁垒,想找代工厂来做非常容易。
不少微商就看准了这个机会,推出自有品牌的代餐产品,并配以「XX万减肥大赛」噱头,发展多层级代理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生产商拥有食品资质,但如果过度依赖代餐而切断正常饮食的话,分分钟会带来严重饮食和健康问题。
此前,有新闻报道指宁波女孩为了减肥,连续半个月只吃代餐粉、代餐饼干,导致肝功能衰竭,必须接受肝移植手术。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国内比较出名的品牌,基本上都不建议每顿都喝代餐奶昔,部分套装产品会配上像鸡胸肉这类可速食「真·食物」,或者列出建议菜谱,鼓励用户正常吃饭。而且,这些品牌还会注明不适宜吃这类型代餐的人群。
在新标准下,代餐乱象有望可得到缓解。不过,我们依旧不宜过度依赖代餐,但将它们视为一种选项。
「食物=营养元素」这一概念,在代餐文化更成熟的西方国家迎来不少质疑,无人知道长期执行这种饮食方式对人身体的具体影响。
食物中的营养是不能完全被取代的。
而且,吃货如我想说一句,吃,不只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享受啊。
这个享受,还不止于是色香味的享受。
吃,是我们和自然的枢纽,提醒我们也只是地球上无数生物中的一员,生存依赖于环境;同时,它也是我们和身边人建立关系和联系的共同体验。
吃,不只是为了摄取营养,它还是一套独立的文化。
方嘉文
高级编辑
下一篇2020-06-1608:35
上一篇2020-06-1514:49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