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黄姚古镇的杨奶奶已经82岁了,她最擅长的家常菜是芋头扣肉。
在水蒸气催化下,五花肉吸饱了腌料的汁水变得非常入味,芋头也变得细腻软糯。
当大米问杨奶奶,为什么能一直保持这么年轻的心态?她说,因为儿女都在身边。
豆皮包
爱的味道
65岁的陈奶奶和老伴制作了四十多年的豆皮,每天傍晚6点开始泡发黄豆,期间和老伴轮流用漏勺捞出破掉的豆皮,随后将泡发的黄豆研磨成豆浆,过滤。
烧起柴火灶煮沸一个个的小锅,用挑棍一张一张地挑起成型的豆皮,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两人才开始轮流休息。
陈奶奶最擅长做的家常菜是豆皮包,内馅是肥瘦相间的猪肉,外皮是自家泡发的豆皮。把包好的豆皮包,放进油锅里炸制,等待豆皮呈现出金黄色后捞出。
对于陈奶奶和老伴而言,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隐藏在每一张和老伴共同制作的豆皮中。
八珍炒糕
思念的味道
住在海边的72岁的吴奶奶,拿手的家常菜是八珍炒糕。当大米问吴奶奶,“八珍”是八种海鲜吗?吴奶奶随性地说,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喜欢什么就放什么,自己爱吃最重要!
父母的爱,就如同吴奶奶给儿子准备的八珍炒糕一样是具体的,就隐藏在那一份看似普通的早饭里,隐藏在即使辛劳了一天也要精心准备的晚饭中……
气鼓鱼粥
儿时的味道
渔排是渔民用橡胶制作的,搭建成一格格的方格状。渔民在方格里系网进行水产养殖,渔民也会在渔排上搭建一座小房子进行生活。
陈奶奶是生活在渔排上近三十年的疍家人,世代以打渔为生。
当大米问及陈奶奶最初在渔排上生活的感受时,陈奶奶立刻手舞足蹈地演示自己面对风浪的恐惧。
气鼓鱼是有刺的鱼,陈奶奶一边可爱地模仿气鼓鱼因受刺激而变化的样子。
▲图/陈奶奶在模仿受刺激的气鼓鱼
一边又拿自己的手指戳气鼓鱼的刺,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向大米展示自己的手速。
还提醒大米,不要被气鼓鱼的刺扎到手。
将处理好的气鼓鱼,过开水去腥后捞出,小心地剔刺,把鱼肉片成鱼片。
加入提前熬制的软糯白粥中,不一会儿鱼肉的鲜味混合米的香味扑面而来,再撒上葱花,使鲜香的味道更上一层楼。
鲜香的鱼粥勾起了陈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时候,陈奶奶家里面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依靠打渔,养活了12口人。
父母最常做的就是气鼓鱼粥,对于陈奶奶而言,气鼓鱼粥是那段艰难日子里最温暖的味道。
父亲已经离世多年,但当陈奶奶心中无法平静时,就会唱起父亲教过的曲子,内心就会变得很平静。
美好回忆,总能帮助人们克服恐惧,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咸埘,
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祝福
住在海边的林奶奶的拿手好菜是咸埘。
咸埘是一道点心,它的内馅由白菜、紫菜、章鱼、虾仁、海蛎等制作而成,皮是用煮熟的地瓜(红薯)捣碎加入地瓜淀粉揉制而成,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
林奶奶和老伴看着孩子们包咸埘,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外出回家时,孩子立刻扑过来这边亲一下,那边亲一下,林奶奶和老伴觉得再辛苦也很开心。
奶奶,
一生就是一道家常菜
简简单单的一道家常菜,往往隐藏着奶奶真挚朴素的情感。
每个奶奶做的家常菜味道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奶奶生活的印痕都是不同的,配菜的比例、佐料的用量根据家人口味偏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奶奶的味道”。
▲图/金华潘周家奶奶味的长寿面
那是我们记忆中家的密码。大家还记得奶奶做的饭菜是什么样子的吗?闭上眼睛还能回忆起那个味道吗?还记得奶奶的音容笑貌吗